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夜那夜复一夜、无微不至的温柔安抚,如同一场连绵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苏婉干涸龟裂的心田。那堵由恐惧、怀疑和残缺记忆筑起的高墙,在这持续而坚定的暖流冲击下,终于彻底瓦解。心防既卸,一种全新的、带着试探和小心翼翼的相处模式,开始在两人之间悄然建立。
苏婉不再像之前那样,将东方夜的存在视为一种压力或需要戒备的源头。她开始尝试着,以一种更接近“平常”的方式与他相处。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亲近,而是一种缓慢的、带着观察意味的接纳。
清晨,当东方夜如同过去数月一样,准时出现在病房,带来温热的早餐和当天的报纸时,苏婉不再只是沉默地接过,或简单地“嗯”一声。她会抬起眼,看向他,轻声说一句:“早。”
很平常的一个字,却让东方夜整理餐盒的手指几不可察地顿了顿。他抬眸,对上她不再闪躲的目光,那里虽然还带着些许未散的迷茫,却已没有了往日的疏离和抗拒。他心底那片沉寂的海,因这细微的变化而漾开了一圈涟漪。他回以同样平静温和的颔首:“早。”
早餐时,她甚至会偶尔就报纸上的某条财经新闻,或者早餐的口味,发表一两句简单的看法。不再是充满隔阂的沉默,也不是刻意寻找的话题,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生在日常相处中的交流。
东方夜会认真地听着,然后给出自己的见解,或是记下她对食物的偏好。他的回应总是恰到好处,不会过度热情让她不适,也不会过于冷淡让她却步。他像一位最有耐心的舞伴,精准地跟随着她试探的舞步,引领着她,慢慢找回两人之间曾经有过的、那种无需言说的默契节奏。
医生来查房时,苏婉虽然仍会下意识地紧张,但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寻求东方夜目光的庇护,而是会自己主动向医生描述身体的感受,提出疑问。东方夜则安静地站在一旁,只在医生询问某些他更清楚的细节时,才补充一两句。他将主导权完全交还给她,尊重她重新建立起的、对自身事务的掌控感。
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让苏婉尝试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
下午,李丹丹又来“活跃气氛”,咋咋呼呼地抱怨着工作室遇到的一个难缠客户。苏婉听着,眉头微蹙,下意识地开始思考解决方案。她不再完全依赖东方夜的建议,而是尝试着提出自己的想法。
“或许……可以尝试从情感共鸣的角度切入?那个客户不是刚得了孙女吗?”苏婉犹豫着开口,语气还带着不确定。
李丹丹眼睛一亮:“对哦!我怎么没想到!还是婉婉你厉害!”
东方夜坐在稍远一点的沙发上处理邮件,闻言抬起头,目光落在苏婉带着思索侧脸上,唇角微微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赞赏弧度。他没有插话,只是在她看过来时,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眼神。
这种无声的支持,比任何直接的帮助都更让苏婉感到安心和力量。她发现,当她不再将他视为需要时刻警惕的“危险源”,而是看作一个可以并肩、可以信赖的伙伴时,与他相处,变成了一件……并不困难,甚至有些自然而然的事情。
她开始留意到一些之前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他喝咖啡不喜欢加糖,阅读时会无意识地用指尖轻敲桌面,处理工作时神情专注而冷峻,但与她和孩子说话时,眼神会不自觉变得柔和。
这些发现,让她脑海中那个因为失忆而变得模糊、甚至有些扭曲的“东方夜”形象,逐渐被眼前这个真实、立体、充满生活气息的男人所覆盖。
傍晚,小念照例被刘姨带来。孩子敏锐地察觉到了妈妈和爸爸之间气氛的变化,变得更加活泼粘人。他一会儿赖在苏婉怀里让她讲故事,一会儿又爬到东方夜腿上要求“举高高”。
苏婉看着东方夜轻松地将儿子举过头顶,听着孩子银铃般的笑声,再感受着自己怀中尚存的、孩子小小的温度和重量,一种久违的、属于“家”的完整感和暖意,缓缓包裹住她。
她甚至尝试着,在东方夜将小念放下来时,自然地递过去一张湿巾,让他擦擦儿子玩闹后额头的薄汗。
东方夜接过湿巾的动作有瞬间的凝滞,他深深看了她一眼,那目光复杂,有惊喜,有感动,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深沉情感。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依言仔细地替小念擦汗,仿佛这只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互动。
然而,就是这种“寻常”,对于正在努力重新构建与这个世界联系的苏婉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进步。
夜色渐深,小念被刘姨带走后,病房里恢复了安静。苏婉靠在床头,没有像之前那样刻意避开与东方夜的独处。她甚至主动提起了明天出院的事情。
“明天……需要准备些什么吗?”她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对未知环境的细微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种准备面对的决心。
东方夜放下手中的杂志,看向她,目光温和而坚定:“什么都不用准备,家里一切都安排好了。你只需要……放心跟我回去。”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苏婉看着他,轻轻点了点头。
这一刻,没有激动人心的告白,没有感人肺腑的承诺。有的只是一种历经风雨后,逐渐沉淀下来的平静与温和。
苏婉知道,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那些问题并未完全消失,记忆的拼图也还有缺失,心底深处对再次受伤的恐惧也偶有冒头。但她不再选择逃避或抗拒。
她开始尝试,尝试着重新认识这个叫东方夜的男人,尝试着与他处之如常,尝试着去相信,他们之间,或许真的可以拥有一个不同于痛苦过去的、崭新的未来。
