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的恩旨一下,满朝哗然。
谁也没想到,皇帝不仅采纳了御史大夫王柬之的建议,甚至做得比他请求的还要周全。将前朝废太子的女儿们接入宫中,这不仅仅是充实后宫,更是一种政治姿态。它向天下宣告,新君有着宽广的胸襟,连前朝罪裔都能容纳善待,何况是寻常臣民?
王柬之等一众老臣,本已做好了被皇帝斥责甚至罢官的准备,却没想到等来的是这样的结果。他们对景帝的敬畏之中,不由得又多了几分钦佩。而那些原本还想借机将自家女儿送入宫中,分一杯羹的勋贵们,也只能悻悻作罢。毕竟,谁也不敢说自家女儿,比前朝的皇室血脉更高贵。
一场可能掀起后宫风波的“纳妃”之事,就被谢含烟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于无形。
三位宗室女被接入宫中,分别册封为婕妤、昭仪、容华,赐居东西配殿,份例供给一应俱全,极尽优渥。景帝依着谢含烟的建议,在册封当日召见了她们一次,说了几句勉励的话,便再未踏足过她们的宫门。
明眼人都看得出,皇帝此举,不过是为了安抚前朝、堵住臣子之口的权宜之计。他对皇后的恩宠,没有因为新人的到来而有丝毫减损,反而愈发专隆。每日下朝,必先去坤宁宫与皇后一同用膳,夜里也从不移驾别处。帝后二人,形影不离,俨然一对寻常夫妻。
新入宫的三位美人,都是在冷眼中长大的,深知世事艰难。她们本就对命运不敢有过多奢求,如今能脱离宗人府别院的苦寒,过上锦衣玉食、无人欺凌的日子,已是天大的恩赐。加之谢含烟待她们宽和,从不苛待,她们自然也安分守己,不敢有丝毫僭越之心。
一时间,大盛的后宫呈现出一种诡异而和谐的景象。皇帝、皇后琴瑟和鸣,几位有名无实的妃嫔安居一隅,整个后宫清净得宛如一潭静水,让那些等着看好戏的人,大失所望。
然而,越是平静的水面,越可能藏着暗涌。
谢含烟虽不动声色,却并非毫无防备。她深知,后宫从来不是风平浪静之地,今日的安宁,不过是风雨前的片刻宁静。她暗中吩咐内侍省,将三位新妃的日常起居、往来宫人、饮食用度一一记录在案,事无巨细,皆报于她。她不许宫人怠慢,也不许她们过分亲近,既不冷待,也不纵容,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景帝虽不过问后宫琐事,却也不是全然不察。他曾在御书房中翻阅奏章时,忽而抬头问:“皇后近日可还安好?”
内侍总管忙答:“皇后娘娘一切如常,只是近日多看了些宗室旧档。”
景帝闻言,唇角微扬,未再言语。他知她心性,知她不会让自己陷于被动。他更知,她之所以如此,不是为了争宠,而是为了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安稳。
三位新妃中,尤以册封为昭仪的沈氏最为聪慧。她出身宗室旁支,自幼聪慧寡言,冷眼旁观多年,早已练就一副不动声色的本事。她看得出皇后非寻常女子,也看得出皇帝对皇后的情意,非但不会蠢到去争,反而在入宫第三日,便亲手绣了一副“百鸟朝凤”的屏风,遣人送至坤宁宫,以示敬意。
谢含烟收下屏风,未多言,只命人将其置于偏殿,不显眼,却也不蒙尘。她知沈氏之意,也知这份“敬”背后,藏着的是一份识时务的聪明。
而那位封为婕妤的林氏,年纪最轻,性子也最怯。她初入宫时,夜夜梦魇,冷汗湿枕。谢含烟得知后,未遣人训斥,只命御医每晚送一碗安神汤,并吩咐宫女在寝殿外点一盏长明灯。林氏感激涕零,日后每逢节庆,必亲手缝制香囊,送至坤宁宫,虽针脚粗陋,却胜在心意真切。
至于那位容华赵氏,性子最为沉稳,入宫后极少言语,整日只在自己的小院里种花养草,不问世事。她宫中最常传来的消息,不过是“今日剪了枝”“明日换了盆”。谢含烟听罢,只淡淡一笑:“她倒是个有福气的。”
后宫无事,前朝却未必安宁。
王柬之虽因纳妃之事得皇帝嘉许,却并未因此得意忘形。相反,他越发谨慎,连上奏的折子都少了许多。有人私下问他:“王大人为何近来沉默?”
他只答一句:“风雨未至,先静观其变。”
而景帝,依旧每日下朝后直奔坤宁宫,与皇后对坐用膳,谈笑如常。他不再提纳妃之事,也不再问三位新妃的动静。仿佛那三人从未入宫,仿佛这后宫,自始至终,唯有谢含烟一人。
可他知道,这份清净,是她用心思换来的。
她也知道,他之所以不问,是因为信她。
帝后之间,无需多言,一眼便知深浅。
于是,大盛的后宫,在这份默契中,继续静水深流。
谁也没想到,皇帝不仅采纳了御史大夫王柬之的建议,甚至做得比他请求的还要周全。将前朝废太子的女儿们接入宫中,这不仅仅是充实后宫,更是一种政治姿态。它向天下宣告,新君有着宽广的胸襟,连前朝罪裔都能容纳善待,何况是寻常臣民?
