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传到旅部的时候,是一个清晨。夏日的朝阳刚刚跃出地平线,将万道金光洒在冀中平原之上,也透过旅部那扇简陋的木格窗,照亮了傅水恒师长手中那份薄薄的、却重若千钧的电报纸。
傅师长,是的,从这一刻起,我们该改口了。他站在那里,身姿依旧挺拔,但捏着电报边缘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沉默了足有半分钟,目光在电文上反复扫视,仿佛要确认每一个字的真实性。随后,他缓缓抬起头,看向我和傅必元政委,嘴角难以自抑地向上牵动,最终化作一个混合着激动、沉重与无限感慨的复杂表情。
“老傅,老陈,”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来了……独立师。”
傅必元政委快步上前,接过电报,迅速浏览了一遍,镜片后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重重一拍大腿:“好!太好了!这是中央和总部对我们独立旅全体将士最大的信任和肯定!”
我凑过去,目光落在那些简洁却力量万钧的文字上:“……鉴于独立旅近年来之战绩卓着,于华北敌后顽强坚持,有效歼敌有生力量,根据地建设成效显着,且部队实际员额及战斗力已远超常规旅级编制……兹决定,晋升八路军冀中独立旅为八路军冀中独立师,下辖……任命原旅长傅水恒为师长,原政委傅必元为师政治委员,原参谋长陈世根为师参谋长……”
后面是详细的编制调整方案:原三个主力团扩编为三个甲种团,并新增一个由地方基干武装升级的第四团;旅属炮兵营扩编为师属炮兵团;侦察连、工兵连、辎重连等直属部队相应扩编为营;原深山兵工厂正式纳入师级直属序列,规模和技术等级需进一步提升……
一时间,作战室内寂静无声,只有我们三人略显粗重的呼吸声。窗外,是寻常的清晨,鸟鸣,战士出操的口号声,远处村庄的鸡犬相闻。但我们都明白,从这一刻起,一切都将不同。我们这支从血火中拼杀出来的队伍,终于走到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历史台阶上。独立师——这三个字,代表的不仅仅是兵力的增加,编制的提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即将在华北战场上扮演更重要角色的信号。
“雄师十万……”傅水恒师长(此刻我已在心里坚定地使用了这个新称谓)走到墙上的巨幅地图前,手指沿着太行山脉,划过冀中平原,最终重重地点在北平、天津所在的位置——“震幽燕!这是我们下一步的使命!”
一、磐石之固:内部整合与编制落实
晋升的命令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各级政工干部传达至全师每一个连队。预期的欢呼和沸腾如期而至,但比欢呼更快的,是随之而来的、庞大而艰巨的整编工作。将一支超过两万五千人、成分多样、装备需进一步统一的部队,迅速整合成一个指挥顺畅、反应灵敏、战斗力更强的战略单位,绝非易事。
我的指挥部(现在应该叫师部作战科)瞬间进入了超负荷运转的状态。电话铃声、电报滴滴声、参谋人员急促的脚步声、争论声几乎从未停歇。大量的文件需要拟定:新的部队代号、各级指挥员任命名单、武器弹药重新配发方案、驻防区域调整计划、新的训练大纲……
“参谋长,三团和四团关于机枪连的装备配置有分歧……”
“报告!炮兵团请示,新补充的迫击炮连驻地选在何处?”
“原旅部运输队和三个团的辎重队合并方案,请您过目……”
千头万绪,纷至沓来。我几乎是不眠不休,与作战科的几位得力助手一起,靠着浓茶和烟草提神,一点点地梳理、协调、决策。傅必元政委则主要负责政治整训和干部调配,确保在编制扩大的同时,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减反增。他反复强调:“架子搭起来了,更要往里填实心肉!绝不能搞成虚胖!”
