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建设兵工厂,自产手榴弹。-《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阳泉城光复的第十五天,指挥部后院临时搭建的工棚里飘出阵阵金属切削的特殊气味。苏文渊教授挽着袖子,正指导几个年轻战士操作那台刚刚修复的机床,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慢一点,再慢一点...苏教授专注地盯着旋转的工件,对,就这样保持匀速...

  我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一个月前,独立纵队还在为每一发子弹发愁,如今竟能自己生产武器零件了。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那十三位意外获得的技术专家。

  傅水恒团长快步走进工棚,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老李,系统积分已经攒到两万八千点了!足够兑换那条子弹生产线,还有剩余!

  这是我等待已久的消息。自从专家们到来后,系统积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每一项技术的消化吸收,每一个工艺难题的解决,都会带来可观的积分奖励。

  走,回去详细商量。我拍拍苏教授的肩膀,辛苦了,注意休息。

  回到指挥部,傅政委已经等在那里。桌上摊开着专家们制定的兵工厂建设方案,详细列出了所需的设备、原料和人力。

  专家们的意见很一致,傅政委指着方案说,首先要解决的是动力问题。没有稳定的电力,再好的设备也是废铁。

  傅水恒立即接话:系统里有一款柴油发电机,功率足够带动小型兵工厂,需要三千积分。

  我点点头:这个必须换。然后是机床...

  自动化机床一套,五千积分。傅团长如数家珍,包括车床、铣床、钻床各一台,还有配套的工具。

  熔炼设备呢?傅政委问道。

  小型电弧炉,四千积分。不过专家说,以我们现在的条件,还是先从反射炉开始更实际。

  我们逐一核对清单,计算着积分的使用。子弹生产线无疑是大头,需要八千积分。加上其他配套设备,总计需要两万积分左右。

  留八千积分作为储备。我最终决定,应对突发情况和日后需要。

  傅水恒有些不解:不留多一点吗?万一...

  有专家在,很多问题可以自己解决。我解释道,积分要用在刀刃上,比如那些我们确实无法自产的关键设备。

  计议已定,傅水恒开始兑换。只见他闭目凝神,手指在虚空中轻点——这是他在操作系统界面。指挥部里静悄悄的,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

  一小时后,第一批设备悄然出现在指挥部后院事先清理好的空地上。战士们好奇地围观着这些突然出现的,议论纷纷。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套子弹生产线:一台冲压机、一台弹壳拉伸机、一台装药机,还有配套的模具和工具,全都泛着崭新的金属光泽。

  苏教授带着其他专家闻讯赶来,看到这些设备时,个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这工艺水平...陈立民工程师抚摸着冲压机光滑的表面,手都在颤抖,比我在德国见过的最先进的设备还要精密!

  张志远则对那台多功能机床爱不释手:有了这个,枪械维修和零件制造就再也不是问题了!

  王慧珍博士更关心原材料的供应:设备再好,没有原料也是枉然。我们现在急需铜、铅、锡,还有发射药原料。

  这正是我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当天下午,我召集了各营连长和后勤部门负责人,部署兵工厂建设任务。

  一营负责安保,在兵工厂周边建立三道防线,严禁无关人员靠近。

  二营抽调一个连,配合工兵队建设厂房。地点就选在城西山坳里,那里相对隐蔽。

  三营组织运输队,协助后勤部门收集金属原料。

  我特别叮嘱后勤部长:发动群众,用粮食和生活用品换取废旧金属。鬼子的电话线、铁轨,只要能搞到的,都要!

  任务分配完毕,整个独立纵队如同上紧发条的机器,高效运转起来。

  兵工厂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第三天,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电力供应不稳定,新兑换的发电机频繁停机。