王柬之等一众老臣,本已做好了被皇帝斥责甚至罢官的准备,却没想到等来的是这样的结果。他们对景帝的敬畏之中,不由得又多了几分钦佩。而那些原本还想借机将自家女儿送入宫中,分一杯羹的勋贵们,也只能悻悻作罢。毕竟,谁也不敢说自家女儿,比前朝的皇室血脉更高贵。
一场可能掀起后宫风波的“纳妃”之事,就被谢含烟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于无形。
三位宗室女被接入宫中,分别册封为婕妤、昭仪、容华,赐居东西配殿,份例供给一应俱全,极尽优渥。景帝依着谢含烟的建议,在册封当日召见了她们一次,说了几句勉励的话,便再未踏足过她们的宫门。
明眼人都看得出,皇帝此举,不过是为了安抚前朝、堵住臣子之口的权宜之计。他对皇后的恩宠,没有因为新人的到来而有丝毫减损,反而愈发专隆。每日下朝,必先去坤宁宫与皇后一同用膳,夜里也从不移驾别处。帝后二人,形影不离,俨然一对寻常夫妻。
新入宫的三位美人,都是在冷眼中长大的,深知世事艰难。她们本就对命运不敢有过多奢求,如今能脱离宗人府别院的苦寒,过上锦衣玉食、无人欺凌的日子,已是天大的恩赐。加之谢含烟待她们宽和,从不苛待,她们自然也安分守己,不敢有丝毫僭越之心。
一时间,大盛的后宫呈现出一种诡异而和谐的景象。皇帝、皇后琴瑟和鸣,几位有名无实的妃嫔安居一隅,整个后宫清净得宛如一潭静水,让那些等着看好戏的人,大失所望。
然而,越是平静的水面,越可能藏着暗涌。
谢含烟虽不动声色,却并非毫无防备。她深知,后宫从来不是风平浪静之地,今日的安宁,不过是风雨前的片刻宁静。她暗中吩咐内侍省,将三位新妃的日常起居、往来宫人、饮食用度一一记录在案,事无巨细,皆报于她。她不许宫人怠慢,也不许她们过分亲近,既不冷待,也不纵容,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景帝虽不过问后宫琐事,却也不是全然不察。他曾在御书房中翻阅奏章时,忽而抬头问:“皇后近日可还安好?”
内侍总管忙答:“皇后娘娘一切如常,只是近日多看了些宗室旧档。”
景帝闻言,唇角微扬,未再言语。他知她心性,知她不会让自己陷于被动。他更知,她之所以如此,不是为了争宠,而是为了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安稳。
三位新妃中,尤以册封为昭仪的沈氏最为聪慧。她出身宗室旁支,自幼聪慧寡言,冷眼旁观多年,早已练就一副不动声色的本事。她看得出皇后非寻常女子,也看得出皇帝对皇后的情意,非但不会蠢到去争,反而在入宫第三日,便亲手绣了一副“百鸟朝凤”的屏风,遣人送至坤宁宫,以示敬意。
谢含烟收下屏风,未多言,只命人将其置于偏殿,不显眼,却也不蒙尘。她知沈氏之意,也知这份“敬”背后,藏着的是一份识时务的聪明。
而那位封为婕妤的林氏,年纪最轻,性子也最怯。她初入宫时,夜夜梦魇,冷汗湿枕。谢含烟得知后,未遣人训斥,只命御医每晚送一碗安神汤,并吩咐宫女在寝殿外点一盏长明灯。林氏感激涕零,日后每逢节庆,必亲手缝制香囊,送至坤宁宫,虽针脚粗陋,却胜在心意真切。
至于那位容华赵氏,性子最为沉稳,入宫后极少言语,整日只在自己的小院里种花养草,不问世事。她宫中最常传来的消息,不过是“今日剪了枝”“明日换了盆”。谢含烟听罢,只淡淡一笑:“她倒是个有福气的。”
后宫无事,前朝却未必安宁。
王柬之虽因纳妃之事得皇帝嘉许,却并未因此得意忘形。相反,他越发谨慎,连上奏的折子都少了许多。有人私下问他:“王大人为何近来沉默?”
他只答一句:“风雨未至,先静观其变。”
而景帝,依旧每日下朝后直奔坤宁宫,与皇后对坐用膳,谈笑如常。他不再提纳妃之事,也不再问三位新妃的动静。仿佛那三人从未入宫,仿佛这后宫,自始至终,唯有谢含烟一人。
可他知道,这份清净,是她用心思换来的。
她也知道,他之所以不问,是因为信她。
帝后之间,无需多言,一眼便知深浅。
于是,大盛的后宫,在这份默契中,继续静水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