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熊审治理新领地-《楚国一统华夏》

  晨光初照,薄雾如纱般笼罩在陆浑戎的山谷之间。山风拂过林梢,带着几分清寒与湿润,吹散了残夜的最后一丝沉寂。熊审策马立于山岗之上,玄色披风在风中轻扬,腰间佩剑未出鞘,却自有凛然之气。他凝望着脚下这片刚刚归附楚国的土地,目光深邃而沉静。

  这里曾是戎人世代栖居之所,群山环抱,溪流纵横,土地虽不算肥沃,却也足以养人。然而连年战乱,使得昔日炊烟袅袅的村落如今只剩断壁残垣,田地荒芜,野草蔓生,牛羊绝迹。百姓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眼中满是惶恐与疑虑——他们不知道这位来自郢都的新主,究竟是救民于水火的仁君,还是又一个掠夺征伐的征服者。

  熊审翻身下马,将缰绳交予亲随,脱去华贵的锦袍,换上一袭素麻布衣,不带仪仗,不鸣锣开道,只携两名通晓戎语的文吏与几名护卫,缓步走入最近的一座村落。

  村中道路泥泞,柴草堆积于屋前,几只瘦骨嶙峋的鸡在土堆间刨食。忽有一孩童从门后探头张望,见陌生人来,吓得缩回屋内。熊审驻足片刻,轻轻叩响一户低矮茅屋的门扉。

  门“吱呀”一声开启,一位老翁蜷缩在草席上,面色蜡黄,气息微弱。他挣扎着欲起身行礼,双手撑地,颤抖不止。熊审快步上前,单膝跪地,双手扶住老人双臂,语气温和:“老人家不必多礼,我此来只为听一听百姓心声,非为受拜。”

  老人抬眼打量眼前之人,见其衣着朴素,神情诚恳,不由眼眶一热,声音哽咽:“三年战乱,兵祸不断……赋税未减,粮种尽失,耕牛病死,连井水都快干了……我们这些苦命人,只盼大王能放过一命,让我们活条生路。”

  熊审默然良久,喉头微动,终是长叹一声:“是我来迟了。”他起身时,袖角拂过草席,沾染尘土亦不拂去。那一刻,他仿佛看见自己父王当年巡狩南疆时的模样——也是这般跪地扶起灾民,也是这般含泪许诺安民。如今,这副重担已落在他的肩上。

  回营之后,立即召集属官议事。

  帐中烛火摇曳,文书铺展案头。熊审提笔疾书,字字铿锵:

  “自即日起,免去陆浑戎全境三年赋税;开仓放粮,每户按口计数,每日供给糙米一升;调拨耕牛百头、犁铧三百具,由官府无偿借予农户使用,三年内归还即可;凡开垦荒地者,五年内所产皆归己有,官府不予征缴。”

  令下如风,三日之内,各乡里正已将告示张贴于村口树下、市集墙头。更有识字之人高声诵读,百姓围聚倾听,有人落泪,有人跪地叩首。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捧着半袋糙米,颤巍巍地走到告示前,用粗糙的手指一遍遍摩挲着墨迹未干的文字,喃喃道:“这不是梦……真的有人愿意给我们一条活路。”

  不过半月,原本逃亡至深山或邻邦的流民纷纷归来。荒田渐绿,犁铧翻土之声不绝于耳,村中炊烟再起,犬吠鸡鸣,重归人间烟火。

  为振兴经济,熊审在南北要道交汇处设市集,名曰“通和墟”——取“通商惠工,和睦共处”之意。他遣使赴郢都、陈邑、蔡地、郑境,广邀商旅前来贸易,并承诺:“凡入墟交易者,免三日关税,官府提供食宿,沿途设哨护行。”

  同时,他下令修整旧道,拓宽山路,设立驿站七处,每三十里一驿,配备马匹、饮水与守卒。不出数月,楚地的丝绸、漆器、铜鼎、陶瓮源源而来;戎地的羊毛毡毯、鹿茸药材、玉石原矿亦得以外销。西域胡商牵驼而至,带来香料、玻璃器皿与异域织物,市集中胡汉杂处,言语交错,商贾云集,竟成一方繁华盛景。

