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宫的朝会之上,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青玉地砖上,映出斑驳光影。殿中群臣肃立,铜炉内袅袅升起一缕沉香,却压不住空气中的凝重。
忽而急报连至,如雪片飞落丹墀之下。执事宦官双手捧着竹简,声音微颤:“南方八百里加急!苍梧失守,南海三城陷落,百越蛮部焚我城郭,屠我守将,掠百姓数千而去!”
令尹孙叔敖疾步上前,展开竹简细读,眉头紧锁如铁。他抬首望向王座上的熊旅——那位曾以一箭定三军、威震中原的楚王,此刻面色沉如古井。
“大王!”孙叔敖沉声道,“百越诸部素居南岭深山,不服王化久矣。此番趁我主力北征齐晋之际,勾结九嶷、苍梧、阳山三十六峒,联兵犯境,已破我边城五座,杀我将士千余。若不速决,恐其势蔓延,南疆危矣。”
阶下众臣哗然。有人怒拍案几,有人低声议论。百越之地山高林密,瘴气弥漫,历来是楚国南陲之患。那些散居于十万大山之间的部落,虽无统一号令,却骁勇善战,惯用毒箭陷阱,曾在先王时屡次作乱,皆因地形险恶、补给艰难而未能根除。
“这群南蛮,竟敢捋虎须!”上将军养由基按剑而出,甲胄铿锵,目光如电,“臣愿率三万精骑南下,踏平其巢穴,悬首级于郢都城门,以儆效尤!”
话音未落,一道清朗之声自殿角响起:
“养将军忠勇可嘉,然北疆乃国之屏障,匈奴游骑蠢动于外,不可轻离。”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名年轻公子缓步出列。他身着玄纹锦袍,腰佩青玉短剑,眉宇间不见少年浮躁,反有一种山岳般的沉静。
正是公子熊涛,楚王次子,年方二十有二,却已在军中历练多年,随父王征战四方,通晓兵法,熟稔士卒之情。
“儿臣不才,愿请缨南征。”他拱手跪地,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百越非不可治,但在用兵之道与怀柔之策。若一味屠戮,只恐愈杀愈乱;若能恩威并施,则南疆可安。”
殿中一时寂静。老臣们面面相觑,有人暗叹其年少气盛,也有人眼中闪过赞许。
熊旅凝视着这个次子。他曾亲眼见他在暴雨夜巡视营帐,为冻伤士卒裹伤换药;也曾听闻他在校场亲自演练新阵,与老兵同吃粗粮。此刻见他挺身而出,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欣慰。
“吾儿有此担当,甚好。”楚王缓缓点头,“孤予你三万兵马,再调五千锐士营归你节制,并赐‘玄鸟令’一面,凡南地郡县,皆可征调钱粮民夫。务必荡平叛乱,安抚民心,莫负孤望。”
三日后,楚军先锋抵达苍梧城外。
但见残垣断壁间焦土未熄,空气中仍弥漫着血腥与焚烧的气息。百姓尸骨横陈郊野,幸存者蜷缩在废墟中哀嚎。远处城墙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图腾旗,绘着蛇首、鹰爪、血月等诡异图案。蛮兵赤裸上身,腰间挂着带发头皮,手持青铜斧钺,在城头狂舞呐喊,声震山谷。
先锋官钟离烈怒不可遏:“殿下!敌寇猖獗至此,岂能容其猖狂?末将愿率军强攻,夺回城池!”
熊涛却抬手制止。他立于高坡之上,远眺苍梧地势:背靠巍巍大山,前临湍急溪流,两侧密林如兽口张开,俨然是易守难攻的绝地。
“百越人世代居此,熟悉山林路径,善设伏击。”他低声说道,“他们不怕死战,只怕断粮断水。硬攻只会落入圈套,损兵折将。”
说罢,他取出地图铺于石上,命斥候绘制地形详图。又召来几位曾深入南疆的老卒询问风俗:“百越各部是否同心?其首领之间有何嫌隙?”
