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他娘的,神仙窝不好找!-《亮剑:旧的意大利炮我放转转回收》

  赵家峪,独立团团部。

  屋子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那盏煤油灯的火苗,在浑浊的烟雾中艰难地跳动着,像是随时都会熄灭。

  赵刚手里捏着那张薄薄的电报纸,指节因为用力过度而微微泛白。

  他在门口站了足足半分钟,才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到炕桌前。

  李云龙正盘腿坐在炕上,手里端着半碗地瓜烧。

  但他没喝。

  那双平时总是透着狡黠和精光的眼睛,此刻却直勾勾地盯着赵刚手里的那张纸。

  一种从未有过的压抑感,在两人之间蔓延。

  “老李。”

  赵刚的声音有些沙哑,像是被砂纸打磨过一样。

  “最新的情报核实了。”

  “鬼子的动静,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大。”

  李云龙没说话,只是把酒碗重重地往桌子上一顿。

  “啪!”

  酒水溅出来,洒在地图上,正好落在平安县城的位置,晕染出一片刺眼的湿痕。

  “念。”

  李云龙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

  赵刚深吸了一口气,借着昏黄的灯光,一字一句地读道:

  “日军第一旅团主力,已封锁平安县城东门。”

  “日军山田联队,切断西侧所有通道。”

  “日军重炮大队,十二门105毫米榴弹炮,已构筑完发射阵地。”

  “日军战车中队,配合皇协军两个师,完成南北两翼合围。”

  “总兵力……”

  赵刚顿了顿,抬头看了一眼李云龙,眼神中满是痛惜。

  “超过两万人。”

  “这还是保守估计。”

  “若是算上外围负责打援和阻击的部队,田中义一这次动用的兵力,接近三万。”

  李云龙的手猛地一抖。

  虽然他早有预感,但当这个数字真正摆在面前时,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团长,还是感到了一阵彻骨的寒意。

  三万。

  这是什么概念?

  当年的忻口会战,鬼子进攻一个师的阵地,也就这个配置了。

  而现在,这么恐怖的力量,全都压在了一个小小的县城头上。

  “完了。”

  李云龙身子一垮,像是被抽走了脊梁骨。

  他一巴掌拍在自己的大腿上,发出一声脆响。

  “他娘的!全完了!”

  “这下是神仙也救不了啦!”

  赵刚放下电报,走到地图前,手指在那被酒水浸湿的平安县城上轻轻划过。

  “老李,你说……那支神秘部队,真的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吗?”

  “他们之前可是创造了不少奇迹啊。”

  “奇迹?”

  李云龙冷笑一声,抓起烟袋锅子,哆哆嗦嗦地往里塞烟叶。

  “老赵啊,你是书生,你不懂这仗是怎么打的。”

  “奇迹那是建立在有机会的基础上。”

  “现在这是什么?”

  “这是死局!”

  李云龙猛地站起身,指着地图咆哮道:

  “你看看!你看看!”

  “里三层,外三层,铁桶一般的包围!”

  “那是平原!那是县城!不是山沟沟!”

  “在山里,你打不过还能钻林子,还能跑。”

  “进了城,那就是把自己关进了笼子里!”

  “鬼子那十二门重炮是吃素的吗?”

  “一轮齐射下来,平安县城的城墙就得塌一半!”

  “再来一轮,城里头连只耗子都得被震死!”

  说到这里,李云龙的眼眶竟然有些发红。

  他虽然不知道那支部队的指挥官是谁。

  但他知道,那是一群好汉。

  一群能把鬼子打得嗷嗷叫的中国好汉。

  可现在,这群好汉,就要在他眼皮子底下,被鬼子碾成肉泥了。

  “败家子啊!简直是个败家子!”

  李云龙痛心疾首地捶着桌子。

  “拥有那么好的装备,那么多自动火器,甚至是重炮。”

  “哪怕是在野外跟鬼子打游击,也能把田中义一拖个半死。”

  “可他偏偏要进城!”

  “这是兵家大忌!这是找死啊!”

  “他以为他是谁?当年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吗?”

  “可四行仓库那是租界边上,鬼子不敢用重炮。”

  “平安县城有什么?只有鬼子的怒火和炮弹!”

  赵刚看着暴躁如雷的李云龙,长叹了一口气。

  他知道,李云龙这是在心疼。

  心疼那支部队,也心疼那些装备。

  “老李,那我们要不要……”

  “要不要什么?”

  李云龙猛地回头,眼神凶狠得像一头受伤的狼。

  “去救?”

  “拿什么救?”

  “就凭咱独立团这点家底?”

  “咱全团冲上去,都不够给鬼子塞牙缝的!”

  “这是绞肉机!谁进去谁死!”

  李云龙颓然地坐回炕上,端起那半碗酒,一饮而尽。

  辛辣的酒液顺着喉咙滚下去,却浇不灭他心头的焦躁。

  “看着吧。”

  “咱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看着这颗刚刚升起的将星,就这么陨落了。”

  ……

  同一时间。

  晋绥军358团指挥部。

  这里的气氛,比独立团更加压抑,也更加死寂。

  巨大的沙盘前,楚云飞一身笔挺的呢子军装,双手戴着白手套,静静地伫立着。

  他的腰杆挺得笔直,就像是一杆标枪。

  但若是细看,就会发现,他的肩膀在微微颤抖。

  参谋长方立功站在一旁,手里拿着红蓝两色的旗帜,却迟迟不敢插下去。

  因为沙盘上的局势,已经惨烈到了让他无法下手的地步。

  代表日军的红色旗帜,密密麻麻,铺天盖地。

  而代表那支神秘友军的蓝色旗帜,孤零零地插在平安县城的模型上。

  就像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会被红色的巨浪吞没。

  “团座。”