  一日清晨,一位来自敦煌的老商人牵着三峰骆驼抵达墟市,见到整洁有序的街道与热情接待的官差,不禁感慨:“我走遍河西四郡,从未见过如此清明之地。此处虽偏居西北,却有王者之风。”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对文化的包容与引导。熊审并未强行废除戎俗,反而亲自主持春祭典礼,依循当地古礼,焚香敬山神,洒酒祭河灵。他身着戎族礼服,跪拜于祭坛之前,引得部落长老动容落泪:“百年来,从未有中原之君如此尊重我族传统。”

  祭祀那日,天朗气清,山巅鼓声隆隆,篝火映红半边天幕。熊审赤足踏过铺满松针的祭台,亲手将一束青茅投入火中,口中念诵古老的祝祷词。那些曾对他心存戒备的戎人青年,在远处默默注视,眼神中的敌意渐渐化为敬重。

  与此同时,他在各乡设“文馆”,聘楚地儒士教授楚语与礼仪,但授课之时,亦请戎族长老讲述本族历史、歌谣与祖先传说。孩童们一边学习《诗》《书》节选,一边传唱古老的牧羊曲。两种文明如溪流交汇,不争不扰,缓缓融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育之举。熊审下令,凡八岁以上、十六岁以下之孩童,皆可入乡学就读,学费全免,笔墨纸砚由官府供给。第一日开学,百余名孩童列队入学,身着新制短褐,手持竹简,在先生带领下行拜师礼。阳光洒在他们稚嫩的脸庞上,朗朗诵读之声回荡山谷——那是楚音与戎语交织而成的希望之音。

  有一位老学究感慨道:“昔者以兵威服人,今者以文教化人。此非止治一地,实乃育万世之基也。”

  而在幕后,熊审亲自审阅教材编纂,要求内容既要传承礼义廉耻,又要贴近民生实际。他甚至提议增设“农政课”,教学生辨五谷、识节气、知水利,真正让学问落地生根。

  一年光阴流转,昔日萧条之地已然焕然一新。田野阡陌纵横,稻麦随风起伏;村庄鸡犬相闻,孩童嬉戏巷口;市集商旅络绎,驼铃声声入梦;学堂书声琅琅,童音清越如泉。

  百姓谈及熊审,无不称其为“仁君再世”。有人在家堂设牌位供奉,上书“恩主熊公”;有牧人编歌传唱:“南山有松,北水有桐。君子至此,百忧皆空。”

  而在某个黄昏,一位曾在战乱中失去双亲的少年,独自坐在山坡上吹奏一支骨笛。笛声凄婉悠远,引来熊审驻足聆听。待曲终,少年抬头,才发现面前站着那位传说中的大人。

  “你吹得很好。”熊审轻声道,“这支曲子,叫什么名字?”

  少年低声回答:“是我阿娘教我的《归雁》,她说,只要听见这曲子,远行的人就会回家。”

  熊审久久无言,最终解下腰间一枚玉佩,递给他:“明日去文馆报名吧。你的天赋,不该埋没在这荒山之中。”

  少年怔住,眼中泛起泪光,终究伏地叩首,哽咽难言。

  群臣奏报至郢都,楚王熊旅览毕,抚案久久不语。良久,方叹曰:“吾弟治政,宽而不弛,严而不苛,理乱地如梳发,抚民心若抚琴。真社稷之才也!”

  自此,熊旅对熊审愈加倚重,军国大事多与之商议。而熊审亦不负所托,将陆浑戎打造成楚国西北边疆的一面旗帜——不仅守土安民,更为民族融合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每当夕阳西下,他常独坐山岗,望着归鸟投林,牧童驱羊,心中并无得意,唯有沉静。他知道,这片土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而真正的治世之道,不在一时功业,不在赫赫威名,而在人心深处,悄然生根的那份信任与希望。它如春雨润物,无声无息,却能让荒原变沃土,让离散者归家,让绝望者重燃灯火。

  这一日,春风拂面,新苗破土。远处传来孩童齐声诵读《诗经·小雅》的声音: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熊审闭目倾听,嘴角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意。

  他知道,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