老卒答曰:“三十六峒各有酋长,互不统属。此次联手,实因我军北撤,以为有机可乘。其中阳山峒最强,首领孟獠最为凶悍;而九嶷峒素来闭塞,不愿卷入纷争。”
熊涛闻言,眸光微闪。
当夜,他亲笔写下数道密令:
一、全军扎营十里之外,构筑壁垒,严禁擅自出击;
二、派出细作三十人,混入山民之中,探查各峒兵力分布与粮草所在;
三、招募本地猎户为向导,重金酬谢,许以军功爵位;
四、命医官配制避瘴药丸,分发全军,防备疫病。
接连三日,楚军按兵不动。蛮兵起初戒备森严,日夜巡防,见楚军毫无动静,渐渐松懈下来,甚至有人下山劫掠村落,饮酒狂欢。
第四日凌晨,天还未亮,东门外骤然鼓角齐鸣,旌旗蔽空。数百名老弱士兵推着云梯佯攻,喊杀声震耳欲聋。城上蛮兵慌忙集结,弓弩齐发,滚木礌石倾泻而下。
然而就在此时,熊涛已亲率五千锐士营,悄然绕至西面密林。
林中雾气缭绕,脚下泥泞湿滑,藤蔓如蛇缠绕树干。毒虫窸窣爬行,偶尔传来一声凄厉鸟鸣,令人毛骨悚然。一名士兵不慎踩中毒草,脚踝瞬间红肿溃烂,痛呼倒地。
“停下!”熊涛立即下令,“所有人绑紧裤脚,口含蒜片驱虫。记住,紫花藤、黑叶蕨、赤鳞草,皆有毒,切勿触碰。”
他亲自走在最前,手持短刀劈开荆棘,每走百步便让细作标记方位。队伍借着浓雾掩护,穿行于悬崖小径,终于在正午时分抵达敌后。
眼前是一座巨大的山谷营地——正是百越联军的粮草囤积之所。上百座茅屋错落分布,粮垛堆积如山,牛羊成群,守卫仅有两百余人,正围火烤肉,醉酒喧哗。
“就是现在。”熊涛眼神一凛。
钟离将军挥手示意,两千锐士悄然潜伏至营地四周。一声铜哨划破寂静,箭雨骤降,火把四投。楚军如猛虎扑入羊群,刀光闪烁,惨叫连连。蛮兵措手不及,四散奔逃。
熊涛亲自点燃主仓,烈焰冲天而起,浓烟滚滚直上云端。
“传令东门大军,即刻总攻!”他翻身上马,枪尖遥指苍梧,“前后夹击,一举破敌!”
东门处,楚军主将见信号升空,立刻擂鼓冲锋。原本疲惫的士兵爆发出惊天怒吼,架梯登城,拼死攀爬。城上蛮兵惊觉后方起火,军心大乱,纷纷回头观望。
就在这一瞬,西门轰然被撞开。熊涛率锐士杀入城内,长枪翻飞,所向披靡。一名蛮将挥斧迎战,不到三合便被挑飞兵器,当场斩杀。其余蛮兵见主帅陨落,粮草尽毁,顿时崩溃四散。
当日黄昏,苍梧城光复。
熊涛并未下令屠城。他命人收敛双方阵亡将士遗体,设坛祭奠;释放俘虏中的妇孺,发放粮食遣返故乡;唯独擒住数名带头作乱的酋长,关押待审。
此后一月,熊涛步步为营,分化瓦解百越诸部。
他对阳山峒采取围困之策,切断水源与商路,使其内部生变;对九嶷峒则遣使通好,赠送盐铁布匹,承诺保留自治之权;更有一次,他亲赴一处偏远山寨,冒着瘴疠之险,为染疫孩童施针用药,赢得山民敬服。
每下一城,他必设立郡府,选派通晓蛮语、熟知民俗的官员治理;开设学堂,教授楚语与律法,允许百越子弟入学;划定交易集市,鼓励楚商入山贩运药材、象牙、犀角,互通有无。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颁布《南疆安民令》:
> “凡归顺者,免罪赋三年,保其习俗信仰;子弟可入军籍、授田宅;抗命者,诛其魁首,不累族众。”
人心渐服。曾经悬挂图腾旗的村寨,开始升起楚国旗幡;昔日藏匿毒箭的洞穴,如今堆满交易的丝绸与陶器。
最后一战发生于南海城外。
百越残部集结最后两万人马,由大酋长孟獠统领。此人身高九尺,面刺青纹,手持祖传青铜巨斧,号称“南岭第一勇士”。他在阵前挑战:“谁敢与我一战?胜我者,得南疆!”
