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初临,曲阜城的青石板路上,一队装饰着凤纹羽葆的马车缓缓驶入。车队最前方的玉辇之上,芈璇玑身着玄色绣云纹深衣,外披朱红锦缎大氅,望着城门上斑驳的“鲁”字匾额,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悬挂的螭纹玉佩。这枚玉佩是楚王临行前亲赐,冰凉的触感提醒着她,此行肩负着楚国百年未竟的宏愿——以文化叩开中原的心扉。
“公主,学宫已派人前来迎接。”侍从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车帘掀开的刹那,芈璇玑抬眼望去,只见二十余名鲁国士人峨冠博带,手持竹简肃立道旁。为首老者白发如雪,腰间悬挂的玉玦在暮色中泛着冷光,正是鲁国最负盛名的大儒叔孙通。
“楚国蛮夷,也懂礼乐教化?”叔孙通的目光如刀,扫过芈璇玑的服饰,“听闻贵国以巫祝之术治国,此番千里迢迢而来,莫不是要将魑魅魍魉之术传入圣人故里?”
芈璇玑不怒反笑,莲步轻移走下马车,广袖翻飞间,环佩叮咚如清泉击石:“先生可知,楚地虽处南疆,却藏着天下最完整的《韶》乐?”她抬手示意,身后侍从推出一架青铜编钟,“昔年周昭王南巡,曾将王室礼乐传于楚人。三百年来,我楚国乐师世代相传,不敢有分毫懈怠。”
编钟架上,三十六枚钟体泛着幽幽青光。乐师轻挥木槌,《关雎》之调倾泻而出,金石之音清越婉转,与记忆中二十一世纪博物馆里的编钟录音截然不同,带着穿越千年的鲜活生命力。叔孙通的面色渐渐凝重,他精通音律,自然听得出这乐曲中恪守的宫商角徵羽,分明比鲁国宫廷的演奏更为正统。
三日后,曲阜学宫的讲经堂内,气氛比初雪更冷。芈璇玑跪坐在蒲团上,望着对面列成两排的鲁国士人,案几上堆满竹简与帛书。这已是辩经的最后一日,从“仁政与霸道之辩”到“天命与人事之论”,她以楚地独有的辩证思维,将儒家经典与道家学说信手拈来,令在场众人既惊且怒。
“楚国乃荆蛮之地,弑君篡位者层出不穷,何谈周礼?”一名年轻儒生拍案而起,“当年楚庄王问鼎中原,便是觊觎周室神器!”
芈璇玑指尖抚过案上一卷泛黄的帛书,抬眼时目光如炬:“敢问先生,若不是周室衰微,楚王何必问‘鼎之轻重’?且看这《尚书·禹贡》,荆楚之地自古便是华夏九州之一,大禹治水时,楚人先祖便已助其疏浚江沱。周礼之根,深植于华夏每一寸土地。”
她忽然起身,侍从们抬上一口朱漆木箱。箱盖打开,露出整齐码放的竹简,最上方的帛书上,“诗三百”三个篆字遒劲有力。“这是楚国乐官耗时十载修订的《诗三百》注疏。”芈璇玑双手捧起一卷,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诗在楚地,亦被百姓口口传唱。先生可知,楚地孩童启蒙,第一首学的便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叔孙通颤抖着接过竹简,昏花老眼在密密麻麻的注文上扫过。他突然发现,楚国学者对《诗经》的解读,竟与鲁国经师暗合,只是多了楚地特有的浪漫想象。更令他震惊的是,竹简中记载的诸多逸诗,竟是鲁国失传已久的篇章。
“原来...原来周礼在楚地从未断绝。”叔孙通喃喃自语,手中竹简簌簌作响。讲经堂内,数百名士人鸦雀无声,唯有编钟余韵仍在梁间回荡。
次日,鲁国宫城前,旌旗蔽日。鲁哀公亲自出城,将象征文化交流的青铜礼器赠予芈璇玑:“楚国公主以诗礼为剑,破我鲁国百年成见。从今往后,鲁楚两国当互派游学之士,共研先王之道。”
消息如惊雷般传遍中原。当齐国的使者快马加鞭将这一消息带回临淄时,齐王手中的青铜酒爵“当啷”坠地。他忽然意识到,楚国这招“文化怀柔”,远比千军万马更具杀伤力——当鲁国的青年才俊踏上楚地,学习楚国的典籍礼乐,当楚国的学者在中原传播“华夏同根”的理念,这片分裂数百年的土地,或许真的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局。
芈璇玑站在返程的马车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曲阜城,心中泛起一丝自豪。她知道,这只是开始。那些在二十一世纪课本上学到的“文化软实力”理论,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绽放出惊人的力量。而楚国的旗帜,终将以文化为纽带,飘扬在华夏每一座城池之上。
“公主,学宫已派人前来迎接。”侍从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车帘掀开的刹那,芈璇玑抬眼望去,只见二十余名鲁国士人峨冠博带,手持竹简肃立道旁。为首老者白发如雪,腰间悬挂的玉玦在暮色中泛着冷光,正是鲁国最负盛名的大儒叔孙通。
“楚国蛮夷,也懂礼乐教化?”叔孙通的目光如刀,扫过芈璇玑的服饰,“听闻贵国以巫祝之术治国,此番千里迢迢而来,莫不是要将魑魅魍魉之术传入圣人故里?”
