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辉的突然消失,让原本以为即将迎来突破的江东市行动组措手不及。老陈站在杜永辉最后落脚的、位于江东市老城区一栋筒子楼内的出租屋门口,脸色铁青。
屋内收拾得异常干净,几乎找不到任何能证明居住者身份或社会关系的物品,连垃圾桶都是空的。
技术民警戴着白手套,用静电吸附器、多波段光源等设备一寸寸地勘查,最终只在卫生间下水道口的内壁,提取到几根残留的短发,以及在厨房窗台极其细微的缝隙里,找到了一小片被揉皱、似乎曾用于包裹物品的、带有油墨印刷字迹的锡纸。
“这家伙反侦察能力极强,是个老手。”老陈对着电话那头的陆野汇报,声音带着压抑的挫败感,“他肯定有备用的身份、通讯工具和落脚点。我们查了他名下和已知关联人的所有车辆、手机号、银行账户,从昨天下午开始就全部停止了活动。就像…就像凭空蒸发了一样。”
陆野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指示:“他不会完全脱离他经营多年的网络。
两条腿走路:一,继续在江东市深挖,查他所有的社会关系,哪怕是他十年前认识的人,一个都不要放过,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可能为他提供隐藏帮助的关系。二,把重点放回源头,重新梳理王明、谢老板以及所有落网人员的审讯记录,寻找任何可能被我们忽略的、关于‘杜哥’或其上线‘圣所’的蛛丝马迹。他不可能完全不露痕迹。”
接下来的几天,成了与时间和耐心赛跑的拉锯战。江东市警方投入了大量警力,对杜永辉可能藏身的区域进行了数次拉网式排查,走访了数百名相关人员,调取了海量的监控录像。
但杜永辉仿佛真的化为了青烟,没有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没有出现在任何需要身份登记的场所,甚至连之前偶尔会去的小餐馆、棋牌室都再也没有他的身影。
与此同时,刘猛带领的技术组,对那片从杜永辉出租屋找到的锡纸进行了仔细处理。上面的油墨字迹大部分已磨损,但通过光谱分析和专家辨认,勉强识别出几个残缺的词语:“…低温…活性…72h…”以及一个模糊的、像是某种化学结构式的片段。
这进一步印证了杜永辉与非法生物材料交易密切相关,但无法直接指向其藏身之处。
周婷则再次提审了王明和谢老板,试图从心理层面打开缺口。她不再追问具体罪行,而是引导他们回忆与“杜哥”接触时,对方无意中流露出的习惯、口头禅、对某些事物的看法,甚至是对食物、天气的抱怨。她相信,再谨慎的罪犯,也会在细节上暴露其生活背景和心理特质。
从王明和谢老板琐碎甚至矛盾的描述中,一个模糊的画像逐渐形成:杜永辉,或者他扮演的“杜哥”,性格谨慎多疑,说话带一点难以分辨具体地域的、轻微的南方口音,似乎对古典音乐有所了解(曾随口评价过王明手机铃声的曲调),格外注重身体健康(从不抽烟,很少喝酒,对食物卫生要求近乎苛刻),并且,似乎对“秩序”和“清洁”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执着(曾因谢老板仓库凌乱而大发雷霆)。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虽然无法直接定位杜永辉,却让周婷更加确信,他们面对的并非一个普通的黑市贩子,而是一个有着严格自律、可能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内心存在某种特定执念的人。
这与她对“圣所”核心成员的心理画像高度吻合。
然而,理论上的进展无法缓解现实中的僵局。一周过去了,杜永辉依然杳无音信。抓捕工作似乎陷入了泥潭,专案组内部开始弥漫起一股焦虑的情绪。
如果杜永辉就此彻底消失,那么指向“圣所”和境外基金会的最关键线索就将中断,案件很可能再次回到原点。
屋内收拾得异常干净,几乎找不到任何能证明居住者身份或社会关系的物品,连垃圾桶都是空的。
技术民警戴着白手套,用静电吸附器、多波段光源等设备一寸寸地勘查,最终只在卫生间下水道口的内壁,提取到几根残留的短发,以及在厨房窗台极其细微的缝隙里,找到了一小片被揉皱、似乎曾用于包裹物品的、带有油墨印刷字迹的锡纸。
“这家伙反侦察能力极强,是个老手。”老陈对着电话那头的陆野汇报,声音带着压抑的挫败感,“他肯定有备用的身份、通讯工具和落脚点。我们查了他名下和已知关联人的所有车辆、手机号、银行账户,从昨天下午开始就全部停止了活动。就像…就像凭空蒸发了一样。”
陆野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指示:“他不会完全脱离他经营多年的网络。
两条腿走路:一,继续在江东市深挖,查他所有的社会关系,哪怕是他十年前认识的人,一个都不要放过,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可能为他提供隐藏帮助的关系。二,把重点放回源头,重新梳理王明、谢老板以及所有落网人员的审讯记录,寻找任何可能被我们忽略的、关于‘杜哥’或其上线‘圣所’的蛛丝马迹。他不可能完全不露痕迹。”
接下来的几天,成了与时间和耐心赛跑的拉锯战。江东市警方投入了大量警力,对杜永辉可能藏身的区域进行了数次拉网式排查,走访了数百名相关人员,调取了海量的监控录像。
但杜永辉仿佛真的化为了青烟,没有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没有出现在任何需要身份登记的场所,甚至连之前偶尔会去的小餐馆、棋牌室都再也没有他的身影。
与此同时,刘猛带领的技术组,对那片从杜永辉出租屋找到的锡纸进行了仔细处理。上面的油墨字迹大部分已磨损,但通过光谱分析和专家辨认,勉强识别出几个残缺的词语:“…低温…活性…72h…”以及一个模糊的、像是某种化学结构式的片段。
这进一步印证了杜永辉与非法生物材料交易密切相关,但无法直接指向其藏身之处。
周婷则再次提审了王明和谢老板,试图从心理层面打开缺口。她不再追问具体罪行,而是引导他们回忆与“杜哥”接触时,对方无意中流露出的习惯、口头禅、对某些事物的看法,甚至是对食物、天气的抱怨。她相信,再谨慎的罪犯,也会在细节上暴露其生活背景和心理特质。
从王明和谢老板琐碎甚至矛盾的描述中,一个模糊的画像逐渐形成:杜永辉,或者他扮演的“杜哥”,性格谨慎多疑,说话带一点难以分辨具体地域的、轻微的南方口音,似乎对古典音乐有所了解(曾随口评价过王明手机铃声的曲调),格外注重身体健康(从不抽烟,很少喝酒,对食物卫生要求近乎苛刻),并且,似乎对“秩序”和“清洁”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执着(曾因谢老板仓库凌乱而大发雷霆)。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虽然无法直接定位杜永辉,却让周婷更加确信,他们面对的并非一个普通的黑市贩子,而是一个有着严格自律、可能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内心存在某种特定执念的人。
这与她对“圣所”核心成员的心理画像高度吻合。
然而,理论上的进展无法缓解现实中的僵局。一周过去了,杜永辉依然杳无音信。抓捕工作似乎陷入了泥潭,专案组内部开始弥漫起一股焦虑的情绪。
如果杜永辉就此彻底消失,那么指向“圣所”和境外基金会的最关键线索就将中断,案件很可能再次回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