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山野间的篝火却燃得正旺。
独立师师部驻扎的小村庄,今夜格外喧闹。战士们和老百姓围坐在火堆旁,唱着歌,喝着稀粥,脸上是久违的笑容。胜利的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每一个角落,连远处的山峦似乎也在回应这份喜悦。
我站在村口的土坡上,望着这一切,心中却是沉甸甸的。
这场胜利,我们付出了太多。从太行山到冀中平原,从反扫荡到主动出击,独立师一路打过来,牺牲了多少好同志,流了多少血,才换来今天这场面。可我知道,这场胜利,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老陈,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
我回头,是傅必元政委。他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军装,脸上带着笑,眼神却格外清醒。
“政委,”我点点头,“热闹是他们的,我这心里,总觉得不太踏实。”
傅必元拍了拍我的肩,和我并肩站着,望向远处跳跃的火光。
“是啊,胜利是好事,可胜利之后的路,更不好走。”
我们沉默了一会儿,他忽然说:“师长在指挥部等你,有些事,得尽快商量。”
我心中一凛,知道该来的总会来。
指挥部的油灯亮着,傅水恒师长正俯身在一张地图前,眉头紧锁。见我们进来,他直起身,指了指桌上的茶壶。
“自己倒茶。”
我和傅必元各自坐下,谁也没动那茶壶。
“外面的热闹,你们都看见了。”傅水恒开口,声音低沉,“战士们高兴,老百姓也高兴,这是应该的。但我们不能光顾着高兴。”
傅必元接话:“党中央刚刚发来通报,要求各部队保持清醒,注意局势变化。”
傅水恒点头,手指在地图上重重一点:“日本人是打跑了,可接下来的中国,谁来当家?怎么当家?这个问题,比打鬼子更复杂。”
我沉吟片刻,开口道:“国民党那边,动作不小。重庆方面已经在部署接收大城市,尤其是华北、华东这些地方。我们虽然打下了不少根据地,但真要硬碰硬,还不是时候。”
傅必元叹了口气:“不仅是军事上的问题。政治、经济、民心,哪一样都不能放松。我们现在虽然名义上是八路军的一部分,但实际上,我们是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国民党会不会承认我们?会不会借整编之名,削弱甚至消灭我们?”
傅水恒冷笑一声:“老蒋的为人,你们不是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真心容得下我们?和平谈判?那不过是缓兵之计。”
我心中一动,想起最近收到的一些情报。
“据我们在重庆的内线传来的消息,国民党内部已经有人在提议,要‘统一政令军令’,意思就是要我们交出军队,接受他们的指挥。”
傅必元猛地一拍桌子:“做梦!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队伍,凭什么交给他们?”
傅水恒抬手示意他冷静:“交不交是一回事,怎么应对是另一回事。现在全国上下都盼着和平,我们如果公开反对和谈,就会失去民心。可如果我们一味退让,就等于自断手脚。”
我点头表示同意:“现在的关键,是要在谈判桌上争取主动,同时在战场上做好准备。”
傅水恒站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外面隐约的火光。
“党中央已经决定,派代表去重庆谈判。我们这边,也要派人参加。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得把自己的事情理顺。”
他转身看向我们:“独立师现在有多少人?”
我立刻回答:“主力部队一万二千人,地方武装和民兵加起来约八千人,控制区域包括三个县、十七个乡镇,人口约五十万。”
傅必元补充道:“我们的武器装备虽然比抗战初期好了不少,但和国民党精锐部队相比,还是差得远。特别是重武器,几乎为零。”
傅水恒沉吟道:“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靠什么和国民党抗衡?靠的就是老百姓的支持,靠的就是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但如果真的全面内战爆发,我们能撑多久?”
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我们心头。
抗战八年,我们和老百姓建立了血肉联系。可一旦内战爆发,这种联系还能维持吗?老百姓已经受了太多苦,他们还能承受更多的战乱吗?
傅必元忽然说:“我最近在研究《双十协定》,里面提到要和平建国,要实行民主政治。如果国民党真能按照协定办事,也许...”
傅水恒打断他:“老傅,你太天真了。协定是协定,现实是现实。老蒋要是真讲信用,就不会有皖南事变,就不会有那么多摩擦。”
我接口道:“师长的担心有道理。据我所知,国民党已经在调动部队,往我们的根据地周边集结。虽然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冲突,但这种态势,很不寻常。”
傅必元皱眉:“你的意思是,他们在为可能的冲突做准备?”
