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太行山深处的独立团驻地已是一片忙碌。陈世根参谋长站在团部指挥所的土坯房前,望着远处山坳间袅袅升起的炊烟,眉头紧锁。桌上摊开的地图标满了红蓝箭头,最新一场阻击战留下的伤亡数字像一根根钢针,扎在他的心头。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和精良的火力,屡次让我军进攻受挫,尤其是那些龟缩在碉堡里的机枪火力点,成了战士们用鲜血也难以啃下的硬骨头。
“不能光靠战士们的血肉之躯去填敌人的枪眼了。”傅水恒团长低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不知何时已站在门口,黝黑的脸庞上带着连日征战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老陈,你得想想办法,咱们的家底薄,拼消耗拼不起。”
傅必元政委也跟着走了进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接口道:“是啊,老陈。师部通报,其他兄弟部队也在为攻坚火力发愁。咱们独立团不能坐等,得搞出点新名堂来。兵工厂那边,最近不是有点起色了吗?”
陈世根转过身,目光扫过两位搭档。傅团长的勇猛果决,傅政委的沉稳缜密,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他走到桌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标注着敌人碉堡群的位置上:“硬碰硬不行,就得想点‘土’办法。我一直在琢磨,咱们能不能用手里现有的东西,弄出一种敌人没见过,又能一下子砸烂他们龟壳的大家伙?”
“土办法?”傅水恒眼睛一亮,“说说看!”
陈世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墙角,拿起一个空了的汽油桶。这是上次伏击日军运输队缴获的,兵工厂用来装零散配件,平时毫不起眼。他用手敲了敲桶壁,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团长,政委,你们看这个。”
傅必元走近几步,若有所思:“汽油桶?这东西……能做什么文章?”
“我打听过,民间有些地方,用类似的铁桶制作土炮、土铳,发射铁砂、碎石,威力不小。”陈世根解释道,“我在想,如果我们把它放大,改进,用它来抛射更大的炸药包,会怎么样?敌人碉堡再结实,也架不住一大包炸药直接在头顶或者墙根爆炸吧?”
房间里安静下来,只有油灯灯芯偶尔爆出的噼啪声。傅水恒盯着汽油桶,眼神越来越亮,猛地一拍大腿:“好主意!这玩意儿看着笨,要真能成,那就是咱们的‘重炮’!老傅,你觉得呢?”
傅必元沉吟着,他考虑得更周全:“原理上似乎可行,但具体怎么实现?安全性如何保证?炸药包的飞行稳定性和射程怎么控制?这些都是问题,弄不好,没伤着敌人,先伤了自己。”
“所以需要试验,需要计算。”陈世根显然已经思考了很久,“我有些初步的想法。可以把汽油桶大半截埋进土里固定,当做发射管。底部填充抛射药,用木板隔开,上面放置捆扎好的圆柱形炸药包。利用抛射药瞬间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把炸药包抛射出去。至于射程和精度,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抛射药量、桶身角度来慢慢摸索。”
“听着有点意思!”傅水恒兴奋地踱起步子,“这东西要真搞成了,成本低,材料好找,制作也快,正适合咱们!老傅,我看可以干!”
傅必元最终也点了点头,神色严肃:“我同意尝试。但老陈,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每一步试验,都必须有严格的规程和防护措施。这件事,由你牵头,兵工厂、作战参谋一起配合。需要什么资源,团里全力支持!”
