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仲夏,临淄城外淄水泛着粼粼波光,城内却比这河水更显汹涌——南城根下的楚国商栈前,十数辆满载胡椒的牛车正依次停靠,赤膊的楚商将麻布包裹的胡椒袋搬卸入库,麻袋碰撞间,细碎的黑红色颗粒落在青石板上,散发出浓郁辛辣的异香,引得路过的齐人频频驻足,眼中满是好奇与警惕。
商栈门内,齐侯吕贷派来的使者高傒正捧着账本,指尖在竹简上反复滑动,眉头拧成了疙瘩。他年过五旬,须发已染霜色,却仍保持着齐国贵族的严谨,待最后一笔货登记完毕,终于按捺不住,将账本重重拍在案上:“楚使何在?既在齐国地面通商,为何每笔交易皆标‘以盐易货’?我齐国刀币通行中原,难道还抵不上几车海盐?”
帐帘轻响,芈璇玑的副手景仲从内室走出,他身着绣着缠枝纹的楚式锦袍,手中捧着一罐琥珀色的蜜浆,脸上挂着温和却不容置疑的笑。见高傒面色不悦,他先将蜜罐递到对方眼前,罐口未开,已能闻到清甜的香气:“高大夫莫急,且听在下一言。我王熊旅有令,与齐通商不求急利,只求长久——齐国盐场遍布渤海,所产海盐咸度醇厚;我楚地多山,胡椒、丹砂、漆器皆是中原罕有之物,以盐易货,既省了刀币折算的麻烦,又能让齐地百姓早日用上楚地好物,岂不是两全其美?”
高傒目光落在蜜罐上,见罐身刻着“云梦楚蜜”四字,不由愣了愣。景仲笑着揭开罐盖,一股绵密的甜香扑面而来,只见琥珀色的蜜浆中还浮着细碎的桂花:“这是云梦泽畔的桂树蜜,我王特意让商队带来的。高大夫可带回宫让齐侯尝尝——楚地物产丰饶,若与楚交好,将来不仅有胡椒、楚蜜,还有蜀地的丝绸、岭南的珠玉;可若是与晋结盟,晋地多山地,能给齐国的,不过是些皮毛、粟米罢了。孰轻孰重,齐侯英明,必能分辨。”
高傒捧着蜜罐,心中泛起波澜。他想起前些日子晋使来临淄,张口便要齐国供给三万石粟米,还说要共同抵御楚国,可楚国如今却带着胡椒、楚蜜来通商,甚至愿意以盐易货,不占齐国半分便宜。两相比较,高下立判。他沉默片刻,终是收起账本,对着景仲拱了拱手:“楚使所言,某会如实禀报齐侯。只是通商之事,还需侯上定夺。”景仲笑着应下,又让人搬了两罐楚蜜塞进高傒的随从车中,目送着齐国使者的车驾渐渐远去。
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鲁国曲阜,气氛却截然不同。鲁国边境的汶水渡口,尘土飞扬,三百余名楚国骑兵正列阵而立,胯下战马肩高体壮,毛色油亮,与鲁国常见的矮脚马截然不同——这是楚国近年从西域引入的“汗血种马”,不仅奔跑速度快,还能负重长途行军。
骑兵主将熊涛身着玄色皮甲,腰间佩着楚式青铜剑,正勒马立于鲁侯姬偃面前。姬偃年近四十,身形瘦削,脸上带着几分焦虑——鲁国夹在齐、楚之间,素来忌惮东边的齐国,当年齐国曾多次入侵鲁地,夺走了汶水北岸的三座城邑,如今楚国主动找上门来,他心中既盼又怕。
“鲁侯,”熊涛声音洪亮,目光扫过鲁侯身后的大臣,“我军此次东进,是为征讨依附晋国的卫国,特来向鲁侯借道。这些西域战马,是我王从大宛国换来的,一匹能抵三匹中原马。若鲁侯愿助楚——开放汶水商道,让我楚商能经汶水入齐,将来这些战马,分你鲁国三成;若是齐国再敢犯鲁,我楚国骑兵亦可随时驰援。”
