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姜氏覆灭、宫中人心惶惶之际,谢含烟认为“复活”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谢蕴和周衍的默契配合下,一场精心设计的“真相大白”戏码上演。先是曾有恩于谢含烟的老宫人“偶然”发现贵妃“遗书”,诉说其察觉姜氏阴谋,为保全皇室、搜集证据,不得已假死隐忍;接着,周衍“夜观星象”,称“凤星隐匿之光重耀,冤屈得雪”;最后,谢蕴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为妹妹辩白,并呈上部分证明姜氏构陷谢家的证据。
景帝顺水推舟。一方面,他需要谢蕴的军权稳定局势;另一方面,谢含烟的“忠勇”和“隐忍”符合当下的政治需要,能有效安抚因姜氏倒台而动荡的人心。更重要的是,他对谢含烟确有几分愧疚(无论这愧疚有几分真心)。于是,他下旨为谢含烟正名,迎其“还宫”,恢复之位,且因其“护驾有功”、“忍辱负重”,恩宠更胜往昔。
谢含烟重新踏入了熟悉的澄光殿。殿内陈设依旧,却物是人非。她抚过冰凉的翡翠屏风,指尖划过光滑的桌面,脸上并无太多喜悦,只有一片沉静的冷漠。这场假死重生的大戏,她赢了第一步,但前方的路,依旧布满荆棘。景帝的猜忌不会消失,谢蕴的兵权是双刃剑,周衍的目的依旧成谜,还有那位静观其变的太后……她需要更加谨慎,一步步巩固自己的地位,直到无人可以撼动。
就在姜氏覆灭、宫中人心惶惶之际,谢含烟于暗处冷眼旁观,认为“复活”的时机已然成熟。在谢蕴与周衍心照不宣的精密配合下,一场旨在“真相大白”的戏码层层铺开。先是那位曾受谢含烟恩惠、如今在司制局做些闲差的老宫人,在清理旧库房时,“偶然”于一个积满灰尘的妆奁夹层中,发现了贵妃亲笔所书的“遗书”。绢帛之上,字迹娟秀却力透纸背,详尽诉说了她如何敏锐察觉姜氏勾结北戎、意图不轨的惊天阴谋,为保全皇室血脉、暗中搜集铁证,不得已才选择假死隐忍,字里行间充满了孤臣孽子的悲愤与无奈。此物一出,后宫窃窃私语,同情之声渐起。
紧接着,一向深居简出的国师周衍,于一次例行的星象奏报中,凝重指出:“臣夜观天象,见凤星隐匿之光重耀于紫微之侧,光华更胜往昔,此乃沉冤得雪、忠良显赫之兆,实预示国运将颓而复振。”这番玄奥之语,经由内侍有意无意地传播,迅速在前朝后宫引起了震动。
最后,在金銮殿上,刚刚“死里逃生”、重掌兵权的谢蕴,身着戎装,未卸甲胄,便跪倒在御前,虎目含泪,声音哽咽却洪亮地慷慨陈词,痛斥姜焕构陷忠良、通敌卖国之罪,并当众呈上数封密信及一枚染血的谢家暗卫腰牌作为部分铁证,力证妹妹谢含烟的清白与忠烈。三管齐下,步步为营,将谢含烟的形象从“罪妇”彻底扭转成为“忍辱负重的忠勇之人”。
景帝顺水推舟。一方面,他需要谢蕴的军权稳定局势;另一方面,谢含烟的“忠勇”和“隐忍”符合当下的政治需要,能有效安抚因姜氏倒台而动荡的人心。更重要的是,他对谢含烟确有几分愧疚(无论这愧疚有几分真心)。于是,他下旨为谢含烟正名,迎其“还宫”,恢复之位,且因其“护驾有功”、“忍辱负重”,恩宠更胜往昔。
谢含烟重新踏入了熟悉的澄光殿。殿内陈设依旧,却物是人非。她抚过冰凉的翡翠屏风,指尖划过光滑的桌面,脸上并无太多喜悦,只有一片沉静的冷漠。这场假死重生的大戏,她赢了第一步,但前方的路,依旧布满荆棘。景帝的猜忌不会消失,谢蕴的兵权是双刃剑,周衍的目的依旧成谜,还有那位静观其变的太后……她需要更加谨慎,一步步巩固自己的地位,直到无人可以撼动。
就在姜氏覆灭、宫中人心惶惶之际,谢含烟于暗处冷眼旁观,认为“复活”的时机已然成熟。在谢蕴与周衍心照不宣的精密配合下,一场旨在“真相大白”的戏码层层铺开。先是那位曾受谢含烟恩惠、如今在司制局做些闲差的老宫人,在清理旧库房时,“偶然”于一个积满灰尘的妆奁夹层中,发现了贵妃亲笔所书的“遗书”。绢帛之上,字迹娟秀却力透纸背,详尽诉说了她如何敏锐察觉姜氏勾结北戎、意图不轨的惊天阴谋,为保全皇室血脉、暗中搜集铁证,不得已才选择假死隐忍,字里行间充满了孤臣孽子的悲愤与无奈。此物一出,后宫窃窃私语,同情之声渐起。
紧接着,一向深居简出的国师周衍,于一次例行的星象奏报中,凝重指出:“臣夜观天象,见凤星隐匿之光重耀于紫微之侧,光华更胜往昔,此乃沉冤得雪、忠良显赫之兆,实预示国运将颓而复振。”这番玄奥之语,经由内侍有意无意地传播,迅速在前朝后宫引起了震动。
最后,在金銮殿上,刚刚“死里逃生”、重掌兵权的谢蕴,身着戎装,未卸甲胄,便跪倒在御前,虎目含泪,声音哽咽却洪亮地慷慨陈词,痛斥姜焕构陷忠良、通敌卖国之罪,并当众呈上数封密信及一枚染血的谢家暗卫腰牌作为部分铁证,力证妹妹谢含烟的清白与忠烈。三管齐下,步步为营,将谢含烟的形象从“罪妇”彻底扭转成为“忍辱负重的忠勇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