“不止如此,”我压低声音,“我们还收到消息,美国人在帮助国民党运兵,提供武器装备。如果这是真的,那局势就更加危险了。”
三人陷入沉默。油灯的火苗跳跃着,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外面的欢笑声隐约传来,更显得指挥部内的气氛凝重。
傅水恒忽然笑了,只是那笑容里没有一丝暖意。
“你们还记得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这支队伍吗?”
我和傅必元对视一眼,都没有说话。
傅水恒继续道:“当初我们拉起这支队伍,不是为了当官发财,不是为了争权夺利,是为了打鬼子,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鬼子打跑了,可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吗?”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我们控制的区域。
“这些地方,我们经营了这么多年,老百姓才勉强能吃上饭。可一旦战火再起,这一切都会化为乌有。”
傅必元沉声道:“所以我们必须尽量避免内战。”
“避免?”傅水恒摇头,“不是我们想避免就能避免的。国民党要是铁了心要打,我们还能束手就擒?”
我明白傅水恒的意思。和平是我们所愿,但绝不能以牺牲原则和底线为代价。
“我认为,”我缓缓开口,“我们现在应该做三件事。”
两人都看向我。
“第一,加强部队训练,特别是城市攻防战和运动战。第二,巩固根据地建设,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第三,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争取中间派的支持。”
傅必元点头:“老陈说得对。特别是第三点,现在国内有不少民主人士,对国民党失望,但对我们也不完全了解。如果能争取他们的支持,在舆论上我们就能占据主动。”
傅水恒沉思片刻,问道:“关于部队整编,你们有什么想法?”
我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各部队可能要改变番号,转为野战军。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认为,表面上我们可以接受整编,但实际指挥权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傅必元却有不同的意见:“这样会不会给国民党留下口实?说我们阳奉阴违?”
傅水恒摆手:“老傅啊,这种事情,不能太死板。部队是我们的根本,失去了部队,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老陈说得对,表面上还是要服从中央的安排。具体怎么做,我们需要仔细研究。”
话题又转到了东北。
“你们听说了吗?”傅水恒压低声音,“党中央可能有意图,要派部队去东北。”
我和傅必元都是一惊。
“东北?”傅必元皱眉,“那里现在是苏联红军控制着,国民党也在积极运作。我们贸然进去,会不会引起国际纠纷?”
傅水恒意味深长地说:“正因为如此,才要及早布局。东北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如果能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极为有利。”
我忽然明白了傅水恒的担忧。
“师长的意思是,国民党也会盯上东北?”
“不是会,是已经盯上了。”傅水恒从桌上翻出一份文件,“这是昨天收到的情报,国民党已经派了不少接收大员去东北,而且在美国人的帮助下,正在往那里运兵。”
傅必元倒吸一口凉气:“如果让他们控制了东北,那我们就真的被包围了。”
傅水恒点头:“所以,东北我们必须去,而且要去得早,去得快。”
我心中一动,想起了一个人。
“林总他们不是已经在山东了吗?如果从山东渡海去东北,是不是更近一些?”
