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当趁年轻时记念造物主-《圣经21世纪GQ版》

  你当趁年轻时记念造你的主,

  趁衰败的日子尚未到来,

  就是你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到之前。

  当记念他,免得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昏暗,

  雨后乌云又回来;

  当记念他,免得看守房屋的发颤(手臂衰软),

  强壮的男子弯腰(脊背佝偻),

  推磨的妇女稀少(牙齿脱落),

  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眼目昏花);

  当记念他,免得街门关闭(听力衰退),

  推磨声微弱(咀嚼无力),

  人怕高处(行动畏惧),

  怕行路有危险;

  当记念他,免得杏树开花(头发斑白),

  蚱蜢成为负担(举步沉重),

  人所愿的也都废去(欲望消退);

  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

  当记念他,免得银链折断,金罐破裂,

  井边的水轮在泉旁破烂,

  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

  传道者说:“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结语:智慧的终极劝诫

  传道者凭智慧教导众人,又揣摩、整理、写下许多箴言。

  他寻找合宜的言语,诚实地写下真理之言。

  智者的言语如同刺棍,会激励人行动;他们汇集的话语如同钉稳的钉子,来自同一位牧者。

  我儿,要留意这些劝诫:不可在这些话之外加添什么。

  着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这一切话的总结就是:

  要敬畏神,遵守他的诫命,因为这是人当尽的本分。

  人一切的行为,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善恶,神都必审问。

  ——————

  这段经文,是《传道书》全卷的高潮与结语,它如同一个睿智的老者,在历数了人世间的万事虚空后,给出了唯一坚实、确定的答案。这不仅是古老的劝诫,更是对现代人灵魂的深切呼唤。

  核心要义:在“虚空”的尽头,找到“确据”

  这段经文的逻辑极其清晰有力:

  1. 紧迫的呼召:“当趁年轻时记念造你的主”

  - 传道者用一系列衰老的意象(手臂衰软、眼目昏花、头发斑白)描绘了生命不可避免的衰败。这不是为了恐吓,而是为了唤醒一种生命的紧迫感。在精力、梦想和可能性最旺盛的年日,与生命的源头建立关系,是为整个人生打下稳固的根基。

  2. 终极的答案:“敬畏神,遵守他的诫命”

  - 在经过对智慧、享乐、劳碌、财富、权柄等万事万物的详尽考察后,传道者发现,所有这些“日光之下”的事物,若离开了“日光之上”的维度,终归是“捕风”。最终极、最不虚空的活法,就是回归到人与造物主正确的关系中——“敬畏神”。这“敬畏”不是恐惧,而是一种交织着敬爱、信靠、顺服和谦卑的生命态度。

  3. 人生的定论:“这是人当尽的本分”

  - 这句话为所有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画上了句号。人的“本分”不是要凭一己之力在虚空中创造出永恒的意义,而是承认神是主,我们是受造物,并在他所设定的秩序和诫命中去生活。这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4. 责任的根基:“神都必审问”

  - 这节经文为之前“享受人生”的劝勉(行心所愿行的,看眼所爱看的)加上了至关重要的注脚。我们享有自由,但这份自由是向生命的主宰负责的自由。这赋予人的每一个选择以神圣的重量和意义,防止“享受”滑向“放纵”。

  现代启示:为漂泊的心灵寻找锚点

  在这个鼓励自我主宰、却又充满存在性焦虑的时代,这古老的结语提供了最深刻的慰藉与方向。

  - 建立生命的“核心架构”,抵御未来的风暴

  - “记念造你的主” 的现代实践,意味着在年轻、强健时,就要有意识地去探索和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核心价值,而不是等到危机(疾病、挫折、空虚)来临时才临时抱佛脚。这如同在晴朗时修缮屋顶,而非在暴雨中束手无策。这能帮助我们在衰老、孤独、失去等“黑暗的日子”来临时有内在的支撑。

  - 理解“敬畏”的真义,获得真正的自由

  - “敬畏神”不是束缚,反而是真自由的起点。当我们认识到有一位终极的审判者,我们就不再是他人眼光、社会标准或自身无限欲望的奴隶。我们因对至高者负责,而从对次等事物的恐惧和迷恋中得释放,从而能更坦然、更自由地做出选择。

  - 拥抱“本分”的观念,在平凡中活出神圣

  - 将“敬畏神,遵守诫命”视为“本分”,能极大地对抗现代人的“意义焦虑”。我们不必成为改变世界的英雄才能有意义。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诚实无伪,善待他人,享受恩赐——这些看似平凡的本分,当在“神必审问”的光照下进行时,就充满了永恒的价值和尊严。

  - 整合全卷的智慧:一种整全的人生态度

  - 至此,《传道书》的智慧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 承认虚空 → 打破对世间万事能带来终极满足的幻想。

  - 积极享受 → 在承认虚空的前提下,感恩并善用神所赐的每日恩典。

  - 敬畏交托 → 将生命锚定在造物主身上,为享受和劳碌找到终极意义和责任。

  总结而言,传道者最终的劝诫,是将我们从“日光之下”的循环、劳碌与虚空,引向“日光之上”的永恒、安稳与意义。它邀请我们,不再靠自己徒劳地“捕风”,而是回到赐生命和一切恩赐的神面前,在他里面为灵魂寻得安息。这才是对“虚空,凡事都是虚空!”这一感叹的最终、也是最辉煌的解答。

  传道者说:“敬畏神,遵守他的诫命,这是人当尽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