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人才选拔与培养-《楚国一统华夏》

  郢都的清晨,薄雾还未完全散去,楚王熊旅便已端坐在宫殿的书房之中,案几上堆满了竹简,可他的心思却全然不在这些日常政务上。他微微皱眉,眼神中透着思索,手中的毛笔无意识地在砚台上蘸着墨汁,脑海里反复琢磨着楚国未来的发展大计。

  “人才,人才才是强国的根本呐。”熊旅轻声呢喃,声音在安静的书房里回荡。他深知,楚国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要想在这诸侯纷争的乱世中脱颖而出,称霸中原,没有大批贤能之士相助,一切都只是空谈。而当下楚国的人才选拔,依旧被贵族世袭的传统所束缚,许多出身低微却极具才华之人被埋没,这无疑是楚国发展的一大阻碍。

  想到此处,熊旅猛地将毛笔往砚台上一搁,下定决心要改革楚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他当即召来几位心腹大臣,待众人落座后,熊旅目光炯炯地扫视一圈,开门见山地说:“诸位爱卿,如今楚国要想强盛,必须广纳贤才。本王决定打破贵族世袭的旧制,实行任人唯贤的新政,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

  此言一出,大臣们顿时交头接耳,面露惊讶之色。其中一位年长的贵族大臣忍不住站出来说道:“大王,这贵族世袭乃楚国多年的传统,若贸然更改,恐怕会引起贵族们的不满啊。”

  熊旅神色坚定,语气不容置疑:“本王明白诸位的顾虑,但时代不同了,若一味守着旧规矩,楚国如何进步?有才者居之,方能让楚国充满生机。只要是真正有才能的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应给予他们为国家效力的机会。”

  在熊旅的坚持下,改革的政令很快便颁布了下去。一时间,楚国上下议论纷纷,有人为这打破阶层限制的新政欢呼雀跃,也有人心存疑虑,尤其是那些习惯于世袭特权的贵族们,心中满是愤懑。

  为了确保选拔出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熊旅亲自参与设计了一套专门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涵盖了治国方略、军事谋略、文化经典等多个方面,力求全面考察应试者的能力。消息传出,楚国各地的有志之士纷纷响应,他们或是背着行囊,长途跋涉;或是乘船顺江而下,奔赴郢都,希望能在这场考试中崭露头角,实现自己的抱负。

  考试那天,郢都的校场热闹非凡。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考生们,怀揣着紧张与期待,等待着命运的考验。他们有的身着粗布麻衣,面容质朴;有的虽出身贵族,却也不敢有丝毫懈怠。熊旅身着华服,在侍卫的簇拥下,亲临考场,他的目光在考生们身上一一扫过,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考试结束后,熊旅又组织了一批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大臣,对考生们的答卷进行了仔细的审阅和评判。经过层层筛选,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脱颖而出,他们被充实到楚国的各级政府中,为楚国的政治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熊旅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一次选拔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决定在郢都设立学府,为楚国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

  学府选址在郢都风景秀丽的郊外,那里环境清幽,十分适合潜心学习。熊旅亲自过问学府的建设,从校舍的布局到师资的聘请,他都一一把关。他不惜重金,邀请国内知名的学者担任教师,这些学者们或是精通儒家经典,或是擅长法家权谋,或是在军事、天文、地理等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

  学府建成后,楚国各地的年轻学子们纷纷慕名而来。他们在这里,不仅能学到丰富的知识,还能与志同道合的人相互切磋、交流。熊旅时常会到学府视察,与学子们亲切交谈,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楚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府的培养下,一批又一批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人才茁壮成长起来。他们有的成为了楚国的谋士,为熊旅出谋划策;有的奔赴战场,成为了英勇善战的将领;有的则在文化领域开疆拓土,传播着楚国的文化。这些人才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楚国前行的道路,成为了楚国的中流砥柱。

  随着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楚国的国力日益强盛。朝堂上,贤能之士各抒己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智慧;战场上,英勇的将领们指挥若定,带领着楚军屡战屡胜;民间,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楚国在熊旅的带领下,正一步步走向辉煌,向着称霸中原的目标稳步迈进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熊旅对人才的重视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