有了团党委的支持,陈世根立刻行动起来。他首先找到了兵工厂的负责人,老工匠出身的赵铁锤。在简陋的兵工厂车间里,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和火药的味道。陈世根把自己的构想和团里的决定一说,赵铁锤那双因长期接触火药而有些粗糙发黑的手,激动地微微颤抖。
“参谋长,您这想法……神了!”赵铁锤眼睛放光,“咱们别的不多,这汽油桶还真存了不少!抛射药也好办,可以把缴获的那些不合格或者受潮的火药收集起来,重新调配,威力不够就用量来凑!就是这炸药包的形状和引信设置,得好好琢磨。”
“对,老赵,你是行家,技术细节你多费心。”陈世根用力握了握赵铁锤的手,“我们要尽快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先搞个模型试验。”
接下来的几天,陈世根几乎扎在了兵工厂。他和赵铁锤以及几个技术骨干,围着几个汽油桶和一堆火药、导火索,反复测算、争论、画图。如何确保炸药包在飞行过程中不会翻滚?如何保证引信在准确的时间引爆?如何让抛射药燃烧更充分、更稳定?一个个技术难关摆在面前。
车间里灯火常常彻夜不熄。计算用的草纸堆了厚厚一摞,上面写满了各种公式和数据。傅水恒和傅必元也时常过来,傅团长看着初步成型的发射装置,忍不住亲自上手比划;傅政委则更关心战士们的操作培训和安全条例的制定。
第一次模型试验选在一个偏僻的山谷。用缩小比例的铁桶和少量火药,抛射一个沙包。“砰”的一声闷响,沙包歪歪斜斜地飞了出去,落在不远处的山坡上,滚了几下停住了。
“射程太近,方向也偏了。”陈世根记录着数据,并不气馁,“调整药量,检查桶身的固定和角度。”
第二次,第三次……试验一次次进行。问题层出不穷:有时炸药包在半空就解了体;有时引信提前引爆;有时干脆就没抛出去,闷在桶里差点造成事故。最危险的一次,抛射药燃烧不均匀,产生了巨大的侧向冲击力,差点把固定桶身的木桩掀飞,飞溅的碎石擦着一名战士的额头飞过,留下了一道血痕。
现场气氛瞬间凝固。傅必元政委闻讯赶来,脸色铁青,下令暂停试验,全面检查安全措施。“同志们,创新很重要,但生命更重要!我们不能用战士们的冒险来换取不成熟的技术!”
陈世根看着那名受伤的战士,内心充满自责。他召集所有参与人员,重新梳理流程,强化每一个安全环节。赵铁锤带着工匠们日夜攻关,改进了抛射药的分装和压实方式,设计了更可靠的隔离板,对炸药包的捆扎方法和引信保护套进行了优化。
傅水恒团长也带来了他的意见:“我看,这玩意儿发射的时候动静肯定小不了,声音闷雷似的。敌人听见了搞不清是啥,咱们自己人听着也瘆得慌。得给它起个名号,既体现它的特点,又能鼓舞士气。”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的说叫“飞雷”,形象;有的说叫“震天吼”,有气势。陈世根听着大家的讨论,忽然开口道:“这东西,不求精度多高,外观多漂亮,就是要用最简单的办法,追求最极致的毁灭效果。对付那些凭借工事负隅顽抗的敌人,没什么道理可讲,就是要用绝对的暴力撕碎他们。我看,就叫‘没良心炮’吧!”
“没良心炮?”傅水恒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好!这个名字好!够直接,够解气!对付鬼子汉奸,讲什么良心?就这么定了!”
名字一定,仿佛给这个还在襁褓中的新武器注入了灵魂,团队士气为之一振。解决了引信可靠性这个最关键的技术瓶颈后,接下来的试验顺利了许多。
终于,迎来了首次全装药实弹测试。地点选在更远的深山靶场,警戒范围扩大到数里。团部的领导们都来了,神情凝重地站在远处的观察掩体后。
山谷中央,一个标准汽油桶大半截埋在坚实的土地里,桶口以一定角度斜指向远处的模拟碉堡(用石头和土木搭建)。一名经过严格训练的战士,小心翼翼地将一个重达十几公斤、捆扎结实的炸药包放入桶底,检查引信,然后迅速撤离。
赵铁锤亲自检查了最后一遍,向陈世根点了点头。陈世根深吸一口气,举起右手,猛地挥下:“发射!”
负责点火的战士用长长的竹竿点燃了伸出的药捻,旋即飞也似地跑向安全区。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时间仿佛凝固了几秒。
突然——
“轰!!!”
一声绝非寻常火药爆炸的、沉闷如夏日惊雷般的巨响在山谷中炸开!大地随之一颤。只见一道粗壮的黑影拖着淡淡的烟迹,从汽油桶口呼啸而出,以一种看似笨拙却速度极快的抛物线,划过山谷的天空,直扑目标!
飞行时间短暂却又无比漫长。在无数道紧张目光的注视下,那个黑影准确地砸在了模拟碉堡的前方约三五米处。
“砰——轰隆!!!”
