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科技研发的初步尝试-《雪灾为奴,逆袭成王》

  天刚亮,文事堂的门还没完全打开,艾琳已经站在门口。她手里拿着一只陶罐的残片,边缘裂口整齐,像是被利器割过。昨夜抓到的接头人身上搜出的东西,现在就摆在她面前的木桌上。

  屋里陆续走进几个人。一个穿灰袍的男人低头进来,背着个布包。他是昨天从西林来的学者,名字没人记得清,大家都叫他“识字的”。他放下包,从里面取出几张画满线条的纸。

  “我昨晚看了你们用的弓。”他说,“弦拉得不够长,箭杆太重,射不远也穿不深。”

  旁边站着铁匠李三,抱着双臂没说话。老农赵婆在门口探了下头,嘀咕一句:“读书人懂什么打铁种地。”

  艾琳没理会这些话。她把陶罐碎片举起来,让所有人都能看到那道切口。

  “敌人用的是快刀,能在暗处动手。我们看不到他们,但能让他们看到我们的箭。”她说,“六十步外能不能射穿皮甲?犁地能不能少花一半力气?这些事,现在就得做。”

  她转向学者。“你说能改弓弩,能造新犁,那就试。但我有个规矩——每画一张图,就得做出一个样来。不能只说不做。”

  学者点头:“可以。但我需要人手和材料。”

  “你要谁,我调谁。”艾琳说,“铁匠、木工、耕过的人都有。材料从公仓出,记工分,算任务。”

  她转身对门外喊了一声。屯长快步走来。

  “传话下去,抽十个人进‘器械研改组’。李三带头,赵婆也去,你最知道犁地费不费劲。”

  李三皱眉:“我没做过新式样的东西。”

  “那你学。”艾琳说,“敌人不会等我们慢慢想。”

  半个时辰后,匠坊院子里摆上了两张长桌。学者摊开图纸,指着上面的弯形结构说:“这是复合弓的设计,用角、木、筋三层贴合,比单木弓力道大得多。”

  有人摇头:“三层粘一起?胶水撑不住吧?”

  “用鱼鳔熬胶,加麻丝加固。”学者拿起一块小木片演示,“这里弯曲的角度最关键,太急容易断,太平没劲。”

  艾琳蹲下来看那块模型。“先做个短弓试试。能射穿两层皮甲就算成。”

  李三带人开始找料。旧弓拆了取角片,渔村送来的鱼鳔连夜熬制。赵婆翻出自家祖传的老犁,指着底部说:“这里总卡土,翻得浅。”

  学者量了尺寸,在纸上画了个曲面形状。“改成这种弧度,土能自动翻开,省力。”

  第一天过去,短弓原型做好了。试射时,箭飞到五十步外,扎进第一层皮甲,但没穿透第二层。

  “弦太松。”学者检查后说,“再紧一扣。”

  第二天,鱼胶重新熬,角片打磨更薄。新犁也做了出来,只是木料不够结实,第一次拖行就裂了缝。

  赵婆叹气:“白忙一天。”

  “不是白忙。”艾琳站在边上,“知道了哪里不行,下一步就知道怎么改。”

  第三天清晨,匠坊门口围了一圈人。新短弓第三次上弦,艾琳亲自拉开几次,手感比之前顺滑许多。

  “放靶。”她说。

  箭射出,破风声清晰。六十步外,三层皮甲全被贯穿,最后一层还留了半截箭尖。

  人群里有人低呼:“真穿过去了!”

  接着是犁具试验。两头牛拉着旧犁和新犁同时前进。同样的土质,新犁翻得更深,牛走得更稳。

  “省力至少三成。”赶牛的村民回头喊。

  艾琳走到犁边,用手摸了下入土深度。沟槽平整,底土翻上来均匀。

  “可以批量做。”她说,“先做五副弓,三架犁,分给巡逻队和西坡开荒队。”

  她拿出记录册,翻开一页空白,写下第一条技改成果:

  【新型复合短弓,六十步穿三层皮甲,材料可本地获取,制作周期三天。】

  【曲面省力犁,翻土深度增加四寸,牵引阻力降低,适用黑土原地形。】

  签上名字,交给记账员入库登记。

  太阳偏西,匠坊前的空地还没散人。铁匠们围着图纸讨论鱼胶配比,几个年轻木工试着自己画弧线。赵婆坐在角落削木条,嘴里念叨:“这回得用硬橡木,不然扛不住。”

  艾琳站在匠坊门前,手里拿着一支刚打磨好的弓臂。木料温润,表面光滑,边缘弧度自然。她轻轻弯了一下,听到细微的绷紧声。

  风从东边吹过来,披风一角掀开,内袋里露出一点红线。她没去管。

  远处田垄上,新开的地已经连成片。有人正用新犁划出第一道沟。

  她叫来屯长:“准备明天开会。议题定好了——工分怎么算,技改功劳怎么评。”

  屯长应了一声,转身要走。

  这时,学者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新纸。

  “我还想试一样东西。”他说,“用水流带动木轮,能把谷子自动磨碎。”

  艾琳接过图纸看了一眼。上面画着一道水渠引向一个转轮。

  “有地方能试吗?”她问。

  “东沟下游那段坡度够。”

  “那就划出一块地。”她说,“材料照旧从公仓出,记双分工分。但有一条——七天内必须出样。”

  “能行。”

  她把图纸折好,塞进外衣口袋。弓臂还在手里握着,指尖划过末端的刻痕。那是工匠刚刚标记的批次编号。

  匠坊屋顶的信号旗微微晃动,红白黑三色交替闪过墙面。巡逻队换了岗,哨音短促响起。

  她没回头,只问屯长:“西林方向今天有没有异常?”

  “没有。守卫轮值正常,粮仓没动。”

  “继续盯。”

  她迈步走向院子中央。一群人正在组装第二副弓。李三蹲在地上绑弦,抬头看见她,说了句什么。

  她点头回应,没听清内容。

  夕阳落在匠坊的石阶上,映出一道长长的影子。一个孩子跑过,怀里抱着几根削好的箭杆,差点撞到柱子。

  艾琳伸手扶了一下。

  孩子站稳,抬头说:“娘让我送来新竹杆,说这个轻,飞得远。”

  她接过箭杆,看了看。竹节直,重量匀,确实适合做箭。

  “回去告诉你娘,工分记她名下。”

  孩子咧嘴一笑,转身跑了。

  她把箭杆放在桌上,拿起一支成品箭比了比长度。

  远处传来敲打声,有人在修新的木架。

  她的手按在弓臂上,没有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