傅水恒看了我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老陈说到点子上了。党中央确实有这个考虑。不过我们也不能闲着,要提前做好准备。”
“什么准备?”傅必元问道。
“人才准备,物资准备,思想准备。”傅水恒一字一顿地说,“特别是干部,要挑选那些有开拓精神、能独当一面的同志,随时准备北上。”
我忽然感到一阵激动。如果真的能去东北,那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但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忧虑。东北远离我们的传统根据地,人生地不熟,气候寒冷,语言不通,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傅必元显然也有同样的担忧。
“去东北不是小事,需要从长计议。特别是现在,我们自己的根据地还需要巩固。”
傅水恒叹了口气:“这就是两难啊。不去,可能错失良机;去,又可能两头落空。”
我沉思良久,开口道:“或许可以分步走。先派小股部队和干部去探路,建立联络点,收集情报。等时机成熟,再大部队跟进。”
傅水恒和傅必元都点头表示同意。
“这件事要严格保密,”傅水恒强调,“除了我们三个,暂时不要向其他人透露。”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参谋端着一锅热气腾腾的粥走了进来。
“师长、政委、参谋长,炊事班煮了点粥,你们趁热吃吧。”
我们这才意识到,从早上到现在,我们还没吃过东西。
参谋放下粥,好奇地看了一眼摊在桌上的地图,但什么也没问,敬了个礼就退出去了。
傅必元盛了三碗粥,我们默默地吃着。粥很稀,几乎是米汤,但在战争年代,这已经是难得的美味。
吃完粥,傅水恒又回到了正题。
“除了东北,还有一个问题也很紧迫。”
我和傅必元都看向他。
“伪军。”傅水恒吐出两个字。
我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日军投降后,大量的伪军失去了依靠。这些部队鱼龙混杂,有的可以争取,有的必须消灭。如何处理这些伪军,关系到根据地的稳定。
傅必元皱眉:“根据初步统计,在我们控制区周边,至少有五支规模较大的伪军部队,总人数约两万人。”
傅水恒冷笑:“这些人,抗战时当汉奸,现在日本人倒了,就想找新主子。国民党已经在积极拉拢他们,许以高官厚禄。”
我接口道:“我们也不能闲着。应该派人去接触,能争取的争取,不能争取的,就坚决消灭。”
傅必元有些犹豫:“争取伪军,会不会引起老百姓的反感?毕竟他们曾经为虎作伥。”
这也是我担心的问题。老百姓对汉奸的仇恨,比对日本人还要深。如果我们收编伪军,很可能会失去民心。
傅水恒显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
“所以要区别对待。对那些罪大恶极的,公开审判,以平民愤。对那些被迫参加、没有太大恶行的,可以给予改造的机会。”
他顿了顿,又道:“最重要的是,不能让这些人被国民党拉过去,反过来打我们。”
我点头表示理解。政治就是这样,有时候不得不做一些违背情感的决定。
外面的欢庆声渐渐平息,夜已深了。
傅必元打了个哈欠,但没有人提出休息。我们都知道,今天的讨论关系到独立师未来的命运。
傅水恒忽然问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你们说,如果我们和国民党最终难免一战,胜算有多大?”
我和傅必元都愣住了。
这个问题太直接,太尖锐,以至于我们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傅必元沉吟道:“从兵力上看,国民党有四百多万正规军,我们只有一百多万。从装备上看,他们有空军的支援,有美式装备,我们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从控制区看,他们占据所有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我们只是在农村和山区...”
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如果硬碰硬,我们几乎没有胜算。
傅水恒却笑了:“老傅啊,你只看到了表面。别忘了,我们是为什么而战。”
他站起身,目光炯炯:“国民党虽然有四百万军队,但大部分是抓壮丁抓来的,士气低落。我们的部队虽然少,但都是自愿参军,知道为谁打仗。”
“国民党占据大城市,但农村包围城市,一直是我们致胜的法宝。他们的美式装备在运动战中发挥不了太大作用,而我们最擅长的就是运动战。”
我接话道:“更重要的是民心。国民党腐败横行,欺压百姓,早就失去了民心。我们和老百姓是一家人,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傅必元脸上的忧虑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坚定的神情。
“这么说,如果真打起来,我们未必会输?”
傅水恒重重一拍桌子:“不是未必,是一定不会输!八年抗战,我们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靠的是什么?就是老百姓的支持,就是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我忽然感到一阵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经历了那么多艰难困苦,怎么可能在这里止步?
但傅水恒接下来的话,又让我们的心沉了下来。
“不过,战争终究是最后的选择。只要能和平建国,我们愿意做出让步。但这个让步是有限度的,军队不能交,根据地不能丢,这是底线。”
傅必元点头:“我同意。和平是我们的目标,但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
我补充道:“所以,我们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积极参与和谈,争取和平;另一方面加强战备,防止突然袭击。”
傅水恒满意地点头:“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从明天开始,全师进入战备状态,同时加强政治教育,让每一个战士都明白当前的局势。”
他看了看怀表,已经是凌晨两点。
“今天就到这里吧。明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们站起身,准备离开。走到门口,傅水恒忽然叫住我。
“老陈,你留一下。”
傅必元看了我们一眼,点点头,先行离开了。
指挥部里只剩下我和傅水恒两人。油灯的火苗跳动着,映照着他疲惫而坚毅的脸。
“有件事,要单独跟你说。”傅水恒压低声音。
我心中一紧,知道一定是很重要的事。
傅水恒从抽屉里取出一个信封,递给我。
我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年轻女子和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这是...”我疑惑地抬头。
傅水恒的眼神变得柔和:“你嫂子和你侄子。他们现在在延安。”
我惊讶地看着他。共事这么多年,我从来不知道傅水恒有家眷。
傅水恒苦笑:“一直没告诉你们,是怕影响工作。现在形势复杂,我想拜托你一件事。”
“师长请讲。”
“如果我有什么不测,请你帮忙照顾他们。”
我的心猛地一沉:“师长何出此言?”