紧接着是一声更加惊天动地的爆炸!腾起的烟尘和火光瞬间吞噬了那座“碉堡”,剧烈的冲击波裹挟着碎石、土块向四周迅猛扩散,即使站在几百米外的掩体后,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气浪和脚下清晰的震动。烟尘缓缓散去,原先碉堡的位置只剩下一个巨大的弹坑和一片狼藉的废墟。
成功了!
短暂的寂静之后,靶场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战士们激动地跳出掩体,相互拥抱,捶打着对方的肩膀。赵铁锤和兵工厂的工匠们热泪盈眶,多日来的疲惫和压力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傅水恒团长用力拍着陈世根的肩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傅必元政委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的笑容,他走到陈世根身边,看着远处尚未散尽的硝烟,感慨道:“老陈啊,咱们这下,算是真正有了一件能敲碎敌人硬壳的重锤了!”
“没良心炮”试射成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独立团,全团上下士气大振。兵工厂在赵铁锤的带领下,开始加班加点,利用缴获和搜集来的汽油桶,批量生产这种结构简单的“重武器”。陈世根则着手编写训练大纲和战术手册,从各营挑选机灵、沉稳的战士,组成专门的“飞雷炮”分队,进行紧急培训,内容包括发射筒的构筑、药包装填、射角计算、安全规程等。
很快,“没良心炮”迎来了它的实战首秀。
日军一个小队,携一挺九二式重机枪,占据了位于交通要道上的王家峪村,并在村头利用坚固的祠堂修筑了核心工事。祠堂墙壁厚实,普通的步枪、机枪子弹打上去只有一个白点,迫击炮弹落上去也往往只能炸掉一些砖瓦,难以摧毁其结构。日军凭借这个火力点,控制了进出村子的道路,给我军的行动造成极大困扰。
独立团一营奉命拔掉这个钉子。几次试探性进攻,都被祠堂里密集的火力压了回来。
“把‘没良心炮’拉上来!”接到前线报告后,傅水恒果断下令。
当天夜里,借着夜色掩护,一营的“飞雷炮”分队悄悄前出,在距离日军祠堂约一百五十米的一处洼地,开始构筑发射阵地。战士们挥动工兵锹,迅速挖出两个符合要求的土坑,将两个刷着黑漆的汽油桶牢牢固定在里面,桶口微微调整,对准了黑暗中祠堂那模糊的轮廓。
陈世根亲临前沿指挥所,通过望远镜观察着。他能感觉到身边战士们的紧张和期待。这是“没良心炮”第一次在战场上接受检验,成败在此一举。
凌晨四点,天色将明未明,正是一天中最寂静,也是敌人最容易松懈的时刻。
“装填!”指挥员低声下令。
两名战士抱着两个重达二十公斤的巨型炸药包,匍匐前进,熟练而迅速地将它们送入冰冷的炮筒底部。检查引信,撤离,一切有条不紊。
“一号炮准备完毕!”
“二号炮准备完毕!”
报告声通过电话线传到指挥所。陈世根看向身旁的傅水恒,傅水恒目光锐利,重重一点头。
“发射!”
命令下达。远处洼地里,火光猛地一闪,随即传来两声沉闷如滚雷般的巨响——“轰!”“轰!”
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显得格外突兀和恐怖。紧接着,两个巨大的黑影带着死亡的呼啸,撕裂黎明前的黑暗,朝着日军的祠堂猛扑过去!
祠堂里的日军显然被这从未听过的巨大声响和不明飞行物惊呆了,机枪射击出现了短暂的停顿。
下一秒——
“轰隆!!!!!!”
“轰隆!!!!!!”
两声几乎重叠在一起的、山崩地裂般的爆炸声猛然响起!巨大的火球在祠堂的位置冲天而起,整个祠堂在剧烈的爆炸中如同纸糊的玩具般被瞬间撕碎、抛起!砖石、木料、还有敌人的残肢断臂,被狂暴的冲击波抛向四面八方!地面剧烈地颤抖,即使远在几百米外,也能感觉到那令人心悸的毁灭力量。
爆炸过后,原本祠堂所在的地方,只剩下一个巨大的深坑和弥漫的硝烟、尘土。那个曾经让一营战士付出鲜血代价的坚固火力点,连同里面的日军一个小队和那挺重机枪,彻底从地面上消失了。
前沿阵地陷入了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杀”声!一营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冲向已无任何抵抗的村庄,迅速肃清了残敌。
战斗结束后,陈世根和团部领导们来到爆炸现场。即使早有心理准备,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们深感震撼。弹坑深达数米,半径超过十米,周围的房屋都被震得东倒西歪,残破的日军尸体散布四处,几乎找不到一具完整的。
一个刚从军校毕业不久的小参谋,看着这地狱般的场景,脸色发白,喃喃道:“这……这太……”
傅水恒团长深吸了一口带着浓烈硝烟和血腥味的空气,沉声道:“这就是战争!对侵略者,没什么仁慈可讲!‘没良心炮’,名不虚传!”
