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把后山裹得像浸在凉水里,周婶往鞋帮缠了圈麻绳防滑,陈婶把锄头柄攥得指节发白:“这路去年发水冲塌过半截,脚底下得踩实。”苏晴往她们布兜里塞了两个腌菜团:“晌午前就得回来,雾散了山里容易起风。”
刚转身,李嫂抱着娃凑过来,指尖还沾着晒马齿苋的盐粒:“苏晴妹子,我看小丫头醒了,要不我帮着看她?顺便把昨天的螺蛳干翻晒翻晒。”她怀里的娃已经能睁着眼看东西,小手抓着她的衣襟晃。苏晴顿了顿,把小丫头拉到李嫂身边:“别让她往溪边跑,有事喊我。”
后山的路埋在落叶底下,一脚踩下去软得发沉,周婶走在前头,拿树枝拨着草窠:“荠菜爱长在背阴的坡根,沾着点潮气才嫩。”陈婶跟在后面,锄头时不时往路边戳:“这林子里没见着别的人影吧?”周婶往坡下扫了眼:“灾年里能跑的都跑了,就剩些野物,听见动静躲得快。”
走了约莫两刻钟,坡根处忽然露出片嫩绿——细碎的齿状叶贴着土皮铺着,沾着晨露泛着润光,正是野荠菜。周婶蹲下去掐了根嫩茎塞嘴里:“甜的,没长老!”陈婶立刻放下锄头,指尖顺着叶茎拢:“这得轻着挖,根上带点土才好存。”
两人蹲在坡根,锄头贴着土面撬,布兜很快鼓起来半截。正挖着,周婶忽然“哎”了声,脚底下的落叶一滑,半个身子往坡下倾——陈婶眼疾手快攥住她的胳膊,锄头往土缝里一杵:“慢点!这坡土松!”周婶稳住身子,拍了拍裤腿的泥:“老了老了,腿脚跟不上了。”陈婶把挖好的荠菜往她兜里塞:“你认菜我出力,咱俩搭着来稳当。”
等布兜装得坠手,周婶才直起腰:“够了,再多拿不动,回头吃完再来挖。”往回走时,陈婶在路边捡到捆干松枝,枝桠上还挂着松针:“这烧火耐燃,捎回去。”周婶扒拉着松枝笑:“你这眼比我尖,啥都能捡着有用的。”
刚走到晒谷场门口,就闻见螺蛳酱的香——李嫂正蹲在灶边,拿木勺搅着陶罐里的酱,小丫头踮着脚往灶里添柴,脸被火烘得红扑扑的。见她们回来,李嫂立刻站起来:“我看酱沉底了,搅和搅和免得坏,小丫头帮我添了好几回柴呢。”
小丫头举着松枝喊:“晴姨!陈婶捡了好多柴!”苏晴接过布兜,荠菜的嫩香裹着晨露气散开来:“先择菜,老叶黄根都摘了。”
女眷们围坐在草席边择荠菜,李嫂抱着娃坐在边上,指尖飞快地掐着菜根:“俺以前在家常挖这菜,拌点面蒸着吃,比白面馍还香。”周婶把择好的菜往竹篮里放:“今天咱就包菜团子,把酱里的螺蛳肉挑点出来拌馅。”
刘婶烧了锅热水,荠菜倒进去焯得泛了深绿,捞出来挤干水,切碎了和螺蛳肉、糙米碎拌在一处,周婶往里头加了半勺盐和野花椒粉:“这馅鲜,不用放别的。”李嫂看着盆里的馅,小声说:“俺这儿还有点晒干的蒲公英,掺进去能败火,要不?”说着从怀里摸出个皱布包,里头是碎干的蒲公英叶。
苏晴接过来闻了闻:“能吃,掺进去正好。”
拌好的馅裹着香,张嫂把攒的半瓢面粉倒在盆里,加了点温水揉成软面团——面粉不多,每个团子只裹了薄薄一层皮,李嫂捏团子的手巧,指尖一旋就裹得圆滚滚,还在顶上捏了个小褶:“这样蒸着透得快。”
土灶上架着陶蒸笼,团子码在笼屉里,松枝烧得灶膛里噼啪响,香顺着笼屉缝往外钻。小丫头趴在灶边,鼻子一耸一耸的:“啥时候能吃啊?”陈婶戳了戳她的脑门:“等蒸汽直往上冒,再烧两捆柴就熟了。”
等蒸笼掀开时,白汽裹着菜香漫了满场——团子皮蒸得半透,能看见里头荠菜的绿,咬一口,螺蛳肉的鲜混着荠菜的嫩,还有蒲公英的微苦,裹着薄皮咽下去,暖得从喉咙熨帖到胃里。小丫头咬了半口,含含糊糊地说:“比粥好吃!”
