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武场的尘土尚未落定,方才还震耳欲聋的马蹄声仿佛还在胸腔里回荡。熊旅望着场中骑兵阵列,那玄色的甲胄在日光下泛着冷光,千骑如同一道移动的铁壁,方才熊涛一矛贯靶的飒爽身姿犹在眼前——那不仅是勇武,更是楚国新生代的锐气。
可斥候那声带着哭腔的急报,像一块巨石砸进沸腾的滚油里,瞬间浇灭了演武场的热烈。方才还扬着笑脸的将士们猛地僵住,握缰的手不自觉收紧,连呼吸都沉了几分。养由基那柄指挥操练的令旗还举在半空,此刻重重一顿,木杆砸在地面的闷响,倒比刚才的喝彩声更刺耳。
“五万大军……”有人低声呢喃,语气里藏不住惊惶。齐鲁联军,一个在东海之滨盘桓多年,一个是周公后裔的老牌诸侯,虽各自国力不及楚国鼎盛,可一旦联手,五万甲士压境,绝非小事。
熊旅却缓缓转过身,玄色王袍在风里掀动一角,他的目光扫过面面相觑的将官,最后落回养由基身上。老将军的手已按在腰间的佩剑上,指节泛白——那是他年轻时随先君征战留下的旧习,每逢危急便会如此。
“养将军,”熊旅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镇定,“你的‘闪电之师’,难道只会守城?”
养由基一怔,随即省悟,抱拳沉声道:“臣失察。”他方才被“五万大军”的数字惊得乱了分寸,竟忘了楚国骑兵最擅长的便是奔袭破阵,而非困守孤城。
熊旅这才转向熊审,太子的脸色比平日更显凝重,可眼神里没有丝毫慌乱。方才那番分析条理分明,既点破了齐鲁联军的软肋,又给出了“分化”与“威慑”的双策,已颇有君王气度。
“说得好。”熊旅抬手,重重拍在熊审肩上,“齐鲁本是世仇,当年齐桓公称霸时便逼鲁国献地,如今不过是为了苟合对付我大楚才暂时联手。鲁国那点兵力,与其说是助战,不如说是被齐国裹挟——派个能言善辩的使者去曲阜,许他薛邑之地,再提当年齐人欺辱鲁国的旧怨,保管鲁侯夜里都要睡不着。”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东方,仿佛已穿透千里山河,看到了齐鲁边境的营帐:“至于齐国……田氏夺了姜氏的江山,最怕的便是诸侯不服。他们集结大军,与其说是想开战,不如说是想试探我楚国防线。真要动起手来,五万大军的粮草辎重,他田氏扛得住几日?”
这番话如春风化雨,方才还紧绷的气氛渐渐松弛下来。将士们看向熊旅的目光里,又添了几分敬服——大王不仅有开疆拓土的雄才,更有临危不乱的定力。
养由基已重新整肃神色,抱拳请命:“大王英明!臣这就点三千精骑,即日赶赴边境。不求斩将夺旗,只在齐军阵前耀武三日,让他们看看我楚国铁骑的厉害!”
“父王,儿臣请随养将军同去!”熊涛早已按捺不住,催马上前,甲胄碰撞得叮当作响,“方才演练不过瘾,正好让齐人见识见识,楚国的少年郎如何用长矛挑了他们的帅旗!”
熊旅看着他眼里的火焰,忽然想起自己少年时初上战场的模样——那时也是这般,恨不得一鼓作气踏平敌营。他朗声笑起来:“好个血性小子!去吧,只是记住——”他的语气陡然沉了几分,“马是用来‘遛’的,不是用来拼命的。带足干粮,每日在齐军阵前跑上三遭,让他们看看我楚国的战马有多矫健,甲士有多精神。若他们敢出营挑衅,便用箭雨招待,不必真刀真枪地拼杀。”
“儿臣明白!”熊涛挺直脊梁,长矛在手中一转,划出一道利落的弧线,“定让齐人知道,楚国的‘闪电之师’,不是谁都能招惹的!”
