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郢都谋划-《楚国一统华夏》

  郢都城头,青铜铸就的凤鸟图腾在暮色中泛着幽光,熊旅身披玄色大氅,望着城外绵延的汉水,粼粼波光如同散落的碎金,将两岸的沃野映照得熠熠生辉。郢都内,市肆喧嚷声随风传来,酒肆的幌子在风中猎猎作响,行人摩肩接踵,满载货物的牛车缓缓驶过青石板路,扬起细碎的尘埃,勾勒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

  “楚国如今已在诸侯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一统华夏的道路还很漫长。”熊旅伸手轻抚城墙斑驳的砖石,粗糙的触感从掌心传来,仿佛在诉说着楚国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他的目光越过城墙,投向远方,那里是楚国不断拓展的疆土,也是未知的挑战与机遇。

  熊审握紧腰间的剑柄,挺直脊背,眼神坚定如铁:“父王放心,儿臣定当努力学习,将来继承楚国大业,带领楚国实现一统华夏的目标。”少年的声音还带着未脱的稚气,却已然有了不怒自威的气势。熊审深知,楚国今日的强盛来之不易,自父王即位以来,对内改革官制,推行“罢黜群小,任用贤能”的政策,提拔了一大批如蒍贾、伍举般有识之士,整顿军队,奖励耕战;对外,历经鄀之战、邲之战等大小数十战,击败晋国,饮马黄河,让楚国的威名震慑中原诸侯。

  熊旅欣慰地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抬手拍了拍熊审的肩膀。他回首望向宫殿方向,那里的宫墙巍峨耸立,飞檐斗拱间依稀可见楚国历代先王的身影。从鬻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熊通僭越称王,楚国的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坚定。

  “你看那汉水,日夜奔涌不息,楚国亦当如此。”熊旅指着脚下的河流,声音低沉而有力,“想要一统华夏,绝非只靠武力征伐。当年齐桓公九合诸侯,靠的是尊王攘夷的大义;晋文公称霸中原,凭的是信义和礼法。楚国要成就大业,需以仁德收服人心,以制度稳固根基。”

  熊审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儿臣记得,父王曾在朝堂上推行‘量入修赋’之策,按土地肥瘠征收赋税,让百姓安居乐业;又设立县制,将权力收归中央,这些举措都让楚国愈发强大。儿臣日后,也要继续推行善政。”

  “不错!”熊旅眼中闪过赞许,“当年文王伐崇,三旬而不降,文王退兵修德,崇人闻之,不战自服。武力是盾,仁德是矛,二者缺一不可。”他的思绪不禁回到多年前,那时楚国尚不被中原诸侯认可,被斥为“南蛮”。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他暗中发展势力,表面却向周王室进贡,以谦卑之态麻痹对手,同时积极吸纳中原文化,任用能臣,终于在合适的时机一鸣惊人。

  暮色渐浓,城头的火把次第亮起,橙红色的光芒照亮熊旅坚毅的脸庞。他遥望北方,那里是晋国、齐国等强国盘踞之地,也是楚国未来必须面对的对手。“中原诸侯虽各怀心思,但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并非不懂。若楚国贸然兴兵,必然引发诸侯联合抵抗。”熊旅握紧拳头,“我们需等待时机,分化瓦解他们的联盟,逐步蚕食。”

  熊审沉思片刻,说道:“父王,儿臣以为,可效仿当年管仲之策,与周边小国结盟,以贸易互通有无,用楚国的丝绸、漆器换取他国的战马、铁器。如此,既能增强国力,又能拉拢人心,孤立那些大国。”

  熊旅闻言,眼中闪过惊喜:“审儿,你能想到此节,甚好!楚国物产丰富,若能善加利用,必能在经济上占据优势。”他顿了顿,又道,“还有人才,楚国虽有能臣,但仍需广纳天下贤士。昔年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可见人才的重要。日后,你要礼贤下士,让天下英才为楚国所用。”

  夜风渐起,吹动二人的衣袍猎猎作响。熊旅望着郢都内星星点点的灯火,心中满是憧憬。他知道,楚国的未来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在他的治理下,楚国的军队已经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的劲旅;楚国的经济蒸蒸日上,百姓生活富足;楚国的文化也在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魅力。

  “父王,儿臣还有一事不解。”熊审皱着眉头,“如今楚国已然强大,为何不直接称帝,与周王室分庭抗礼?”

  熊旅目光深邃,凝视着苍茫的天际:“周室虽衰,但其传承数百年,余威犹在。过早称帝,只会成为众矢之的。我们要做的,是一步步削弱周室的影响力,等到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天下自然归心。”他转身面向熊审,语重心长地说,“记住,成就大业,需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

  熊审郑重地点头,将父王的话铭记于心。此刻的他,心中已然勾勒出楚国未来的宏伟蓝图:以郢都为根基,向外拓展疆土;以仁德为纽带,收服天下民心;以人才为羽翼,翱翔于华夏苍穹。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夜色深沉,熊旅与熊审并肩而立,在火光摇曳中,仿佛看到楚国的未来如同破晓的朝阳,即将冲破黑暗,绽放出万丈光芒,为华夏的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