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围魏救赵,奇兵出击。-《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太行山根据地的指挥部里已是一片肃杀。煤油灯的火苗在微风中摇曳,映照着傅水恒营长紧锁的眉头。他站在粗糙的军事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标有“柳亭兵站”的红圈上——那是日军近期新建的重要补给枢纽,囤积了大量弹药、药品和过冬被服,守备兵力约有一个加强中队,并配属了伪军一个连。

  “鬼子这次‘铁壁合围’,动用了足足两个大队,配合伪军第四混成旅,从东、北两个方向压过来,企图将我军主力挤压在张家洼一带的狭长区域,一举歼灭。”傅水恒的声音低沉而沙哑,连续几天的熬夜部署,让他的眼中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锐利如鹰。“硬碰硬,我们一个基干营,加上区小队、县大队,就算能撕开一道口子,伤亡也必然惨重,根据地会元气大伤。”

  我作为参谋长,站在他身侧,目光同样聚焦在地图上。敌我态势一目了然,红色的敌箭头如同两只巨大的钳子,即将合拢。而位于敌人后方相对空虚区域的“柳亭兵站”,此刻就像一个突兀的亮点。

  “所以,我们这招‘围魏救赵’,打的就是它的七寸!”傅必元政委接话道,他手里拿着几张刚刚破译的敌军电文碎片,“柳亭兵站的重要性,鬼子很清楚。一旦这里遭到猛烈攻击,尤其是如果他们判断攻击力量超出其守备能力,前线围攻我们的部队必然回援。届时,我们不仅能跳出包围圈,还能在运动中寻找战机,狠揍回援之敌!”

  傅水恒猛地转过身,看向我:“参谋长,计划是你一手制定的,部队也是你参与选拔训练的。神枪小分队和龙牙小队,就是这柄刺向敌人心脏的尖刀!他们现在到什么位置了?”

  “报告营长、政委!”我立正回应,走到地图一侧,拿起一根细木棍指向一条隐蔽的山谷线,“根据最后一次电台联络确认,龙牙特种作战小分队,由队长赵铁柱率领,共十人,已于昨夜子时穿过黑风隘,目前应该已抵达预定潜伏区域——柳亭兵站以西五公里的老林坡。神枪小分队,由副队长李长顺率领,五人,则沿南线涧谷潜行,预计拂晓前可进入兵站东南方向的二号狙击阵地。两支小队均保持无线电静默,按计划,将在今天上午十点整,同时发起攻击!”

  傅水恒深吸一口气,走到窑洞门口,望着外面逐渐亮起的天光:“十点整……也就是说,距离攻击发起,还有不到四个小时。前线,我们的部队还能顶多久?”

  “一连、二连在张家洼前沿阵地节节抵抗,三连和区小队作为预备队,正在构筑第二道防线。按目前敌人的进攻强度,至少能坚持到中午。”我迅速汇报,“但压力很大,鬼子的炮火很猛。”

  “告诉一连长、二连长,不惜一切代价,顶住!哪怕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要把鬼子牢牢吸在张家洼!”傅水恒的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同时,命令三连和区小队,做好随时向侧翼运动,接应龙牙和神枪小队撤退的准备。政委,群众转移情况如何?”

  傅必元道:“乡亲们大部分已按计划撤入深山密洞,粮食也都藏好了。地方上的同志在组织民兵,配合我们行动,他们会在外围制造声势,迷惑敌人。”

  指挥部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每一分钟都显得格外漫长。我们三人都不再说话,目光时而交汇,时而投向地图和门外。所有的战略谋划,所有的信任与期望,此刻都寄托在那两支深入敌后、仅有十五人的精锐小队身上。他们携带的,不仅是远超这个时代的装备(部分由傅水恒通过系统兑换,如八一杠、狙击弩、微型炸药等),更是打破困局的全部希望。

  (镜头切换:老林坡,龙牙小队潜伏点)