傅水恒师长则着眼于全局和未来。他大部分时间要么泡在已升格为师属兵工厂的深山基地里,与李铁柱厂长商讨扩大生产线、试制新式武器(特别是应对攻坚战的直射火炮和更大口径的迫击炮)的可能性;要么就是带着侦察营的骨干,前出到敌占区边缘,实地勘察未来可能的进攻路线和敌军布防情况。
他脑中那个神秘的“炎黄系统”依旧是我们最高的机密和最后的底牌。积分依然在缓慢增长,也依旧被谨慎地储存着,以备最关键的时刻。他曾私下对我说:“老陈,我们现在家大业大,更要靠自身造血。系统能给我们一时之利,但真正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这套完善的根据地体系,是兵工厂实实在在的生产能力,是十万军民的人心所向。”
整编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原主力团的干部与从地方武装升格上来的干部之间,需要磨合;新补充的大量解放战士(俘虏经教育后加入我军者)和参军农民,需要时间和战斗来融入;武器装备的标准化更是老大难问题,日式、国造、自产、少量缴获的德械美械……后勤部门的压力巨大。
但困难,终究被我们一一克服。靠的是长期战斗中形成的信任,靠的是强有力的政治工作,靠的是对胜利共同的渴望。当一面崭新的、绣着“八路军冀中独立师”字样的军旗在师部上空冉冉升起时,在场所有的干部战士,无不热血沸腾,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雷霆之威:初露锋芒与日军震动
独立旅升格为独立师的消息,我们并未刻意宣扬,但也绝无可能完全保密。如此大规模的部队调动、编制变更、驻地调整,必然会引起敌人的警觉。更何况,我们也没打算一直藏着掖着。
整编初步完成后,傅师长决定,用一场干净利落的进攻战,来检验新编成的战斗力,同时,也是向华北的日伪势力,宣告独立师的正式登场。
目标选在了位于平汉铁路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黑山峪。这里驻有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和一个营的伪军,装备精良,工事坚固,控制着一段关键的铁路线,像一颗毒牙,嵌在我们根据地的边缘。
战斗由傅师长亲自策划,我负责前线协同指挥。我们投入了刚刚完成扩编的师属炮兵团主力(集中了超过二十门迫击炮和少量山炮),以及一团的全部和师侦察营一部。
攻击在一个拂晓发起。没有传统的步兵试探性进攻,开场即是炮兵发言。
“放!”随着炮兵团团长一声令下,隐藏在反斜面阵地后的火炮齐齐怒吼。炮弹划破黎明的寂静,带着死亡的尖啸,精准地砸向黑山峪据点的碉堡、炮楼、铁丝网和兵营。巨大的爆炸声接连响起,火光和浓烟瞬间吞噬了半个山头。这是独立师炮兵团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齐射,其火力密度和持续时间,远超以往任何一次战斗。
炮火准备尚未完全停歇,一团的主力营,以娴熟的“三三制”进攻队形,在多挺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如同数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军阵地。新组建的师属工兵营爆破小组,冒着残敌的射击,迅猛突进,用炸药包和爆破筒连续摧毁了多个坚固火力点。
战斗进程比预想的还要顺利。日伪军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猛烈炮火和步兵犀利的进攻打懵了。他们习惯了八路军缺乏重火力、主要靠夜袭和渗透的打法,对这种带有正规攻坚性质的作战极不适应。不到三个小时,核心阵地被突破,日军中队长率残部退守最后的核心碉堡负隅顽抗。
这时,傅师长预伏的一招“杀手锏”登场了——由师部兵工厂紧急赶制出来的几具“飞雷炮”(没良心炮)被推到了前沿。在日军惊恐的目光中,几个巨大的炸药包被抛射出去,带着令人窒息的风声,落在核心碉堡及其周围。
“轰——!!!”