芈璇玑不怒反笑,莲步轻移走下马车,广袖翻飞间,环佩叮咚如清泉击石:“先生可知,楚地虽处南疆,却藏着天下最完整的《韶》乐?”她抬手示意,身后侍从推出一架青铜编钟,“昔年周昭王南巡,曾将王室礼乐传于楚人。三百年来,我楚国乐师世代相传,不敢有分毫懈怠。”
编钟架上,三十六枚钟体泛着幽幽青光。乐师轻挥木槌,《关雎》之调倾泻而出,金石之音清越婉转,与记忆中二十一世纪博物馆里的编钟录音截然不同,带着穿越千年的鲜活生命力。叔孙通的面色渐渐凝重,他精通音律,自然听得出这乐曲中恪守的宫商角徵羽,分明比鲁国宫廷的演奏更为正统。
三日后,曲阜学宫的讲经堂内,气氛比初雪更冷。芈璇玑跪坐在蒲团上,望着对面列成两排的鲁国士人,案几上堆满竹简与帛书。这已是辩经的最后一日,从“仁政与霸道之辩”到“天命与人事之论”,她以楚地独有的辩证思维,将儒家经典与道家学说信手拈来,令在场众人既惊且怒。
“楚国乃荆蛮之地,弑君篡位者层出不穷,何谈周礼?”一名年轻儒生拍案而起,“当年楚庄王问鼎中原,便是觊觎周室神器!”
芈璇玑指尖抚过案上一卷泛黄的帛书,抬眼时目光如炬:“敢问先生,若不是周室衰微,楚王何必问‘鼎之轻重’?且看这《尚书·禹贡》,荆楚之地自古便是华夏九州之一,大禹治水时,楚人先祖便已助其疏浚江沱。周礼之根,深植于华夏每一寸土地。”
她忽然起身,侍从们抬上一口朱漆木箱。箱盖打开,露出整齐码放的竹简,最上方的帛书上,“诗三百”三个篆字遒劲有力。“这是楚国乐官耗时十载修订的《诗三百》注疏。”芈璇玑双手捧起一卷,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诗在楚地,亦被百姓口口传唱。先生可知,楚地孩童启蒙,第一首学的便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叔孙通颤抖着接过竹简,昏花老眼在密密麻麻的注文上扫过。他突然发现,楚国学者对《诗经》的解读,竟与鲁国经师暗合,只是多了楚地特有的浪漫想象。更令他震惊的是,竹简中记载的诸多逸诗,竟是鲁国失传已久的篇章。
“原来...原来周礼在楚地从未断绝。”叔孙通喃喃自语,手中竹简簌簌作响。讲经堂内,数百名士人鸦雀无声,唯有编钟余韵仍在梁间回荡。
次日,鲁国宫城前,旌旗蔽日。鲁哀公亲自出城,将象征文化交流的青铜礼器赠予芈璇玑:“楚国公主以诗礼为剑,破我鲁国百年成见。从今往后,鲁楚两国当互派游学之士,共研先王之道。”
消息如惊雷般传遍中原。当齐国的使者快马加鞭将这一消息带回临淄时,齐王手中的青铜酒爵“当啷”坠地。他忽然意识到,楚国这招“文化怀柔”,远比千军万马更具杀伤力——当鲁国的青年才俊踏上楚地,学习楚国的典籍礼乐,当楚国的学者在中原传播“华夏同根”的理念,这片分裂数百年的土地,或许真的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局。
芈璇玑站在返程的马车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曲阜城,心中泛起一丝自豪。她知道,这只是开始。那些在二十一世纪课本上学到的“文化软实力”理论,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绽放出惊人的力量。而楚国的旗帜,终将以文化为纽带,飘扬在华夏每一座城池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