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青娥素手理残局。-《浮世金钗录》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太夫人头七刚过,沈府上下仍笼罩在一片悲戚之中。灵堂的白幡尚未撤去,前来吊唁的宾客已寥寥无几,世态炎凉,在这生死关头显得格外真切。

  这日清晨,天色未明,一个纤细的身影已立在荣禧堂前。沈青娥身着素白孝服,未施脂粉,一双杏眼因连日守灵而略显红肿,却依然清澈坚定。她望着堂上“厚德载物”的匾额,那是太夫人临终前留下的遗训,如今成了支撑她走下去的力量。

  “小姐,各房管事都已到齐,在花厅候着了。”贴身丫鬟芷兰轻声禀报。

  青娥微微颔首,深吸一口气,转身向花厅走去。她是太夫人庶出的孙女,在众多兄弟姐妹中本不起眼,如今家族危难,却成了唯一能挺身而出的人。

  花厅内,十余名管事窃窃私语,见青娥进来,顿时安静下来。目光中有质疑,有期待,也有几分不以为然——一个未出阁的姑娘,能担得起这千斤重担?

  青娥在首位坐下,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今日请各位来,是要商议府中日后的大小事务。太夫人仙逝,家族危难,我们更需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账房先生赵守诚首先开口:“青娥小姐,不是老朽多嘴,如今府上情况实在不容乐观。库房现银不足三千两,各处的欠款却已超过三十万两。这个月伙计们的工钱还未发放,再这样下去,只怕...”

  “赵先生所言极是。”青娥从容接话,“正因如此,我们更需精打细算。从今日起,府中一切用度需经我过目。这是初步拟定的节流方案,请各位过目。”

  芷兰将一叠纸分发给各位管事。纸上条分缕析,从各房月例裁减到仆人遣散,从膳食标准到灯火用度,事无巨细,均有详细规定。

  “月例减半?这如何使得!”二房的管事李妈妈当即叫苦,“我们二房人口最多,夫人和几位姨娘都是金贵身子,月例减半,让她们如何过日子?”

  青娥不急不缓:“李妈妈,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法。若不节流,不出三月,沈府就要变卖祖宅。届时别说月例,就是容身之所都没有了。”

  她转向众人,声音提高几分:“我知道各位各有难处,但请想一想,沈府鼎盛之时,何曾亏待过大家?如今家族有难,正是需要各位同心协力的时候。”

  厅内一片寂静,只闻得窗外北风呼啸。

  良久,厨房管事孙大娘开口:“小姐说得在理。我孙大娘在沈府二十三年,蒙太夫人恩待,如今府上有难,我自愿减薪三成。”

  有人带头,其他几个老管事也纷纷表态支持。但仍有一部分人面露难色,窃窃私语。

  青娥看在眼里,却不急于施压,只道:“不愿留下的,府上会发放三个月工钱作为遣散费,绝不为难。愿意留下的,沈家记着这份情义,他日若有转机,必不相负。”

  会后,青娥独坐在花厅,细看各房送来的账目。越看越是心惊,沈家的衰败并非一日之寒,这些年奢靡无度,入不敷出,早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小姐,先用些早膳吧。”芷兰端来一碗清粥,两碟小菜,“厨房说,从今日起按新规矩来,大厨房只备这些了。”

  青娥看着那比往日简朴太多的餐食,不仅不恼,反而欣慰:“这样很好。若我都不守规矩,如何要求他人?”

  正用着早膳,门外传来一阵喧哗。二房的三姨娘吴氏不顾小丫鬟阻拦,径直闯了进来。

  “青娥侄女好大的架子!”吴氏一身绮素,却仍戴着满头珠翠,“月例减半也就罢了,为何连我房里的丫鬟也要裁撤?莫非是要我亲自端茶送水不成?”

  青娥放下碗筷,平静地看着她:“三姨娘,府上如今艰难,各房都要裁减用人。不只您房里,就是我房里,也只剩芷兰一人伺候。”

  吴氏冷笑:“你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如何懂得持家?减这个省那个,传出去不怕人笑话沈家寒酸?”

  “比起变卖祖产,自家俭省些又算得了什么?”青娥不卑不亢,“三姨娘若觉得委屈,大可以拿出私已贴补。我听说您一副头面就值上千两,何不变卖了,既全了体面,又为府上分忧?”

  吴氏被戳到痛处,顿时涨红了脸:“你、你竟敢打我的首饰主意!”

  “侄女不敢。”青娥淡淡道,“只是提醒三姨娘,覆巢之下无完卵。若沈家倒了,您那些首饰又能保留几时?”