地动山摇般的巨响,甚至超过了之前的炮击。坚固的砖石碉堡在剧烈的爆炸中如同纸糊的玩具般坍塌了大半,里面的鬼子连同他们的武士道精神,一起被埋葬在了废墟之下。
残余的伪军见大势已去,纷纷缴械投降。
黑山峪据点,这个困扰我们根据地数月之久的钉子,被我们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硬碰硬地拔除了。此战,歼日军一百八十余人,俘伪军三百余,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并成功破袭了一段铁路。
捷报传来,全师欢腾。但这胜利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三、风暴之眼:日军的惊惧与应对
黑山峪之战,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日伪军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恐慌。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我们派往敌占区的侦察员和内线情报人员。他们陆续传回消息:敌占区内,特别是平、津、保等大城市以及铁路沿线各大据点,日军明显加强了戒备,巡逻队数量增加,盘查更加严格,甚至开始强制征用民工加固城防工事。
随后,我们从日军内部搞到了一份级别很高的情报摘要,以及通过无线电侦听破译的部分日军往来电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了敌人得知独立师成立及黑山峪失利后的真实反应:
北平,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
一份关于“八路军冀中独立旅升格为独立师及黑山峪战役检讨”的紧急报告,被放在了司令官办公桌的最显眼位置。报告里充斥着这样的字眼:
“……该部已非昔日流寇,其编制之庞大、火力之凶猛、战术之刁钻,远超一般支那军正规部队……”
“黑山峪一役,敌军动用之迫击炮数量及大口径抛射武器,显示其已具备相当规模之炮兵及军工生产能力,威胁等级需大幅上调……”
“‘傅水恒匪部’(日军对傅师长的称谓)之存在,已严重危及平汉、津浦北段交通线安全,并对北平、天津等核心城市构成直接战略威慑……”
“……判断其总兵力已接近甚至超过皇军一个常规三联队制师团,且战斗意志极为顽强……”
据说,那位素来以沉稳(或者说傲慢)着称的日军司令官,在阅读这份报告时,罕见地大发雷霆,将茶杯摔得粉碎。他严令情报部门,必须尽快搞清这个“独立师”的详细编制、主官情报、装备来源,特别是那些“神秘重武器”的具体情况。
紧接着,日军的一系列针对性动作出台了:
首先,他们停止了对我们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的企图。并非他们不想,而是力有未逮。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极大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其在华北的机动兵力已捉襟见肘。面对一个兵力雄厚、装备改善、且拥有牢固根据地支持的“独立师”,贸然发动师团级别的扫荡,不仅难以取得效果,反而可能被我们抓住破绽,予以重创。
其次,日军采取了“重点守备,收缩防御”的策略。他们开始将一些偏远、孤立的小据点兵力撤回,集中防守县城、重要城镇和交通枢纽。同时,加紧修筑永久性防御工事,深挖壕沟,广布鹿砦铁丝网,特别是针对我们的“飞雷炮”等攻坚武器,研究应对措施。
再者,日军的情报活动和特务渗透更加猖獗。他们不惜重金收买汉奸,派遣特工伪装成商人、难民混入我根据地,试图刺探独立师的核心机密,尤其是兵工厂的位置和傅水恒师长的行踪。
最后,日军在宣传上也开始了动作。他们的电台和报纸,一方面极力贬低独立师,称之为“乌合之众”、“虚张声势”;另一方面,又悬赏巨款,购买傅水恒、傅必元以及我的人头。这种矛盾的行为,恰恰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恐惧和无力。
四、砥柱中流:立于华北战场的峰巅
日军的反应,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回来,傅师长拿着情报,只是冷冷一笑:“他们怕了。”
傅政委意味深长地补充道:“他们不仅怕我们的枪炮,更怕我们这面旗帜所代表的力量。独立师的成立,意味着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力量已经成长到足以和他们正面对抗,并且战而胜之的阶段了。”
站在师部的了望台上,极目远眺。我们的根据地,在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后,从未像今天这样稳固和充满生机。村庄相连,地道纵横,田野里是茁壮的庄稼,兵工厂日夜轰鸣,部队士气高昂。而我们独立师,正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华北乃至全国关注的目光。友军发来贺电,百姓箪食壶浆,青年踊跃参军。
我知道,我们已经成为支撑华北敌后抗战的一根重要支柱,如同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日军想要摧毁我们,却已感到无从下口;想要忽视我们,我们又如芒在背,令其寝食难安。
第二卷的旅程,从百团大战后的危机,到反扫荡的炼狱,再到根据地重建、地道网构筑、部队整训扩编……我们独立旅,不,现在是我们独立师,走过了一条无比艰难却又无比辉煌的道路。我们从一支偏师,成长为主力;从善于游击,发展到能打硬仗、打攻坚;从依托山险,到在平原站稳脚跟,乃至威震幽燕!
傅水恒师长,这位来自未来的穿越者,用他的智慧、魄力和那个神秘的炎黄系统,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进程。但他始终强调,真正的力量源泉,在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于我们这支队伍为人民而战的坚定信念。
“老陈,”傅师长不知何时来到了我身边,与我一同俯瞰这片壮丽的山河,“第二卷,结束了。我们守住了,也壮大了。”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更遥远的东方,那里,是广袤的华北平原,是日寇盘踞的核心区域,也是我们未来的战场。
“接下来,”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斩钉截铁的力量,“第三卷——钢铁洪流,决胜千里!该我们打出去了!”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心潮澎湃。雄师已成,利剑在手。幽燕之地,必将因我们这支人民的军队,而发出更强烈的震动!胜利的曙光,已不再是天边的微光,而是即将喷薄而出的朝阳!
