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信誉重建获认可-《雪灾为奴,逆袭成王》

  卯时刚到,村口验货台前已有五名村民守着。艾琳从值守棚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张清单。她没说话,先把水盆里的水换掉,倒进新打的井水。然后检查三匹布的封条,确认没有破损。陶瓶和麦袋也一一核对编号,与清单一致。

  张氏站在旁边,手里攥着记录本。她问:“商人说什么时候来?”

  “清晨。”艾琳把清单夹进木板夹,“他们走山路,不会太早到。”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脚步声。两个巡逻队员快步走来,其中一个说:“东谷岔口看到三个人影,带着驴车,应该是陈三带的人来了。”

  艾琳点头。“去通知老陶匠和李嫂,让他们在公仓门口等着。如果需要现场制陶或织布,随时能上。”

  不到半个时辰,一行人出现在村道尽头。陈三走在前面,身后跟着两名穿粗布长衫的中年男人,还有一名背着皮袋的老者。四人脚上都沾着露水,驴车上盖着油布。

  艾琳迎上去,没先打招呼。她转身走向验货台,把木板夹放在桌上。“各位可以随便看。东西都在这儿,撕、敲、泡、尝,都行。”

  陈三笑了笑,对身边人说:“我就说了,这家不玩虚的。”

  那名老商人没动。他盯着布匹看了几秒,才走上前。艾琳拿起一匹深蓝布,当众撕下一角,扔进水盆。布沉下去,水依旧清。

  “草木染。”她说,“泡三天也不会掉色。”

  老商人弯腰看水里的布角,又伸手摸了摸剩下的布面。“手感比上次顺滑。”

  “换了纺线手法。”艾琳说,“每根线都拉过两次。”

  另一名商人走到陶器前。他拎起一个细颈瓶,用指甲轻弹瓶身。声音清脆。他又拿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瓶底。还是清响。

  老陶匠这时从后面走过来。“这泥是七筛土,烧足两个昼夜。火候差一点,声音就不一样。”

  商人点点头,放下瓶子。他打开皮袋,取出一个小铜秤,称了两粒麦子。又从怀里掏出手摇磨,把麦粒碾成粉,闻了一下。

  “没掺陈粮。”他说。

  艾琳把两袋麦子全倒出来一些,摊在麻布上。“左边是试验田的新种,右边是普通田的。你们可以对比。”

  三人蹲下来看。试验田的麦粒更大,颜色更亮。老商人捻了几粒,在嘴里嚼了嚼。

  “劲道足。”他说,“这种麦,我能收。”

  人群外围开始有人低声说话。几个做布的妇女互相看了一眼,悄悄往验货台边靠。

  艾琳拿出三份订单副本,摆在桌上。“过去五天,我们每天都有新货出村。每一笔都登记在册,谁做的、哪天做的、谁验的货,全写清楚。”她指了指公仓外墙的公示板,“那边每天都更新。”

  老商人看着公示板,眉头皱着。“我信眼前这批货没问题。可你们能保证以后都这样?别今天做好样,明天就换糙的。”

  艾琳没马上回答。她转头对张氏说:“叫昨天送货回来的那个青年上来。”

  不多时,一名脸上有泥痕的青年跑过来。艾琳问他:“你走猎人小径,夜里几点出发?”

  “戌时二刻。”

  “路上停过几次?”

  “三次。一次换肩,一次避雨,一次等巡逻队过去。”

  “背的是什么?”

  “一包彩布,五个密封瓶。”

  “到陈三家是什么时候?”

  “第二天辰时初。”

  老商人听着,脸色慢慢松下来。艾琳又说:“我们不求一天卖多少。我们想让你们每次来,拿到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做不到这点,市场开不长。”

  她请老陶匠当场烧一件小陶坯。老陶匠从工具箱里拿出泥料,揉匀,上轮盘,拉胚,修口,一刻钟后做出一个迷你长嘴壶。素坯晾干后,放进小炉试烧。半个时辰出炉,颜色均匀,无裂痕。

  “这就是标准。”艾琳说,“村里每个人都要按这个做。做不出的,我们教,直到会为止。”

  老商人终于笑了。他从皮袋里掏出一份合同纸,递给艾琳。“我要三匹深蓝布,两个细颈瓶,五斤新麦种。先签这一单。”

  另一名商人也掏出纸笔。“我要赭红布两匹,长嘴壶三个,麦种三斤。”

  艾琳让张氏拿印泥和火漆。她在每份合同背面盖上山雀火印,再签字。交易凭证一式两份,双方各留一份。

  陈三拍了拍艾琳的肩。“你这儿以后我常来。要是别的商户问起,我就说一句话:货真,人实,路难走,值得来。”

  三人装好样品,准备离开。驴车启动前,老商人回头说:“下个月我带更多人来。你要是还能这样,订单翻倍。”

  人群安静了几秒,突然爆发出声音。有人喊:“接住啦!”有人拍手,有孩子跳起来。张氏抱着记录本,嘴角一直没放下。几个做陶的围住老陶匠,问下一步怎么安排。

  艾琳没动。她把签好的合同放进木板夹,手指划过火漆印。阳光照在纸上,印子很清晰。

  她抬头看公仓方向。李嫂已经带着织坊的人开始整理货架。有人提着桶擦招牌,有人重新绑货筐。公仓门口的公示板前站着两个年轻人,正在往上面贴新的合格名单。

  “今天所有出村的货,还是走猎人小径。”艾琳对身边人说,“路线不变,红布条每天检查。运输队轮班,每队五人,两人背货,三人警戒。”

  有人问:“商人再来怎么办?”

  “照样验。”她说,“不管谁来,流程不变。”

  正说着,一名妇女跑过来。“艾琳,北林那边有人问市集的事,说是陈三传的话。”

  艾琳点头。“贴新告示,三岔路口都贴。写清楚开市时间,货物种类,验收标准。”

  那人应声跑了。艾琳转身走向公仓。一群村民跟在后面,七嘴八舌地问后续安排。

  “织机那边能再多造一台吗?”

  “陶窑要不要扩?”

  “麦种够不够分?”

  她走到公仓门口,停下。公示板最下方刚添了一行字:

  “四月十七,首批订单签订。”

  她伸手摸了摸那行字迹,墨还没干透。

  远处,驴车拐过山弯,渐渐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