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裹着潮气,吹得麦叶轻轻晃,苏晴蹲在田埂上,指尖刚触到土就顿住——土是润的,不像前几天那样干得发脆,抬头往天上看,铅灰色的云正慢慢往这边飘,压得很低。
“要下雨了!”老石扛着木锨走过来,眉头皱着,“咱们的麦棚是破门板搭的,挡不住大雨,得赶紧找东西补!”
这话让晒谷场的人都动了起来。刀疤强拎着柴刀就往村西的破屋跑:“那边有旧瓦!上次拆门板的时候看见的,堆在墙角没动!”
破屋的墙角堆着半摞青瓦,瓦沿长着层薄青苔,有的还裂了缝,却比门板能挡雨。众人七手八脚地搬瓦,王小虎抱着块小瓦,跑得跌跌撞撞:“晴姨!这瓦能盖住棚子!”
林野和李根则在麦棚边搭木架,把粗点的树枝绑在棚子顶上,留出搭瓦的空隙。老石蹲在棚下,拿着碎瓦片比划:“裂的瓦别扔,垫在底下能挡土,好瓦铺在上面,雨就漏不进来了。”
女人们也没闲着,张嫂领着人把晒干的茅草捆成束,往瓦缝里塞:“茅草能堵缝,雨再大也渗不下去!”小丫头跟着捡茅草,小手被茅草叶划了道红印,也没吭声,只把捡好的茅草递到张嫂手里。
云越压越低,风里的潮气更重了,远处的山头已经隐在雨雾里。刀疤强抱着最后一摞瓦跑过来,额头上的汗混着潮气往下淌:“快!雨要来了!”
众人加快了手速,老石踩着木架铺瓦,林野在下面递瓦,苏晴则领着人把茅草往瓦缝里塞。王小虎也想爬木架,被刀疤强拎了下来:“你去看着渠口!别让雨水把渠冲垮了!”
王小虎立马跑向渠边,找了几块石头挡在渠口,又用泥土把石头缝填实。刚弄完,第一滴雨就砸在了脸上,凉丝丝的——紧接着,雨点就密了起来,“噼里啪啦”地打在刚铺好的青瓦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众人都躲进了麦棚下,看着雨点顺着瓦檐往下流,汇成细流落在麦垄外,棚下的麦苗安安稳稳的,叶尖还沾着雨珠,透着精神。老石摸了摸瓦缝里的茅草,笑了:“这瓦没白搬,挡住了!”
雨越下越大,远处的土路变成了泥,渠里的水也涨了起来,顺着沟缓缓流,把两边的土润得透透的。小丫头趴在棚边,看着雨珠落在麦叶上,又滚进土里,忽然喊:“晴姨!你看!苗好像更绿了!”
苏晴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雨中的麦苗确实更鲜亮,嫩绿色的叶子在雨里舒展着,像是在大口喝水。林野靠在棚柱上,手里攥着块干红薯,掰了半块递给苏晴:“等雨停了,渠里的水就够了,咱们的苗能长得更快。”
雨下到晌午才小些,变成了蒙蒙细雨。众人从棚下出来,老石去检查渠口,发现水没冲垮渠,反而把沟壁的土泡软了,更结实;李根则去看山北洼的地,回来时笑着说:“那边的玉米种也冒芽了,雨一浇,芽儿都露土了!”
晚饭煮的是荞麦糊糊,陶锅里的糊糊泛着浅黄,飘着点灰菜碎,热气裹着荞麦的香,在雨雾里散开。众人围坐在棚下,捧着陶碗喝糊糊,雨还在瓦檐下滴着,“滴答滴答”的,像在打拍子。
邻村的老李突然冒雨跑过来,手里拎着个布包:“俺们村的地窖里存了些干萝卜,给你们送点!这雨下透了,接下来几天能晴,咱们就能种荞麦了!”
苏晴接过布包,里面的干萝卜带着点咸香,心里暖得很:“李叔,快喝碗糊糊暖暖!”
雨停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月亮从云缝里探出来,照在湿漉漉的青瓦上,泛着冷光。苏晴站在麦棚边,看着雨中的麦苗,又看了看身边的人——老石在检查瓦有没有漏,刀疤强在收拾工具,小丫头和王小虎在渠边看水,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
风里没了之前的燥热,只剩雨后天晴的清润,还带着点麦苗的嫩气。苏晴忽然觉得,这灾年里的雨,不是麻烦,是老天赏的礼;这旧瓦搭的棚,不是将就,是众人凑出来的暖。而那些被雨浇透的苗,那些互相送的干萝卜、荞麦糊,就是日子里的甜,一点一点,把苦熬成了盼头。
“要下雨了!”老石扛着木锨走过来,眉头皱着,“咱们的麦棚是破门板搭的,挡不住大雨,得赶紧找东西补!”