傅师长,是的,从这一刻起,我们该改口了。他站在那里,身姿依旧挺拔,但捏着电报边缘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沉默了足有半分钟,目光在电文上反复扫视,仿佛要确认每一个字的真实性。随后,他缓缓抬起头,看向我和傅必元政委,嘴角难以自抑地向上牵动,最终化作一个混合着激动、沉重与无限感慨的复杂表情。
“老傅,老陈,”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来了……独立师。”
傅必元政委快步上前,接过电报,迅速浏览了一遍,镜片后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重重一拍大腿:“好!太好了!这是中央和总部对我们独立旅全体将士最大的信任和肯定!”
我凑过去,目光落在那些简洁却力量万钧的文字上:“……鉴于独立旅近年来之战绩卓着,于华北敌后顽强坚持,有效歼敌有生力量,根据地建设成效显着,且部队实际员额及战斗力已远超常规旅级编制……兹决定,晋升八路军冀中独立旅为八路军冀中独立师,下辖……任命原旅长傅水恒为师长,原政委傅必元为师政治委员,原参谋长陈世根为师参谋长……”
后面是详细的编制调整方案:原三个主力团扩编为三个甲种团,并新增一个由地方基干武装升级的第四团;旅属炮兵营扩编为师属炮兵团;侦察连、工兵连、辎重连等直属部队相应扩编为营;原深山兵工厂正式纳入师级直属序列,规模和技术等级需进一步提升……
一时间,作战室内寂静无声,只有我们三人略显粗重的呼吸声。窗外,是寻常的清晨,鸟鸣,战士出操的口号声,远处村庄的鸡犬相闻。但我们都明白,从这一刻起,一切都将不同。我们这支从血火中拼杀出来的队伍,终于走到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历史台阶上。独立师——这三个字,代表的不仅仅是兵力的增加,编制的提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即将在华北战场上扮演更重要角色的信号。
“雄师十万……”傅水恒师长(此刻我已在心里坚定地使用了这个新称谓)走到墙上的巨幅地图前,手指沿着太行山脉,划过冀中平原,最终重重地点在北平、天津所在的位置——“震幽燕!这是我们下一步的使命!”
一、磐石之固:内部整合与编制落实
晋升的命令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各级政工干部传达至全师每一个连队。预期的欢呼和沸腾如期而至,但比欢呼更快的,是随之而来的、庞大而艰巨的整编工作。将一支超过两万五千人、成分多样、装备需进一步统一的部队,迅速整合成一个指挥顺畅、反应灵敏、战斗力更强的战略单位,绝非易事。
我的指挥部(现在应该叫师部作战科)瞬间进入了超负荷运转的状态。电话铃声、电报滴滴声、参谋人员急促的脚步声、争论声几乎从未停歇。大量的文件需要拟定:新的部队代号、各级指挥员任命名单、武器弹药重新配发方案、驻防区域调整计划、新的训练大纲……
“参谋长,三团和四团关于机枪连的装备配置有分歧……”
“报告!炮兵团请示,新补充的迫击炮连驻地选在何处?”
“原旅部运输队和三个团的辎重队合并方案,请您过目……”
千头万绪,纷至沓来。我几乎是不眠不休,与作战科的几位得力助手一起,靠着浓茶和烟草提神,一点点地梳理、协调、决策。傅必元政委则主要负责政治整训和干部调配,确保在编制扩大的同时,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减反增。他反复强调:“架子搭起来了,更要往里填实心肉!绝不能搞成虚胖!”