傅水恒摆摆手:“不是具体的威胁,只是一种预感。接下来的路,比抗战时期更加凶险。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啊。”
我郑重地收起照片:“师长放心,只要我陈世根还有一口气在,绝不会让嫂子和侄子受委屈。”
傅水恒拍了拍我的肩,眼中闪过一丝感动。
“谢谢。这件事,不要告诉老傅,他心思重,知道了反而徒增烦恼。”
我点头应下。
走出指挥部,夜风拂面,带着初秋的凉意。
远处的山峦在月光下显得朦胧而神秘,仿佛隐藏着无数的未知。
村里的篝火已经熄灭,只有零星的灯火在黑暗中闪烁。战士们大多已经入睡,为明天的训练养精蓄锐。
我独自走在村中的小路上,思绪万千。
抗战胜利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却更加复杂。国内外的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我们独立师,就像网中的一条鱼,既要避免被网住,又要寻找突破口。
傅水恒的托付更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他那样一个坚毅的人,都开始安排后事,可见局势之严峻。
但不知为何,我心中并没有恐惧,反而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这是一个大时代,我们有幸参与其中,能够为国家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这是何等的荣耀!
回到住处,我点亮油灯,铺开纸笔,开始起草关于加强部队战备的训练计划。
窗外的虫鸣声此起彼伏,伴随着我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挑战也在等待着我们。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因为我们是独立师,我们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队伍,我们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这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独立师师部驻扎的小村庄,今夜格外喧闹。战士们和老百姓围坐在火堆旁,唱着歌,喝着稀粥,脸上是久违的笑容。胜利的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每一个角落,连远处的山峦似乎也在回应这份喜悦。
我站在村口的土坡上,望着这一切,心中却是沉甸甸的。
这场胜利,我们付出了太多。从太行山到冀中平原,从反扫荡到主动出击,独立师一路打过来,牺牲了多少好同志,流了多少血,才换来今天这场面。可我知道,这场胜利,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老陈,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
我回头,是傅必元政委。他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军装,脸上带着笑,眼神却格外清醒。
“政委,”我点点头,“热闹是他们的,我这心里,总觉得不太踏实。”
傅必元拍了拍我的肩,和我并肩站着,望向远处跳跃的火光。
“是啊,胜利是好事,可胜利之后的路,更不好走。”
我们沉默了一会儿,他忽然说:“师长在指挥部等你,有些事,得尽快商量。”
我心中一凛,知道该来的总会来。
指挥部的油灯亮着,傅水恒师长正俯身在一张地图前,眉头紧锁。见我们进来,他直起身,指了指桌上的茶壶。
“自己倒茶。”
我和傅必元各自坐下,谁也没动那茶壶。
“外面的热闹,你们都看见了。”傅水恒开口,声音低沉,“战士们高兴,老百姓也高兴,这是应该的。但我们不能光顾着高兴。”
傅必元接话:“党中央刚刚发来通报,要求各部队保持清醒,注意局势变化。”
傅水恒点头,手指在地图上重重一点:“日本人是打跑了,可接下来的中国,谁来当家?怎么当家?这个问题,比打鬼子更复杂。”
我沉吟片刻,开口道:“国民党那边,动作不小。重庆方面已经在部署接收大城市,尤其是华北、华东这些地方。我们虽然打下了不少根据地,但真要硬碰硬,还不是时候。”
傅必元叹了口气:“不仅是军事上的问题。政治、经济、民心,哪一样都不能放松。我们现在虽然名义上是八路军的一部分,但实际上,我们是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国民党会不会承认我们?会不会借整编之名,削弱甚至消灭我们?”
