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太子成长-《楚国一统华夏》

  郢都章华台上空,青铜编钟的余韵裹挟着晨雾在回廊间流淌。熊审跪坐在青玉案前,指节死死攥住刻满漕运条陈的竹简,指甲几乎要掐进竹片。这已是他第三次代父监国主持朝会,殿外此起彼伏的钟磬声,却似重锤般敲打着他绷紧的神经。

  启禀太子!汉水三郡漕运税赋若按令尹之策削减,军资恐难维系!司马蒍贾的铁剑重重磕在青砖上,惊得阶前执戟卫士身形微颤。令尹子重的玄色广袖猛地扬起,腰间玉珩叮当作响:楚军连岁征战,民力已竭,不减税赋,难道要逼三郡百姓揭竿而起?

  两派朝臣的争论声如沸水翻涌,熊审只觉太阳穴突突直跳。恍惚间,他想起昨夜父亲熊旅握着他的手,在沙盘上推演治水之法时说的话:治国如治水,需知水势。少年太子深吸一口气,将案上象征权柄的玉圭狠狠叩击青铜鼎,震得鼎中沉水香灰纷纷扬扬:两位卿家,汉水漕运关乎三郡民生,与其争论税赋增减,不如先商议疏通河道之策!

  殿内骤然死寂。熊审这才发现掌心已被竹简磨出血痕,抬头时却见殿外阳光斜照,父亲熊旅负手而立,玄色王袍上的夔龙纹在金芒中似要腾空而起。楚庄王缓步踏入,青铜履踏在丹墀上的声响,与熊审剧烈的心跳渐渐重合。

  审儿,你可知治水如治国?熊旅的声音带着江水般的深沉,伸手接过儿子颤抖的竹简,堵不如疏,急不如缓。他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夏后氏水经》,羊皮纸边角已磨得毛糙,当年大禹凿龙门,绝非靠蛮力强开,而是顺着山势引导洪流。税赋与民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暮色漫进椒房时,樊姬正将九章纹丝帛在青铜灯前展开。山火纹在跳跃的烛影中忽明忽暗,她纤长的指尖划过赤色火焰:纹饰有章,治国亦有章。你父王当年三顾云梦泽,才请得孙叔敖出山。贤才如璞玉,需以礼相迎,以心相待。话音未落,青铜灯突然明灭,她灵巧地用银簪挑起灯芯,火苗顿时重归明亮,就像这灯火,拨得太急易灭,置之不理则暗,其间分寸,唯靠人心拿捏。

  此后数月,熊审的身影频繁出现在郢都的每个角落。他在学宫与稷下学子激辩尊王攘夷之策,黑袍翻飞间,将父亲教的以实力为尊,以德行为辅说得满堂喝彩;又扮作布商混在南市人流中,听着摊贩们为五文铜钱的差价争得面红耳赤,偷偷在麻布上记下民生疾苦。当他带着磨破的鞋底,将写满三卷的民情竹简呈给熊旅时,父亲粗糙的手掌抚过他肩头新绣的玄纹,眼中泛起泪光:吾儿可知,这楚国的山河,不在城墙多高,甲胄多坚,而在百姓眼里的光。

  秋分那日,章华台张灯结彩。熊审捧着盛满秬鬯的青铜尊,望着父亲鬓角新添的白发,忽然读懂了那些深夜长谈里的深意。当他将酒盏高举过顶时,殿外忽然掠过一群白鹤,长鸣声中,樊姬望着父子二人相似的眉眼,悄悄用丝帕拭去眼角的泪。明月初升,银辉洒在楚国广袤的大地上,照着章华台上传承治国之道的父子,也照着这片即将迎来新主的古老土地,仿佛预示着楚国下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