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寻求庇护-《一家老茶馆,民国三代人》

  几十公斤药品换一座金矿,这笔买卖让彼得耶夫心满意足,当场便与宋少轩签了约。在他想来,那金矿虽能产出黄澄澄的金子,可开采成本高昂,管理更是劳心费力,远不如眼下能救命的磺胺来得实在。这玩意在战时,价值堪比黄金,甚至更为紧俏。

  宋少轩心下更是畅快。他拿出的,乃是包装上写得明明白白的“白皮猪专用磺胺嘧啶”,算是精准投喂,对症下药了。用这点代价换回一座源源不断的金矿,无疑是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他看得更远:张家日后雄踞三省已成定局,早日铺设关系总是好事。更何况,于此乱世之中,黄金的实际购买力,远不如后世那般惊人。

  思虑及此,他当即提笔给以雯修书一封。信中将来龙去脉详述分明,直言需借她之力寻求庇护,以保障这远在北疆的金矿利益。写罢折好信纸,唤来可靠的蒙古兄弟,嘱其务必亲手送达。

  事实上,那位赵大人如今也常在京中,名义上的职务是修撰清史,与石虎胡同里被圈禁的那位处境相类。然则,其人影响力犹在,更是奉天张帅的恩人。

  宋少轩深知,自己若此刻贸然攀附,只怕会留下急功近利的坏印象,日后在他面前便再也直不起腰杆。不如先让以雯代为探探口风,方是稳妥之举。

  彼时,以雯借口年纪尚小、需读书明理,进了塘沽女子学堂,平日里很少在家。她那夫君也是个书痴,竟也在外头埋头求学。这把一心想早日抱上孙儿的赵大人气得够呛,却也不好明着阻拦。

  这日,听说侄媳妇家中来了信,赵大人便端出长辈的架子,大大咧咧地亲手拆了。这年头没什么隐私可言,替晚辈察看信件,在他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家长权力。

  他心下嘀咕,指不定是这小媳妇的娘家在背后撺掇什么,若真如此,他便要着手为侄子张罗纳妾了。

  不料,信中所言竟是金矿交易与寻求庇护之事。赵大人曾任三省督军,对此矿的来历与价值自是了然于胸。

  他万万没想到,那个看似不起眼的茶馆掌柜,竟有这般手腕。通读全信,他更觉此人非同小可:不仅生财有道,能攫取金矿,竟还心系教育,怀揣着以启民智来救国的抱负。赵大人顿时来了兴致,当即提笔给张帅修书一封。

  此时的张帅,尚未成为雄踞三省的霸主。他此前连番运作皆告失利,连奉天将军的位子都没拿下。

  不久前他秘密入京向袁大帅表了忠心,表态支持帝制,最终却只得了个虚头巴脑的“子爵”头衔悻悻而归,正为此事窝火,在老家忙着整顿家务。

  他所忙的,正是儿子的未来。他的嫡子小六子,虽才十几岁,却和他一般,最爱听说书英雄、崇拜豪杰。这让他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