  吴氏气结,却又无言以对,只得愤愤离去。

  芷兰担忧地看着青娥:“小姐,这样得罪三姨娘,怕是不好吧?”

  青娥苦笑:“非常之时,顾不得这许多了。”

  接下来的日子,青娥日日操劳至深夜。她先是清点了府中所有资产,将那些华而不实的摆设、古玩登记在册,准备变卖;又亲自核查每一笔账目,揪出了两个中饱私囊的管事;接着重新安排了府中仆役的工作,做到人尽其用。

  这日,她正在核对田庄的地契,老管家沈忠求见。沈忠是太夫人当年的陪嫁,对沈家忠心耿耿,如今年事已高,却仍不肯离府养老。

  “青娥小姐,老奴有要事禀报。”沈忠神色凝重,“城南米行的张掌柜刚才来找,说若是月底再还不上那五千两银子,就要告上官府了。”

  青娥心中一沉:“城南米行的欠款,不是下个月才到期吗?”

  “原本是的。但张家听说太夫人去世,怕沈家还不上钱,所以提前来要债。”沈忠叹气,“这分明是落井下石。可若真闹上公堂,其他债主必定蜂拥而至,那时就真的回天乏术了。”

  青娥沉思片刻,眼中闪过决然:“忠叔,劳烦您去回复张掌柜,三日内,我们必定还清欠款。”

  沈忠大惊:“小姐,府上现在哪里拿得出五千两现银?”

  “我自有办法。”青娥起身,“备车,我要去一趟永昌当铺。”

  芷兰急忙阻拦:“小姐,您该不会是想要丢掉太夫人留给您的那些嫁妆吧?那可是您日后...”

  “顾不得这许多了。”青娥打断她,“嫁妆再贵重,也比不上沈家的声誉重要。”

  她回到房中,取出一个紫檀木匣。里面是太夫人临终前私下给她的几件首饰,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品。其中一支累丝金凤簪,是前朝宫中的工艺,少说也值两千两。

  青娥轻轻抚过那支金凤簪,想起太夫人交给它时说的话:“青娥,你虽非嫡出,却是众孙辈中最明事理的一个。这些你留着,日后或可应急。”

  想不到,这“日后”来得这样快。

  永昌当铺的朝奉仔细查验着那支金凤簪,又抬眼看了看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的大家闺秀,眼中闪过精明的光。

  “确实是好东西。不过如今世道不好,这等贵重物品也不好脱手...一千五百两,死当。”

  青娥心中冷笑,这朝奉分明是看她年轻,有意压价。

  “赵朝奉说笑了。”她从容道,“这支金凤簪是前朝宫中流出,光是上面这颗东珠就值八百两。三千两,少一分都不当。”

  “三千两?小姐这价开得未免太高。”朝奉摇头,“两千两,最多这个数。”

  青娥作势要收回簪子:“既然赵朝奉没有诚意,那就算了。城东的宝瑞当铺应该识货。”

  朝奉见她真要走,急忙改口:“两千五百两!这是最高价了!”

  青娥脚步不停。

  “两千八百两!”朝奉咬牙,“真的不能再高了!”

  青娥这才转身,淡淡一笑:“三千两,一分不能少。赵朝奉若觉得不值,我这就去宝瑞当铺。”

  朝奉挣扎片刻,终于败下阵来:“好好好,就依小姐,三千两!”

  拿着三千两银票,青娥又当掉了另外几件首饰,凑足了五千两。回府的路上,她始终沉默着,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心中五味杂陈。

  这些首饰,本是女子安身立命的保障。如今为了家族,她不得不将它们舍弃。可她并不后悔,只恨自己能力有限,不能一举解决所有问题。

  还清城南米行的欠款后,青娥的威信在府中树立起来。连最初质疑她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女子确有几分能耐。

  然而,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

  这日午后,青娥正在查看田庄的账目,忽然听见前院一阵骚动。她放下账本走出去,只见十多个粗壮汉子堵在府门前,为首的是一名满脸横肉的男子。

  “叫你们当家的出来!”那男子高声叫嚷,“沈家欠我们木材行的三千两银子,今天再不还,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门房老赵试图阻拦,被一把推开。那群人眼看就要闯进来。

  “住手!”青娥喝止,走上前去,“各位有何贵干?”

  那男子上下打量她,嗤笑:“沈家是没人了吗?让个小姑娘出来顶事?”

  青娥面不改色:“我是沈青娥,如今府中事务暂由我打理。阁下是?”