傅水恒冷笑一声:“老蒋的为人,你们不是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真心容得下我们?和平谈判?那不过是缓兵之计。”
我心中一动,想起最近收到的一些情报。
“据我们在重庆的内线传来的消息,国民党内部已经有人在提议,要‘统一政令军令’,意思就是要我们交出军队,接受他们的指挥。”
傅必元猛地一拍桌子:“做梦!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队伍,凭什么交给他们?”
傅水恒抬手示意他冷静:“交不交是一回事,怎么应对是另一回事。现在全国上下都盼着和平,我们如果公开反对和谈,就会失去民心。可如果我们一味退让,就等于自断手脚。”
我点头表示同意:“现在的关键,是要在谈判桌上争取主动,同时在战场上做好准备。”
傅水恒站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外面隐约的火光。
“党中央已经决定,派代表去重庆谈判。我们这边,也要派人参加。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得把自己的事情理顺。”
他转身看向我们:“独立师现在有多少人?”
我立刻回答:“主力部队一万二千人,地方武装和民兵加起来约八千人,控制区域包括三个县、十七个乡镇,人口约五十万。”
傅必元补充道:“我们的武器装备虽然比抗战初期好了不少,但和国民党精锐部队相比,还是差得远。特别是重武器,几乎为零。”
傅水恒沉吟道:“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靠什么和国民党抗衡?靠的就是老百姓的支持,靠的就是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但如果真的全面内战爆发,我们能撑多久?”
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我们心头。
抗战八年,我们和老百姓建立了血肉联系。可一旦内战爆发,这种联系还能维持吗?老百姓已经受了太多苦,他们还能承受更多的战乱吗?
傅必元忽然说:“我最近在研究《双十协定》,里面提到要和平建国,要实行民主政治。如果国民党真能按照协定办事,也许...”
傅水恒打断他:“老傅,你太天真了。协定是协定,现实是现实。老蒋要是真讲信用,就不会有皖南事变,就不会有那么多摩擦。”
我接口道:“师长的担心有道理。据我所知,国民党已经在调动部队,往我们的根据地周边集结。虽然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冲突,但这种态势,很不寻常。”
傅必元皱眉:“你的意思是,他们在为可能的冲突做准备?”
“不止如此,”我压低声音,“我们还收到消息,美国人在帮助国民党运兵,提供武器装备。如果这是真的,那局势就更加危险了。”
三人陷入沉默。油灯的火苗跳跃着,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外面的欢笑声隐约传来,更显得指挥部内的气氛凝重。
傅水恒忽然笑了,只是那笑容里没有一丝暖意。
“你们还记得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这支队伍吗?”
我和傅必元对视一眼,都没有说话。
傅水恒继续道:“当初我们拉起这支队伍,不是为了当官发财,不是为了争权夺利,是为了打鬼子,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鬼子打跑了,可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吗?”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我们控制的区域。
“这些地方,我们经营了这么多年,老百姓才勉强能吃上饭。可一旦战火再起,这一切都会化为乌有。”
傅必元沉声道:“所以我们必须尽量避免内战。”
“避免?”傅水恒摇头,“不是我们想避免就能避免的。国民党要是铁了心要打,我们还能束手就擒?”
我明白傅水恒的意思。和平是我们所愿,但绝不能以牺牲原则和底线为代价。
“我认为,”我缓缓开口,“我们现在应该做三件事。”
两人都看向我。
“第一,加强部队训练,特别是城市攻防战和运动战。第二,巩固根据地建设,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第三,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争取中间派的支持。”
傅必元点头:“老陈说得对。特别是第三点,现在国内有不少民主人士,对国民党失望,但对我们也不完全了解。如果能争取他们的支持,在舆论上我们就能占据主动。”
傅水恒沉思片刻,问道:“关于部队整编,你们有什么想法?”
我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各部队可能要改变番号,转为野战军。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认为,表面上我们可以接受整编,但实际指挥权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傅必元却有不同的意见:“这样会不会给国民党留下口实?说我们阳奉阴违?”