熊涛策马而出,银甲映日,长枪如龙。
两人交锋,不过十回合。熊涛枪法灵动如风,虚实相生,忽而挑腕夺斧,忽而扫腿绊马。最后一记回旋突刺,将孟獠挑落尘埃,枪尖抵喉。
全场死寂。
“降不降?”熊涛俯视着他,语气平静却不容抗拒。
孟獠喘息良久,抬头望向身后族人——他们衣衫褴褛,饥疲交加,眼中早已没了战意。他又看向远方,那里已有几支归顺的部落举着白旗前来观战。
终是咬牙,扔下巨斧,重重跪地:“愿降。”
熊涛收枪还鞘,亲手扶起他:“你非蛮夷,乃我楚之子民。从此共耕同食,共享太平。”
半年后,凯旋之师班师回郢。
不同于以往将领归来时献上的累累首级,熊涛带回的是百越三十六峒联名签署的降书,以及象牙、翡翠、玳瑁、朱砂等贡品数十车。更有数百名百越青年随行,欲入太学读书,习礼明义。
楚宫门前,百姓夹道相迎。孩子们争相奔跑,指着车上异兽皮毛欢呼雀跃。
熊旅亲自出宫迎接,看着次子晒得黝黑的脸庞,眼中满是骄傲:“吾儿不仅平定了叛乱,更收服了民心。此功胜过十万雄师。”
孙叔敖亦感叹:“公子以威服众,以德化人,实乃楚国之福。南疆安稳,我军方能无后顾之忧,专心北向争霸天下。”
夕阳西下,楚宫铜钟悠远响起,余音回荡在江汉平原之上。
熊涛独立宫墙之巅,遥望南方。那里的山林深处,炊烟袅袅升起,楚人与百越人一同耕作、交易、婚嫁,孩童嬉戏于溪畔,已分不清谁是楚人,谁是越人。
他知道,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斩首多少,而是让敌人心甘情愿放下武器,成为同一个国度的子民。
而这,或许才是属于楚国最辽阔、最长久的疆土。
忽而急报连至,如雪片飞落丹墀之下。执事宦官双手捧着竹简,声音微颤:“南方八百里加急!苍梧失守,南海三城陷落,百越蛮部焚我城郭,屠我守将,掠百姓数千而去!”
令尹孙叔敖疾步上前,展开竹简细读,眉头紧锁如铁。他抬首望向王座上的熊旅——那位曾以一箭定三军、威震中原的楚王,此刻面色沉如古井。
“大王!”孙叔敖沉声道,“百越诸部素居南岭深山,不服王化久矣。此番趁我主力北征齐晋之际,勾结九嶷、苍梧、阳山三十六峒,联兵犯境,已破我边城五座,杀我将士千余。若不速决,恐其势蔓延,南疆危矣。”
阶下众臣哗然。有人怒拍案几,有人低声议论。百越之地山高林密,瘴气弥漫,历来是楚国南陲之患。那些散居于十万大山之间的部落,虽无统一号令,却骁勇善战,惯用毒箭陷阱,曾在先王时屡次作乱,皆因地形险恶、补给艰难而未能根除。
“这群南蛮,竟敢捋虎须!”上将军养由基按剑而出,甲胄铿锵,目光如电,“臣愿率三万精骑南下,踏平其巢穴,悬首级于郢都城门,以儆效尤!”
