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王二十二年,楚郢都。
晨光刚漫过纪南城的城墙,街巷里便已挤满了百姓。孩童们攥着母亲的衣角,踮脚望着南北两门的方向;老者们拄着木杖,口中念叨着“楚王圣明,太子有福”;连平日里忙于生计的商贾,也早早歇了铺面,搬来长凳沿街而坐——今日是楚国双喜临门的定亲大典,太子熊审与神射手养由基之女养芷、公主芈璇玑与令尹孙叔敖之子孙义,将分从南北两门入城,于章华台行定亲之礼,这般盛况,郢都百姓盼了足足半年。
巳时三刻,北门方向忽然传来震天的鼓乐。只见一队玄甲骑士开道,甲胄上的铜片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紧随其后的婚车由四匹白马拉乘,车厢以朱漆涂底,镶着金边,车窗垂着淡紫色的纱幔,隐约能看见端坐其中的养芷——她身着楚地女子的婚服,领口绣着展翅的玄鸟,发间插着一支白玉簪,眼神清亮,不见半分羞怯,反倒透着几分将门女子的英气。车驾旁,太子熊审一身青色朝服,腰佩楚王亲赐的七星剑,身姿挺拔,不时抬手向两侧百姓致意,引得欢呼声此起彼伏。
几乎是同一时刻,南门的鼓乐也响了起来。与北门的庄重不同,南门的仪仗更显灵动——数十名身着彩衣的市舶司吏员手持旌旗,旗面上画着巨船与海浪,后面跟着一队驮着香料、丝绸的骆驼,驼铃“叮铃”作响,仿佛把南海的风也带到了郢都。芈璇玑坐在一辆饰有珍珠的马车里,她未穿繁复的礼服,而是一身便于行动的锦袍,腰间系着孙义送的双鱼玉佩,正撩着车帘,饶有兴致地看着街上的商队。马车旁的孙义则穿着一身墨色长衫,手里捧着一卷海图,不时与身旁的市舶司官员低声交谈,眉眼间满是干练。
两队仪仗一北一南,如两条蜿蜒的长龙,朝着章华台缓缓汇聚。百姓们的欢呼声越来越响,有人抛洒着花瓣,有人捧着自家酿的米酒,连街边的酒肆、茶馆都挂出了“恭贺太子、公主定亲”的红绸,整个郢都都沉浸在喜庆之中。
章华台早已布置妥当。这座楚国最宏伟的宫殿,此刻殿外摆满了楚地特有的兰草与杜若,殿内的梁柱上缠着红绸,案几上摆放着青铜酒器与玉饰。楚王熊旅身着玄色王袍,端坐在殿上的王座中,身旁坐着王后樊姬,她穿着素雅的锦衣,眼神温和地望着殿外。殿两侧分列着楚国的文武大臣——左侧是以令尹孙叔敖、大夫沈尹戌为首的文臣,右侧是以大司马养由基、将军景翠为首的武将,众人皆神色庄重,却难掩眼中的喜悦。
不多时,两对新人并肩走入殿中。熊审与养芷走在左侧,孙义与芈璇玑走在右侧,四人步伐整齐,气质相融——熊审的沉稳配养芷的英气,芈璇玑的灵动配孙义的干练,引得殿内大臣们纷纷点头称赞。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公主殿下,见过养姑娘、孙公子!”众臣齐齐躬身行礼。
熊旅抬手示意众人平身,声音洪亮:“今日乃我楚国大喜之日,太子与养姑娘、璇玑与孙义定亲,实乃天作之合。按楚礼,新人当交换信物,以表心意。”
话音刚落,熊审便从袖中取出一支玉簪——这支玉簪通体莹白,簪头雕着一只衔珠的玄鸟,正是楚王亲赐的信物。他递到养芷面前,轻声道:“养芷,此簪乃父王所赐,象征楚国的社稷根基,今日我赠你,愿你我日后共守楚地。”
