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没过几日,朝堂上便起了风声。
先是几位白发苍苍的御史,身着褪色的绛紫官袍,倚老卖老,在庄严肃穆的朝会上痛心疾首地哭谏。其中一位姓王的老臣,颤巍巍跪伏于地,声泪俱下:百善孝为先,陛下富有四海,统御万民,岂能让太后娘娘忧思成疾,此乃国之不祥啊!臣等叩请陛下,以孝治天下,莫负万民所望!他那嘶哑的嗓音在殿宇梁柱间回荡,引得不少官员暗暗颔首。
紧接着,一些曾受过郭家恩惠、或本就与太后一系牵连颇深的官员,也纷纷上书,言辞恳切,字字句句皆扣着二字。礼部侍郎赵文渊更是引经据典,在奏疏中写道:恳请陛下躬身尽孝,效法古之圣君,文王承欢,汉武侍疾。陛下当亲奉汤药于榻前,以安太后之心,以安天下臣民之心。这些奏章如雪片般飞入宫中,堆积在景帝的御案之上。
舆论的潮水,开始朝着景帝汹涌而来。
御书房内,龙涎香的青烟袅袅,却驱不散那凝重的气氛。景帝烦躁不堪,明黄色的龙袍衬得他脸色愈发阴沉。他在冰冷的金砖地上来回踱步,靴声橐橐,最终,他猛地抓起手边一本言辞最为激烈的奏折,狠狠地摔在地上!朱批御笔滚落一旁,墨迹污了华贵的地毯。
一群老顽固!他低吼,胸膛剧烈起伏,朕如何不孝了?是朕短了仁寿宫的吃穿用度,还是苛待了母后身边的人?她自己心中有鬼,郁结难舒,病了,倒成了朕的不是!这天下的道理,难道都长在他们嘴里不成?
李德全躬着身子,连大气都不敢出。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细微的脚步声,有小太监小心翼翼地通传:启禀陛下,谢昭容娘娘,前来给陛下送安神汤。
如同燥热暑天里忽然吹入一丝凉风,景帝翻腾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一些。他深吸一口气,挥了挥手,声音带着未尽的余怒:让她进来。
殿门轻启,谢含烟端着红木托盘,缓步而入。她身着淡青色素面宫装,发髻只簪一枚白玉簪,清丽脱俗。她一眼便瞥见了地上散乱的奏折,以及景帝那铁青紧绷的侧脸。她未发一言,先将手中那盏温热的安神汤轻轻放在紫檀木龙纹案上,然后俯下身,姿态优雅而从容,默默地将一本本奏折拾起,用绢帕拂去并不存在的灰尘,依着次序,重新码放整齐。她的动作轻柔,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定力量。
你也觉得,是朕的错吗?景帝忽然开口,声音因愤怒而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寻求认同的渴望。
谢含烟抬起头,目光清澈如水,坦然地迎向他的视线:陛下没错。她的声音平稳而坚定。顿了顿,她走近两步,轻声道,那声音如同耳语,却字字清晰,但孝道,有时候无关对错,只在人心。
是私心,也是人心。谢含烟的声音依旧很柔,却像涓涓细流,悄然浸润着他焦灼的心田,陛下是天子,受命于天,牧守四方。可陛下,也是人子。天下万民看不见仁寿宫里的层层算计,听不见那些暗潮汹涌的机锋,他们只看得见太后病榻缠绵,形容憔悴,而陛下您,身为人子,却连一次探望都不曾。一日如此,尚可说是政务繁忙;日子久了,史官的笔会如何记载?街头巷尾的百姓又会如何议论?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
她悄然移至景帝身侧,伸出纤纤玉指,为他轻轻揉着紧绷的太阳穴。指尖带着微凉的温度和淡淡的馨香,稍稍驱散了他额角的胀痛。陛下,太后这一病,是以退为进,是将自己变成了‘孝道’的化身。谁此刻与她为敌,便是在与这千百年来的纲常伦理为敌,是与天下人的共识为敌。这顶‘不孝’的帽子,太重了,我们戴不起。
景帝闭上眼,感受着那恰到好处的力度,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胸腔中那股积郁的怨气,如同被戳破的皮囊,渐渐泄去,只剩下深深的无力感。他何尝不知这个道理?只是被至亲算计、被臣子逼迫的屈辱,实在难平。
那依你之见,朕该如何?他问,声音已缓和许多。
去看看她。谢含烟的声音轻得像一阵拂过莲叶的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不仅要去看,还要看得情真意切,看得天下皆知。要让所有人都看到,陛下的孝心,感天动地。
她附在景帝耳边,用更低的声音说了几句。只见景帝原本紧闭的眼睫微颤,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那双深邃的眸子,慢慢亮了起来,如同拨云见日。他看着眼前这个看似柔弱,如风中柳絮般的女子,却总能在绝境中为他找到一线生机,指明一条出路。心中百感交集,有庆幸,有依赖,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动容。
最终,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喟叹,他伸出手,一把将眼前这抹清丽的身影揽入怀中,紧紧拥住。
含烟,他将下颌轻抵在她馨香的发间,声音低沉而真挚,有你,是朕之幸。
殿内烛火摇曳,将相拥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拉得很长。窗外的天色,不知何时已悄然暗了下来。
