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村头的林带,阿力就扛着撬棍蹲在村西头的陷阱旁了——昨晚被踩中的枣木尖刺上还沾着血,他得把尖刺拔出来重新打磨,再换个位置埋,免得赵秃子的人记准了陷阱的地方。
“这尖刺得磨得再利点,”阿力用磨刀石蹭着枣木尖,石屑落在泥里,“矿上的劳保鞋底子厚,上次没扎透,这次得让它能扎穿鞋底。”
林野拎着水桶过来,往滤水架上倒了半桶井水:“先别忙陷阱,张奶奶说红薯干只够吃十天了,得找新的存粮。王伯说北坡的山坳里有葛根,挖出来能蒸能晒,能存到冬天。”
“葛根?”阿力抬头,眼里有点茫然,“我在矿上没见过,不知道什么样。”
“苏晴认识,她外婆以前教过她挖葛根。”林野把水桶递给阿力,“等会儿让苏晴带你去认,我和刀疤强扛撬棍,王小柱背竹筐,挖回来让张奶奶处理。”
吃过早饭,五个人往北坡走。苏晴挎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块啃剩的红薯,边走边给阿力指路边的植物:“葛根的藤是紫绿色的,叶子像心形,顺着藤往地下挖,就能找到块根——越老的葛根越甜,淀粉也多。”
阿力蹲在地上,跟着苏晴的手指看:“这么说,那边那丛藤就是?”他指的地方,几株藤蔓顺着土坡爬,叶子上还沾着晨露,紫绿色的藤茎看着很结实。
苏晴点头,从竹篮里拿出把小铲子:“先在藤根旁挖个小坑,看看根的方向,别把葛根挖断了——断了的葛根不好存,容易坏。”
刀疤强已经扛着撬棍走过去,在藤根旁画了个圈:“我来挖,你们往后退点,别被土埋了脚。”撬棍插进土里,一用力就撬起块大土,阿力赶紧用铲子把土扒开,没一会儿,一截黄褐色的葛根就露了出来,粗得像小孩的胳膊,还带着泥土的潮气。
“这么大!”王小柱凑过来,眼睛亮了,“这一根就能蒸一大锅吧?”
苏晴笑着点头:“这根至少有五斤,山坳里这种藤多,今天能挖不少。”
几个人分工挖了一上午,竹筐里装满了葛根,最大的一根有胳膊粗,阿力扛在肩上,沉甸甸的,却笑得很开心:“以前在矿上,连红薯都吃不上,现在能挖这么多葛根,冬天不怕饿肚子了。”
往回走时,阿力没注意脚下的土坡,脚一滑,“扑通”摔在泥里,手里的葛根滚出去老远,脚踝也崴了,疼得他皱起了眉。苏晴赶紧蹲下来,把他的裤腿卷起来——脚踝已经肿了,泛着红。
“别动,我包里有活血的草药。”苏晴从草药包里拿出几片晒干的紫苏叶,放在嘴里嚼烂,敷在阿力的脚踝上,又用布条缠紧,“这草药能消肿,回去再用热水敷敷,明天就不疼了。”
刀疤强把阿力的葛根扛在自己肩上,又伸手把他扶起来:“我扶你走,慢点开,别着急。”王小柱也跑过来,帮阿力拎着空铲子:“阿力哥,你要是累了,咱们就歇会儿。”
阿力心里暖烘烘的,以前在矿上,就算摔断了腿,赵秃子也只会骂他耽误干活,没人会管他疼不疼。现在这几个人,却围着他忙前忙后,连挖来的葛根都替他扛着。
回到村里,张奶奶已经在灶房外支了口大铁锅,锅里烧着热水。她看见阿力崴了脚,赶紧让他坐在屋檐下的板凳上,又端来碗热姜汤:“喝了暖暖身子,脚踝别沾凉水,我去烧点艾草水,等会儿给你泡泡脚。”
下午,大家在院里处理葛根:苏晴和张奶奶负责刮葛根皮,刮下来的皮没扔,说能煮水喝,败火;刀疤强和王小柱把刮好的葛根切成块,摆在草席上晒,准备晒成葛根干;林野则把剩下的葛根块放进大铁锅里蒸,蒸汽裹着葛根的甜香,飘满了整个院子。
阿力坐在屋檐下,看着大家忙忙碌碌,手里攥着张奶奶刚给他的艾草包——艾草是晒干的,闻着有股清香。他想帮忙,却被苏晴按住:“你好好歇着,等脚踝好了再干活,不差这一天。”
傍晚时,蒸葛根熟了。张奶奶把葛根块盛在大陶盘里,递到每个人手里:“趁热吃,甜着呢!”阿力咬了一口,葛根又软又甜,带着股清香味,比红薯还好吃。他边吃边看院里的草席——晒着的葛根块摆得整整齐齐,在夕阳下泛着浅黄的光,像一块块小点心。
林野掏出物资清单,在上面添了几行:“新增:葛根52斤(已刮皮,部分切块晾晒)、葛根干(初晒,预计3天晒干)、紫苏叶(用于消肿,剩余半筐)”。他把清单折好,放进怀里时,刚好看见阿力正帮张奶奶收拾陶盘,脚踝虽然还有点肿,却走得稳了。
晚风里,滤水架上的陶缸映着夕阳,囤货棚里的红薯干和新挖的葛根块堆在一起,岗哨棚外的煤油灯已经点亮,昏黄的光映着泥地,安安静静的。林野咬了口手里的蒸葛根,甜香在嘴里散开——这山坳里挖来的葛根,不是简单的粮食,是藏在土里的甜,是大家凑在一起,把苦日子熬出甜的底气。