  “我是兴隆木材行的掌柜,姓胡。”男子昂头道,“沈家在我们这里佘了三千两的木材,说好上月结清,拖到现在分文未给。今天要是再拿不到钱,我就把这些木材拉回去!”

  青娥心中飞快思索。她记得这笔账,是二叔沈文博为了修葺别院而欠下的。如今别院还未修好,沈家却已无力支付。

  “胡掌柜,能否宽限几日?月底前必定结清。”青娥试图商量。

  “宽限?已经宽限一个月了!”胡掌柜不依不饶,“今天要么给钱,要么我拉走木材,你们选吧!”

  青娥心知这是有人暗中煽动,想要试探沈家的底线。若今日退让,明日就会有更多债主上门逼债。

  她定了定神,从容道:“胡掌柜既然执意如此,那就请便。不过有言在先,那些木材已经用了部分,剩下的您尽管拉走。但根据契约,单方面终止交易,您需要支付违约金五百两。扣除这笔钱,沈家还欠您两千五百两,月底必定结清。”

  胡掌柜一愣,显然没料到这小姑娘如此精明。他本就是受人指使前来试探,若真拉回用过的木材,还要倒贴违约金,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你、你胡说八道!什么违约金?”他强作镇定。

  青娥示意芷兰取来契约副本,白纸黑字,清楚写明违约条款。

  胡掌柜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半晌,才悻悻道:“那就再宽限你们到月底!若是到时再不还,别怪我不讲情面!”

  打发走木材行的人,青娥回到书房,只觉浑身乏力。她深知,这样的局面还会一再上演,除非找到根本的解决之道。

  夜幕降临,青娥独坐灯下,面前摊开着沈家所有产业的账册。烛火摇曳,映着她清瘦的面容。

  “小姐,夜深了,歇息吧。”芷兰心疼地为她披上外衣。

  青娥摇头:“我再看看。总觉得这些账目中,有什么地方不对。”

  她细看每一笔收支,越看越是疑惑。沈家产业众多,田庄、铺面、船运,按理说即便不能大富大贵,也不该衰败得如此之快。这其中,定有蹊跷。

  忽然,她目光停留在一笔五百两的支出上。这是上个月从绸缎庄支取的款项,名义是进货,可据她所知,绸缎庄上月根本没有新货入库。

  她急忙翻看其他账目,发现类似情况比比皆是。几乎每个产业都有这样不明不白的支出,数额不大,但积少成多,一年下来竟有上万两之巨。

  青娥心中警铃大作。这绝非普通的经营不善,而是有人暗中做手脚,中饱私囊!

  她立刻唤来沈忠,将发现告知。

  沈忠听后,长叹一声:“小姐慧眼如炬,老奴...老奴其实早有怀疑,只是苦无证据,又怕打草惊蛇。”

  “忠叔怀疑是谁?”青娥追问。

  沈忠犹豫片刻,低声道:“大房的三管家,周瑞。”

  青娥一怔。周瑞是大伯母王氏的远亲,在沈家任职十余年,向来以精明能干着称。若真是他,牵扯可就大了。

  “小姐,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沈忠劝道,“周瑞在府中根基深厚,若无确凿证据,动他不得。”

  青娥沉思良久,忽然问:“忠叔,您可知道,周瑞平日里与哪些人往来密切?”

  沈忠想了想:“他与二房的李妈妈是表亲,与账房的赵先生是姻亲,还有...城西赌场的老板,似乎也与他有来往。”

  赌场!青娥眼中闪过锐光。她似乎找到了突破口。

  次日,青娥以巡查产业为名,亲自去了沈家在城西的绸缎庄。周瑞闻讯赶来,满脸堆笑。

  “青娥小姐怎么亲自来了?有什么事吩咐一声就是了。”

  青娥不动声色:“随便看看。周管家不必招呼,忙你的去吧。”

  她在店内转了一圈,状似无意地问掌柜:“上月进的那批杭缎可还卖得好?”

  掌柜一愣:“杭缎?小姐记错了吧,上月没有进杭缎啊。”

  青娥心中冷笑,面上却故作惊讶:“是吗?可我明明看到账上有五百两的进货记录。”

  掌柜脸色微变,下意识看向周瑞。

  周瑞急忙上前:“小姐有所不知,那批货是托人从杭州带的,路上出了些问题,还没到。”

  “哦?托的什么人?何时能到?”青娥追问。

  “这个...”周瑞支吾其词,“是、是一个相熟的货商,应该...应该就这几天到。”

  青娥不再追问,转而查看其他账目。周瑞跟在她身后,额上渗出细密汗珠。

  傍晚回府,青娥立即暗中派人监视周瑞的一举一动。果然,入夜后,周瑞悄悄从后门溜出,直奔城西赌场。

  三更时分,监视的人回来禀报:周瑞在赌场输掉了二百两银子,全是现银。

  青娥冷笑。一个管家,月钱不过十两,哪来的这么多现银?