傅必元政委蹲下身,抓起一把被烧焦、浸透着暗红色的泥土,缓缓说道:“我们要记住今天。记住这种武器带来的毁灭,更记住它背后,是我们保卫家园、驱逐外侮的坚定决心。要把这种决心,用到最后的胜利上去!”
“没良心炮”在王家峪之战中展现出的恐怖威力,迅速在华北各根据地传开。兄弟部队纷纷派人前来独立团“取经”。陈世根和兵工厂的同志们毫无保留地将制作工艺、发射技巧、训练心得倾囊相授。这种诞生于艰苦环境下的战场应急发明,以其惊人的实用性和威慑力,很快成为我军在缺乏重火力情况下,攻坚拔点的一件“秘密法宝”。
夜深了,陈世根独自一人站在团部外面,望着远处太行山起伏的轮廓。山风吹拂着他略显花白的鬓角,带来一丝凉意。他的脑海中,回响着白天战场上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回响着战士们胜利的欢呼,也回响着那个小参谋苍白的脸。
“没良心炮……”他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心情复杂。它粗糙、简陋,甚至有些野蛮,但它诞生于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凝聚着抗日军民的智慧、勇气和决绝。它是不对称战争中的无奈之举,也是弱者向强者发出的、最震撼人心的怒吼。
他知道,战争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这种为了生存和胜利而迸发出的创造力,正是这支军队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他抬起头,看向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如同无数双期盼的眼睛。
“只要能让战士们少流点血,能让胜利早一天到来,别说‘没良心炮’,就是再‘土’再‘狠’的家伙,我们也得造出来!”他握紧了拳头,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清澈,转身走向那依旧亮着灯的团部指挥所。那里,还有无数的战报、地图和计划,在等待着他和他的战友们。黎明前的黑暗依然浓重,但他们手中的“曙光”,已然刺破了这沉沉夜幕的一角。
“不能光靠战士们的血肉之躯去填敌人的枪眼了。”傅水恒团长低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不知何时已站在门口,黝黑的脸庞上带着连日征战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老陈,你得想想办法,咱们的家底薄,拼消耗拼不起。”
傅必元政委也跟着走了进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接口道:“是啊,老陈。师部通报,其他兄弟部队也在为攻坚火力发愁。咱们独立团不能坐等,得搞出点新名堂来。兵工厂那边,最近不是有点起色了吗?”
陈世根转过身,目光扫过两位搭档。傅团长的勇猛果决,傅政委的沉稳缜密,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他走到桌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标注着敌人碉堡群的位置上:“硬碰硬不行,就得想点‘土’办法。我一直在琢磨,咱们能不能用手里现有的东西,弄出一种敌人没见过,又能一下子砸烂他们龟壳的大家伙?”
“土办法?”傅水恒眼睛一亮,“说说看!”
陈世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墙角,拿起一个空了的汽油桶。这是上次伏击日军运输队缴获的,兵工厂用来装零散配件,平时毫不起眼。他用手敲了敲桶壁,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团长,政委,你们看这个。”
傅必元走近几步,若有所思:“汽油桶?这东西……能做什么文章?”
“我打听过,民间有些地方,用类似的铁桶制作土炮、土铳,发射铁砂、碎石,威力不小。”陈世根解释道,“我在想,如果我们把它放大,改进,用它来抛射更大的炸药包,会怎么样?敌人碉堡再结实,也架不住一大包炸药直接在头顶或者墙根爆炸吧?”
房间里安静下来,只有油灯灯芯偶尔爆出的噼啪声。傅水恒盯着汽油桶,眼神越来越亮,猛地一拍大腿:“好主意!这玩意儿看着笨,要真能成,那就是咱们的‘重炮’!老傅,你觉得呢?”
