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文创园的春日总带着淡淡的桂花香,可今年的香气里,还混着新办公室装修后的松木味——澈心工作室的新址就选在这里,一栋三层小楼,外墙爬着青藤,窗沿下挂着青花瓷纹样的风铃,风一吹,叮当作响,像在唱一首轻快的歌。
“苏老师,您看这边!”李薇踩着高跟鞋走在前面,手里拿着新工作室的平面图,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雀跃,“一层是前台和艺人部,特意留了个小舞台,方便澈心系日常排练;二层是影视部和文学部,影视部旁边有个小型放映厅,以后看《三国》的样片不用再跑外面;三层是您的办公室和会议室,还有个露台,您写歌累了能吹吹风。”
苏澈跟在后面,看着眼前的场景,忍不住想起一年前的旧工作室——那是个不到一百平米的小套间,前台挤在门口,排练只能在客厅,老林的录音设备占了半间房,李薇的办公桌永远堆着比人高的文件。而现在,新工作室光一层就有三百平米,前台的背景墙是用青花瓷碎片拼的“澈心”二字,旁边的展示架上摆着《澈·时光》的实体专辑、亚洲音乐大奖的迷你复刻奖杯,还有瓷坊老师傅送来的“十场圆满”瓷盘,每一件都透着“成长”的痕迹。
“现在咱们总共50个人,比之前多了30个新伙伴。”李薇翻出员工名单,指尖划过上面的名字,“影视部来了8个人,有从星瀚影视挖来的资深制片人张姐,她之前参与过《长安十二时辰》的制作,对历史剧的细节把控特别严;还有两个编剧,正在帮陈舟导演细化《红楼梦》的剧本,昨天还跟张启明教授请教‘金陵十二钗’的服饰文化呢。”
正说着,一个穿米色风衣的女人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叠《三国》的服化道清单,笑着打招呼:“苏老师,李总,这是今天刚跟西安文物局对接的盔甲纹样确认表,您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之前您说‘赤壁之战’的盔甲要还原汉代札甲,我们特意找了非遗传承人做了样品,下午就能送过来。”
“这是张岚,影视部的负责人。”李薇介绍道,“她昨天刚把《三国》的拍摄时间表定下来,下个月就开机,OST的录制棚也联系好了,就在隔壁楼,设备都是顶配。”
苏澈接过清单,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从盔甲的甲片数量到兵器的长度,每一项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还附了汉代文物的参考图。“辛苦你们了,”他指着“周瑜甲胄”那栏,“这里可以加一点吴地的纹样,比如云纹,符合江东的地域特色,张教授之前提过,汉代吴地的服饰常用这种纹样。”
张岚立刻掏出笔记录,眼里满是认可:“您考虑得真细!我这就跟传承人沟通,确保细节到位。”
往二层走时,楼道里传来讨论声。文学部的办公室门开着,几个年轻人围在桌前,对着《红楼梦》的简版大纲争论——有人说“大观园的戏份要突出建筑美学”,有人建议“增加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对非遗工艺的描写,比如潇湘馆的竹编帘子”,还有人拿着一本《清代园林志》,翻到“沁芳闸”的章节,说要参考里面的水流设计。
“文学部的5个人,都是从名校中文系或者出版社挖来的,”李薇压低声音,“他们不仅在细化《红楼梦》的剧本,还在整理蓝星的古典文学资料,想挖掘一些没被开发的IP,比如《聊斋》里的短篇,打算先写成小说,再改编成影视和音乐。”
一个戴眼镜的姑娘看到苏澈,赶紧站起来,手里拿着一叠稿纸:“苏老师!这是我们昨天整理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非遗对应表,林黛玉的潇湘馆用竹编,薛宝钗的蘅芜苑用缂丝,王熙凤的荣国府用云锦,您看看行不行?”