话音未落,一道清朗之声自殿角响起:
“养将军忠勇可嘉,然北疆乃国之屏障,匈奴游骑蠢动于外,不可轻离。”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名年轻公子缓步出列。他身着玄纹锦袍,腰佩青玉短剑,眉宇间不见少年浮躁,反有一种山岳般的沉静。
正是公子熊涛,楚王次子,年方二十有二,却已在军中历练多年,随父王征战四方,通晓兵法,熟稔士卒之情。
“儿臣不才,愿请缨南征。”他拱手跪地,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百越非不可治,但在用兵之道与怀柔之策。若一味屠戮,只恐愈杀愈乱;若能恩威并施,则南疆可安。”
殿中一时寂静。老臣们面面相觑,有人暗叹其年少气盛,也有人眼中闪过赞许。
熊旅凝视着这个次子。他曾亲眼见他在暴雨夜巡视营帐,为冻伤士卒裹伤换药;也曾听闻他在校场亲自演练新阵,与老兵同吃粗粮。此刻见他挺身而出,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欣慰。
“吾儿有此担当,甚好。”楚王缓缓点头,“孤予你三万兵马,再调五千锐士营归你节制,并赐‘玄鸟令’一面,凡南地郡县,皆可征调钱粮民夫。务必荡平叛乱,安抚民心,莫负孤望。”
三日后,楚军先锋抵达苍梧城外。
但见残垣断壁间焦土未熄,空气中仍弥漫着血腥与焚烧的气息。百姓尸骨横陈郊野,幸存者蜷缩在废墟中哀嚎。远处城墙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图腾旗,绘着蛇首、鹰爪、血月等诡异图案。蛮兵赤裸上身,腰间挂着带发头皮,手持青铜斧钺,在城头狂舞呐喊,声震山谷。
先锋官钟离烈怒不可遏:“殿下!敌寇猖獗至此,岂能容其猖狂?末将愿率军强攻,夺回城池!”
熊涛却抬手制止。他立于高坡之上,远眺苍梧地势:背靠巍巍大山,前临湍急溪流,两侧密林如兽口张开,俨然是易守难攻的绝地。
“百越人世代居此,熟悉山林路径,善设伏击。”他低声说道,“他们不怕死战,只怕断粮断水。硬攻只会落入圈套,损兵折将。”
说罢,他取出地图铺于石上,命斥候绘制地形详图。又召来几位曾深入南疆的老卒询问风俗:“百越各部是否同心?其首领之间有何嫌隙?”
老卒答曰:“三十六峒各有酋长,互不统属。此次联手,实因我军北撤,以为有机可乘。其中阳山峒最强,首领孟獠最为凶悍;而九嶷峒素来闭塞,不愿卷入纷争。”
熊涛闻言,眸光微闪。
当夜,他亲笔写下数道密令:
一、全军扎营十里之外,构筑壁垒,严禁擅自出击;
二、派出细作三十人,混入山民之中,探查各峒兵力分布与粮草所在;
三、招募本地猎户为向导,重金酬谢,许以军功爵位;
四、命医官配制避瘴药丸,分发全军,防备疫病。
接连三日,楚军按兵不动。蛮兵起初戒备森严,日夜巡防,见楚军毫无动静,渐渐松懈下来,甚至有人下山劫掠村落,饮酒狂欢。
第四日凌晨,天还未亮,东门外骤然鼓角齐鸣,旌旗蔽空。数百名老弱士兵推着云梯佯攻,喊杀声震耳欲聋。城上蛮兵慌忙集结,弓弩齐发,滚木礌石倾泻而下。
然而就在此时,熊涛已亲率五千锐士营,悄然绕至西面密林。
林中雾气缭绕,脚下泥泞湿滑,藤蔓如蛇缠绕树干。毒虫窸窣爬行,偶尔传来一声凄厉鸟鸣,令人毛骨悚然。一名士兵不慎踩中毒草,脚踝瞬间红肿溃烂,痛呼倒地。
“停下!”熊涛立即下令,“所有人绑紧裤脚,口含蒜片驱虫。记住,紫花藤、黑叶蕨、赤鳞草,皆有毒,切勿触碰。”
他亲自走在最前,手持短刀劈开荆棘,每走百步便让细作标记方位。队伍借着浓雾掩护,穿行于悬崖小径,终于在正午时分抵达敌后。
眼前是一座巨大的山谷营地——正是百越联军的粮草囤积之所。上百座茅屋错落分布,粮垛堆积如山,牛羊成群,守卫仅有两百余人,正围火烤肉,醉酒喧哗。
“就是现在。”熊涛眼神一凛。
钟离将军挥手示意,两千锐士悄然潜伏至营地四周。一声铜哨划破寂静,箭雨骤降,火把四投。楚军如猛虎扑入羊群,刀光闪烁,惨叫连连。蛮兵措手不及,四散奔逃。
熊涛亲自点燃主仓,烈焰冲天而起,浓烟滚滚直上云端。
“传令东门大军,即刻总攻!”他翻身上马,枪尖遥指苍梧,“前后夹击,一举破敌!”