这话让晒谷场的人都动了起来。刀疤强拎着柴刀就往村西的破屋跑:“那边有旧瓦!上次拆门板的时候看见的,堆在墙角没动!”
破屋的墙角堆着半摞青瓦,瓦沿长着层薄青苔,有的还裂了缝,却比门板能挡雨。众人七手八脚地搬瓦,王小虎抱着块小瓦,跑得跌跌撞撞:“晴姨!这瓦能盖住棚子!”
林野和李根则在麦棚边搭木架,把粗点的树枝绑在棚子顶上,留出搭瓦的空隙。老石蹲在棚下,拿着碎瓦片比划:“裂的瓦别扔,垫在底下能挡土,好瓦铺在上面,雨就漏不进来了。”
女人们也没闲着,张嫂领着人把晒干的茅草捆成束,往瓦缝里塞:“茅草能堵缝,雨再大也渗不下去!”小丫头跟着捡茅草,小手被茅草叶划了道红印,也没吭声,只把捡好的茅草递到张嫂手里。
云越压越低,风里的潮气更重了,远处的山头已经隐在雨雾里。刀疤强抱着最后一摞瓦跑过来,额头上的汗混着潮气往下淌:“快!雨要来了!”
众人加快了手速,老石踩着木架铺瓦,林野在下面递瓦,苏晴则领着人把茅草往瓦缝里塞。王小虎也想爬木架,被刀疤强拎了下来:“你去看着渠口!别让雨水把渠冲垮了!”
王小虎立马跑向渠边,找了几块石头挡在渠口,又用泥土把石头缝填实。刚弄完,第一滴雨就砸在了脸上,凉丝丝的——紧接着,雨点就密了起来,“噼里啪啦”地打在刚铺好的青瓦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众人都躲进了麦棚下,看着雨点顺着瓦檐往下流,汇成细流落在麦垄外,棚下的麦苗安安稳稳的,叶尖还沾着雨珠,透着精神。老石摸了摸瓦缝里的茅草,笑了:“这瓦没白搬,挡住了!”
雨越下越大,远处的土路变成了泥,渠里的水也涨了起来,顺着沟缓缓流,把两边的土润得透透的。小丫头趴在棚边,看着雨珠落在麦叶上,又滚进土里,忽然喊:“晴姨!你看!苗好像更绿了!”
苏晴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雨中的麦苗确实更鲜亮,嫩绿色的叶子在雨里舒展着,像是在大口喝水。林野靠在棚柱上,手里攥着块干红薯,掰了半块递给苏晴:“等雨停了,渠里的水就够了,咱们的苗能长得更快。”
雨下到晌午才小些,变成了蒙蒙细雨。众人从棚下出来,老石去检查渠口,发现水没冲垮渠,反而把沟壁的土泡软了,更结实;李根则去看山北洼的地,回来时笑着说:“那边的玉米种也冒芽了,雨一浇,芽儿都露土了!”
晚饭煮的是荞麦糊糊,陶锅里的糊糊泛着浅黄,飘着点灰菜碎,热气裹着荞麦的香,在雨雾里散开。众人围坐在棚下,捧着陶碗喝糊糊,雨还在瓦檐下滴着,“滴答滴答”的,像在打拍子。
邻村的老李突然冒雨跑过来,手里拎着个布包:“俺们村的地窖里存了些干萝卜,给你们送点!这雨下透了,接下来几天能晴,咱们就能种荞麦了!”
苏晴接过布包,里面的干萝卜带着点咸香,心里暖得很:“李叔,快喝碗糊糊暖暖!”
雨停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月亮从云缝里探出来,照在湿漉漉的青瓦上,泛着冷光。苏晴站在麦棚边,看着雨中的麦苗,又看了看身边的人——老石在检查瓦有没有漏,刀疤强在收拾工具,小丫头和王小虎在渠边看水,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
风里没了之前的燥热,只剩雨后天晴的清润,还带着点麦苗的嫩气。苏晴忽然觉得,这灾年里的雨,不是麻烦,是老天赏的礼;这旧瓦搭的棚,不是将就,是众人凑出来的暖。而那些被雨浇透的苗,那些互相送的干萝卜、荞麦糊,就是日子里的甜,一点一点,把苦熬成了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