傅水恒摆手:“老傅啊,这种事情,不能太死板。部队是我们的根本,失去了部队,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老陈说得对,表面上还是要服从中央的安排。具体怎么做,我们需要仔细研究。”
话题又转到了东北。
“你们听说了吗?”傅水恒压低声音,“党中央可能有意图,要派部队去东北。”
我和傅必元都是一惊。
“东北?”傅必元皱眉,“那里现在是苏联红军控制着,国民党也在积极运作。我们贸然进去,会不会引起国际纠纷?”
傅水恒意味深长地说:“正因为如此,才要及早布局。东北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如果能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极为有利。”
我忽然明白了傅水恒的担忧。
“师长的意思是,国民党也会盯上东北?”
“不是会,是已经盯上了。”傅水恒从桌上翻出一份文件,“这是昨天收到的情报,国民党已经派了不少接收大员去东北,而且在美国人的帮助下,正在往那里运兵。”
傅必元倒吸一口凉气:“如果让他们控制了东北,那我们就真的被包围了。”
傅水恒点头:“所以,东北我们必须去,而且要去得早,去得快。”
我心中一动,想起了一个人。
“林总他们不是已经在山东了吗?如果从山东渡海去东北,是不是更近一些?”
傅水恒看了我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老陈说到点子上了。党中央确实有这个考虑。不过我们也不能闲着,要提前做好准备。”
“什么准备?”傅必元问道。
“人才准备,物资准备,思想准备。”傅水恒一字一顿地说,“特别是干部,要挑选那些有开拓精神、能独当一面的同志,随时准备北上。”
我忽然感到一阵激动。如果真的能去东北,那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但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忧虑。东北远离我们的传统根据地,人生地不熟,气候寒冷,语言不通,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傅必元显然也有同样的担忧。
“去东北不是小事,需要从长计议。特别是现在,我们自己的根据地还需要巩固。”
傅水恒叹了口气:“这就是两难啊。不去,可能错失良机;去,又可能两头落空。”
我沉思良久,开口道:“或许可以分步走。先派小股部队和干部去探路,建立联络点,收集情报。等时机成熟,再大部队跟进。”
傅水恒和傅必元都点头表示同意。
“这件事要严格保密,”傅水恒强调,“除了我们三个,暂时不要向其他人透露。”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参谋端着一锅热气腾腾的粥走了进来。
“师长、政委、参谋长,炊事班煮了点粥,你们趁热吃吧。”
我们这才意识到,从早上到现在,我们还没吃过东西。
参谋放下粥,好奇地看了一眼摊在桌上的地图,但什么也没问,敬了个礼就退出去了。
傅必元盛了三碗粥,我们默默地吃着。粥很稀,几乎是米汤,但在战争年代,这已经是难得的美味。
吃完粥,傅水恒又回到了正题。
“除了东北,还有一个问题也很紧迫。”
我和傅必元都看向他。
“伪军。”傅水恒吐出两个字。
我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日军投降后,大量的伪军失去了依靠。这些部队鱼龙混杂,有的可以争取,有的必须消灭。如何处理这些伪军,关系到根据地的稳定。
傅必元皱眉:“根据初步统计,在我们控制区周边,至少有五支规模较大的伪军部队,总人数约两万人。”
傅水恒冷笑:“这些人,抗战时当汉奸,现在日本人倒了,就想找新主子。国民党已经在积极拉拢他们,许以高官厚禄。”
我接口道:“我们也不能闲着。应该派人去接触,能争取的争取,不能争取的,就坚决消灭。”
傅必元有些犹豫:“争取伪军,会不会引起老百姓的反感?毕竟他们曾经为虎作伥。”
这也是我担心的问题。老百姓对汉奸的仇恨,比对日本人还要深。如果我们收编伪军,很可能会失去民心。
傅水恒显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
“所以要区别对待。对那些罪大恶极的,公开审判,以平民愤。对那些被迫参加、没有太大恶行的,可以给予改造的机会。”
他顿了顿,又道:“最重要的是,不能让这些人被国民党拉过去,反过来打我们。”
我点头表示理解。政治就是这样,有时候不得不做一些违背情感的决定。
外面的欢庆声渐渐平息,夜已深了。
傅必元打了个哈欠,但没有人提出休息。我们都知道,今天的讨论关系到独立师未来的命运。
傅水恒忽然问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你们说,如果我们和国民党最终难免一战,胜算有多大?”