这尝试的第一步,她迈得小心翼翼,却也异常坚定。而东方夜,则用他全部的耐心和温柔,为她铺就了这条回归的路,等待着她,一步一步,走向他,走向他们共同的家。
苏婉不再像之前那样,将东方夜的存在视为一种压力或需要戒备的源头。她开始尝试着,以一种更接近“平常”的方式与他相处。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亲近,而是一种缓慢的、带着观察意味的接纳。
清晨,当东方夜如同过去数月一样,准时出现在病房,带来温热的早餐和当天的报纸时,苏婉不再只是沉默地接过,或简单地“嗯”一声。她会抬起眼,看向他,轻声说一句:“早。”
很平常的一个字,却让东方夜整理餐盒的手指几不可察地顿了顿。他抬眸,对上她不再闪躲的目光,那里虽然还带着些许未散的迷茫,却已没有了往日的疏离和抗拒。他心底那片沉寂的海,因这细微的变化而漾开了一圈涟漪。他回以同样平静温和的颔首:“早。”
早餐时,她甚至会偶尔就报纸上的某条财经新闻,或者早餐的口味,发表一两句简单的看法。不再是充满隔阂的沉默,也不是刻意寻找的话题,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生在日常相处中的交流。
东方夜会认真地听着,然后给出自己的见解,或是记下她对食物的偏好。他的回应总是恰到好处,不会过度热情让她不适,也不会过于冷淡让她却步。他像一位最有耐心的舞伴,精准地跟随着她试探的舞步,引领着她,慢慢找回两人之间曾经有过的、那种无需言说的默契节奏。
医生来查房时,苏婉虽然仍会下意识地紧张,但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寻求东方夜目光的庇护,而是会自己主动向医生描述身体的感受,提出疑问。东方夜则安静地站在一旁,只在医生询问某些他更清楚的细节时,才补充一两句。他将主导权完全交还给她,尊重她重新建立起的、对自身事务的掌控感。
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让苏婉尝试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
下午,李丹丹又来“活跃气氛”,咋咋呼呼地抱怨着工作室遇到的一个难缠客户。苏婉听着,眉头微蹙,下意识地开始思考解决方案。她不再完全依赖东方夜的建议,而是尝试着提出自己的想法。
“或许……可以尝试从情感共鸣的角度切入?那个客户不是刚得了孙女吗?”苏婉犹豫着开口,语气还带着不确定。
李丹丹眼睛一亮:“对哦!我怎么没想到!还是婉婉你厉害!”
东方夜坐在稍远一点的沙发上处理邮件,闻言抬起头,目光落在苏婉带着思索侧脸上,唇角微微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赞赏弧度。他没有插话,只是在她看过来时,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眼神。
这种无声的支持,比任何直接的帮助都更让苏婉感到安心和力量。她发现,当她不再将他视为需要时刻警惕的“危险源”,而是看作一个可以并肩、可以信赖的伙伴时,与他相处,变成了一件……并不困难,甚至有些自然而然的事情。
她开始留意到一些之前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他喝咖啡不喜欢加糖,阅读时会无意识地用指尖轻敲桌面,处理工作时神情专注而冷峻,但与她和孩子说话时,眼神会不自觉变得柔和。
这些发现,让她脑海中那个因为失忆而变得模糊、甚至有些扭曲的“东方夜”形象,逐渐被眼前这个真实、立体、充满生活气息的男人所覆盖。
傍晚,小念照例被刘姨带来。孩子敏锐地察觉到了妈妈和爸爸之间气氛的变化,变得更加活泼粘人。他一会儿赖在苏婉怀里让她讲故事,一会儿又爬到东方夜腿上要求“举高高”。
苏婉看着东方夜轻松地将儿子举过头顶,听着孩子银铃般的笑声,再感受着自己怀中尚存的、孩子小小的温度和重量,一种久违的、属于“家”的完整感和暖意,缓缓包裹住她。
她甚至尝试着,在东方夜将小念放下来时,自然地递过去一张湿巾,让他擦擦儿子玩闹后额头的薄汗。
东方夜接过湿巾的动作有瞬间的凝滞,他深深看了她一眼,那目光复杂,有惊喜,有感动,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深沉情感。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依言仔细地替小念擦汗,仿佛这只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互动。
然而,就是这种“寻常”,对于正在努力重新构建与这个世界联系的苏婉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进步。
夜色渐深,小念被刘姨带走后,病房里恢复了安静。苏婉靠在床头,没有像之前那样刻意避开与东方夜的独处。她甚至主动提起了明天出院的事情。
“明天……需要准备些什么吗?”她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对未知环境的细微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种准备面对的决心。
东方夜放下手中的杂志,看向她,目光温和而坚定:“什么都不用准备,家里一切都安排好了。你只需要……放心跟我回去。”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苏婉看着他,轻轻点了点头。
这一刻,没有激动人心的告白,没有感人肺腑的承诺。有的只是一种历经风雨后,逐渐沉淀下来的平静与温和。
苏婉知道,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那些问题并未完全消失,记忆的拼图也还有缺失,心底深处对再次受伤的恐惧也偶有冒头。但她不再选择逃避或抗拒。
她开始尝试,尝试着重新认识这个叫东方夜的男人,尝试着与他处之如常,尝试着去相信,他们之间,或许真的可以拥有一个不同于痛苦过去的、崭新的未来。
这尝试的第一步,她迈得小心翼翼,却也异常坚定。而东方夜,则用他全部的耐心和温柔,为她铺就了这条回归的路,等待着她,一步一步,走向他,走向他们共同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