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华夏学府育英才-《楚国一统华夏》

  洛邑的春日,总带着三分恰到好处的暖意。东风拂过伊水两岸,将岸边的垂柳吹得嫩黄,也吹进了新建成的华夏学府——朱红色的门楣上,“华夏学府”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两侧的石狮子口衔铜铃,风吹过便发出清脆的声响。门前两株百年古槐抽出新芽,嫩绿的枝叶层层叠叠,像撑开的绿伞,映得门内的青砖庭院愈发清爽。

  苏从捧着厚厚的卷宗,脚步轻快地穿过庭院,走向学府后方的楚王宫。此刻宫室内的铜炉正燃着南海进贡的檀香,清淡的烟气袅袅上升,缠绕着殿中悬挂的《九州舆图》。熊旅身着玄色绣龙常服,正俯身对着舆图凝神细看,指尖在“楚地”与“海外封地”之间轻轻滑动,眉头微蹙,似在思索着什么。

  “大王,洛邑华夏学府已正式落成,首批学子三百人已入学报到,今日特来向您禀报详情。”苏从躬身行礼,将手中的卷宗双手奉上。卷宗用蓝布包裹,封皮上盖着楚王的朱红大印,里面详细记载着学府的课程设置、学子籍贯、师资配置,甚至连每日的膳食安排都一一列明。

  熊旅直起身,接过卷宗翻开,目光扫过“课程设置”一栏,嘴角渐渐扬起笑意。苏从在一旁解释道:“除了楚语、楚礼、楚律这些华夏子弟必修的基础课,还依大王之意,增设了三门新科——‘海外学’教列国风土人情、海事通商之法;‘水师学’讲船舶构造、洋流辨识、海战战术;‘农学’则传授新稻种植、桑蚕养殖、农具改良的技艺。每门课都配了三位先生,有楚地的宿儒,也有从海外封地回来的通事、水师的老兵。”

  熊旅指尖停在卷宗上“海外封地学子二十人”的字样上,指尖轻轻敲击着纸面:“孤要建这华夏学府,不止是为了培养能安邦的文臣、能定国的武将,更要出会造坚船的工匠、能通异域的使者、能让百姓吃饱饭的农官。海外封地远在千里之外,若没有懂海事、知风土的人去治理,如何能让那里的人真心归附华夏?”

  他转头看向侍立在侧的芈清与熊正,目光先落在芈清身上——这位掌管楚地医馆的女官,常年穿着素色布袍,袖口总系着一个绣着草药图案的药囊,此刻正安静地听着,眼中带着对学府的期许。

  “芈清,你掌管的医馆,医术在楚地乃至列国都是顶尖的。可在学府设‘医学堂’,将楚地的望闻问切、草药炮制之法传下去,让各地都有能治病的医者——不管是华夏子弟,还是海外蛮夷,得了病都能有医可治,这才是仁政之本。”

  芈清闻言躬身应道:“臣遵旨。臣已挑选了十名经验最丰富的医工,其中有三位擅长外科创伤,四位精通妇科与儿科,还有三位专研防疫之术。我们已共同编撰了《楚地医经》,从基础的辨药、针灸,到复杂的接生、外伤缝合,再到瘟疫防治的方法,皆有详述,正可作为医学堂的教材。”她抬手轻轻拍了拍袖口的药囊,里面装着刚制成的防疫香囊,“待医学堂开课,臣便带学子们去洛邑城郊的村落义诊——纸上谈兵终觉浅,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学会治病救人。”

  熊旅满意点头,又看向熊正。这位掌管工匠营的重臣,皮肤黝黑粗糙,那是常年与炉火、铁器打交道留下的痕迹,手上的老茧厚得能磨破纸张,此刻他正搓着双手,眼中满是期待。

  “熊正,你负责的‘工学堂’,是这学府的重中之重。要教子弟们造车、造船、冶铁,更要教他们算学、绘图——不懂算学,如何算清船的载重?不懂绘图,如何造出趁手的农具?孤听说你新改良了冶铁的风箱,比从前的风力大了三成,炼出的铁更坚更韧?正好让学子们亲眼看看,铁水如何从矿石中炼出,又如何变成坚甲利刃、耕犁锄头。”