  方立功推了推眼镜,声音艰涩。

  “根据侦察营的回报,日军的包围圈已经闭合了。”

  “田中义一这次是下了血本。”

  “不仅调来了重炮联队,甚至连航空兵都待命了。”

  “只要天一亮,平安县城就会变成一片火海。”

  楚云飞没有说话。

  他伸出手,轻轻拔起平安县城上的那面蓝色小旗。

  那是他亲手插上去的。

  当时,他还曾为这支部队攻克县城的壮举而感到震撼和钦佩。

  甚至在心里,把那位素未谋面的指挥官引为知己。

  可现在。

  这面旗帜,在他手里显得无比沉重。

  “立功兄。”

  楚云飞的声音低沉,带着一种说不出的萧索。

  “你觉得,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方立功沉默了片刻,伸出了三根手指。

  “三天?”楚云飞问。

  方立功摇了摇头,苦笑道:

  “三个小时。”

  “一旦日军重炮开火,城防工事会在瞬间瓦解。”

  “紧接着就是战车突击,步兵掩杀。”

  “在绝对的火力优势面前,任何战术都是苍白的。”

  “那支部队虽然装备精良,疑似德械师残部。”

  “但他们毕竟是轻步兵。”

  “用血肉之躯去对抗钢铁洪流,结果不言而喻。”

  楚云飞叹息一声,将手中的蓝色小旗,缓缓地放倒在沙盘上。

  这个动作,充满了仪式感。

  也充满了绝望。

  “可惜了。”

  “可惜了啊。”

  楚云飞仰起头,看着头顶昏暗的灯光,眼中满是惋惜。

  “如此精锐之师,竟犯了兵家大忌。”

  “《孙子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如今鬼子兵力十倍于己,又是困守孤城。”

  “这就是死地!绝地!”

  “进城容易出城难,他们把自己变成了瓮中之鳖。”

  “那位指挥官,虽然勇猛过人,但在战略眼光上,终究是差了一筹啊。”

  “若是他在攻破县城后,裹挟物资,退入深山。”

  “以他们的火力,完全可以在晋西北搅个天翻地覆。”

  “可现在……”

  楚云飞摇了摇头,嘴角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

  “一步错,步步错。”

  “这一步棋走死了,满盘皆输。”

  方立功有些不甘心地问道:

  “团座,难道就没有任何机会吗?”

  “毕竟他们之前创造过那么多不可思议的战绩。”

  “或许……他们还有什么后手?”

  “后手?”

  楚云飞转过身,看着方立功,眼神中带着一丝怜悯。

  “立功兄,你是黄埔出来的,你应该明白。”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所谓的奇谋妙计,不过是小孩子的把戏。”

  “除非他们能变出翅膀飞出来。”

  “或者……”

  楚云飞自嘲地笑了笑。

  “或者他们能像神话里那样,撒豆成兵,召唤天兵天将。”

  “否则,必将葬送在平安县。”

  “这已经是定局了。”

  说完,楚云飞走到窗前,推开窗户。

  寒风裹挟着雪花吹进来,让他原本就冰凉的心,更加寒冷。

  “传令下去吧。”

  “全团收缩防线,严禁出击。”

  “我们不能为了一个必死的结局,把358团的弟兄们搭进去。”

  “我们唯一能做的。”

  “就是等。”

  “等那边的枪声停息。”

  “然后……为这支壮烈的孤军,收尸。”

  ……

  这一夜。

  整个晋西北的空气都是凝重的。

  无论是八路军的各个团长,还是晋绥军的各路军官。

  甚至连躲在山里的土匪。

  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那个方向。

  那个被钢铁洪流死死围住的平安县城。

  在所有人的认知里。

  那已经不是一座城。

  而是一口巨大的棺材。

  一口已经钉上了钉子,只等着下葬的棺材。

  没有人相信奇迹。

  因为在工业化的战争机器面前,血肉之躯的奇迹,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和可笑。

  无论是李云龙的草根直觉,还是楚云飞的学院派推演。

  都指向了同一个绝望的结局——

  全军覆没。

  这种来自“专业人士”的一致判定,像是一块巨石,压在每一个中国军人的心头。

  悲壮。

  惋惜。

  绝望。

  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化作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回荡在太行山的沟壑之间。

  然而。

  他们都不知道的是。

  就在这万众瞩目的绝望之中。

  在那座被他们视为“棺材”的平安县城里。

  一个年轻的指挥官,正站在城楼上,嘴角挂着一丝嘲弄的微笑。

  ……

  三天后。

  清晨。

  第一缕阳光刺破了厚重的云层,照在了平安县斑驳的城墙上。

  城外。

  日军的包围圈死一般的寂静。

  这是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令人窒息。

  平安县东门外五公里,日军前线指挥部。

  田中义一站在高坡上,手里举着望远镜。

  镜头里,平安县城的城楼清晰可见。

  城头上,那面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看在田中义一的眼里,那就像是猎物最后的挣扎。

  “多么美丽的早晨啊。”

  田中义一放下望远镜,深深地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

  他的脸上,露出了残忍而优雅的笑容。

  就像是一个即将享用大餐的食客,拿起了刀叉。

  “赤松君。”

  “哈依!”

  一旁的赤松少佐立刻上前一步,神情狂热。

  田中义一抬起手腕,看了一眼那块精致的金表。

  秒针正在一点一点地走向十二点的位置。

  “时间到了。”

  “送我们的客人们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