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竞争压力促发展-《雪灾为奴,逆袭成王》

  年轻人把水桶放在棚屋门口,桶里的水晃出一点洒在泥地上。艾琳刚要端起碗喝口水,村口方向跑来一个少年,脚步急,脸上全是汗。

  “西路上的粮商走了!本来要来的五家,全改道去了老集!”少年喘着说,“他们说那边降价三成,还管饭。”

  艾琳放下碗,没说话。她看了一眼田里刚冒头的绿芽,转身就往村中心走。

  记账棚外的空地已经聚了人。张氏站在边上,手里攥着一块布头。老陶匠拄着拐杖,脸色不好看。几个负责接待客商的青年围在一起,低声议论。

  艾琳站到中间,声音不大但清楚:“人都改道了,我们不能慌。先说说,这几天来的客人少了多少?”

  一个年轻女人立刻开口:“昨天只来了两个小贩,买点粗布就走。以前这时候,路上牛车都排起来。”

  “他们问什么最多?”艾琳又问。

  “问价格。”男人接过话,“都说我们东西看着好,就是贵。老集那边一匹粗麻只要七铜片,我们卖十。”

  艾琳点头,转向角落里坐着的两位老妇。她们是市场常驻的帮工,专门记每日人流和交易情况。

  “你们翻翻本子,最近三天,手工业品卖出几件?粮食卖了多少?”

  老太太翻开本子念:“布卖了十一匹,陶器八件,粮食……两百斤麦子,比上周少一半。”

  艾琳听完,在地上用木棍画了三条线。

  “第一条,对手主攻粮食,靠低价拉人。第二条,我们的布和陶还没打出名头,商人不认。第三条,他们散布话说我们货源不稳,品质靠不住。”

  她抬头看众人:“所以现在不是拼谁便宜的时候。我们要让人知道,来我们这儿,买的是真货,吃得安心。”

  有人马上反对:“可人家便宜三成,我们怎么争?再不降,连最后这点人也要走光。”

  “降价换不来回头客。”艾琳说,“我们不跟价,我们打‘精工’和‘诚信’。”

  她当即安排三件事:

  第一,在市场入口立一块大木板,每天写上布料染色用的原料、陶器烧制的批次时间;

  第二,设一本“客商反馈簿”,凡留下建议的,送一碗热汤面;

  第三,所有商品必须贴标签,写明制作者名字和制作日期。

  “他们卖便宜,我们卖清楚。”艾琳说,“谁敢保证自己的货经得起查?”

  没人再说话。

  当天下午,木板立了起来。李嫂带着两个媳妇在上面写字,一笔一划写得工整。布料那一栏写着:“红染料来自山间茜草,无毒,耐洗。”陶器栏写着:“细颈瓶,三月十九日窑烧,温度足,落地不裂。”

  傍晚时,第一个客商翻开反馈簿写了字:“布色正,愿再来。”他拿着换来的热汤面,蹲在路边吃完了才走。

  第二天一早,艾琳带人去了晒谷场边的织坊。

  纺车新装了三架,一人能顶三人用。她走到中间,拍了拍其中一架。

  “这东西不是让我们低头降价用的。是让我们做出别人做不了的东西。”

  她转头对李嫂说:“你那新纹样,拿出来看看。”

  李嫂从布包里取出一匹布。阳光下,布面有暗纹,是山花形状,线条细密,普通织机根本织不出来。

  “这叫‘山影绣’,一天只能织半尺。”李嫂说,“没人抄得了。”

  艾琳举起布让大家看:“这样的东西,不怕比。他们卖粗布,我们出精品。他们压价,我们提质。”

  她接着宣布:本月评选“优等工匠”,名字刻在市场荣誉木牌上,优先对接远道来的商人。

  “不是按产量,是按质量。谁的布最匀,陶最稳,评上了就有机会直接谈大单。”

  人群安静了几秒,然后开始骚动。有人低头看自己带来的样品,有人悄悄往后退想回去重做。

  老陶匠站起来说:“我今晚就试新釉料,明天出一批亮面壶。”

  会议散后,艾琳让两个口齿利落的青年带上样品出发。每人背一个小包袱,里面是染好的彩布、新烧的小陶罐,还有印好的布幡稿。

  “去北林、东谷、盐道口,见着认识的商人就说:我们不降价,但我们升级了服务。欢迎回来看看。”

  她又命人在通往各村的路口竖起简易布幡,白布黑字:

  “真货不怕验,好货耐细看——新市集三不卖:不明料不卖、粗工次品不卖、欺客价不卖。”

  第三天中午,一个药材商骑驴到了村口。

  他没进市场,先在布幡前站了一会儿,然后走进来直奔陶器摊。

  “听说你们现在每批陶都记烧制时间?”他问。

  老陶匠点头,递上记录本。药材商翻了翻,又摸了摸一只小口罐内壁。

  “我要二十个这种罐,装药粉。不急,但要每批检测记录齐全。能做到吗?”

  “能做到。”艾琳走过来,“而且每个罐底会刻编号,您收到货能对上本子。”

  药材商笑了:“行。我明天带人来签单。”

  消息传开,村里气氛变了。

  原先说要降价的人不再提。几个妇女围在李嫂家门外,求她教山影绣的织法。两个年轻汉子主动报名当传讯员,要求去更远的村子发布幡。

  第四天清晨,艾琳站在市场入口查看公示栏。

  第一份反馈簿已经写满一半。有人写:“汤面好吃,下次带老婆来。”也有人写:“标签清楚,信得过。”

  她正低头翻本子,张氏快步走来。

  “东头赵老板说了,明天带朋友来看陶罐。他还问能不能订做刻字款。”

  艾琳点头,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今日总结:

  “竞争不是尽头,是催我们走得更稳的鞭子。”

  太阳升到头顶,市场里人声渐起。新搭的遮阳棚下,布匹展开,陶器摆正。一个孩子跑过通道,手里举着刚领到的热汤面,嘴里喊着:“娘!今天又有面吃啦!”

  艾琳坐在小凳上,脚边是沾着泥土的鞋。她合上本子,望向路口。

  远处尘土扬起,一辆牛车正缓缓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