  熊正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抱拳大声答道:“大王放心!臣已在工匠营旁辟了块空地,搭了临时的工坊,备下了沙盘、图纸,还请了营里最巧的铁匠、木匠、船匠当先生。前日越国使者送来新采的铜矿,成色极好,正好让学子们从炼铜学起,先造些青铜农具,等秋收后分给城郊的农夫试用——让他们知道,学手艺不仅能造车船,还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正说着,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清朗的少年声,带着几分好奇与激动,断断续续地飘进殿内。苏从笑着解释:“是学府的第一批学子代表,他们听说今日能见到大王,按捺不住,早早便在宫门外等候了。”

  熊旅眼中笑意更浓:“让他们进来吧,孤也想看看这华夏的未来。”

  侍卫应声退下,很快便领着一群少年走进殿内。他们约莫十二三岁的年纪,穿着各式各样的衣物——有穿着楚地传统布袍的华夏子弟,衣襟上绣着简单的云纹;有来自南海海外封地的少年,皮肤黝黑,身上的短打还带着海风的咸湿气息;还有两位卷发高鼻的少年,是西域城邦送来的质子,穿着锦缎长袍,眼神里带着几分拘谨,却又难掩对新知识的渴望。

  但此刻,他们都捧着同样的竹简,竹简上写着刚学的楚语课文,字迹虽稚嫩,却一笔一划格外认真。见了熊旅,少年们齐齐躬身行礼,声音虽有高有低,却格外整齐:“学子拜见大王!愿为华夏效力,不负楚王教诲!”

  熊旅走到少年们面前,目光落在为首的少年身上。这孩子是齐地大儒的孙子,三个月前刚到洛邑时,连楚字都认不全,如今竹简上的楚语已写得端端正正。熊旅伸手轻轻摸了摸他的头,笑着点头:“好!孤看你们眼中有光,心中有志向,这便比什么都强。华夏的未来,就像这春日的草木,要靠你们扎根深土,吸收养分,才能茁壮成长,将来撑起一片天。”

  他转头命侍从取来三样东西,分赠给学子代表——一柄新铸的青铜剑,剑身刻着“守土”二字;一个精致的罗盘,盘面刻着二十八星宿的图案;一袋改良的稻种,颗粒饱满,泛着金黄的光泽。

  “这青铜剑,是教你们要懂武备,守得住华夏的疆土;这罗盘,是教你们要知天地,走得遍天下的道路;这稻种,是教你们要念民生,记得住百姓的饥寒。”熊旅的声音温和却有力,“这些,是华夏的根基,也是你们将来要守护、要传承的东西。”

  少年们捧着礼物,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来自南海的少年摩挲着冰凉的罗盘,喃喃道:“有了这个,以后在海上航行,再也不怕找不到方向,就能顺利回到洛邑,回到华夏了。”楚地的学子握紧青铜剑,小脸上满是坚定,暗下决心要学好兵法武艺,将来守护这片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土地。西域来的质子捧着稻种,好奇地问身旁的先生:“这稻种真的能比寻常稻子多收三成吗?若能带回西域,我们那里的人也能吃饱饭了。”

  苏从站在一旁,望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开建学府时的争议——那时有老臣进言,说“蛮夷子弟不配学华夏典籍,恐坏了文脉”;也有人担忧“教了他们造车造船的技艺,将来若反戈相向,岂不是养虎为患”。可大王却力排众议,说“华夏之所以为华夏,不是因为血脉,而是因为文明。若能让蛮夷学我华夏之礼、知我华夏之仁,他们便也是华夏人”。如今看来,大王的决断何其明智——要让华夏永远一统,靠的不是壁垒高筑、以力压人,而是让文明的种子播撒到每一寸土地,让代代英才都明白,他们同是轩辕子孙,共守一片山河,同担一份使命。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宫窗洒进殿内,将少年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学子们列队走出王宫,竹简碰撞的轻响与少年人的笑语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明快的歌谣,飘荡在洛邑的街巷中。他们走过华夏学府的朱红大门,走过伊水岸边的垂柳,走过城郊农夫耕作的田地,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熊旅站在王宫的高台上,望着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街巷尽头,心中清楚,这座学府播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种子,更是华夏一统的根基。若干年后,这些少年会成为楚地的文臣、水师的将领、民间的医者、工坊的工匠,他们会把在学府学到的东西,带到楚地的每一个角落,带到海外的每一块封地,让华夏的文明,像春日的草木一样,在天地间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晚风拂过,华夏学府门前的古槐枝叶轻轻摇曳,像是在为这新生的希望,低声吟唱着祝福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