养芷接过玉簪,反手从腰间解下一个褐色的箭囊。箭囊是由兽皮制成,上面绣着繁复的纹路,还别着三支雕翎箭——这是养由基年轻时用过的箭囊,也是养家的传家宝。她将箭囊递到熊审手中:“太子殿下,此箭囊乃先父所传,内附我养家三代总结的‘兵法心得’,愿你我日后共御外敌,守护南疆。”
两人交换信物时,熊旅忽然起身,从身旁内侍手中接过一卷兽皮图,递到熊审面前:“审儿,此乃‘南疆防务图’,标注了苍梧关、巫郡等地的关隘与粮草库。你与养姑娘婚后,当以此图为据,熟悉南疆防务,莫负养家世代守疆的心血。”
养由基见状,也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递给养芷:“芷儿,此乃我养家的‘兵法心得’,不仅有箭术要诀,更有守城、练兵之法。你虽为女子,却精通武艺,日后当助太子打理军务,莫丢了养家的脸面。”
殿内大臣们见状,皆心中了然——这哪里是寻常的信物交换?太子是楚国的储君,养芷是将门之女,“南疆防务图”与“兵法心得”的交换,分明是楚国的兵权与储君血脉的相融,是武将集团对太子的认可与托付。
紧接着,芈璇玑与孙义也上前交换信物。芈璇玑从手中取出一卷海图,海图是用丝帛绘制的,上面标注着从楚地南海到吴越、齐鲁沿海的航线,还有密密麻麻的港口标记。她将海图递到孙义面前,笑着说:“孙义,此海图乃我与市舶司的吏员们耗时三年绘制,记录了沿海的风向与暗礁,你日后打理商路,定能用上。”
孙义接过海图,从怀中取出一块双鱼玉佩——玉佩是用和田玉制成,双鱼相衔,栩栩如生,正是他与芈璇玑初遇时的信物。他将玉佩系在芈璇玑腰间,轻声道:“璇玑,此玉佩乃我母亲所赠,今日我为你系上,愿你我日后如双鱼相伴,共理楚国商事。”
交换完玉佩,孙叔敖忽然颤巍巍地起身,从袖中取出一本名册,递到孙义面前:“犬子,此乃市舶司的商队名册,记录了楚地通往中原、吴越、岭南的所有商队信息。你与公主婚后,当以此名册为据,巡查商路,莫让奸商损了楚国的名声。”
芈璇玑也从内侍手中接过一本账册,递到孙义手中:“这是相府的税赋账册,记录了楚地各州郡的粮税、商税情况。你我日后需一同核对账册,确保税赋公平,让百姓安居乐业。”
文臣们见此情景,也纷纷点头——芈璇玑是楚王的掌上明珠,常年协助楚王打理商税与市舶司;孙义是令尹之子,精通理财与民政,“商队名册”与“税赋账册”的交换,是楚国的民政权与王室血脉的相融,是文臣集团对公主的支持与信任。
孙叔敖看着两对新人,眼中满是欣慰,他颤巍巍地举起案上的青铜酒爵,对着熊旅躬身道:“老臣有一请——太子与养姑娘婚后,每年需去苍梧关住三月。苍梧关乃楚国南疆的门户,近年常有百越部族侵扰,让他们去那里住些时日,既能熟悉防务,也能体恤边关将士的辛苦。”
他话音刚落,养由基立刻上前一步,拱手附和:“老臣附议!不仅如此,还应让太子与养姑娘带些中原的稻种去南疆——南疆气候湿热,若能种上中原的稻种,定能增产;再让公主与孙公子带些南海的香料回中原,让中原百姓也尝尝南海的物产。如此一来,楚地南北的物产互通,民心才能真正拧成一股绳!”