  第二天,青娥召集所有管事,当众拿出证据,揭穿了周瑞侵吞公款的罪行。人证物证俱在,周瑞无从抵赖,只得跪地求饶。

  “小姐饶命!小人一时糊涂,求小姐开恩啊!”

  青娥面若寒霜:“你一时糊涂?我看你是处心积虑!说,除了你,还有谁参与其中?”

  周支吾不语。

  青娥厉声道:“不肯说?那就送官查办!依照律法,侵吞主家财物超过百两,流放三千里!”

  周瑞吓得面如土色,终于招供:“是、是二房的李妈妈和账房的赵先生...我们三人合伙,这些年...一共挪用了约五万两...”

  满堂哗然。五万两!难怪沈家衰败得如此之快!

  青娥心中痛极,却强自镇定:“来人,将三人看管起来,清点他们的家产,能追回多少是多少。其余涉案人员,主动交代的从轻发落,隐瞒不报的,一律送官!”

  整顿内鬼后,青娥着手重整沈家产业。她变卖了一些经营不善的铺面,偿还了部分紧急债务;又将几处田庄租给可靠的佃户,确保有稳定收入;还亲自走访各大商号,重新洽谈合作条件。

  这天,她从码头查看船运业务回来,途中经过一片贫民区。破败的茅屋,面黄肌瘦的孩童,与沈府曾经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

  忽然,她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竟是之前被遣散的一个老花匠,如今在街边摆摊卖些廉价首饰,生意冷清。

  青娥心中酸楚,吩咐停车。

  “李伯,近日可好?”她走上前问道。

  老花匠见是青娥,慌忙起身:“青娥小姐!您、您怎么到这种地方来了?”

  “路过看看。”青娥看着他摊上那些粗劣的首饰,轻声道,“府上如今艰难,委屈你们了。”

  老花匠摇头:“小姐别这么说。太夫人在时待我们恩重如山,如今府上有难,我们帮不上忙已是惭愧...”

  青娥忽然注意到,老花匠手上生满冻疮,却还在寒风中守着小摊,心中不由一动。

  回府后,她彻夜未眠,脑海中反复浮现贫民区的景象和老花匠的生计艰难。第二天,她召集所有被遣散的仆人,宣布了一个决定。

  “我打算在府中开办一个绣坊,专做女红刺绣。愿意回来的,每月工钱照发,另按件计酬。绣品售出后的利润,三成归绣娘所有。”

  众人面面相觑,既惊喜又怀疑。

  青娥继续道:“我知道大家担心销路。我已经联系了几家相熟的绸缎庄,他们答应代售我们的绣品。只要手艺精良,不愁没有市场。”

  原来,这些日子她四处奔走,不仅是为了整顿家业,也在暗中寻找新的出路。沈府女眷大多精通刺绣,被遣散的仆妇中也有不少手艺精湛的绣娘,这正是沈家目前最能发挥的优势。

  消息传出,府中反应不一。有的支持,有的观望,也有的嗤之以鼻。

  二叔沈文博就公然嘲笑:“堂堂沈家,竟要靠着女人做针线活度日,传出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青娥不气不恼,只平静回应:“靠自己的双手吃饭,有什么可笑的?比起挥霍祖产、欠债不还,自食其力才是真正的体面。”

  她亲自设计绣样,指导绣工,严格把关质量。第一批绣品出炉后,她带着样品走访各大商号,凭借精湛的工艺和公道的价格,很快打开了销路。

  一个月后,绣坊不仅养活了自己,还盈利五百两。虽然比起沈家从前的收入微不足道,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更让青娥欣慰的是,看到那些重新有了生计的仆妇们脸上重现的笑容,看到府中女眷们因自食其力而挺直的腰杆。

  这晚,她独自在太夫人灵前上香。

  “祖母,您看见了吗?”她轻声道,“沈家还没有倒。我们会用双手,重新撑起这个家。”

  窗外,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那株老梅历经风雪,枝头竟又绽出几朵新蕊。

  青娥推开窗,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前路依然艰难,但她知道,只要不放弃希望,不失去勇气,再难的局,也总有破解的一天。

  而远在边关的三叔,即将带回一个消息,一个或许能改变沈家命运的消息...

  但那是后话了。眼下,这个年轻的女子,正用她纤弱却坚定的双手,一点一点,收拾着这片破碎的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