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大学的金秋,梧桐叶铺满文学院的青砖小径,却挡不住教学楼前涌动的人流。今天是苏澈第一次以“影视文学客座教授”身份开课的日子,原定容纳200人的阶梯教室,不到开课半小时就挤满了人——前排坐着文学院的教授们,手里捧着苏澈的《三国:风起乱世》和《红楼:金陵十二钗》手稿;中间是抢不到座位的学生,有人抱着笔记本电脑,有人干脆垫着课本坐在台阶上;后排甚至站了不少外院的学生,手里举着“苏老师加油”的手写牌,牌面还贴着瓷坊老师傅推出的“迷你红楼瓷偶”贴纸。
这场邀请的缘起,要追溯到三个月前。江城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教授在一次“传统文化创新论坛”上,听苏澈分享《三国》如何用文物细节还原历史、《红楼》如何填补古典文学空白,当场就提出了邀约:“现在高校的影视文学课,多是讲理论、析经典,却少了‘如何用作品落地文化’的实践。你用《青花瓷》带火瓷器文化,用《生命的价签》推动社会改变,这些经历,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能教学生‘何为文化传播’。”
苏澈当时犹豫过——手头还有《红楼》的连载、《生命的价签》的海外发行,时间本就紧张。但陈教授的一句话打动了他:“你改变了文娱圈,或许也能改变想进入这个圈子的年轻人。”最终,他答应每周三下午来上一节课,课程名就叫“如何用文娱作品传递文化”。
下午两点,苏澈背着一个旧帆布包走进教室,包里没装复杂的讲义,只放了三样东西:一本翻得卷边的《三国志》(拍《三国》时用的参考本)、一片汉代甲片复制品(道具组送的纪念物)、还有一张老周孙子画的“药瓶超人”(《生命的价签》的灵感缩影)。他走上讲台,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是举起手里的甲片:“今天我们不从理论讲起,就从这片甲片聊起——拍《三国》时,为了确认它的纹路,我们跑了三趟西安文物局,请教了两位考古专家,最终确定‘鱼鳞甲’的每一片甲片都要对应汉代沂南汉墓画像石的形制。为什么要这么较真?因为文化不是口号,是藏在这些细节里的温度。”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苏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把“文化传递”拆成了三个最实在的问题:“怎么发现文化?怎么用作品承载文化?怎么让文化被看见?”
讲“发现文化”时,他举了《青花瓷》的例子:“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我写《青花瓷》前,去瓷坊待了半个月,看老师傅怎么调‘天青色’釉料,听他说‘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典故——这些不是书本里的死知识,是活在匠人手里的文化。后来歌词里‘天青色等烟雨’火了,有年轻人专门去瓷坊学制瓷,这就是文化被唤醒的样子。”他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瓷坊老师傅教学生拉坯的视频,画面里,年轻人笨拙却认真的动作,让教室里响起一阵温柔的笑声。
讲“承载文化”时,他翻到《三国》实体书里的“桃园结义”章节:“很多人拍三国,只拍‘兄弟情’,却忽略了汉代的礼仪——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时,行的不是后世的拱手礼,而是‘再拜稽首’,双手交叠于胸前,俯身至地。我们在短剧中还原了这个细节,后来有中学生写信说,他在历史课上指出了教材插图的礼仪错误,老师还表扬了他。这就是作品承载文化的力量——它能让读者、观众主动去了解背后的历史。”
最让学生们动容的,是讲“让文化被看见”时,他提到了《生命的价签》:“有人说,现实题材和文化没关系,但我觉得,‘关注人的困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共情’的传递。老周的用药笔记、小宇的抗癌经历,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比任何宏大的文化符号都更能打动人。电影上映后,有药企调整了药价,有医保政策做了优化,这就是文化落地的最好证明:它不只是供人欣赏的作品,更是能推动改变的力量。”
课程进行到一半,互动环节的提问声此起彼伏。一个戴眼镜的女生站起来,手里攥着《红楼》的连载打印稿:“苏老师,您写《红楼》时,怎么平衡古典韵味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比如黛玉进府的礼仪,既不晦涩,又能让我们感受到贾府的规矩。”
苏澈笑着拿起帆布包里的《红楼梦》简版大纲:“这要感谢系统给的细节解析,但更重要的是‘换位思考’——我会想,如果我是第一次读古典文学的读者,什么细节能让我共情?不是复杂的礼仪名词,而是黛玉攥衣角的紧张、宝玉摔玉的冲动。文化的传递,从来不是‘灌输’,是‘共鸣’。就像我写黛玉葬花,不只会写‘花谢花飞飞满天’,还会写她把落花埋进土里时,手指被花枝划破的小细节——这些真实的小痛,能让读者和几百年前的黛玉产生连接。”
另一个男生的问题更尖锐:“现在很多人做文娱,只想着赚钱,您怎么坚持‘传递文化’的初心?会不会担心不被市场接受?”