  队长赵铁柱,像一尊沉默的岩石,潜伏在厚厚的落叶层下,仅露出那双经过严格训练、锐利无比的眼睛。他通过单兵微型电台的震动,接收着副队长传来的最后确认信号。身边九名队员,分散在方圆五十米的隐蔽位置,同样纹丝不动。他们穿着利用系统布料改良的、具有一定防红外探测功能的迷彩服,脸上涂着油彩,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赵铁柱的脑海中回放着出发前参谋长和他一起推演的每一个细节:柳亭兵站结构图(源自傅水恒系统兑换的“历史据点提示卡”简化版)、明暗哨位分布、探照灯巡逻间隙、军火库和指挥部的位置……他们的任务并非强攻,而是“造势”与“破点”。利用精准打击和高效爆破,制造出远超过实际兵力的攻击效果,让敌人误以为遭到八路军主力突袭。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赵铁柱缓缓抬起带着战术手套的手,对着不远处一棵歪脖子树的方向,做出了一个“准备”的手势。树后,火力支援手周锐锋轻轻拉开了手中八一杠的保险,他的任务是第一时间敲掉兵站门口的那挺重机枪和了望塔上的哨兵。另一侧,爆破手王根生检查着身前摆放的、由系统炸药改良的聚能爆破块和遥控引爆装置,目标是兵站深处的油料储存点和疑似指挥所所在的砖房。

  (镜头切换:二号狙击阵地,神枪小分队)

  副队长李长顺,这位原猎户出身的沉稳汉子,此刻正通过一支加装了简易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系统兑换的“基础狙击装备”组件改造),仔细观察着柳亭兵站的动静。他选择的狙击点视野极佳,能覆盖大半个兵站操场和主要通道。身边,观察手周小树——队伍里最年轻、学习能力最强的队员,正拿着铅笔和纸,快速勾勒并标注着敌人人员的移动规律。

  “满仓,注意三点方向,伪军巡逻队,间隔五分钟。”李长顺的声音压得极低,通过耳麦式简易通讯器(系统兑换的初级产品,有效距离短,但足以小队内沟通)传递信息。

  趴在侧翼另一个隐蔽位置的张满仓,同样架着一支经过精心校射的三八式步枪,低声回应:“收到。距离四百二,风速偏西,约三级。”

  神枪小分队的任务是远程精确狙杀重要目标(如军官、通讯兵、机枪手),制造混乱和恐慌,同时为龙牙小队的渗透行动提供远程火力掩护和敌情预警。他们的存在,要让敌人感觉四面八方都是冷枪,进一步放大被“主力”围攻的错觉。

  上午九点五十分。

  指挥部里,电台的指示灯突然闪烁起来,报务员紧张地接收着一段短暂的、经过加密的信号。他快速翻译后,将纸条递给我:“参谋长,龙牙小队信号,‘鹰已就位’。”

  我接过纸条,看了一眼,递给傅水恒和傅必元。三人对视,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决然。

  “回复:‘按计划执行,祝胜利!’”傅水恒沉声道。

  命令通过电波,传向了数十里外的老林坡。

  十点整!

  “砰!”

  一声清脆而迥异于三八大盖的枪声,打破了柳亭兵站清晨的相对宁静。东南方向,神枪小分队率先发难!李长顺扣动扳机,子弹精准地钻入了兵站门口那挺九二式重机枪射手的头盔与护颈缝隙之间!机枪手应声而倒。

  几乎在同一瞬间,老林坡方向,龙牙小队动手了!

  周锐锋手中的八一杠喷出火舌,两个短点射,兵站木质了望塔上刚刚探出头、试图寻找枪声来源的哨兵,以及塔下重机枪副射手,几乎同时栽倒。八一杠的高射速和稳定性,在这个时代显得如此突兀和致命。

  “敌袭!敌袭!”兵站内顿时警报大作,伪军和日军仓促寻找掩体,杂乱的枪声响起,但一时间根本无法判断攻击来自何方,具体有多少人。

  “狙击手!注意隐蔽!”一个日军曹长刚喊出声,李长顺的第二颗子弹就到了,直接将他爆头。

  混乱中,赵铁柱低吼一声:“突击组,跟我上!爆破组,行动!”