苏澈接过稿纸,上面不仅有非遗工艺的名称,还有对应的历史出处和现代传承人的联系方式——原来文学部已经提前对接了苏绣、竹编的大师,就等着剧本确定后启动合作。“特别好,”他笑着点头,“这样既能还原原着的雅致,又能让非遗工艺被更多人看到,咱们做文化IP,就要这样‘细’。”
走到艺人部时,热闹的氛围扑面而来。澈心系的成员们正围着新加入的艺人助理讨论行程——李然要去苏州跟竹编大师学编琵琶套,阿哲要去西安录《三国》的插曲,夏沫在跟文学部的编剧聊新歌《葬花吟》的歌词,陈阳则在看舞蹈团队送来的《红楼梦》“黛玉葬花”编舞方案。
“艺人部现在有12个人,除了负责澈心系,还在筛选新的艺人。”李薇指着墙上的“艺人招募标准”,上面写着“优先选择有文化特质、坚持原创的艺人,拒绝流量炒作”,“上个月面试了20多个新人,最后签了3个——一个会唱昆曲的小姑娘,一个能把古琴弹成流行乐的男生,还有一个擅长写古典诗词的创作人,以后他们会和澈心系一起,组成‘澈心文化艺人矩阵’。”
林晓看到苏澈,立刻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演唱会的行程表:“苏老师!艺人部帮我们定了下个月的校园巡演,要去10所高校,还会带原创数据库的宣传展,让学生们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作品。”她的眼里满是兴奋,比起刚进工作室时的胆怯,现在的她已经能独当一面,甚至能帮新人整理演出经验。
下午三点,工作室的全体员工聚集在三层的会议室——老员工坐在前排,新员工拿着笔记本,眼里满是期待。李薇站在讲台前,身后的大屏幕上投影着“澈心工作室——文娱全产业链规划”的标题,旁边配着一张流程图:小说IP开发→影视拍摄→音乐OST→衍生品开发→文化展览。
“今天把大家聚在一起,不仅是庆祝工作室扩张,更是想跟大家分享我们未来的方向。”李薇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目光扫过每一个人,“过去一年,我们靠音乐站稳了脚跟,推出了《澈·时光》,打造了‘澈心系’,推动了原创保护;现在,我们要从‘音乐’走向‘文娱全产业链’——从文学部挖掘的古典IP开始,先写成小说,再由影视部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接着由苏老师和澈心系创作OST,最后联合瓷坊、非遗传承人开发衍生品,比如《红楼梦》的苏绣周边、《三国》的青铜器模型,甚至还会办线下文化展,让观众‘看得到影视,听得到音乐,摸得到文化’。”
大屏幕上的流程图开始动态演示:先是《红楼梦》小说的章节标题,接着变成影视分镜,然后弹出《葬花吟》的乐谱,最后出现青花瓷材质的“金陵十二钗”摆件。新员工们忍不住发出惊叹,老林坐在前排,手里捏着当年旧工作室的钥匙,眼里满是感慨——他还记得第一次录《青花瓷》时,设备不够用,只能半夜借别人的棚,而现在,他们不仅有了自己的录音棚,还能整合这么多资源,做这么大的规划。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做全产业链?”李薇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坚定,“因为我们想做的不是‘单一作品’,而是‘文化生态’。比如《三国》,我们不只是拍一部电视剧,而是要让观众通过电视剧
“苏老师,您看这边!”李薇踩着高跟鞋走在前面,手里拿着新工作室的平面图,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雀跃,“一层是前台和艺人部,特意留了个小舞台,方便澈心系日常排练;二层是影视部和文学部,影视部旁边有个小型放映厅,以后看《三国》的样片不用再跑外面;三层是您的办公室和会议室,还有个露台,您写歌累了能吹吹风。”
苏澈跟在后面,看着眼前的场景,忍不住想起一年前的旧工作室——那是个不到一百平米的小套间,前台挤在门口,排练只能在客厅,老林的录音设备占了半间房,李薇的办公桌永远堆着比人高的文件。而现在,新工作室光一层就有三百平米,前台的背景墙是用青花瓷碎片拼的“澈心”二字,旁边的展示架上摆着《澈·时光》的实体专辑、亚洲音乐大奖的迷你复刻奖杯,还有瓷坊老师傅送来的“十场圆满”瓷盘,每一件都透着“成长”的痕迹。
“现在咱们总共50个人,比之前多了30个新伙伴。”李薇翻出员工名单,指尖划过上面的名字,“影视部来了8个人,有从星瀚影视挖来的资深制片人张姐,她之前参与过《长安十二时辰》的制作,对历史剧的细节把控特别严;还有两个编剧,正在帮陈舟导演细化《红楼梦》的剧本,昨天还跟张启明教授请教‘金陵十二钗’的服饰文化呢。”
正说着,一个穿米色风衣的女人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叠《三国》的服化道清单,笑着打招呼:“苏老师,李总,这是今天刚跟西安文物局对接的盔甲纹样确认表,您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之前您说‘赤壁之战’的盔甲要还原汉代札甲,我们特意找了非遗传承人做了样品,下午就能送过来。”
“这是张岚,影视部的负责人。”李薇介绍道,“她昨天刚把《三国》的拍摄时间表定下来,下个月就开机,OST的录制棚也联系好了,就在隔壁楼,设备都是顶配。”
苏澈接过清单,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从盔甲的甲片数量到兵器的长度,每一项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还附了汉代文物的参考图。“辛苦你们了,”他指着“周瑜甲胄”那栏,“这里可以加一点吴地的纹样,比如云纹,符合江东的地域特色,张教授之前提过,汉代吴地的服饰常用这种纹样。”
张岚立刻掏出笔记录,眼里满是认可:“您考虑得真细!我这就跟传承人沟通,确保细节到位。”
往二层走时,楼道里传来讨论声。文学部的办公室门开着,几个年轻人围在桌前,对着《红楼梦》的简版大纲争论——有人说“大观园的戏份要突出建筑美学”,有人建议“增加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对非遗工艺的描写,比如潇湘馆的竹编帘子”,还有人拿着一本《清代园林志》,翻到“沁芳闸”的章节,说要参考里面的水流设计。
“文学部的5个人,都是从名校中文系或者出版社挖来的,”李薇压低声音,“他们不仅在细化《红楼梦》的剧本,还在整理蓝星的古典文学资料,想挖掘一些没被开发的IP,比如《聊斋》里的短篇,打算先写成小说,再改编成影视和音乐。”
一个戴眼镜的姑娘看到苏澈,赶紧站起来,手里拿着一叠稿纸:“苏老师!这是我们昨天整理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非遗对应表,林黛玉的潇湘馆用竹编,薛宝钗的蘅芜苑用缂丝,王熙凤的荣国府用云锦,您看看行不行?”
