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歌手》第三季!聚焦“非遗音乐”-《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歌手》第三季开播当晚,江城的演播厅里弥漫着古朴与现代交织的气息——舞台背景是用山西剪纸工艺打造的“非遗乐器图谱”,古筝、琵琶、侗族大歌的合唱剪影在灯光下栩栩如生;两侧的装饰柱缠绕着苏绣艺人手工织就的“音律纹样”,丝线随音乐节奏微微颤动;就连观众席的桌花,都是瓷坊老师傅烧制的“青瓷乐器迷你模型”(笛、箫、编钟错落摆放)。当主持人念出“本季主题——非遗音乐焕新”时,大屏上突然弹出一段VCR:昆曲传承人沈世华在苏州园林里吊嗓,侗族大歌合唱团在黔东南的鼓楼前排练,镜头最后落在苏澈身上,他手里拿着一支瓷笛,笑着说:“这季我们不做‘元素堆砌’,要让非遗音乐‘活’在当下。”

  非遗舞台:传统与现代的惊艳碰撞

  本季《歌手》最打破常规的,是将“非遗音乐”从“背景板”变成“主角”,邀请的6组嘉宾中,3组为非遗传承群体或融合非遗的音乐人,每一场表演都在“守正”与“创新”间找到平衡,让观众直呼“原来非遗音乐这么潮”:

  1. 昆曲传承人沈世华:让水磨调唱进年轻人心里

  72岁的沈世华是国家级昆曲非遗传承人,她带来的首秀表演,将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的“皂罗袍”选段与流行歌曲《起风了》融合——前奏用古筝弹奏昆曲的“工尺谱”旋律,沈世华身着苏绣工艺制作的传统戏服(戏服上的“杜丽娘”图案由苏州绣娘耗时3个月完成),开口便是婉转的水磨调:“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当副歌切入《起风了》的“我曾将青春翻涌成她”时,昆曲的韵脚与流行旋律完美咬合,台下年轻观众纷纷举起手机录像,弹幕里满是“循环100遍”“第一次听懂昆曲的美”。

  沈世华的后台备场画面更成了“非遗科普现场”:她向年轻歌手展示昆曲的“兰花指”手势,讲解“咬字归韵”的技巧,还拿出珍藏的清代“昆曲工尺谱”,“这谱子上的每一个符号,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音乐密码’,现在能和流行音乐结合,让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