苏澈没有回避,而是举了《生命的价签》找投资的经历:“10家影视公司拒绝我,说现实题材不赚钱。但我相信,好的文化作品,从来不会被市场抛弃。《三国》票房50亿,《生命的价签》破8亿,《红楼》首章评论10万——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观众不是只
这场邀请的缘起,要追溯到三个月前。江城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教授在一次“传统文化创新论坛”上,听苏澈分享《三国》如何用文物细节还原历史、《红楼》如何填补古典文学空白,当场就提出了邀约:“现在高校的影视文学课,多是讲理论、析经典,却少了‘如何用作品落地文化’的实践。你用《青花瓷》带火瓷器文化,用《生命的价签》推动社会改变,这些经历,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能教学生‘何为文化传播’。”
苏澈当时犹豫过——手头还有《红楼》的连载、《生命的价签》的海外发行,时间本就紧张。但陈教授的一句话打动了他:“你改变了文娱圈,或许也能改变想进入这个圈子的年轻人。”最终,他答应每周三下午来上一节课,课程名就叫“如何用文娱作品传递文化”。
下午两点,苏澈背着一个旧帆布包走进教室,包里没装复杂的讲义,只放了三样东西:一本翻得卷边的《三国志》(拍《三国》时用的参考本)、一片汉代甲片复制品(道具组送的纪念物)、还有一张老周孙子画的“药瓶超人”(《生命的价签》的灵感缩影)。他走上讲台,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是举起手里的甲片:“今天我们不从理论讲起,就从这片甲片聊起——拍《三国》时,为了确认它的纹路,我们跑了三趟西安文物局,请教了两位考古专家,最终确定‘鱼鳞甲’的每一片甲片都要对应汉代沂南汉墓画像石的形制。为什么要这么较真?因为文化不是口号,是藏在这些细节里的温度。”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苏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把“文化传递”拆成了三个最实在的问题:“怎么发现文化?怎么用作品承载文化?怎么让文化被看见?”
讲“发现文化”时,他举了《青花瓷》的例子:“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我写《青花瓷》前,去瓷坊待了半个月,看老师傅怎么调‘天青色’釉料,听他说‘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典故——这些不是书本里的死知识,是活在匠人手里的文化。后来歌词里‘天青色等烟雨’火了,有年轻人专门去瓷坊学制瓷,这就是文化被唤醒的样子。”他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瓷坊老师傅教学生拉坯的视频,画面里,年轻人笨拙却认真的动作,让教室里响起一阵温柔的笑声。
讲“承载文化”时,他翻到《三国》实体书里的“桃园结义”章节:“很多人拍三国,只拍‘兄弟情’,却忽略了汉代的礼仪——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时,行的不是后世的拱手礼,而是‘再拜稽首’,双手交叠于胸前,俯身至地。我们在短剧中还原了这个细节,后来有中学生写信说,他在历史课上指出了教材插图的礼仪错误,老师还表扬了他。这就是作品承载文化的力量——它能让读者、观众主动去了解背后的历史。”
最让学生们动容的,是讲“让文化被看见”时,他提到了《生命的价签》:“有人说,现实题材和文化没关系,但我觉得,‘关注人的困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共情’的传递。老周的用药笔记、小宇的抗癌经历,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比任何宏大的文化符号都更能打动人。电影上映后,有药企调整了药价,有医保政策做了优化,这就是文化落地的最好证明:它不只是供人欣赏的作品,更是能推动改变的力量。”
课程进行到一半,互动环节的提问声此起彼伏。一个戴眼镜的女生站起来,手里攥着《红楼》的连载打印稿:“苏老师,您写《红楼》时,怎么平衡古典韵味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比如黛玉进府的礼仪,既不晦涩,又能让我们感受到贾府的规矩。”
苏澈笑着拿起帆布包里的《红楼梦》简版大纲:“这要感谢系统给的细节解析,但更重要的是‘换位思考’——我会想,如果我是第一次读古典文学的读者,什么细节能让我共情?不是复杂的礼仪名词,而是黛玉攥衣角的紧张、宝玉摔玉的冲动。文化的传递,从来不是‘灌输’,是‘共鸣’。就像我写黛玉葬花,不只会写‘花谢花飞飞满天’,还会写她把落花埋进土里时,手指被花枝划破的小细节——这些真实的小痛,能让读者和几百年前的黛玉产生连接。”
另一个男生的问题更尖锐:“现在很多人做文娱,只想着赚钱,您怎么坚持‘传递文化’的初心?会不会担心不被市场接受?”
苏澈没有回避,而是举了《生命的价签》找投资的经历:“10家影视公司拒绝我,说现实题材不赚钱。但我相信,好的文化作品,从来不会被市场抛弃。《三国》票房50亿,《生命的价签》破8亿,《红楼》首章评论10万——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观众不是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