傅必元沉吟着,他考虑得更周全:“原理上似乎可行,但具体怎么实现?安全性如何保证?炸药包的飞行稳定性和射程怎么控制?这些都是问题,弄不好,没伤着敌人,先伤了自己。”
“所以需要试验,需要计算。”陈世根显然已经思考了很久,“我有些初步的想法。可以把汽油桶大半截埋进土里固定,当做发射管。底部填充抛射药,用木板隔开,上面放置捆扎好的圆柱形炸药包。利用抛射药瞬间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把炸药包抛射出去。至于射程和精度,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抛射药量、桶身角度来慢慢摸索。”
“听着有点意思!”傅水恒兴奋地踱起步子,“这东西要真搞成了,成本低,材料好找,制作也快,正适合咱们!老傅,我看可以干!”
傅必元最终也点了点头,神色严肃:“我同意尝试。但老陈,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每一步试验,都必须有严格的规程和防护措施。这件事,由你牵头,兵工厂、作战参谋一起配合。需要什么资源,团里全力支持!”
有了团党委的支持,陈世根立刻行动起来。他首先找到了兵工厂的负责人,老工匠出身的赵铁锤。在简陋的兵工厂车间里,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和火药的味道。陈世根把自己的构想和团里的决定一说,赵铁锤那双因长期接触火药而有些粗糙发黑的手,激动地微微颤抖。
“参谋长,您这想法……神了!”赵铁锤眼睛放光,“咱们别的不多,这汽油桶还真存了不少!抛射药也好办,可以把缴获的那些不合格或者受潮的火药收集起来,重新调配,威力不够就用量来凑!就是这炸药包的形状和引信设置,得好好琢磨。”
“对,老赵,你是行家,技术细节你多费心。”陈世根用力握了握赵铁锤的手,“我们要尽快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先搞个模型试验。”
接下来的几天,陈世根几乎扎在了兵工厂。他和赵铁锤以及几个技术骨干,围着几个汽油桶和一堆火药、导火索,反复测算、争论、画图。如何确保炸药包在飞行过程中不会翻滚?如何保证引信在准确的时间引爆?如何让抛射药燃烧更充分、更稳定?一个个技术难关摆在面前。
车间里灯火常常彻夜不熄。计算用的草纸堆了厚厚一摞,上面写满了各种公式和数据。傅水恒和傅必元也时常过来,傅团长看着初步成型的发射装置,忍不住亲自上手比划;傅政委则更关心战士们的操作培训和安全条例的制定。
第一次模型试验选在一个偏僻的山谷。用缩小比例的铁桶和少量火药,抛射一个沙包。“砰”的一声闷响,沙包歪歪斜斜地飞了出去,落在不远处的山坡上,滚了几下停住了。
“射程太近,方向也偏了。”陈世根记录着数据,并不气馁,“调整药量,检查桶身的固定和角度。”
第二次,第三次……试验一次次进行。问题层出不穷:有时炸药包在半空就解了体;有时引信提前引爆;有时干脆就没抛出去,闷在桶里差点造成事故。最危险的一次,抛射药燃烧不均匀,产生了巨大的侧向冲击力,差点把固定桶身的木桩掀飞,飞溅的碎石擦着一名战士的额头飞过,留下了一道血痕。
现场气氛瞬间凝固。傅必元政委闻讯赶来,脸色铁青,下令暂停试验,全面检查安全措施。“同志们,创新很重要,但生命更重要!我们不能用战士们的冒险来换取不成熟的技术!”
陈世根看着那名受伤的战士,内心充满自责。他召集所有参与人员,重新梳理流程,强化每一个安全环节。赵铁锤带着工匠们日夜攻关,改进了抛射药的分装和压实方式,设计了更可靠的隔离板,对炸药包的捆扎方法和引信保护套进行了优化。
傅水恒团长也带来了他的意见:“我看,这玩意儿发射的时候动静肯定小不了,声音闷雷似的。敌人听见了搞不清是啥,咱们自己人听着也瘆得慌。得给它起个名号,既体现它的特点,又能鼓舞士气。”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的说叫“飞雷”,形象;有的说叫“震天吼”,有气势。陈世根听着大家的讨论,忽然开口道:“这东西,不求精度多高,外观多漂亮,就是要用最简单的办法,追求最极致的毁灭效果。对付那些凭借工事负隅顽抗的敌人,没什么道理可讲,就是要用绝对的暴力撕碎他们。我看,就叫‘没良心炮’吧!”
