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关的灯泡接触不良,闪烁了几下才稳定下来,映照出金晓疲惫而麻木的脸。
他反手关上门,脱下外卖骑手的制服,随手扔在沙发的一角。
塑料饭盒的盖子被“啪”地一声揭开,他趿拉着拖鞋走到书桌前,打开手机。
屏幕亮起,金晓随便在视频网站的首页点开了一个看起来有些热度的推荐视频,打算就着这背景音解决掉今天的晚餐。
视频里的声音像是隔着一层模糊的介质,并未真正进入他的耳朵,只是作为一种填充寂静的背景存在。
直到“死亡”这个词突兀地穿透耳朵,他咀嚼的动作在不经意间慢了下来,原本涣散的目光也开始不自觉地聚焦到了屏幕上。
他这才注意到,这个视频是关于一首歌的乐评,歌名就叫《如果我今天死去》。
屏幕上,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约莫三四十岁的男人在说话。
他面容儒雅,背景是一整面墙的原木色书架,上面错落有致地摆满了黑胶唱片,旁边还有几台看起来就很精密的音频设备,看上去就价值不菲。
李若荀?
金晓皱了皱眉,这个名字他似乎听到过,但这个人具体长什么样,他不清楚。
毕竟他对偶像明星向来没什么兴趣。
但视频里那个男人接下来念出的歌词,却意外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他。
“歌词的核心,是那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我现在死去’。”
“它由此展开,让我们不禁去追问生命的意义,去探讨人存在的价值。”
“比如那句‘明天世界是否会在意’。”
“这句词是一种近乎虚无的叩问,直指个体生命在宏大世界中的渺小感。”
“是啊,我们是谁?”
“我们来过,然后离开,世界会因此有什么不同吗?”
何宇微微叹了口气,像是在自问,也像是在问每一个听者。
金晓抿紧了嘴唇,筷子定在了原地。
当初,他上高中,爷爷离世,自此孤独一人,学业也荒废了。
某一天他想着这不行,便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专升本,又自学考了很多颇有难度的证书,想着能改变命运。
但或许是从小父母双亡,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导致的孤僻,他似乎天生就带着一种与人群隔绝的屏障,无法自然地融入社会,工作中也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送外卖。
这份工作不需要太多复杂的社交,对他而言,反而是一种解脱。
他时常在深夜辗转反侧,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如果自己是个头脑简单的傻子也就罢了,浑浑噩噩度过一生或许也是一种幸福。
可偏偏,他的智力并不差,脑子里也总是喜欢东想西想,那些关于孤独、关于死亡、关于虚无的问题,就像幽灵一样,在无数个寂静的深夜里撞进他的脑海,让他备受煎熬。
真是奇怪,他想。
自己这样一个天煞孤星,孑然一身,无牵无挂,死了也注定不会有任何人真正在意的人,会思考这些问题似乎理所当然。
但站在聚光灯下,被无数粉丝簇拥和爱戴的歌手,他拥有那么多,为什么也会思考如此沉重的问题?
屏幕里,金晓的声音还在继续:
“而紧接着那句‘你梦里何时还会有我影迹’,则巧妙地将这种宏大的哲学思考拉回到了具体的情感层面。”
“这里面,有对爱的眷恋,有对记忆是否能够存续的担忧。这种个人情感与哲学层面的双重交织,让这首歌的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我甚至觉得,这隐隐约约地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理念,有那么点不谋而合的意思——正因为思考死亡,我们才更明白如何去活,去爱,去被铭记。”
金晓的心里像是忽然动了一下。
难道说总是思考这些没有意义的问题,是因为我也想去活,去爱,去被铭记吗?
可明明我已经习惯孤独,习惯一个人了。
不,不,我在撒谎。
我知道,我比谁都害怕孤独,害怕在某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里悄然逝去,不留下一丝痕迹,仿佛从未存在过的结局。
只是我无法改变,所以只能这样欺骗自己。
他沉默了,片刻回过神来,注意力才重新回到视频里,将进度条拉回到刚刚错过的内容之前。
“其次,歌词中关于爱情的永恒与遗憾,也描绘得非常动人。”
“‘晚霞’‘鲜花’,这些意象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堆砌,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对逝去爱情的唯美追忆,以及其中难以言说的遗憾。”
“比如那句‘用世间所有的鲜花和芬芳妆点你永远的身旁’,这是一种多么极致的、近乎理想化的情感寄托啊!”
金晓的眼前仿佛也浮现出晚霞与鲜花。
是啊,爱,那样美好,却又那样遥不可及。
“而‘我曾是那唯一’,又点出了在爱情中那种对独特性的执着与渴望。”
“曾经的独一无二,与如今的‘是否会在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当然了,这是我单独从歌词的表面意思去理解。”
何宇话锋一转。
“如果,我们联系到李若荀曾经提到过,这首歌是他献给粉丝的一份礼物。”
“那么,歌词里的这个‘你’,或许就能理解成他对全体粉丝的一个人格化指代。”
“这样一来,所谓的爱情,也就可以延展为他对粉丝的爱,粉丝对他的爱。”
“甚至再拓展一些,爱也不止有爱情啊,也可以是人类所有美好情感的合集,比如父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
“最后一点,也是我觉得歌词写得非常高明的地方,就是它所营造的矛盾的情感张力!”