“好!”熊旅高声赞道,他从内侍手中接过两杯酒,亲自走到两对新人面前,将一杯递给熊审与养芷,一杯递给芈璇玑与孙义,“孙令尹与养大司马所言极是。你们交换的信物,看似是玉簪、箭囊、海图、玉佩,实则是楚国的未来——南疆的防务、中原的商路、百姓的生计,皆系于你们身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的大臣,声音愈发庄重:“从今日起,太子与养姑娘当如楚山——楚山巍峨,屹立不倒,是我楚国的镇国之基,你们要守住楚地的疆土,不让外敌踏入半步;璇玑与孙义当如楚水——楚水绵长,滋养万物,是我楚国的润国之脉,你们要打理好楚地的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山不转水转,水绕山环,唯有文武相济、南北相融,方能成我楚国一统华夏的大业!”
“臣等遵旨!”两对新人齐齐躬身,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殿内大臣们也纷纷举起酒爵,高呼“楚王万岁,楚国万岁”,声音震得殿外的兰草都微微颤动。
定亲大典结束后,芈璇玑拉着养芷的手,快步走出殿外,沿着章华台的石阶向上攀登。章华台是楚地最高的建筑,站在台顶,能将整个郢都尽收眼底。此时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郢都的街巷上,给房屋与城墙镀上了一层暖意。远处的长江如一条金色的带子,蜿蜒向东,珠江口的方向隐约能看见水师的战船在操练,帆影点点,气势恢宏;北方的地平线上,传来骑兵操练的马蹄声,沉闷而有力,那是楚国的骑兵在演练阵法;近处的街巷里,商队的驼铃“叮铃”作响,商贩的吆喝声、百姓的笑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繁荣景象。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楚国。”芈璇玑指着远处的山河,轻声道。
养芷望着眼前的景象,眼中满是憧憬,她轻轻握住芈璇玑的手:“将来,我们的孩子,也该认识这些山河——认识苍梧关的险峻,认识珠江口的壮阔,认识郢都的热闹。”
芈璇玑点头,指尖轻轻划过腰间的双鱼玉佩,眼神变得坚定:“不止认识,还要让这山河再无烽火。你看中原的韩、赵、魏还在互相攻伐,秦国在西边虎视眈眈,吴越之地还有残余的势力……我们的孩子,应当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乱、百姓安乐的天下。”
两人并肩站在台顶,夕阳将她们的身影拉得很长,风拂过她们的衣摆,带着兰草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楚国的未来。
与此同时,殿内的景象也格外温馨。熊审与孙义正围着案上的沙盘推演防务——沙盘上标注了楚国的疆域,从南疆的苍梧关到北方的陈城,从东方的九江到西方的巫郡,每一处关隘与城池都清晰可见。熊审指着沙盘上的苍梧关,对孙义说:“苍梧关是南疆的门户,需增派五千兵力驻守,再囤积足够半年的粮草,以防百越部族突袭。”
孙义点头,指着沙盘上的商路:“商路方面,从郢都到临淄的这条线,最近常有盗匪出没,需派一支轻骑护送商队。另外,南海的香料运往中原时,需在长沙郡设立中转站,既能减少损耗,也能方便统计税赋。”
两人讨论得认真,不时在沙盘上移动着代表兵力与商队的小木人。熊旅与樊姬坐在殿上,看着他们的背影,忽然相视而笑。