苏澈接过稿纸,上面不仅有非遗工艺的名称,还有对应的历史出处和现代传承人的联系方式——原来文学部已经提前对接了苏绣、竹编的大师,就等着剧本确定后启动合作。“特别好,”他笑着点头,“这样既能还原原着的雅致,又能让非遗工艺被更多人看到,咱们做文化IP,就要这样‘细’。”
走到艺人部时,热闹的氛围扑面而来。澈心系的成员们正围着新加入的艺人助理讨论行程——李然要去苏州跟竹编大师学编琵琶套,阿哲要去西安录《三国》的插曲,夏沫在跟文学部的编剧聊新歌《葬花吟》的歌词,陈阳则在看舞蹈团队送来的《红楼梦》“黛玉葬花”编舞方案。
“艺人部现在有12个人,除了负责澈心系,还在筛选新的艺人。”李薇指着墙上的“艺人招募标准”,上面写着“优先选择有文化特质、坚持原创的艺人,拒绝流量炒作”,“上个月面试了20多个新人,最后签了3个——一个会唱昆曲的小姑娘,一个能把古琴弹成流行乐的男生,还有一个擅长写古典诗词的创作人,以后他们会和澈心系一起,组成‘澈心文化艺人矩阵’。”
林晓看到苏澈,立刻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演唱会的行程表:“苏老师!艺人部帮我们定了下个月的校园巡演,要去10所高校,还会带原创数据库的宣传展,让学生们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作品。”她的眼里满是兴奋,比起刚进工作室时的胆怯,现在的她已经能独当一面,甚至能帮新人整理演出经验。
下午三点,工作室的全体员工聚集在三层的会议室——老员工坐在前排,新员工拿着笔记本,眼里满是期待。李薇站在讲台前,身后的大屏幕上投影着“澈心工作室——文娱全产业链规划”的标题,旁边配着一张流程图:小说IP开发→影视拍摄→音乐OST→衍生品开发→文化展览。
“今天把大家聚在一起,不仅是庆祝工作室扩张,更是想跟大家分享我们未来的方向。”李薇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目光扫过每一个人,“过去一年,我们靠音乐站稳了脚跟,推出了《澈·时光》,打造了‘澈心系’,推动了原创保护;现在,我们要从‘音乐’走向‘文娱全产业链’——从文学部挖掘的古典IP开始,先写成小说,再由影视部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接着由苏老师和澈心系创作OST,最后联合瓷坊、非遗传承人开发衍生品,比如《红楼梦》的苏绣周边、《三国》的青铜器模型,甚至还会办线下文化展,让观众‘看得到影视,听得到音乐,摸得到文化’。”
大屏幕上的流程图开始动态演示:先是《红楼梦》小说的章节标题,接着变成影视分镜,然后弹出《葬花吟》的乐谱,最后出现青花瓷材质的“金陵十二钗”摆件。新员工们忍不住发出惊叹,老林坐在前排,手里捏着当年旧工作室的钥匙,眼里满是感慨——他还记得第一次录《青花瓷》时,设备不够用,只能半夜借别人的棚,而现在,他们不仅有了自己的录音棚,还能整合这么多资源,做这么大的规划。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做全产业链?”李薇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坚定,“因为我们想做的不是‘单一作品’,而是‘文化生态’。比如《三国》,我们不只是拍一部电视剧,而是要让观众通过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