姬偃闻言,眼睛猛地亮了。他早就想夺回被齐国占领的城邑,只是鲁国兵力薄弱,始终不敢与齐国抗衡。如今楚国愿意借马,还愿出兵相助,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他转头看向身旁的上卿孟孙氏,见对方微微点头,当即拍着马鞍道:“楚将所言,孤应允了!汶水商道即日起开放,鲁地百姓若愿与楚通商,孤亦不加阻拦。只是楚国若需借道鲁境,还望约束将士,莫要惊扰百姓。”
熊涛哈哈大笑,翻身下马,对着姬偃拱手:“鲁侯放心!我楚军素来纪律严明,若有将士敢擅动鲁地一草一木,孤定斩不饶!”说罢,他挥手让骑兵散开,露出身后跟着的数十辆楚商货车,车上满载着楚地的漆器、丝绸,“这些是给鲁侯的谢礼,也让曲阜百姓尝尝楚地的好物。”姬偃见状,心中愈发踏实,连忙让人引楚军入城休整,又传令下去,让沿途郡县好生招待楚商。
两日后,临淄与曲阜的密报同时送到了楚营。楚营设在濮阳城外,中军大帐内,孙叔敖正站在巨大的木刻地图前,手中握着一支竹笔。地图上,中原各国的疆域用不同颜色的漆料标注,齐国的蓝色、鲁国的绿色、卫国的黄色,皆围绕着楚国的红色疆域。
“相国,”亲兵将密报呈到孙叔敖面前,“临淄那边,齐侯收下了楚蜜,虽未明说与楚结盟,却已让高傒与楚商商议扩大通商;曲阜那边,鲁侯不仅开放了汶水商道,还答应借道给我军,甚至愿派两千步兵助战。”
孙叔敖接过密报,快速浏览一遍,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拿起竹笔,在齐国与鲁国的疆域之间画了个圈,又在汶水流域点了点:“好!齐鲁本是邻国,却因地域之争素来不和。如今我楚以通商拢齐,以战马诱鲁,又让鲁开放汶水——将来楚商经汶水入齐,鲁国会先赚一笔商税,齐国见鲁与楚交好,必生猜忌;而鲁侯忌惮齐国,只会更依赖我楚。如此一来,齐鲁交恶,中原东线再无合力,我军便可专心对付卫国。”
帐下副将项燕拱手道:“相国高见!只是卫国依附晋国,晋军若出兵相救,该如何应对?”
孙叔敖走到地图西侧,指着晋国与卫国的边境:“晋侯 recent 忙于平定国内士族叛乱,无暇东顾。且我已派使者去见郑国,许以颍水南岸的两座城邑,让郑国出兵牵制晋军。卫国孤立无援,不过是块待啃的硬骨头。”他顿了顿,又道,“传令下去,让熊涛率骑兵从鲁境出发,直插卫国都城帝丘;再让芈璇玑从齐国调运三万石海盐,运往卫地边境——卫地多盐碱地,粮食欠收,百姓缺盐,若能以盐诱降卫地百姓,帝丘不攻自破。”
项燕眼中闪过钦佩之色,连忙领命:“末将这就去传令!”
帐外,夕阳西下,将楚营的旗帜染成了金红色。孙叔敖望着地图上楚国的红色疆域,心中思绪万千——自武王开疆、文王治世,楚国历代君主皆以一统中原为志。如今齐、鲁已被分化,晋国陷入内乱,郑国、陈国皆已归附,只剩下卫国、燕国等少数小国仍在负隅顽抗。假以时日,楚国的旗帜必将插遍中原每一寸土地,实现历代先君的夙愿。
而此时的临淄城内,齐侯吕贷正捧着那罐楚蜜,细细品尝。蜜浆甜而不腻,带着桂花的清香,让他不由想起楚使的话。他看向窗外,只见楚商栈前依旧人来人往,齐国百姓正用海盐换取楚地的胡椒、丝绸,脸上满是欢喜。吕贷轻轻叹了口气——或许,与楚交好,真的比依附晋国更划算。
曲阜宫中,鲁侯姬偃则正围着一匹西域战马打转,伸手抚摸着马颈上的鬃毛。这匹马比鲁国最好的战马还要高大,奔跑起来如风一般,让他心中充满了期待。他转头对孟孙氏道:“孤要让人多养几匹这样的战马,将来若齐国再敢来犯,孤定要让他们尝尝鲁国骑兵的厉害!”