“没良心炮?”傅水恒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好!这个名字好!够直接,够解气!对付鬼子汉奸,讲什么良心?就这么定了!”
名字一定,仿佛给这个还在襁褓中的新武器注入了灵魂,团队士气为之一振。解决了引信可靠性这个最关键的技术瓶颈后,接下来的试验顺利了许多。
终于,迎来了首次全装药实弹测试。地点选在更远的深山靶场,警戒范围扩大到数里。团部的领导们都来了,神情凝重地站在远处的观察掩体后。
山谷中央,一个标准汽油桶大半截埋在坚实的土地里,桶口以一定角度斜指向远处的模拟碉堡(用石头和土木搭建)。一名经过严格训练的战士,小心翼翼地将一个重达十几公斤、捆扎结实的炸药包放入桶底,检查引信,然后迅速撤离。
赵铁锤亲自检查了最后一遍,向陈世根点了点头。陈世根深吸一口气,举起右手,猛地挥下:“发射!”
负责点火的战士用长长的竹竿点燃了伸出的药捻,旋即飞也似地跑向安全区。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时间仿佛凝固了几秒。
突然——
“轰!!!”
一声绝非寻常火药爆炸的、沉闷如夏日惊雷般的巨响在山谷中炸开!大地随之一颤。只见一道粗壮的黑影拖着淡淡的烟迹,从汽油桶口呼啸而出,以一种看似笨拙却速度极快的抛物线,划过山谷的天空,直扑目标!
飞行时间短暂却又无比漫长。在无数道紧张目光的注视下,那个黑影准确地砸在了模拟碉堡的前方约三五米处。
“砰——轰隆!!!”
紧接着是一声更加惊天动地的爆炸!腾起的烟尘和火光瞬间吞噬了那座“碉堡”,剧烈的冲击波裹挟着碎石、土块向四周迅猛扩散,即使站在几百米外的掩体后,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气浪和脚下清晰的震动。烟尘缓缓散去,原先碉堡的位置只剩下一个巨大的弹坑和一片狼藉的废墟。
成功了!
短暂的寂静之后,靶场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战士们激动地跳出掩体,相互拥抱,捶打着对方的肩膀。赵铁锤和兵工厂的工匠们热泪盈眶,多日来的疲惫和压力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傅水恒团长用力拍着陈世根的肩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傅必元政委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的笑容,他走到陈世根身边,看着远处尚未散尽的硝烟,感慨道:“老陈啊,咱们这下,算是真正有了一件能敲碎敌人硬壳的重锤了!”
“没良心炮”试射成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独立团,全团上下士气大振。兵工厂在赵铁锤的带领下,开始加班加点,利用缴获和搜集来的汽油桶,批量生产这种结构简单的“重武器”。陈世根则着手编写训练大纲和战术手册,从各营挑选机灵、沉稳的战士,组成专门的“飞雷炮”分队,进行紧急培训,内容包括发射筒的构筑、药包装填、射角计算、安全规程等。
很快,“没良心炮”迎来了它的实战首秀。
日军一个小队,携一挺九二式重机枪,占据了位于交通要道上的王家峪村,并在村头利用坚固的祠堂修筑了核心工事。祠堂墙壁厚实,普通的步枪、机枪子弹打上去只有一个白点,迫击炮弹落上去也往往只能炸掉一些砖瓦,难以摧毁其结构。日军凭借这个火力点,控制了进出村子的道路,给我军的行动造成极大困扰。
独立团一营奉命拔掉这个钉子。几次试探性进攻,都被祠堂里密集的火力压了回来。
“把‘没良心炮’拉上来!”接到前线报告后,傅水恒果断下令。
当天夜里,借着夜色掩护,一营的“飞雷炮”分队悄悄前出,在距离日军祠堂约一百五十米的一处洼地,开始构筑发射阵地。战士们挥动工兵锹,迅速挖出两个符合要求的土坑,将两个刷着黑漆的汽油桶牢牢固定在里面,桶口微微调整,对准了黑暗中祠堂那模糊的轮廓。
陈世根亲临前沿指挥所,通过望远镜观察着。他能感觉到身边战士们的紧张和期待。这是“没良心炮”第一次在战场上接受检验,成败在此一举。
凌晨四点,天色将明未明,正是一天中最寂静,也是敌人最容易松懈的时刻。
“装填!”指挥员低声下令。
两名战士抱着两个重达二十公斤的巨型炸药包,匍匐前进,熟练而迅速地将它们送入冰冷的炮筒底部。检查引信,撤离,一切有条不紊。
“一号炮准备完毕!”