何宇的语气略微上扬,带着一丝赞赏。
“歌曲中,‘终止呼吸’的决绝与‘抓紧生命美丽’的渴望,这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拉扯。”
“一方面,它似乎在表达一种对死亡的坦然,一种超脱。”
“但另一方面,你又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份对生命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恋,对‘你’的无限不舍。”
“这种矛盾性,使得歌词不再是单一的情绪输出,而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多层次的解读空间。”
他反手关上门,脱下外卖骑手的制服,随手扔在沙发的一角。
塑料饭盒的盖子被“啪”地一声揭开,他趿拉着拖鞋走到书桌前,打开手机。
屏幕亮起,金晓随便在视频网站的首页点开了一个看起来有些热度的推荐视频,打算就着这背景音解决掉今天的晚餐。
视频里的声音像是隔着一层模糊的介质,并未真正进入他的耳朵,只是作为一种填充寂静的背景存在。
直到“死亡”这个词突兀地穿透耳朵,他咀嚼的动作在不经意间慢了下来,原本涣散的目光也开始不自觉地聚焦到了屏幕上。
他这才注意到,这个视频是关于一首歌的乐评,歌名就叫《如果我今天死去》。
屏幕上,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约莫三四十岁的男人在说话。
他面容儒雅,背景是一整面墙的原木色书架,上面错落有致地摆满了黑胶唱片,旁边还有几台看起来就很精密的音频设备,看上去就价值不菲。
李若荀?
金晓皱了皱眉,这个名字他似乎听到过,但这个人具体长什么样,他不清楚。
毕竟他对偶像明星向来没什么兴趣。
但视频里那个男人接下来念出的歌词,却意外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他。
“歌词的核心,是那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我现在死去’。”
“它由此展开,让我们不禁去追问生命的意义,去探讨人存在的价值。”
“比如那句‘明天世界是否会在意’。”
“这句词是一种近乎虚无的叩问,直指个体生命在宏大世界中的渺小感。”
“是啊,我们是谁?”
“我们来过,然后离开,世界会因此有什么不同吗?”
何宇微微叹了口气,像是在自问,也像是在问每一个听者。
金晓抿紧了嘴唇,筷子定在了原地。
当初,他上高中,爷爷离世,自此孤独一人,学业也荒废了。
某一天他想着这不行,便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专升本,又自学考了很多颇有难度的证书,想着能改变命运。
但或许是从小父母双亡,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导致的孤僻,他似乎天生就带着一种与人群隔绝的屏障,无法自然地融入社会,工作中也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送外卖。
这份工作不需要太多复杂的社交,对他而言,反而是一种解脱。
他时常在深夜辗转反侧,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如果自己是个头脑简单的傻子也就罢了,浑浑噩噩度过一生或许也是一种幸福。
可偏偏,他的智力并不差,脑子里也总是喜欢东想西想,那些关于孤独、关于死亡、关于虚无的问题,就像幽灵一样,在无数个寂静的深夜里撞进他的脑海,让他备受煎熬。
真是奇怪,他想。
自己这样一个天煞孤星,孑然一身,无牵无挂,死了也注定不会有任何人真正在意的人,会思考这些问题似乎理所当然。
但站在聚光灯下,被无数粉丝簇拥和爱戴的歌手,他拥有那么多,为什么也会思考如此沉重的问题?
屏幕里,金晓的声音还在继续:
“而紧接着那句‘你梦里何时还会有我影迹’,则巧妙地将这种宏大的哲学思考拉回到了具体的情感层面。”
“这里面,有对爱的眷恋,有对记忆是否能够存续的担忧。这种个人情感与哲学层面的双重交织,让这首歌的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我甚至觉得,这隐隐约约地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理念,有那么点不谋而合的意思——正因为思考死亡,我们才更明白如何去活,去爱,去被铭记。”
金晓的心里像是忽然动了一下。
难道说总是思考这些没有意义的问题,是因为我也想去活,去爱,去被铭记吗?
可明明我已经习惯孤独,习惯一个人了。
不,不,我在撒谎。
我知道,我比谁都害怕孤独,害怕在某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里悄然逝去,不留下一丝痕迹,仿佛从未存在过的结局。
只是我无法改变,所以只能这样欺骗自己。
他沉默了,片刻回过神来,注意力才重新回到视频里,将进度条拉回到刚刚错过的内容之前。
“其次,歌词中关于爱情的永恒与遗憾,也描绘得非常动人。”
“‘晚霞’‘鲜花’,这些意象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堆砌,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对逝去爱情的唯美追忆,以及其中难以言说的遗憾。”
“比如那句‘用世间所有的鲜花和芬芳妆点你永远的身旁’,这是一种多么极致的、近乎理想化的情感寄托啊!”
金晓的眼前仿佛也浮现出晚霞与鲜花。
是啊,爱,那样美好,却又那样遥不可及。
“而‘我曾是那唯一’,又点出了在爱情中那种对独特性的执着与渴望。”
“曾经的独一无二,与如今的‘是否会在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当然了,这是我单独从歌词的表面意思去理解。”
何宇话锋一转。
“如果,我们联系到李若荀曾经提到过,这首歌是他献给粉丝的一份礼物。”
“那么,歌词里的这个‘你’,或许就能理解成他对全体粉丝的一个人格化指代。”
“这样一来,所谓的爱情,也就可以延展为他对粉丝的爱,粉丝对他的爱。”
“甚至再拓展一些,爱也不止有爱情啊,也可以是人类所有美好情感的合集,比如父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
“最后一点,也是我觉得歌词写得非常高明的地方,就是它所营造的矛盾的情感张力!”
何宇的语气略微上扬,带着一丝赞赏。
“歌曲中,‘终止呼吸’的决绝与‘抓紧生命美丽’的渴望,这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拉扯。”
“一方面,它似乎在表达一种对死亡的坦然,一种超脱。”
“但另一方面,你又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份对生命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恋,对‘你’的无限不舍。”
“这种矛盾性,使得歌词不再是单一的情绪输出,而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多层次的解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