樊姬轻声道:“大王,您这一步棋,走得真好。审儿与养芷定亲,拉拢了养家与武将集团;璇玑与孙义定亲,稳住了孙令尹与文臣集团。文武相济,南北相融,楚国的根基,算是彻底稳了。”
熊旅望着沙盘前的两个年轻人,眼中满是期许:“这不仅是我的棋,也是楚国的棋。一统华夏,非一代人能成之事。审儿与璇玑,还有孙义、养芷,他们是楚国的未来。今日的定亲大典,看似是儿女情长,实则是为楚国铺就一统之路——这条路,需要他们用双脚一步步丈量,用双手一点点搭建,用一辈子去守护。”
殿外的夕阳渐渐落下,夜色开始笼罩郢都,可章华台内的灯火却愈发明亮。沙盘上的楚国疆域,在灯火的映照下,仿佛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那是中原的沃土,是西方的秦川,是东方的吴越,是楚国一统华夏的梦想。而这梦想,正被熊审、芈璇玑、孙义、养芷的脚印,一步步踏得更坚实。
晨光刚漫过纪南城的城墙,街巷里便已挤满了百姓。孩童们攥着母亲的衣角,踮脚望着南北两门的方向;老者们拄着木杖,口中念叨着“楚王圣明,太子有福”;连平日里忙于生计的商贾,也早早歇了铺面,搬来长凳沿街而坐——今日是楚国双喜临门的定亲大典,太子熊审与神射手养由基之女养芷、公主芈璇玑与令尹孙叔敖之子孙义,将分从南北两门入城,于章华台行定亲之礼,这般盛况,郢都百姓盼了足足半年。
巳时三刻,北门方向忽然传来震天的鼓乐。只见一队玄甲骑士开道,甲胄上的铜片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紧随其后的婚车由四匹白马拉乘,车厢以朱漆涂底,镶着金边,车窗垂着淡紫色的纱幔,隐约能看见端坐其中的养芷——她身着楚地女子的婚服,领口绣着展翅的玄鸟,发间插着一支白玉簪,眼神清亮,不见半分羞怯,反倒透着几分将门女子的英气。车驾旁,太子熊审一身青色朝服,腰佩楚王亲赐的七星剑,身姿挺拔,不时抬手向两侧百姓致意,引得欢呼声此起彼伏。
几乎是同一时刻,南门的鼓乐也响了起来。与北门的庄重不同,南门的仪仗更显灵动——数十名身着彩衣的市舶司吏员手持旌旗,旗面上画着巨船与海浪,后面跟着一队驮着香料、丝绸的骆驼,驼铃“叮铃”作响,仿佛把南海的风也带到了郢都。芈璇玑坐在一辆饰有珍珠的马车里,她未穿繁复的礼服,而是一身便于行动的锦袍,腰间系着孙义送的双鱼玉佩,正撩着车帘,饶有兴致地看着街上的商队。马车旁的孙义则穿着一身墨色长衫,手里捧着一卷海图,不时与身旁的市舶司官员低声交谈,眉眼间满是干练。
两队仪仗一北一南,如两条蜿蜒的长龙,朝着章华台缓缓汇聚。百姓们的欢呼声越来越响,有人抛洒着花瓣,有人捧着自家酿的米酒,连街边的酒肆、茶馆都挂出了“恭贺太子、公主定亲”的红绸,整个郢都都沉浸在喜庆之中。
章华台早已布置妥当。这座楚国最宏伟的宫殿,此刻殿外摆满了楚地特有的兰草与杜若,殿内的梁柱上缠着红绸,案几上摆放着青铜酒器与玉饰。楚王熊旅身着玄色王袍,端坐在殿上的王座中,身旁坐着王后樊姬,她穿着素雅的锦衣,眼神温和地望着殿外。殿两侧分列着楚国的文武大臣——左侧是以令尹孙叔敖、大夫沈尹戌为首的文臣,右侧是以大司马养由基、将军景翠为首的武将,众人皆神色庄重,却难掩眼中的喜悦。
不多时,两对新人并肩走入殿中。熊审与养芷走在左侧,孙义与芈璇玑走在右侧,四人步伐整齐,气质相融——熊审的沉稳配养芷的英气,芈璇玑的灵动配孙义的干练,引得殿内大臣们纷纷点头称赞。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公主殿下,见过养姑娘、孙公子!”众臣齐齐躬身行礼。
