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拨乱反正-《天命双星:我的井通阴阳》

  当地师与庆王双双被生擒的战报传回朝廷,整个京城仿佛被一道惊天霹雳当空贯穿,霎时朝野骇然、人心惶惶,满城皆笼罩于一片肃杀惶恐之中。消息如燎原烈火般一发不可收拾,迅速蔓延至每一条街巷阡陌、每一处朱门深院,茶楼酒肆、坊间民宅无不高低传议、惴惴不安。那些原本仍在负隅顽抗的叛军残部,一闻主谋落网,登时军心溃散、阵脚大乱,纷纷丢弃戈矛、解甲伏地,涕泣哀声乞降。持续数小时、惊心动魄的刑场变乱,终于在此起彼伏的降声中渐趋平息,刀光隐没,喧哗止息,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至此暂告段落。

  京城街市之中,商铺陆续卸下门板,重新开张营业,百姓们也试探着迈出家门,惊魂未定地四下张望,彼此窃窃私语。街头巷尾仿佛正一点一滴重拾往日秩序,炊烟再起,市声渐闻,人间烟火气缓缓回升。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人人心中皆如压着一块沉甸甸的巨石——战火所留下的创伤与混乱还远未结束,血腥之气未散,余悸犹存,这暂时的安宁脆弱得如同初春河面上的薄冰,稍有不慎便可能彻底崩碎,再现动荡。

  太后携年幼的新帝——昔日的太子——于金銮殿正襟升座,垂帘听政。她神色冷肃威仪,目光如寒霜冷电,徐徐扫视殿下屏息肃立的文武百官,殿内气氛凝重,落针可闻。宰相李文渊、老将李护国等一众护国重臣凛然立于丹陛之前,神情坚毅,如中流砥柱,屹立不倒,无声而有力地昭示着朝廷纲纪犹存、法统未堕。

  当地师与庆王被押至殿前,面对自庆王府密室中搜出的与“影月之主”往来密信等如山铁证,二人终于不再诡辩,对其谋害先帝、策动政变之滔天罪行一一供认不讳。地师仍昂首发出凄厉而近乎癫狂的长笑,笑声中浸透着彻底的绝望与不甘,回荡于大殿梁柱之间,闻者悚然;而庆王则已神智涣散、面如死灰,仿佛三魂七魄早已离体,唯剩一具行尸空壳,木然跪地。

  太后声音低沉而极具威压,当殿下旨宣判:赐庆王白绫自尽,削其爵位、剔出宗谱,永世不得归入皇族;地师罪大恶极,判以凌迟极刑,并曝尸三日示众,以儆效尤。其余党羽及叛军残部,着令刑部、大理寺严查肃清,明正典刑,绝不姑息。

  圣旨既下,京城百姓无不奔走相告、拍手称快,压抑已久的愤怒与恐惧如洪水决堤,人心为之一振,欢吁庆幸之声渐盈坊市,久久不绝。

  朝廷随之展开持续数日的大规模清剿与整顿,雷厉风行,绝不手软。朝堂上进行了一场彻底洗牌,地师与庆王的亲信党羽纷纷落马下狱,所遗职缺迅即由忠直贤能之臣递补继任。京城防务加倍森严,城关增设岗哨,街巷之间巡骑往来不绝,金甲曜目,市井生活虽渐复常态,然而隐约之中,仍有一股肃杀与紧张弥漫在空气里,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井生与张道长终获释出狱,并被奉为上宾,受太后与新帝于内殿亲自召见,温言抚慰。虽朝廷有意厚赏金银田宅,以酬其救驾护国之大功,却皆被二人婉言谢绝。井生坦然陈情:“贫道乃方外之人,不恋红尘浮华。如今元凶虽除,然‘影月之主’仍匿影潜形,邪阵图谋远未根本瓦解,天下隐忧未绝,实不敢受此恩赐。”

  太后与群臣闻言,无不动容,更深感那潜伏于暗处的邪魔势力之诡谲莫测与为祸深远,顿觉重任在肩,不容稍懈。

  经宰相李文渊慨然谏言,新帝下旨册封井生为“护国真人”——此虽为虚衔,却显朝廷尊荣——并命其统领清查铲除京城内外邪阵遗迹之重任,六部皆需协同配合,听其调遣。同时,下诏对护国捐躯的杨将军、赵主事等忠烈之臣追封爵位、厚恤其家,以慰英灵,励臣节而昭后世。

  然拨乱反正之路并非坦途,地师残余势力仍在暗处蠢蠢欲动,各地因邪阵所生的异象也时有上报,邪氛偶现。然终归大局初定,帝国心脉已重新搏动,朝政日趋稳定,秩序渐次恢复。

  井生与张道长未因功自居,而是即刻肩负新命,率朝廷特遣精干人员,依萧珏遗笔所载与自身灵觉指引,风餐露宿,逐一搜寻、净化那些藏匿于京城内外隐秘之处的阴脉节点与邪阵残迹。此举艰难险峻,时遇余孽殊死反扑,时遭邪力诡谲反噬,然每净化一处,京城天色便似清明一分,天地之间的龙气也愈发浩然沛然,流转复常。

  在这一过程中,井生对镇龙碑的驾驭日益精熟,心通碑灵,自身修为亦于实战磨砺中不断突破精进。他深切意识到,己身所承之担,早已非一人之修行得失,更是系结万家灯火、社稷安泰之天下重任。

  然而他与张道长始终心智清明:眼前这点安宁,不过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短暂静谧。“影月之主”虽失地师臂助与京城基业,实则根基深远,绝不会善罢甘休。真正的危机,或正在更深沉的黑暗中悄然酝酿,随时可能反扑。他们必须争分夺秒,提升道行,寻得根治“归墟之眼”之法,方能在这场即将掀起的滔天巨浪中,护住这山河国运、天下黎民,使日月重光,四海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