傅水恒师长则着眼于全局和未来。他大部分时间要么泡在已升格为师属兵工厂的深山基地里,与李铁柱厂长商讨扩大生产线、试制新式武器(特别是应对攻坚战的直射火炮和更大口径的迫击炮)的可能性;要么就是带着侦察营的骨干,前出到敌占区边缘,实地勘察未来可能的进攻路线和敌军布防情况。
他脑中那个神秘的“炎黄系统”依旧是我们最高的机密和最后的底牌。积分依然在缓慢增长,也依旧被谨慎地储存着,以备最关键的时刻。他曾私下对我说:“老陈,我们现在家大业大,更要靠自身造血。系统能给我们一时之利,但真正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这套完善的根据地体系,是兵工厂实实在在的生产能力,是十万军民的人心所向。”
整编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原主力团的干部与从地方武装升格上来的干部之间,需要磨合;新补充的大量解放战士(俘虏经教育后加入我军者)和参军农民,需要时间和战斗来融入;武器装备的标准化更是老大难问题,日式、国造、自产、少量缴获的德械美械……后勤部门的压力巨大。
但困难,终究被我们一一克服。靠的是长期战斗中形成的信任,靠的是强有力的政治工作,靠的是对胜利共同的渴望。当一面崭新的、绣着“八路军冀中独立师”字样的军旗在师部上空冉冉升起时,在场所有的干部战士,无不热血沸腾,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雷霆之威:初露锋芒与日军震动
独立旅升格为独立师的消息,我们并未刻意宣扬,但也绝无可能完全保密。如此大规模的部队调动、编制变更、驻地调整,必然会引起敌人的警觉。更何况,我们也没打算一直藏着掖着。
整编初步完成后,傅师长决定,用一场干净利落的进攻战,来检验新编成的战斗力,同时,也是向华北的日伪势力,宣告独立师的正式登场。
目标选在了位于平汉铁路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黑山峪。这里驻有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和一个营的伪军,装备精良,工事坚固,控制着一段关键的铁路线,像一颗毒牙,嵌在我们根据地的边缘。
战斗由傅师长亲自策划,我负责前线协同指挥。我们投入了刚刚完成扩编的师属炮兵团主力(集中了超过二十门迫击炮和少量山炮),以及一团的全部和师侦察营一部。
攻击在一个拂晓发起。没有传统的步兵试探性进攻,开场即是炮兵发言。
“放!”随着炮兵团团长一声令下,隐藏在反斜面阵地后的火炮齐齐怒吼。炮弹划破黎明的寂静,带着死亡的尖啸,精准地砸向黑山峪据点的碉堡、炮楼、铁丝网和兵营。巨大的爆炸声接连响起,火光和浓烟瞬间吞噬了半个山头。这是独立师炮兵团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齐射,其火力密度和持续时间,远超以往任何一次战斗。
炮火准备尚未完全停歇,一团的主力营,以娴熟的“三三制”进攻队形,在多挺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如同数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军阵地。新组建的师属工兵营爆破小组,冒着残敌的射击,迅猛突进,用炸药包和爆破筒连续摧毁了多个坚固火力点。
战斗进程比预想的还要顺利。日伪军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猛烈炮火和步兵犀利的进攻打懵了。他们习惯了八路军缺乏重火力、主要靠夜袭和渗透的打法,对这种带有正规攻坚性质的作战极不适应。不到三个小时,核心阵地被突破,日军中队长率残部退守最后的核心碉堡负隅顽抗。
这时,傅师长预伏的一招“杀手锏”登场了——由师部兵工厂紧急赶制出来的几具“飞雷炮”(没良心炮)被推到了前沿。在日军惊恐的目光中,几个巨大的炸药包被抛射出去,带着令人窒息的风声,落在核心碉堡及其周围。
“轰——!!!”