李嫂抱着娃,手里的团子只咬了小口,把剩下的往小丫头手里塞:“俺不饿,你吃。”小丫头摇摇头,把自己的团子掰了半块递过去:“我吃半块就饱,阿姨吃。”
周婶看着她们,往李嫂碗里又放了个团子:“灾年里不用让,咱有啥吃啥,多个人多双筷子,总能凑活。”
午后的太阳晒得晒谷场暖,李嫂抱着娃坐在草席上,小丫头靠在她腿边数地上的蚂蚁。苏晴蹲在地窖边,把新收的荠菜干铺在席子上:“过两天萝卜籽该发芽了,到时候去看看苗。”周婶坐在旁边补锄头柄:“等苗长出来,再去溪里捞点螺蛳,这日子就能再稳些。”
风裹着菜团子的香吹过晒谷场,李嫂低头摸着娃的头,声音轻得像落在草上的阳光:“俺们能在这儿多住些日子不?俺能挖菜、晒柴,啥活都能干……”
苏晴抬头看她,她眼里裹着怯意,怀里的娃正抓着她的衣襟笑。苏晴往她手里塞了个凉透的菜团子:“住吧,往后咱就是一村人,一起把日子过下去。”
刚转身,李嫂抱着娃凑过来,指尖还沾着晒马齿苋的盐粒:“苏晴妹子,我看小丫头醒了,要不我帮着看她?顺便把昨天的螺蛳干翻晒翻晒。”她怀里的娃已经能睁着眼看东西,小手抓着她的衣襟晃。苏晴顿了顿,把小丫头拉到李嫂身边:“别让她往溪边跑,有事喊我。”
后山的路埋在落叶底下,一脚踩下去软得发沉,周婶走在前头,拿树枝拨着草窠:“荠菜爱长在背阴的坡根,沾着点潮气才嫩。”陈婶跟在后面,锄头时不时往路边戳:“这林子里没见着别的人影吧?”周婶往坡下扫了眼:“灾年里能跑的都跑了,就剩些野物,听见动静躲得快。”
走了约莫两刻钟,坡根处忽然露出片嫩绿——细碎的齿状叶贴着土皮铺着,沾着晨露泛着润光,正是野荠菜。周婶蹲下去掐了根嫩茎塞嘴里:“甜的,没长老!”陈婶立刻放下锄头,指尖顺着叶茎拢:“这得轻着挖,根上带点土才好存。”
两人蹲在坡根,锄头贴着土面撬,布兜很快鼓起来半截。正挖着,周婶忽然“哎”了声,脚底下的落叶一滑,半个身子往坡下倾——陈婶眼疾手快攥住她的胳膊,锄头往土缝里一杵:“慢点!这坡土松!”周婶稳住身子,拍了拍裤腿的泥:“老了老了,腿脚跟不上了。”陈婶把挖好的荠菜往她兜里塞:“你认菜我出力,咱俩搭着来稳当。”
等布兜装得坠手,周婶才直起腰:“够了,再多拿不动,回头吃完再来挖。”往回走时,陈婶在路边捡到捆干松枝,枝桠上还挂着松针:“这烧火耐燃,捎回去。”周婶扒拉着松枝笑:“你这眼比我尖,啥都能捡着有用的。”
刚走到晒谷场门口,就闻见螺蛳酱的香——李嫂正蹲在灶边,拿木勺搅着陶罐里的酱,小丫头踮着脚往灶里添柴,脸被火烘得红扑扑的。见她们回来,李嫂立刻站起来:“我看酱沉底了,搅和搅和免得坏,小丫头帮我添了好几回柴呢。”