我和傅必元都愣住了。
这个问题太直接,太尖锐,以至于我们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傅必元沉吟道:“从兵力上看,国民党有四百多万正规军,我们只有一百多万。从装备上看,他们有空军的支援,有美式装备,我们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从控制区看,他们占据所有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我们只是在农村和山区...”
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如果硬碰硬,我们几乎没有胜算。
傅水恒却笑了:“老傅啊,你只看到了表面。别忘了,我们是为什么而战。”
他站起身,目光炯炯:“国民党虽然有四百万军队,但大部分是抓壮丁抓来的,士气低落。我们的部队虽然少,但都是自愿参军,知道为谁打仗。”
“国民党占据大城市,但农村包围城市,一直是我们致胜的法宝。他们的美式装备在运动战中发挥不了太大作用,而我们最擅长的就是运动战。”
我接话道:“更重要的是民心。国民党腐败横行,欺压百姓,早就失去了民心。我们和老百姓是一家人,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傅必元脸上的忧虑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坚定的神情。
“这么说,如果真打起来,我们未必会输?”
傅水恒重重一拍桌子:“不是未必,是一定不会输!八年抗战,我们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靠的是什么?就是老百姓的支持,就是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我忽然感到一阵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经历了那么多艰难困苦,怎么可能在这里止步?
但傅水恒接下来的话,又让我们的心沉了下来。
“不过,战争终究是最后的选择。只要能和平建国,我们愿意做出让步。但这个让步是有限度的,军队不能交,根据地不能丢,这是底线。”
傅必元点头:“我同意。和平是我们的目标,但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
我补充道:“所以,我们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积极参与和谈,争取和平;另一方面加强战备,防止突然袭击。”
傅水恒满意地点头:“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从明天开始,全师进入战备状态,同时加强政治教育,让每一个战士都明白当前的局势。”
他看了看怀表,已经是凌晨两点。
“今天就到这里吧。明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们站起身,准备离开。走到门口,傅水恒忽然叫住我。
“老陈,你留一下。”
傅必元看了我们一眼,点点头,先行离开了。
指挥部里只剩下我和傅水恒两人。油灯的火苗跳动着,映照着他疲惫而坚毅的脸。
“有件事,要单独跟你说。”傅水恒压低声音。
我心中一紧,知道一定是很重要的事。
傅水恒从抽屉里取出一个信封,递给我。
我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年轻女子和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这是...”我疑惑地抬头。
傅水恒的眼神变得柔和:“你嫂子和你侄子。他们现在在延安。”
我惊讶地看着他。共事这么多年,我从来不知道傅水恒有家眷。
傅水恒苦笑:“一直没告诉你们,是怕影响工作。现在形势复杂,我想拜托你一件事。”
“师长请讲。”
“如果我有什么不测,请你帮忙照顾他们。”
我的心猛地一沉:“师长何出此言?”
傅水恒摆摆手:“不是具体的威胁,只是一种预感。接下来的路,比抗战时期更加凶险。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啊。”
我郑重地收起照片:“师长放心,只要我陈世根还有一口气在,绝不会让嫂子和侄子受委屈。”
傅水恒拍了拍我的肩,眼中闪过一丝感动。
“谢谢。这件事,不要告诉老傅,他心思重,知道了反而徒增烦恼。”
我点头应下。
走出指挥部,夜风拂面,带着初秋的凉意。
远处的山峦在月光下显得朦胧而神秘,仿佛隐藏着无数的未知。
村里的篝火已经熄灭,只有零星的灯火在黑暗中闪烁。战士们大多已经入睡,为明天的训练养精蓄锐。
我独自走在村中的小路上,思绪万千。
抗战胜利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却更加复杂。国内外的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我们独立师,就像网中的一条鱼,既要避免被网住,又要寻找突破口。
傅水恒的托付更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他那样一个坚毅的人,都开始安排后事,可见局势之严峻。
但不知为何,我心中并没有恐惧,反而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这是一个大时代,我们有幸参与其中,能够为国家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这是何等的荣耀!
回到住处,我点亮油灯,铺开纸笔,开始起草关于加强部队战备的训练计划。
窗外的虫鸣声此起彼伏,伴随着我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挑战也在等待着我们。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因为我们是独立师,我们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队伍,我们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这初心,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