养由基当即下令点兵,三千骑兵迅速脱离阵列,玄色的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熊涛勒马立于队前,与养由基交换了一个眼神——老将军的沉稳与少年的锐气相映,竟生出一种奇异的默契。
“出发!”养由基一声令下,三千铁骑如一道黑色的洪流,朝着东北方疾驰而去。马蹄声再次震响大地,却与方才演练时不同,这一次,每一步都踏在刀刃上,每一声都带着无形的威慑。
熊旅站在高台上,望着那队人马消失在天际,才转头对熊审道:“太子,分化齐鲁的使者,你亲自选定。商队停运齐国粮食的事,让司徒府即刻传令各郡,凡运往齐地的粮草、铁器,一律暂扣。”
“儿臣遵旨。”熊审躬身应道,目光扫过演武场上重新列阵的士兵——他们虽未随骑兵出征,却已握紧了兵器,甲胄上的寒光里,藏着随时待命的警惕。
风渐渐紧了,吹得远处的旌旗哗哗作响。演武场的尘土被骑兵踏起的浪涛,此刻正缓缓落定,却落在每个人心头,沉甸甸的。齐鲁联军压境的消息,像一块投入楚水的巨石,已激起层层涟漪。
熊旅抬手按在腰间的佩剑上,那剑鞘上雕刻的饕餮纹,仿佛正张开巨口,吞吐着风云。他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边境危机,绝非简单的“遛马”便能了结——养由基与熊涛带去的是威慑,可齐国人若真铁了心要较量,楚国的“闪电之师”,随时能化作撕咬猎物的利刃。
“传令下去,”熊旅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令南阳、淮北各郡郡守,即刻清点府库粮草,整肃地方兵甲。告诉他们,楚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丢。”
阳光西斜,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在演武场的红土上,像一道不可撼动的界碑。远处,骑兵远去的方向已只剩一道烟尘,而一场关乎东南疆域的暗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夜色将至时,快马载着楚国的使者奔向曲阜,另一队驿卒则驰往各郡传达禁令。演武场的灯火次第亮起,映着甲士们警惕的脸庞,谁也不知道,这场由军演惊变引发的风波,会将楚国带向何方。
可斥候那声带着哭腔的急报,像一块巨石砸进沸腾的滚油里,瞬间浇灭了演武场的热烈。方才还扬着笑脸的将士们猛地僵住,握缰的手不自觉收紧,连呼吸都沉了几分。养由基那柄指挥操练的令旗还举在半空,此刻重重一顿,木杆砸在地面的闷响,倒比刚才的喝彩声更刺耳。
“五万大军……”有人低声呢喃,语气里藏不住惊惶。齐鲁联军,一个在东海之滨盘桓多年,一个是周公后裔的老牌诸侯,虽各自国力不及楚国鼎盛,可一旦联手,五万甲士压境,绝非小事。
熊旅却缓缓转过身,玄色王袍在风里掀动一角,他的目光扫过面面相觑的将官,最后落回养由基身上。老将军的手已按在腰间的佩剑上,指节泛白——那是他年轻时随先君征战留下的旧习,每逢危急便会如此。
“养将军,”熊旅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镇定,“你的‘闪电之师’,难道只会守城?”
养由基一怔,随即省悟,抱拳沉声道:“臣失察。”他方才被“五万大军”的数字惊得乱了分寸,竟忘了楚国骑兵最擅长的便是奔袭破阵,而非困守孤城。
熊旅这才转向熊审,太子的脸色比平日更显凝重,可眼神里没有丝毫慌乱。方才那番分析条理分明,既点破了齐鲁联军的软肋,又给出了“分化”与“威慑”的双策,已颇有君王气度。
“说得好。”熊旅抬手,重重拍在熊审肩上,“齐鲁本是世仇,当年齐桓公称霸时便逼鲁国献地,如今不过是为了苟合对付我大楚才暂时联手。鲁国那点兵力,与其说是助战,不如说是被齐国裹挟——派个能言善辩的使者去曲阜,许他薛邑之地,再提当年齐人欺辱鲁国的旧怨,保管鲁侯夜里都要睡不着。”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东方,仿佛已穿透千里山河,看到了齐鲁边境的营帐:“至于齐国……田氏夺了姜氏的江山,最怕的便是诸侯不服。他们集结大军,与其说是想开战,不如说是想试探我楚国防线。真要动起手来,五万大军的粮草辎重,他田氏扛得住几日?”