小丫头举着松枝喊:“晴姨!陈婶捡了好多柴!”苏晴接过布兜,荠菜的嫩香裹着晨露气散开来:“先择菜,老叶黄根都摘了。”
女眷们围坐在草席边择荠菜,李嫂抱着娃坐在边上,指尖飞快地掐着菜根:“俺以前在家常挖这菜,拌点面蒸着吃,比白面馍还香。”周婶把择好的菜往竹篮里放:“今天咱就包菜团子,把酱里的螺蛳肉挑点出来拌馅。”
刘婶烧了锅热水,荠菜倒进去焯得泛了深绿,捞出来挤干水,切碎了和螺蛳肉、糙米碎拌在一处,周婶往里头加了半勺盐和野花椒粉:“这馅鲜,不用放别的。”李嫂看着盆里的馅,小声说:“俺这儿还有点晒干的蒲公英,掺进去能败火,要不?”说着从怀里摸出个皱布包,里头是碎干的蒲公英叶。
苏晴接过来闻了闻:“能吃,掺进去正好。”
拌好的馅裹着香,张嫂把攒的半瓢面粉倒在盆里,加了点温水揉成软面团——面粉不多,每个团子只裹了薄薄一层皮,李嫂捏团子的手巧,指尖一旋就裹得圆滚滚,还在顶上捏了个小褶:“这样蒸着透得快。”
土灶上架着陶蒸笼,团子码在笼屉里,松枝烧得灶膛里噼啪响,香顺着笼屉缝往外钻。小丫头趴在灶边,鼻子一耸一耸的:“啥时候能吃啊?”陈婶戳了戳她的脑门:“等蒸汽直往上冒,再烧两捆柴就熟了。”
等蒸笼掀开时,白汽裹着菜香漫了满场——团子皮蒸得半透,能看见里头荠菜的绿,咬一口,螺蛳肉的鲜混着荠菜的嫩,还有蒲公英的微苦,裹着薄皮咽下去,暖得从喉咙熨帖到胃里。小丫头咬了半口,含含糊糊地说:“比粥好吃!”
李嫂抱着娃,手里的团子只咬了小口,把剩下的往小丫头手里塞:“俺不饿,你吃。”小丫头摇摇头,把自己的团子掰了半块递过去:“我吃半块就饱,阿姨吃。”
周婶看着她们,往李嫂碗里又放了个团子:“灾年里不用让,咱有啥吃啥,多个人多双筷子,总能凑活。”
午后的太阳晒得晒谷场暖,李嫂抱着娃坐在草席上,小丫头靠在她腿边数地上的蚂蚁。苏晴蹲在地窖边,把新收的荠菜干铺在席子上:“过两天萝卜籽该发芽了,到时候去看看苗。”周婶坐在旁边补锄头柄:“等苗长出来,再去溪里捞点螺蛳,这日子就能再稳些。”
风裹着菜团子的香吹过晒谷场,李嫂低头摸着娃的头,声音轻得像落在草上的阳光:“俺们能在这儿多住些日子不?俺能挖菜、晒柴,啥活都能干……”
苏晴抬头看她,她眼里裹着怯意,怀里的娃正抓着她的衣襟笑。苏晴往她手里塞了个凉透的菜团子:“住吧,往后咱就是一村人,一起把日子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