中原大地,风云变幻。楚国以无形的商路与有形的战马,悄然分化了齐鲁两国,为平定中原扫清了东线的障碍。而卫国帝丘城内,卫侯卫成公尚不知危机已至,仍在与大臣商议如何向晋国求援。一场关乎中原格局的大战,即将在卫地拉开帷幕,而楚国,已做好了万全准备。
商栈门内,齐侯吕贷派来的使者高傒正捧着账本,指尖在竹简上反复滑动,眉头拧成了疙瘩。他年过五旬,须发已染霜色,却仍保持着齐国贵族的严谨,待最后一笔货登记完毕,终于按捺不住,将账本重重拍在案上:“楚使何在?既在齐国地面通商,为何每笔交易皆标‘以盐易货’?我齐国刀币通行中原,难道还抵不上几车海盐?”
帐帘轻响,芈璇玑的副手景仲从内室走出,他身着绣着缠枝纹的楚式锦袍,手中捧着一罐琥珀色的蜜浆,脸上挂着温和却不容置疑的笑。见高傒面色不悦,他先将蜜罐递到对方眼前,罐口未开,已能闻到清甜的香气:“高大夫莫急,且听在下一言。我王熊旅有令,与齐通商不求急利,只求长久——齐国盐场遍布渤海,所产海盐咸度醇厚;我楚地多山,胡椒、丹砂、漆器皆是中原罕有之物,以盐易货,既省了刀币折算的麻烦,又能让齐地百姓早日用上楚地好物,岂不是两全其美?”
高傒目光落在蜜罐上,见罐身刻着“云梦楚蜜”四字,不由愣了愣。景仲笑着揭开罐盖,一股绵密的甜香扑面而来,只见琥珀色的蜜浆中还浮着细碎的桂花:“这是云梦泽畔的桂树蜜,我王特意让商队带来的。高大夫可带回宫让齐侯尝尝——楚地物产丰饶,若与楚交好,将来不仅有胡椒、楚蜜,还有蜀地的丝绸、岭南的珠玉;可若是与晋结盟,晋地多山地,能给齐国的,不过是些皮毛、粟米罢了。孰轻孰重,齐侯英明,必能分辨。”
高傒捧着蜜罐,心中泛起波澜。他想起前些日子晋使来临淄,张口便要齐国供给三万石粟米,还说要共同抵御楚国,可楚国如今却带着胡椒、楚蜜来通商,甚至愿意以盐易货,不占齐国半分便宜。两相比较,高下立判。他沉默片刻,终是收起账本,对着景仲拱了拱手:“楚使所言,某会如实禀报齐侯。只是通商之事,还需侯上定夺。”景仲笑着应下,又让人搬了两罐楚蜜塞进高傒的随从车中,目送着齐国使者的车驾渐渐远去。
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鲁国曲阜,气氛却截然不同。鲁国边境的汶水渡口,尘土飞扬,三百余名楚国骑兵正列阵而立,胯下战马肩高体壮,毛色油亮,与鲁国常见的矮脚马截然不同——这是楚国近年从西域引入的“汗血种马”,不仅奔跑速度快,还能负重长途行军。
骑兵主将熊涛身着玄色皮甲,腰间佩着楚式青铜剑,正勒马立于鲁侯姬偃面前。姬偃年近四十,身形瘦削,脸上带着几分焦虑——鲁国夹在齐、楚之间,素来忌惮东边的齐国,当年齐国曾多次入侵鲁地,夺走了汶水北岸的三座城邑,如今楚国主动找上门来,他心中既盼又怕。
“鲁侯,”熊涛声音洪亮,目光扫过鲁侯身后的大臣,“我军此次东进,是为征讨依附晋国的卫国,特来向鲁侯借道。这些西域战马,是我王从大宛国换来的,一匹能抵三匹中原马。若鲁侯愿助楚——开放汶水商道,让我楚商能经汶水入齐,将来这些战马,分你鲁国三成;若是齐国再敢犯鲁,我楚国骑兵亦可随时驰援。”
姬偃闻言,眼睛猛地亮了。他早就想夺回被齐国占领的城邑,只是鲁国兵力薄弱,始终不敢与齐国抗衡。如今楚国愿意借马,还愿出兵相助,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他转头看向身旁的上卿孟孙氏,见对方微微点头,当即拍着马鞍道:“楚将所言,孤应允了!汶水商道即日起开放,鲁地百姓若愿与楚通商,孤亦不加阻拦。只是楚国若需借道鲁境,还望约束将士,莫要惊扰百姓。”