  他亲自带领四名队员,利用八一杠的火力优势和精准投掷的手雷(系统兑换的高爆型号),如同利刃般撕开了兵站外围的铁丝网和简易鹿砦,迅速向内部渗透。他们的战术动作干净利落,交替掩护,跃进速度极快,让防守的日伪军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拦截。

  爆破手王根生和另一名队员,则如同幽灵般借助建筑物和混乱的掩护,向预定的油料点和指挥所迂回。

  “轰!”一声巨响,兵站东南角的伪军营房被神枪小分队引导、龙牙小队发射的枪榴弹(系统兑换的少量实验品)击中,燃起大火,浓烟滚滚。

  “八嘎!是八路军的主力!听枪声,不是土八路!”兵站内日军中队长又惊又怒,他听到了密集的、从未听过的自动武器声,看到了远处精准的狙击,感受到了攻击的猛烈和协同性,下意识地认为遭到了至少一个团的主力攻击。

  “快!给联队长发报!柳亭兵站遭到八路军主力猛烈攻击,请求紧急战术指导!请求回援!”他对着通讯兵声嘶力竭地吼道。

  (镜头回切:指挥部)

  我们紧张地等待着。终于,报务员激动地抬起头:“营长!政委!参谋长!截获敌人电文,柳亭兵站紧急求援!围攻张家洼的日军联队部已电令其北路大队分兵一个半中队,火速回援柳亭!”

  “好!”傅水恒一拳砸在桌子上,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充满杀气的笑容,“鱼儿上钩了!命令前沿部队,鬼子一旦后撤,立刻集中火力,咬住它的尾巴!三连、区小队,按预定路线,向黑石沟方向运动,准备伏击回援柳亭之敌!”

  “告诉龙牙和神枪小队,”我补充道,“任务变更,由强攻转为袭扰迟滞,务必拖住回援敌军至少两小时!完成后,自行选择路线,向黑石沟预定集结点撤退!”

  (镜头再转:柳亭兵站外围)

  接到新命令的赵铁柱,立刻改变战术。“停止向内渗透!各组交替掩护,撤出兵站!我们在外围跟回援的鬼子玩玩!”

  龙牙小队迅速脱离接触,利用地形和植被掩护,消失在兵站周围的丘陵林地中。神枪小分队也开始变换狙击阵地,继续用冷枪点名露头的敌军军官和通讯人员,让敌人不敢轻易追击,也无法准确判断“主力”去向。

  半个多小时后,日军回援的先头部队一个中队,气喘吁吁地赶到了柳亭兵站外围。迎接他们的,不是想象中严阵以待的八路军阵地,而是来自山林间神出鬼没的冷枪和诡雷(龙牙小队撤离时布设)。

  “砰!”李长顺的步枪再次响起,回援中队的一名手持指挥旗的曹长倒地。

  “轰!”周锐锋用最后一发枪榴弹,炸毁了回援部队必经之路的一座小木桥,虽不致命,却成功地迟滞了他们的行军速度。

  赵铁柱则带领龙牙小队,在密林中与敌人兜起了圈子,时不时用八一杠的短点射进行骚扰,打完就跑,绝不恋战。他们超时代的单兵素质和小队协同,让兵力占优的日军如同撞上了一团迷雾,有力无处使,被牢牢地拖在了柳亭兵站周边区域。

  时间,在不断的冷枪、诡雷和短暂交火中流逝。回援的日军被这两支小股精锐死死缠住,无法迅速巩固柳亭防务,更无法按原计划迅速返回合围圈。

  而就在这段时间里,张家洼前线,压力骤减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在傅水恒的亲自指挥下,对开始后撤的敌军发起了猛烈反击,咬住其尾部,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同时,预设伏击圈的三连和区小队,也在黑石沟给了另一路回援的敌军以迎头痛击。

  夕阳西下,暮色渐起。

  完成迟滞任务的龙牙小队和神枪小分队,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出色的野外生存能力,巧妙地摆脱了敌人的纠缠,分批向黑石沟集结点转移。

  指挥部里,捷报频频传来。

  傅水恒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政委,参谋长,我们这步险棋,走对了!”

  傅必元感慨地点点头:“是啊,十五个战士,搅动了整个战局。这支奇兵,用得好啊!”

  我望着地图上那两条代表着龙牙和神枪小队撤退路线的虚线,心中充满了对这群勇敢战士的敬佩和自豪。他们的成功,不仅在于精湛的技艺和先进的装备,更在于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完美的执行力。

  “围魏救赵,奇兵出击……我们成功了。”我轻声说道,仿佛是在对自己,也是对那十五位正在夜色中凯旋的英雄。

  这一章,以智慧和勇气书写,以鲜血和忠诚铸就,注定将载入独立纵队的战史。而“龙牙”与“神枪”的威名,也必将随着这场经典的“围魏救赵”之战,传遍整个太行山区,令敌人闻风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