熊旅抬手示意众人平身,声音洪亮:“今日乃我楚国大喜之日,太子与养姑娘、璇玑与孙义定亲,实乃天作之合。按楚礼,新人当交换信物,以表心意。”
话音刚落,熊审便从袖中取出一支玉簪——这支玉簪通体莹白,簪头雕着一只衔珠的玄鸟,正是楚王亲赐的信物。他递到养芷面前,轻声道:“养芷,此簪乃父王所赐,象征楚国的社稷根基,今日我赠你,愿你我日后共守楚地。”
养芷接过玉簪,反手从腰间解下一个褐色的箭囊。箭囊是由兽皮制成,上面绣着繁复的纹路,还别着三支雕翎箭——这是养由基年轻时用过的箭囊,也是养家的传家宝。她将箭囊递到熊审手中:“太子殿下,此箭囊乃先父所传,内附我养家三代总结的‘兵法心得’,愿你我日后共御外敌,守护南疆。”
两人交换信物时,熊旅忽然起身,从身旁内侍手中接过一卷兽皮图,递到熊审面前:“审儿,此乃‘南疆防务图’,标注了苍梧关、巫郡等地的关隘与粮草库。你与养姑娘婚后,当以此图为据,熟悉南疆防务,莫负养家世代守疆的心血。”
养由基见状,也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递给养芷:“芷儿,此乃我养家的‘兵法心得’,不仅有箭术要诀,更有守城、练兵之法。你虽为女子,却精通武艺,日后当助太子打理军务,莫丢了养家的脸面。”
殿内大臣们见状,皆心中了然——这哪里是寻常的信物交换?太子是楚国的储君,养芷是将门之女,“南疆防务图”与“兵法心得”的交换,分明是楚国的兵权与储君血脉的相融,是武将集团对太子的认可与托付。
紧接着,芈璇玑与孙义也上前交换信物。芈璇玑从手中取出一卷海图,海图是用丝帛绘制的,上面标注着从楚地南海到吴越、齐鲁沿海的航线,还有密密麻麻的港口标记。她将海图递到孙义面前,笑着说:“孙义,此海图乃我与市舶司的吏员们耗时三年绘制,记录了沿海的风向与暗礁,你日后打理商路,定能用上。”
孙义接过海图,从怀中取出一块双鱼玉佩——玉佩是用和田玉制成,双鱼相衔,栩栩如生,正是他与芈璇玑初遇时的信物。他将玉佩系在芈璇玑腰间,轻声道:“璇玑,此玉佩乃我母亲所赠,今日我为你系上,愿你我日后如双鱼相伴,共理楚国商事。”
交换完玉佩,孙叔敖忽然颤巍巍地起身,从袖中取出一本名册,递到孙义面前:“犬子,此乃市舶司的商队名册,记录了楚地通往中原、吴越、岭南的所有商队信息。你与公主婚后,当以此名册为据,巡查商路,莫让奸商损了楚国的名声。”
芈璇玑也从内侍手中接过一本账册,递到孙义手中:“这是相府的税赋账册,记录了楚地各州郡的粮税、商税情况。你我日后需一同核对账册,确保税赋公平,让百姓安居乐业。”
文臣们见此情景,也纷纷点头——芈璇玑是楚王的掌上明珠,常年协助楚王打理商税与市舶司;孙义是令尹之子,精通理财与民政,“商队名册”与“税赋账册”的交换,是楚国的民政权与王室血脉的相融,是文臣集团对公主的支持与信任。
孙叔敖看着两对新人,眼中满是欣慰,他颤巍巍地举起案上的青铜酒爵,对着熊旅躬身道:“老臣有一请——太子与养姑娘婚后,每年需去苍梧关住三月。苍梧关乃楚国南疆的门户,近年常有百越部族侵扰,让他们去那里住些时日,既能熟悉防务,也能体恤边关将士的辛苦。”
他话音刚落,养由基立刻上前一步,拱手附和:“老臣附议!不仅如此,还应让太子与养姑娘带些中原的稻种去南疆——南疆气候湿热,若能种上中原的稻种,定能增产;再让公主与孙公子带些南海的香料回中原,让中原百姓也尝尝南海的物产。如此一来,楚地南北的物产互通,民心才能真正拧成一股绳!”