熊涛哈哈大笑,翻身下马,对着姬偃拱手:“鲁侯放心!我楚军素来纪律严明,若有将士敢擅动鲁地一草一木,孤定斩不饶!”说罢,他挥手让骑兵散开,露出身后跟着的数十辆楚商货车,车上满载着楚地的漆器、丝绸,“这些是给鲁侯的谢礼,也让曲阜百姓尝尝楚地的好物。”姬偃见状,心中愈发踏实,连忙让人引楚军入城休整,又传令下去,让沿途郡县好生招待楚商。
两日后,临淄与曲阜的密报同时送到了楚营。楚营设在濮阳城外,中军大帐内,孙叔敖正站在巨大的木刻地图前,手中握着一支竹笔。地图上,中原各国的疆域用不同颜色的漆料标注,齐国的蓝色、鲁国的绿色、卫国的黄色,皆围绕着楚国的红色疆域。
“相国,”亲兵将密报呈到孙叔敖面前,“临淄那边,齐侯收下了楚蜜,虽未明说与楚结盟,却已让高傒与楚商商议扩大通商;曲阜那边,鲁侯不仅开放了汶水商道,还答应借道给我军,甚至愿派两千步兵助战。”
孙叔敖接过密报,快速浏览一遍,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拿起竹笔,在齐国与鲁国的疆域之间画了个圈,又在汶水流域点了点:“好!齐鲁本是邻国,却因地域之争素来不和。如今我楚以通商拢齐,以战马诱鲁,又让鲁开放汶水——将来楚商经汶水入齐,鲁国会先赚一笔商税,齐国见鲁与楚交好,必生猜忌;而鲁侯忌惮齐国,只会更依赖我楚。如此一来,齐鲁交恶,中原东线再无合力,我军便可专心对付卫国。”
帐下副将项燕拱手道:“相国高见!只是卫国依附晋国,晋军若出兵相救,该如何应对?”
孙叔敖走到地图西侧,指着晋国与卫国的边境:“晋侯 recent 忙于平定国内士族叛乱,无暇东顾。且我已派使者去见郑国,许以颍水南岸的两座城邑,让郑国出兵牵制晋军。卫国孤立无援,不过是块待啃的硬骨头。”他顿了顿,又道,“传令下去,让熊涛率骑兵从鲁境出发,直插卫国都城帝丘;再让芈璇玑从齐国调运三万石海盐,运往卫地边境——卫地多盐碱地,粮食欠收,百姓缺盐,若能以盐诱降卫地百姓,帝丘不攻自破。”
项燕眼中闪过钦佩之色,连忙领命:“末将这就去传令!”
帐外,夕阳西下,将楚营的旗帜染成了金红色。孙叔敖望着地图上楚国的红色疆域,心中思绪万千——自武王开疆、文王治世,楚国历代君主皆以一统中原为志。如今齐、鲁已被分化,晋国陷入内乱,郑国、陈国皆已归附,只剩下卫国、燕国等少数小国仍在负隅顽抗。假以时日,楚国的旗帜必将插遍中原每一寸土地,实现历代先君的夙愿。
而此时的临淄城内,齐侯吕贷正捧着那罐楚蜜,细细品尝。蜜浆甜而不腻,带着桂花的清香,让他不由想起楚使的话。他看向窗外,只见楚商栈前依旧人来人往,齐国百姓正用海盐换取楚地的胡椒、丝绸,脸上满是欢喜。吕贷轻轻叹了口气——或许,与楚交好,真的比依附晋国更划算。
曲阜宫中,鲁侯姬偃则正围着一匹西域战马打转,伸手抚摸着马颈上的鬃毛。这匹马比鲁国最好的战马还要高大,奔跑起来如风一般,让他心中充满了期待。他转头对孟孙氏道:“孤要让人多养几匹这样的战马,将来若齐国再敢来犯,孤定要让他们尝尝鲁国骑兵的厉害!”
中原大地,风云变幻。楚国以无形的商路与有形的战马,悄然分化了齐鲁两国,为平定中原扫清了东线的障碍。而卫国帝丘城内,卫侯卫成公尚不知危机已至,仍在与大臣商议如何向晋国求援。一场关乎中原格局的大战,即将在卫地拉开帷幕,而楚国,已做好了万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