东门处,楚军主将见信号升空,立刻擂鼓冲锋。原本疲惫的士兵爆发出惊天怒吼,架梯登城,拼死攀爬。城上蛮兵惊觉后方起火,军心大乱,纷纷回头观望。
就在这一瞬,西门轰然被撞开。熊涛率锐士杀入城内,长枪翻飞,所向披靡。一名蛮将挥斧迎战,不到三合便被挑飞兵器,当场斩杀。其余蛮兵见主帅陨落,粮草尽毁,顿时崩溃四散。
当日黄昏,苍梧城光复。
熊涛并未下令屠城。他命人收敛双方阵亡将士遗体,设坛祭奠;释放俘虏中的妇孺,发放粮食遣返故乡;唯独擒住数名带头作乱的酋长,关押待审。
此后一月,熊涛步步为营,分化瓦解百越诸部。
他对阳山峒采取围困之策,切断水源与商路,使其内部生变;对九嶷峒则遣使通好,赠送盐铁布匹,承诺保留自治之权;更有一次,他亲赴一处偏远山寨,冒着瘴疠之险,为染疫孩童施针用药,赢得山民敬服。
每下一城,他必设立郡府,选派通晓蛮语、熟知民俗的官员治理;开设学堂,教授楚语与律法,允许百越子弟入学;划定交易集市,鼓励楚商入山贩运药材、象牙、犀角,互通有无。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颁布《南疆安民令》:
> “凡归顺者,免罪赋三年,保其习俗信仰;子弟可入军籍、授田宅;抗命者,诛其魁首,不累族众。”
人心渐服。曾经悬挂图腾旗的村寨,开始升起楚国旗幡;昔日藏匿毒箭的洞穴,如今堆满交易的丝绸与陶器。
最后一战发生于南海城外。
百越残部集结最后两万人马,由大酋长孟獠统领。此人身高九尺,面刺青纹,手持祖传青铜巨斧,号称“南岭第一勇士”。他在阵前挑战:“谁敢与我一战?胜我者,得南疆!”
熊涛策马而出,银甲映日,长枪如龙。
两人交锋,不过十回合。熊涛枪法灵动如风,虚实相生,忽而挑腕夺斧,忽而扫腿绊马。最后一记回旋突刺,将孟獠挑落尘埃,枪尖抵喉。
全场死寂。
“降不降?”熊涛俯视着他,语气平静却不容抗拒。
孟獠喘息良久,抬头望向身后族人——他们衣衫褴褛,饥疲交加,眼中早已没了战意。他又看向远方,那里已有几支归顺的部落举着白旗前来观战。
终是咬牙,扔下巨斧,重重跪地:“愿降。”
熊涛收枪还鞘,亲手扶起他:“你非蛮夷,乃我楚之子民。从此共耕同食,共享太平。”
半年后,凯旋之师班师回郢。
不同于以往将领归来时献上的累累首级,熊涛带回的是百越三十六峒联名签署的降书,以及象牙、翡翠、玳瑁、朱砂等贡品数十车。更有数百名百越青年随行,欲入太学读书,习礼明义。
楚宫门前,百姓夹道相迎。孩子们争相奔跑,指着车上异兽皮毛欢呼雀跃。
熊旅亲自出宫迎接,看着次子晒得黝黑的脸庞,眼中满是骄傲:“吾儿不仅平定了叛乱,更收服了民心。此功胜过十万雄师。”
孙叔敖亦感叹:“公子以威服众,以德化人,实乃楚国之福。南疆安稳,我军方能无后顾之忧,专心北向争霸天下。”
夕阳西下,楚宫铜钟悠远响起,余音回荡在江汉平原之上。
熊涛独立宫墙之巅,遥望南方。那里的山林深处,炊烟袅袅升起,楚人与百越人一同耕作、交易、婚嫁,孩童嬉戏于溪畔,已分不清谁是楚人,谁是越人。
他知道,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斩首多少,而是让敌人心甘情愿放下武器,成为同一个国度的子民。
而这,或许才是属于楚国最辽阔、最长久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