地动山摇般的巨响,甚至超过了之前的炮击。坚固的砖石碉堡在剧烈的爆炸中如同纸糊的玩具般坍塌了大半,里面的鬼子连同他们的武士道精神,一起被埋葬在了废墟之下。
残余的伪军见大势已去,纷纷缴械投降。
黑山峪据点,这个困扰我们根据地数月之久的钉子,被我们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硬碰硬地拔除了。此战,歼日军一百八十余人,俘伪军三百余,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并成功破袭了一段铁路。
捷报传来,全师欢腾。但这胜利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三、风暴之眼:日军的惊惧与应对
黑山峪之战,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日伪军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恐慌。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我们派往敌占区的侦察员和内线情报人员。他们陆续传回消息:敌占区内,特别是平、津、保等大城市以及铁路沿线各大据点,日军明显加强了戒备,巡逻队数量增加,盘查更加严格,甚至开始强制征用民工加固城防工事。
随后,我们从日军内部搞到了一份级别很高的情报摘要,以及通过无线电侦听破译的部分日军往来电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了敌人得知独立师成立及黑山峪失利后的真实反应:
北平,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
一份关于“八路军冀中独立旅升格为独立师及黑山峪战役检讨”的紧急报告,被放在了司令官办公桌的最显眼位置。报告里充斥着这样的字眼:
“……该部已非昔日流寇,其编制之庞大、火力之凶猛、战术之刁钻,远超一般支那军正规部队……”
“黑山峪一役,敌军动用之迫击炮数量及大口径抛射武器,显示其已具备相当规模之炮兵及军工生产能力,威胁等级需大幅上调……”
“‘傅水恒匪部’(日军对傅师长的称谓)之存在,已严重危及平汉、津浦北段交通线安全,并对北平、天津等核心城市构成直接战略威慑……”
“……判断其总兵力已接近甚至超过皇军一个常规三联队制师团,且战斗意志极为顽强……”
据说,那位素来以沉稳(或者说傲慢)着称的日军司令官,在阅读这份报告时,罕见地大发雷霆,将茶杯摔得粉碎。他严令情报部门,必须尽快搞清这个“独立师”的详细编制、主官情报、装备来源,特别是那些“神秘重武器”的具体情况。
紧接着,日军的一系列针对性动作出台了:
首先,他们停止了对我们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的企图。并非他们不想,而是力有未逮。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极大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其在华北的机动兵力已捉襟见肘。面对一个兵力雄厚、装备改善、且拥有牢固根据地支持的“独立师”,贸然发动师团级别的扫荡,不仅难以取得效果,反而可能被我们抓住破绽,予以重创。
其次,日军采取了“重点守备,收缩防御”的策略。他们开始将一些偏远、孤立的小据点兵力撤回,集中防守县城、重要城镇和交通枢纽。同时,加紧修筑永久性防御工事,深挖壕沟,广布鹿砦铁丝网,特别是针对我们的“飞雷炮”等攻坚武器,研究应对措施。
再者,日军的情报活动和特务渗透更加猖獗。他们不惜重金收买汉奸,派遣特工伪装成商人、难民混入我根据地,试图刺探独立师的核心机密,尤其是兵工厂的位置和傅水恒师长的行踪。
最后,日军在宣传上也开始了动作。他们的电台和报纸,一方面极力贬低独立师,称之为“乌合之众”、“虚张声势”;另一方面,又悬赏巨款,购买傅水恒、傅必元以及我的人头。这种矛盾的行为,恰恰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恐惧和无力。
四、砥柱中流:立于华北战场的峰巅
日军的反应,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回来,傅师长拿着情报,只是冷冷一笑:“他们怕了。”
傅政委意味深长地补充道:“他们不仅怕我们的枪炮,更怕我们这面旗帜所代表的力量。独立师的成立,意味着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力量已经成长到足以和他们正面对抗,并且战而胜之的阶段了。”
站在师部的了望台上,极目远眺。我们的根据地,在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后,从未像今天这样稳固和充满生机。村庄相连,地道纵横,田野里是茁壮的庄稼,兵工厂日夜轰鸣,部队士气高昂。而我们独立师,正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华北乃至全国关注的目光。友军发来贺电,百姓箪食壶浆,青年踊跃参军。
我知道,我们已经成为支撑华北敌后抗战的一根重要支柱,如同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日军想要摧毁我们,却已感到无从下口;想要忽视我们,我们又如芒在背,令其寝食难安。
第二卷的旅程,从百团大战后的危机,到反扫荡的炼狱,再到根据地重建、地道网构筑、部队整训扩编……我们独立旅,不,现在是我们独立师,走过了一条无比艰难却又无比辉煌的道路。我们从一支偏师,成长为主力;从善于游击,发展到能打硬仗、打攻坚;从依托山险,到在平原站稳脚跟,乃至威震幽燕!
傅水恒师长,这位来自未来的穿越者,用他的智慧、魄力和那个神秘的炎黄系统,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进程。但他始终强调,真正的力量源泉,在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于我们这支队伍为人民而战的坚定信念。
“老陈,”傅师长不知何时来到了我身边,与我一同俯瞰这片壮丽的山河,“第二卷,结束了。我们守住了,也壮大了。”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更遥远的东方,那里,是广袤的华北平原,是日寇盘踞的核心区域,也是我们未来的战场。
“接下来,”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斩钉截铁的力量,“第三卷——钢铁洪流,决胜千里!该我们打出去了!”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心潮澎湃。雄师已成,利剑在手。幽燕之地,必将因我们这支人民的军队,而发出更强烈的震动!胜利的曙光,已不再是天边的微光,而是即将喷薄而出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