这番话如春风化雨,方才还紧绷的气氛渐渐松弛下来。将士们看向熊旅的目光里,又添了几分敬服——大王不仅有开疆拓土的雄才,更有临危不乱的定力。
养由基已重新整肃神色,抱拳请命:“大王英明!臣这就点三千精骑,即日赶赴边境。不求斩将夺旗,只在齐军阵前耀武三日,让他们看看我楚国铁骑的厉害!”
“父王,儿臣请随养将军同去!”熊涛早已按捺不住,催马上前,甲胄碰撞得叮当作响,“方才演练不过瘾,正好让齐人见识见识,楚国的少年郎如何用长矛挑了他们的帅旗!”
熊旅看着他眼里的火焰,忽然想起自己少年时初上战场的模样——那时也是这般,恨不得一鼓作气踏平敌营。他朗声笑起来:“好个血性小子!去吧,只是记住——”他的语气陡然沉了几分,“马是用来‘遛’的,不是用来拼命的。带足干粮,每日在齐军阵前跑上三遭,让他们看看我楚国的战马有多矫健,甲士有多精神。若他们敢出营挑衅,便用箭雨招待,不必真刀真枪地拼杀。”
“儿臣明白!”熊涛挺直脊梁,长矛在手中一转,划出一道利落的弧线,“定让齐人知道,楚国的‘闪电之师’,不是谁都能招惹的!”
养由基当即下令点兵,三千骑兵迅速脱离阵列,玄色的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熊涛勒马立于队前,与养由基交换了一个眼神——老将军的沉稳与少年的锐气相映,竟生出一种奇异的默契。
“出发!”养由基一声令下,三千铁骑如一道黑色的洪流,朝着东北方疾驰而去。马蹄声再次震响大地,却与方才演练时不同,这一次,每一步都踏在刀刃上,每一声都带着无形的威慑。
熊旅站在高台上,望着那队人马消失在天际,才转头对熊审道:“太子,分化齐鲁的使者,你亲自选定。商队停运齐国粮食的事,让司徒府即刻传令各郡,凡运往齐地的粮草、铁器,一律暂扣。”
“儿臣遵旨。”熊审躬身应道,目光扫过演武场上重新列阵的士兵——他们虽未随骑兵出征,却已握紧了兵器,甲胄上的寒光里,藏着随时待命的警惕。
风渐渐紧了,吹得远处的旌旗哗哗作响。演武场的尘土被骑兵踏起的浪涛,此刻正缓缓落定,却落在每个人心头,沉甸甸的。齐鲁联军压境的消息,像一块投入楚水的巨石,已激起层层涟漪。
熊旅抬手按在腰间的佩剑上,那剑鞘上雕刻的饕餮纹,仿佛正张开巨口,吞吐着风云。他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边境危机,绝非简单的“遛马”便能了结——养由基与熊涛带去的是威慑,可齐国人若真铁了心要较量,楚国的“闪电之师”,随时能化作撕咬猎物的利刃。
“传令下去,”熊旅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令南阳、淮北各郡郡守,即刻清点府库粮草,整肃地方兵甲。告诉他们,楚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丢。”
阳光西斜,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在演武场的红土上,像一道不可撼动的界碑。远处,骑兵远去的方向已只剩一道烟尘,而一场关乎东南疆域的暗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夜色将至时,快马载着楚国的使者奔向曲阜,另一队驿卒则驰往各郡传达禁令。演武场的灯火次第亮起,映着甲士们警惕的脸庞,谁也不知道,这场由军演惊变引发的风波,会将楚国带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