“二号炮准备完毕!”
报告声通过电话线传到指挥所。陈世根看向身旁的傅水恒,傅水恒目光锐利,重重一点头。
“发射!”
命令下达。远处洼地里,火光猛地一闪,随即传来两声沉闷如滚雷般的巨响——“轰!”“轰!”
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显得格外突兀和恐怖。紧接着,两个巨大的黑影带着死亡的呼啸,撕裂黎明前的黑暗,朝着日军的祠堂猛扑过去!
祠堂里的日军显然被这从未听过的巨大声响和不明飞行物惊呆了,机枪射击出现了短暂的停顿。
下一秒——
“轰隆!!!!!!”
“轰隆!!!!!!”
两声几乎重叠在一起的、山崩地裂般的爆炸声猛然响起!巨大的火球在祠堂的位置冲天而起,整个祠堂在剧烈的爆炸中如同纸糊的玩具般被瞬间撕碎、抛起!砖石、木料、还有敌人的残肢断臂,被狂暴的冲击波抛向四面八方!地面剧烈地颤抖,即使远在几百米外,也能感觉到那令人心悸的毁灭力量。
爆炸过后,原本祠堂所在的地方,只剩下一个巨大的深坑和弥漫的硝烟、尘土。那个曾经让一营战士付出鲜血代价的坚固火力点,连同里面的日军一个小队和那挺重机枪,彻底从地面上消失了。
前沿阵地陷入了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杀”声!一营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冲向已无任何抵抗的村庄,迅速肃清了残敌。
战斗结束后,陈世根和团部领导们来到爆炸现场。即使早有心理准备,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们深感震撼。弹坑深达数米,半径超过十米,周围的房屋都被震得东倒西歪,残破的日军尸体散布四处,几乎找不到一具完整的。
一个刚从军校毕业不久的小参谋,看着这地狱般的场景,脸色发白,喃喃道:“这……这太……”
傅水恒团长深吸了一口带着浓烈硝烟和血腥味的空气,沉声道:“这就是战争!对侵略者,没什么仁慈可讲!‘没良心炮’,名不虚传!”
傅必元政委蹲下身,抓起一把被烧焦、浸透着暗红色的泥土,缓缓说道:“我们要记住今天。记住这种武器带来的毁灭,更记住它背后,是我们保卫家园、驱逐外侮的坚定决心。要把这种决心,用到最后的胜利上去!”
“没良心炮”在王家峪之战中展现出的恐怖威力,迅速在华北各根据地传开。兄弟部队纷纷派人前来独立团“取经”。陈世根和兵工厂的同志们毫无保留地将制作工艺、发射技巧、训练心得倾囊相授。这种诞生于艰苦环境下的战场应急发明,以其惊人的实用性和威慑力,很快成为我军在缺乏重火力情况下,攻坚拔点的一件“秘密法宝”。
夜深了,陈世根独自一人站在团部外面,望着远处太行山起伏的轮廓。山风吹拂着他略显花白的鬓角,带来一丝凉意。他的脑海中,回响着白天战场上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回响着战士们胜利的欢呼,也回响着那个小参谋苍白的脸。
“没良心炮……”他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心情复杂。它粗糙、简陋,甚至有些野蛮,但它诞生于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凝聚着抗日军民的智慧、勇气和决绝。它是不对称战争中的无奈之举,也是弱者向强者发出的、最震撼人心的怒吼。
他知道,战争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这种为了生存和胜利而迸发出的创造力,正是这支军队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他抬起头,看向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如同无数双期盼的眼睛。
“只要能让战士们少流点血,能让胜利早一天到来,别说‘没良心炮’,就是再‘土’再‘狠’的家伙,我们也得造出来!”他握紧了拳头,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清澈,转身走向那依旧亮着灯的团部指挥所。那里,还有无数的战报、地图和计划,在等待着他和他的战友们。黎明前的黑暗依然浓重,但他们手中的“曙光”,已然刺破了这沉沉夜幕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