先是几位白发苍苍的御史,身着褪色的绛紫官袍,倚老卖老,在庄严肃穆的朝会上痛心疾首地哭谏。其中一位姓王的老臣,颤巍巍跪伏于地,声泪俱下:百善孝为先,陛下富有四海,统御万民,岂能让太后娘娘忧思成疾,此乃国之不祥啊!臣等叩请陛下,以孝治天下,莫负万民所望!他那嘶哑的嗓音在殿宇梁柱间回荡,引得不少官员暗暗颔首。
紧接着,一些曾受过郭家恩惠、或本就与太后一系牵连颇深的官员,也纷纷上书,言辞恳切,字字句句皆扣着二字。礼部侍郎赵文渊更是引经据典,在奏疏中写道:恳请陛下躬身尽孝,效法古之圣君,文王承欢,汉武侍疾。陛下当亲奉汤药于榻前,以安太后之心,以安天下臣民之心。这些奏章如雪片般飞入宫中,堆积在景帝的御案之上。
舆论的潮水,开始朝着景帝汹涌而来。
御书房内,龙涎香的青烟袅袅,却驱不散那凝重的气氛。景帝烦躁不堪,明黄色的龙袍衬得他脸色愈发阴沉。他在冰冷的金砖地上来回踱步,靴声橐橐,最终,他猛地抓起手边一本言辞最为激烈的奏折,狠狠地摔在地上!朱批御笔滚落一旁,墨迹污了华贵的地毯。
一群老顽固!他低吼,胸膛剧烈起伏,朕如何不孝了?是朕短了仁寿宫的吃穿用度,还是苛待了母后身边的人?她自己心中有鬼,郁结难舒,病了,倒成了朕的不是!这天下的道理,难道都长在他们嘴里不成?
李德全躬着身子,连大气都不敢出。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细微的脚步声,有小太监小心翼翼地通传:启禀陛下,谢昭容娘娘,前来给陛下送安神汤。
如同燥热暑天里忽然吹入一丝凉风,景帝翻腾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一些。他深吸一口气,挥了挥手,声音带着未尽的余怒:让她进来。
殿门轻启,谢含烟端着红木托盘,缓步而入。她身着淡青色素面宫装,发髻只簪一枚白玉簪,清丽脱俗。她一眼便瞥见了地上散乱的奏折,以及景帝那铁青紧绷的侧脸。她未发一言,先将手中那盏温热的安神汤轻轻放在紫檀木龙纹案上,然后俯下身,姿态优雅而从容,默默地将一本本奏折拾起,用绢帕拂去并不存在的灰尘,依着次序,重新码放整齐。她的动作轻柔,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定力量。
你也觉得,是朕的错吗?景帝忽然开口,声音因愤怒而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寻求认同的渴望。
谢含烟抬起头,目光清澈如水,坦然地迎向他的视线:陛下没错。她的声音平稳而坚定。顿了顿,她走近两步,轻声道,那声音如同耳语,却字字清晰,但孝道,有时候无关对错,只在人心。
是私心,也是人心。谢含烟的声音依旧很柔,却像涓涓细流,悄然浸润着他焦灼的心田,陛下是天子,受命于天,牧守四方。可陛下,也是人子。天下万民看不见仁寿宫里的层层算计,听不见那些暗潮汹涌的机锋,他们只看得见太后病榻缠绵,形容憔悴,而陛下您,身为人子,却连一次探望都不曾。一日如此,尚可说是政务繁忙;日子久了,史官的笔会如何记载?街头巷尾的百姓又会如何议论?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
她悄然移至景帝身侧,伸出纤纤玉指,为他轻轻揉着紧绷的太阳穴。指尖带着微凉的温度和淡淡的馨香,稍稍驱散了他额角的胀痛。陛下,太后这一病,是以退为进,是将自己变成了‘孝道’的化身。谁此刻与她为敌,便是在与这千百年来的纲常伦理为敌,是与天下人的共识为敌。这顶‘不孝’的帽子,太重了,我们戴不起。
景帝闭上眼,感受着那恰到好处的力度,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胸腔中那股积郁的怨气,如同被戳破的皮囊,渐渐泄去,只剩下深深的无力感。他何尝不知这个道理?只是被至亲算计、被臣子逼迫的屈辱,实在难平。
那依你之见,朕该如何?他问,声音已缓和许多。
去看看她。谢含烟的声音轻得像一阵拂过莲叶的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不仅要去看,还要看得情真意切,看得天下皆知。要让所有人都看到,陛下的孝心,感天动地。
她附在景帝耳边,用更低的声音说了几句。只见景帝原本紧闭的眼睫微颤,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那双深邃的眸子,慢慢亮了起来,如同拨云见日。他看着眼前这个看似柔弱,如风中柳絮般的女子,却总能在绝境中为他找到一线生机,指明一条出路。心中百感交集,有庆幸,有依赖,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动容。
最终,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喟叹,他伸出手,一把将眼前这抹清丽的身影揽入怀中,紧紧拥住。
含烟,他将下颌轻抵在她馨香的发间,声音低沉而真挚,有你,是朕之幸。
殿内烛火摇曳,将相拥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拉得很长。窗外的天色,不知何时已悄然暗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