就算以后再遇到风雨,只要有这些存粮,有身边的人,就没有扛不过去的坎,没有等不到的晴天。
“这尖刺得磨得再利点,”阿力用磨刀石蹭着枣木尖,石屑落在泥里,“矿上的劳保鞋底子厚,上次没扎透,这次得让它能扎穿鞋底。”
林野拎着水桶过来,往滤水架上倒了半桶井水:“先别忙陷阱,张奶奶说红薯干只够吃十天了,得找新的存粮。王伯说北坡的山坳里有葛根,挖出来能蒸能晒,能存到冬天。”
“葛根?”阿力抬头,眼里有点茫然,“我在矿上没见过,不知道什么样。”
“苏晴认识,她外婆以前教过她挖葛根。”林野把水桶递给阿力,“等会儿让苏晴带你去认,我和刀疤强扛撬棍,王小柱背竹筐,挖回来让张奶奶处理。”
吃过早饭,五个人往北坡走。苏晴挎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块啃剩的红薯,边走边给阿力指路边的植物:“葛根的藤是紫绿色的,叶子像心形,顺着藤往地下挖,就能找到块根——越老的葛根越甜,淀粉也多。”
阿力蹲在地上,跟着苏晴的手指看:“这么说,那边那丛藤就是?”他指的地方,几株藤蔓顺着土坡爬,叶子上还沾着晨露,紫绿色的藤茎看着很结实。
苏晴点头,从竹篮里拿出把小铲子:“先在藤根旁挖个小坑,看看根的方向,别把葛根挖断了——断了的葛根不好存,容易坏。”
刀疤强已经扛着撬棍走过去,在藤根旁画了个圈:“我来挖,你们往后退点,别被土埋了脚。”撬棍插进土里,一用力就撬起块大土,阿力赶紧用铲子把土扒开,没一会儿,一截黄褐色的葛根就露了出来,粗得像小孩的胳膊,还带着泥土的潮气。
“这么大!”王小柱凑过来,眼睛亮了,“这一根就能蒸一大锅吧?”
苏晴笑着点头:“这根至少有五斤,山坳里这种藤多,今天能挖不少。”
几个人分工挖了一上午,竹筐里装满了葛根,最大的一根有胳膊粗,阿力扛在肩上,沉甸甸的,却笑得很开心:“以前在矿上,连红薯都吃不上,现在能挖这么多葛根,冬天不怕饿肚子了。”
往回走时,阿力没注意脚下的土坡,脚一滑,“扑通”摔在泥里,手里的葛根滚出去老远,脚踝也崴了,疼得他皱起了眉。苏晴赶紧蹲下来,把他的裤腿卷起来——脚踝已经肿了,泛着红。
“别动,我包里有活血的草药。”苏晴从草药包里拿出几片晒干的紫苏叶,放在嘴里嚼烂,敷在阿力的脚踝上,又用布条缠紧,“这草药能消肿,回去再用热水敷敷,明天就不疼了。”
刀疤强把阿力的葛根扛在自己肩上,又伸手把他扶起来:“我扶你走,慢点开,别着急。”王小柱也跑过来,帮阿力拎着空铲子:“阿力哥,你要是累了,咱们就歇会儿。”
阿力心里暖烘烘的,以前在矿上,就算摔断了腿,赵秃子也只会骂他耽误干活,没人会管他疼不疼。现在这几个人,却围着他忙前忙后,连挖来的葛根都替他扛着。
回到村里,张奶奶已经在灶房外支了口大铁锅,锅里烧着热水。她看见阿力崴了脚,赶紧让他坐在屋檐下的板凳上,又端来碗热姜汤:“喝了暖暖身子,脚踝别沾凉水,我去烧点艾草水,等会儿给你泡泡脚。”
下午,大家在院里处理葛根:苏晴和张奶奶负责刮葛根皮,刮下来的皮没扔,说能煮水喝,败火;刀疤强和王小柱把刮好的葛根切成块,摆在草席上晒,准备晒成葛根干;林野则把剩下的葛根块放进大铁锅里蒸,蒸汽裹着葛根的甜香,飘满了整个院子。
阿力坐在屋檐下,看着大家忙忙碌碌,手里攥着张奶奶刚给他的艾草包——艾草是晒干的,闻着有股清香。他想帮忙,却被苏晴按住:“你好好歇着,等脚踝好了再干活,不差这一天。”
傍晚时,蒸葛根熟了。张奶奶把葛根块盛在大陶盘里,递到每个人手里:“趁热吃,甜着呢!”阿力咬了一口,葛根又软又甜,带着股清香味,比红薯还好吃。他边吃边看院里的草席——晒着的葛根块摆得整整齐齐,在夕阳下泛着浅黄的光,像一块块小点心。
林野掏出物资清单,在上面添了几行:“新增:葛根52斤(已刮皮,部分切块晾晒)、葛根干(初晒,预计3天晒干)、紫苏叶(用于消肿,剩余半筐)”。他把清单折好,放进怀里时,刚好看见阿力正帮张奶奶收拾陶盘,脚踝虽然还有点肿,却走得稳了。
晚风里,滤水架上的陶缸映着夕阳,囤货棚里的红薯干和新挖的葛根块堆在一起,岗哨棚外的煤油灯已经点亮,昏黄的光映着泥地,安安静静的。林野咬了口手里的蒸葛根,甜香在嘴里散开——这山坳里挖来的葛根,不是简单的粮食,是藏在土里的甜,是大家凑在一起,把苦日子熬出甜的底气。
就算以后再遇到风雨,只要有这些存粮,有身边的人,就没有扛不过去的坎,没有等不到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