  是油料问题。苏教授检查后得出结论,我们用的柴油杂质太多,需要提炼。

  傅水恒立即在系统中查找,果然找到了小型炼油设备,但需要两千积分。

  要不要兑换?他问我。

  我思考片刻,摇了摇头:让专家们想想办法。积分能省则省。

  在苏教授的带领下,技术团队用废旧油桶和钢管自制了一套简易过滤装置,虽然效率不高,但基本解决了问题。系统因此奖励了五百积分——这是鼓励自主研发的奖励。

  第七天,更大的挑战来了:子弹生产线安装完毕,试生产时却发现冲压模具不匹配。

  日式步枪口径是6.5毫米,我们的设备是按7.92毫米标准设计的。陈立民工程师无奈地说,要么修改设备,要么统一武器口径。

  这是个两难选择。修改设备需要精密加工能力,我们暂时不具备;统一口径意味着要逐步更换全军的武器,短期内不现实。

  能不能生产复装子弹?傅政委提出折中方案,就是收集用过的弹壳,重新装填。

  专家们讨论后认为可行。王慧珍博士带着化学小组,用缴获的日军发射药为基础,研制出了适合复装子弹的发射药配方。

  第十天,第一枚完全自产的手榴弹诞生了。

  当张志远工程师捧着那枚黝黑的手榴弹来到指挥部时,所有人都围了上来。

  弹体用的是收集来的废铁,在反射炉里熔炼成型。张工程师自豪地介绍,炸药是王博士改进的配方,威力比日军手雷大百分之三十。引信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更加安全可靠。

  傅水恒接过手榴弹,仔细端详:重量适中,做工精细。好!太好了!

  日产能力如何?我更关心实际问题。

  目前每天能生产二十枚左右。等工人们熟练了,电力稳定了,预计能达到五十枚。

  这个数字虽然不大,但意义非凡。这意味着独立纵队终于有了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不再完全依赖缴获。

  随着兵工厂逐步走上正轨,更多产品开始试制:复装子弹、简易迫击炮弹、地雷、甚至还在研发一种新型炸药包。

  更让人欣喜的是,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一批技术骨干正在成长。那些原本只会拿枪的战士,如今已经能够熟练操作机床,进行简单的维修和制造。

  一天晚上,傅水恒兴奋地找到我:老李,系统刚刚解锁了新功能!科技树系统完全激活了!

  在他的系统界面上,我看到了一个复杂的技术发展图谱。从基础的材料加工到先进的武器制造,层层递进,脉络清晰。

  现在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发展技术了。傅团长指着图谱说,比如要生产自动步枪,需要先点亮金属冶炼、机床制造、弹药生产这三个前置科技。

  我们的专家在这方面有基础吗?

  傅水恒兴奋地说,苏教授他们之前的研究,已经让我们在多个领域有了积累。按照系统评估,最多三个月,我们就能试制出第一支半自动步枪!

  这个消息让我振奋不已。半自动步枪!这将极大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然而,就在兵工厂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危机也在悄然逼近。

  第十三天清晨,侦察连长周锐锋带回一个紧急情报:日军一支特工队已经潜入阳泉地区,目标很可能是兵工厂和专家们。

  据内线消息,这支特工队装备精良,成员都是中国通,擅长化装侦察和破坏。

  我立即下令加强戒备,同时庆幸当初选择在山区建设兵工厂的决定。

  但更让人担忧的是另一个消息:日军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加剧了,特别是金属、油料等战略物资,来源几乎被完全切断。

  兵工厂的原料储备只够维持半个月。后勤部长汇报时面带忧色。

  双重危机摆在面前:一方面是日军的直接威胁,另一方面是原料短缺的生存危机。

  晚上,我独自在指挥部思考对策。傅水恒推门进来,脸上带着神秘的笑容。

  老李,系统刚刚提示,可以兑换一项特殊技术——就地取材冶金法,只需要一千积分。

  具体是什么?

  就是利用本地易得的原料,生产兵工所需的特殊材料。比如用黏土制作耐火材料,用草木灰提取化工原料...

  这真是雪中送炭!我立即同意兑换。

  这项技术的到来,让专家们如获至宝。苏教授带着技术团队连夜研究,第二天就拿出了解决方案:利用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建立小型焦化厂;用当地黏土制作坩埚和耐火砖;甚至探索用某些植物提取发射药所需的化学成分。

  兵工厂的原料危机暂时得到了缓解。

  月末总结时,兵工厂已经初具规模:月产手榴弹一千枚、复装子弹三万发、地雷两百个、炸药包五百个。虽然产量还不大,但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独立纵队自力更生能力的体现。

  更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培养出了第一批五十多人的技术工人,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控制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生产经验。

  站在兵工厂新建的厂房前,看着忙碌的工人和运转的机器,我对身边的傅水恒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总有一天,我们会有能力生产自己的步枪、机枪,甚至大炮。

  傅团长重重点头:有系统,有专家,有大家的努力,这一天不会太远。

  然而,我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日军的封锁在加强,特工队的威胁依然存在,而那个神秘的时间理事会,更是不知何时会再次出现。

  但有了自己的兵工厂,有了这批宝贵的技术人才,独立纵队已经拥有了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的能力。

  下一步,该是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