第246章 勉强达成共识!-《名义:正义化身,开局先拷侯亮平》

  可如今涉及的是关键职位,其他人心里多少都要掂量掂量。

  不过话说回来,只要两位主要领导点头,事情基本也就定了。

  而这次提出陈海的,正是沙瑞金。

  更巧的是,陈海又是高育良的门生。

  这不就明摆着了吗?背后有人撑腰,哪是寻常人选能比的?

  在座那些人心中纵有千般不服,也只能憋着。

  议论几句私底下发泄罢了,真正能做的,一样都没有。

  此刻祁同伟却心头一紧,警觉顿起。

  陈海这个人,原本是他自己留着备用的棋子。

  这一点,他心里再清楚不过。

  他知道自己的两个推荐人选很难过关,才退而求其次想到了陈海。

  可现在,这个原本属于他的“后备方案”,竟被沙瑞金抢先抛了出来——性质立马变了。

  一旦是沙瑞金提的名,那陈海上位之后,感激的是谁?自然是沙瑞金。

  反过来,这份人情也就跟他祁同伟无关了。

  他先前没急着把陈海推出来,为的就是留一手,等时机成熟再亮出底牌,让沙瑞金无法拒绝。

  没想到对方反手一招,先把他预备的路给堵死了。

  局势瞬间逆转。

  原来由他主导的布局,如今反而成了他不得不接的局。

  这下就尴尬了。

  祁同伟甚至想不明白,消息是怎么提前漏出去的。

  而此时的沙瑞金,正不动声色地盯着他,眼神里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得意。

  这一招,正是他精心设计的“釜底抽薪”。

  直接打到了祁同伟最软的部位——用人权。

  祁同伟那个后备人选,确实是他绕不开的选择。

  毕竟陈海和他当年同窗共读,关系近得像亲兄弟。

  若不让陈海上,沙瑞金如何彰显自己广纳贤才、凝聚人心?可若让陈海上了,外人只会说:公安系统还是祁同伟的地盘。

  一个人靠谁上位,归根结底就是谁的人。

  虽然日后可以转变,但代价太大。

  所以沙瑞金干脆抢在他前头把名字报出来。

  这样一来,主动权就换了手。

  他太了解这种关系了——同窗情谊虽深,但比起政治归属,终究不够彻底。

  既然你祁同伟想借陈海做文章,那我先一步把棋摆出来,看你怎么办?

  看到祁同伟脸色凝重,沉默不语,沙瑞金就知道火候到了。

  他轻轻一笑,语气平和地开口:“同伟啊,陈海可是你的老同学,你们当年一起念书,知根知底。

  你现在又是证法委书籍,对这个岗位的适配性,最有发言权。

  你觉得他能不能担得起这副担子?咱们还得听听你的意见。”

  这话问得自然,也合情合理。

  祁同伟既是陈海的老友,又曾掌管公安厅,如今分管证法工作,确实最合适表态。

  换成平时,若是他自己提名陈海,他绝不会犹豫半分。

  但现在不一样。

  这个名字不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而是由沙瑞金亲自提出的任命建议。

  这就让人别扭了。

  尽管他跟陈海交情深厚,年轻时甚至称得上是酒肉兄弟、患难之交。

  可在体制内,关系的轻重,从来不只是看感情深浅。

  沙瑞金不仅是陈海的亲戚,地位也远高于他。

  真要论起靠山和话语权,自己在这层关系面前,未必占优。

  这一点,祁同伟心如明镜。

  所以他此刻迟疑了——究竟该站在什么立场说话?支持,等于帮沙瑞金圆场;反对,又伤自家兄弟,还显得小气。

  自从沙瑞金点出陈海那一刻起,局面就已经悄然改变。

  几乎可以断定,这人十有八九是要上位了。

  陈海身份特殊,背景复杂,谁都不愿轻易得罪。

  哪怕心里不痛快,也只能默认接受。

  祁同伟百思不得其解:沙瑞金怎么会突然想起这一步棋?

  他永远想不到,背后捅这一刀的,还是那个倔老头陈岩石。

  最终,祁同伟只是微微点了点头,沉声道:

  “要说陈海……他确实是我的备选之一。

  说实话,在几个人选里,我还挺倾向他的。

  当然,也有点私心在里面。

  当年在学校的时候,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没少靠他接济饭票。

  我们之间的情分,一直都在。

  我对他的为人、能力和作风,也都了解得最清楚。

  他的工作水平,绝对没问题。”

  如今的检察院,他就是挑大梁的人。

  大大小小的事情,几乎都由他一手操持。

  上次外籍罪犯那起案件的审理,他出力最多。

  许多关键环节,都是他亲自协调处理的。

  这一点,没人能否认。

  更何况在日常工作中,他一贯严谨细致,这么多年下来,无论遇到什么案子,从不敷衍塞责。

  这份责任心,在整个司法系统里也是公认的。

  但要说没有缺点,那也不现实。

  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过较真。

  我相信在座不少人都深有体会,我就不展开说了。

  其实干我们这一行的,多少都有点这毛病——

  对细节斤斤计较,对程序一丝不苟,可以说这是职业习惯,陈海自然也不例外。

  可他的较真,有时候近乎固执,正是这种执拗让我心存顾虑。

  所以当初遴选时,我没有把他列入考虑范围。

  现在沙书籍提出来,我也只能坦诚讲出自己的看法,毕竟公事公办。

  哪怕是最亲近的人,该说的话也不能含糊。

  公安厅长这个位置非同小可,绝不是普通的职务安排,牵涉的是全省的治安大局。

  在这种时候,我还是坚持原来的看法:

  赵东来更为合适。”

  祁同伟这番话,听得最有感触的,莫过于高育良和李达康两人。

  高育良之所以冷落陈海,并非毫无缘由。

  要知道,陈海能一路升到反贪局局长的位置,背后若没有高育良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点人人心知肚明。

  但在高育良需要利用他的时候,情况就变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年丁义珍事件。

  事发之初,沙瑞金尚未到任,省韦日常工作由高育良主持。

  当时他们开会商议如何处置丁义珍,彼时仅是京城方面要求协助调查,侯亮平还未抵达。

  除了李达康掌握内情外,其他人一无所知。

  因此大家意见统一:先按兵不动,观察局势。

  策略很明确——先把人控制住,低调处理,不留痕迹。

  可作为执行方的反贪局长陈海,偏偏不肯配合,咬定要依法拘留,态度强硬,毫不退让。

  那一刻高育良便意识到,此人骨子里不服管。

  最后还是他亲自向检察长老季施压,才勉强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