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王后新政-《楚国一统华夏》

  椒房殿内烛火摇曳,鎏金兽形灯台吐出的青烟袅袅升腾,将越国进贡的“透光镜”映得愈发朦胧。樊姬轻抚镜面,镜中倒映出她眉间若隐若现的愁绪,那些细密的纹路恰似楚国如今盘根错节的朝局。

  “母后,这齐国锦缎触感真是奇妙。”芈清跪坐在织锦堆中,素手捏着裁好的锦片轻轻摩挲,“若是做成甲胄内衬,想必能减轻几分重量。”她自幼随楚军将领研习兵法,此刻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芈璇玑搁下刻刀,竹简上未干的墨迹泛着青黑:“妹妹又在想战事了。”她推了推案头的青铜算筹,“单是去年列国朝贡的玉器,折合成铜料能铸三万副箭镞。可父王的国库……”话音未落,便被樊姬抬手打断。

  “你父王的心思,都在那些‘祥瑞’里。”樊姬转身指向殿角堆积如山的竹简,竹简上刻满了各地进献的奇闻异事——有黄河突然变清三日,有泰山之巅现五色祥云,更有某县农户家中母鸡生了三足蛋。这些荒诞记载,如今却成了楚国朝堂的热议话题。

  芈清突然惊呼一声,手中的砗磲坠地,在金砖上磕出清脆声响:“母后快看!这贝壳内侧竟有天然纹路,像不像楚国地形图?”她将砗磲翻转着举向烛火,半透明的贝壳内壁上,深浅不一的纹理确实与江汉平原轮廓颇为相似。

  樊姬接过砗磲,指尖划过冰凉的纹路:“清儿这双眼睛,倒是比相士的卦象更通透。”她忽而想起幼子熊正满身红疹啼哭不止的模样,心中一软,“你去库房取珍珠粉时,再挑两串南海珊瑚,给正儿串个磨牙环。”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环佩叮当声。宫女跌跌撞撞闯入,发髻松散,额角还沾着草屑:“王后!郑国使臣说……说舞姬们等不及了,已在椒房殿外候着。”

  殿内骤然陷入死寂。樊姬将砗磲轻轻放回玉盘,起身时广袖扫过案几,竹简上未干的墨迹顿时晕染开来,如同她此刻翻涌的心绪。郑国此次进贡的十名舞姬,据暗卫密报,个个精通巫蛊之术,分明是打着进献的幌子行刺楚王。

  “去取本宫的凤纹金错刀。”樊姬解开腰间丝绦,露出内衬的软甲,“再传三百禁卫军,将椒房殿围个水泄不通。”她转身看向两个女儿,目光在芈璇玑苍白的脸上多停留了一瞬,“璇儿,你随我去会会这些‘舞姬’。清儿留守殿内,若有异动,即刻敲响铜钟。”

  偏殿内弥漫着诡异的檀香,十名舞姬身披蝉翼纱衣,正随着羯鼓节奏缓缓起舞。为首女子腰肢如蛇,指尖暗藏淬毒的银针,在看到樊姬踏入殿门的瞬间,突然暴起发难!

  “大胆!”樊姬侧身躲过暗器,金错刀出鞘划出冷光。与此同时,殿外传来兵器碰撞声,禁卫军与埋伏在暗处的郑国死士厮杀在一起。芈璇玑握紧腰间短剑,护在母亲身后,目光却死死盯着那名舞姬的手腕——那里赫然纹着郑国密谍的标记。

  激战正酣时,樊姬突然瞥见舞姬袖中飘落的半片竹简,上面依稀可见“祥瑞惑君”四字。她心中一凛,这分明是有人借进贡之机,妄图搅乱楚国朝局!

  待平息叛乱,天色已近破晓。樊姬捏着染血的竹简,看着满地狼藉的偏殿,忽然笑出声来:“璇儿,即刻命人将这竹简拓印百份,连同你抄写的《止戈令》,一并送往各诸侯国。”她轻抚刀身,刀锋映出她眼中锐意,“明日朝会,该让那些装神弄鬼的人,见见楚国真正的祥瑞了。”

  晨光刺破云层时,芈清捧着珍珠粉赶来,却见椒房殿内已焕然一新。樊姬正将那块砗磲镶嵌在青铜舆图上,楚国版图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传令下去,今后列国进贡,只收军械粮草。至于这些华而不实的‘祥瑞’……”她指向堆积如山的竹简,“统统送去太学,让学子们辨一辨,何为治国之重器。”

  远处传来早朝钟声,浑厚悠远。樊姬披上凤袍,带着两个女儿迈向朝堂。她知道,这场关于“祥瑞”与“实效”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楚国的新政之光,正如同这初升的朝阳,终将驱散所有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