“好!”熊旅高声赞道,他从内侍手中接过两杯酒,亲自走到两对新人面前,将一杯递给熊审与养芷,一杯递给芈璇玑与孙义,“孙令尹与养大司马所言极是。你们交换的信物,看似是玉簪、箭囊、海图、玉佩,实则是楚国的未来——南疆的防务、中原的商路、百姓的生计,皆系于你们身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的大臣,声音愈发庄重:“从今日起,太子与养姑娘当如楚山——楚山巍峨,屹立不倒,是我楚国的镇国之基,你们要守住楚地的疆土,不让外敌踏入半步;璇玑与孙义当如楚水——楚水绵长,滋养万物,是我楚国的润国之脉,你们要打理好楚地的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山不转水转,水绕山环,唯有文武相济、南北相融,方能成我楚国一统华夏的大业!”
“臣等遵旨!”两对新人齐齐躬身,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殿内大臣们也纷纷举起酒爵,高呼“楚王万岁,楚国万岁”,声音震得殿外的兰草都微微颤动。
定亲大典结束后,芈璇玑拉着养芷的手,快步走出殿外,沿着章华台的石阶向上攀登。章华台是楚地最高的建筑,站在台顶,能将整个郢都尽收眼底。此时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郢都的街巷上,给房屋与城墙镀上了一层暖意。远处的长江如一条金色的带子,蜿蜒向东,珠江口的方向隐约能看见水师的战船在操练,帆影点点,气势恢宏;北方的地平线上,传来骑兵操练的马蹄声,沉闷而有力,那是楚国的骑兵在演练阵法;近处的街巷里,商队的驼铃“叮铃”作响,商贩的吆喝声、百姓的笑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繁荣景象。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楚国。”芈璇玑指着远处的山河,轻声道。
养芷望着眼前的景象,眼中满是憧憬,她轻轻握住芈璇玑的手:“将来,我们的孩子,也该认识这些山河——认识苍梧关的险峻,认识珠江口的壮阔,认识郢都的热闹。”
芈璇玑点头,指尖轻轻划过腰间的双鱼玉佩,眼神变得坚定:“不止认识,还要让这山河再无烽火。你看中原的韩、赵、魏还在互相攻伐,秦国在西边虎视眈眈,吴越之地还有残余的势力……我们的孩子,应当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乱、百姓安乐的天下。”
两人并肩站在台顶,夕阳将她们的身影拉得很长,风拂过她们的衣摆,带着兰草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楚国的未来。
与此同时,殿内的景象也格外温馨。熊审与孙义正围着案上的沙盘推演防务——沙盘上标注了楚国的疆域,从南疆的苍梧关到北方的陈城,从东方的九江到西方的巫郡,每一处关隘与城池都清晰可见。熊审指着沙盘上的苍梧关,对孙义说:“苍梧关是南疆的门户,需增派五千兵力驻守,再囤积足够半年的粮草,以防百越部族突袭。”
孙义点头,指着沙盘上的商路:“商路方面,从郢都到临淄的这条线,最近常有盗匪出没,需派一支轻骑护送商队。另外,南海的香料运往中原时,需在长沙郡设立中转站,既能减少损耗,也能方便统计税赋。”
两人讨论得认真,不时在沙盘上移动着代表兵力与商队的小木人。熊旅与樊姬坐在殿上,看着他们的背影,忽然相视而笑。
樊姬轻声道:“大王,您这一步棋,走得真好。审儿与养芷定亲,拉拢了养家与武将集团;璇玑与孙义定亲,稳住了孙令尹与文臣集团。文武相济,南北相融,楚国的根基,算是彻底稳了。”
熊旅望着沙盘前的两个年轻人,眼中满是期许:“这不仅是我的棋,也是楚国的棋。一统华夏,非一代人能成之事。审儿与璇玑,还有孙义、养芷,他们是楚国的未来。今日的定亲大典,看似是儿女情长,实则是为楚国铺就一统之路——这条路,需要他们用双脚一步步丈量,用双手一点点搭建,用一辈子去守护。”
殿外的夕阳渐渐落下,夜色开始笼罩郢都,可章华台内的灯火却愈发明亮。沙盘上的楚国疆域,在灯火的映照下,仿佛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那是中原的沃土,是西方的秦川,是东方的吴越,是楚国一统华夏的梦想。而这梦想,正被熊审、芈璇玑、孙义、养芷的脚印,一步步踏得更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