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走到溪边,锅还在烧着。两个妇女守在旁边,按昨天记下的时间搅动布片。水已经变色,泛出淡淡的黄褐色。她伸手捞起一块布角,搓了搓,颜色没掉。
“再煮一锅。”她说,“用整块布试。”
两人点头,把新布条放进去。艾琳转身往村里走,太阳刚升到树梢,空地上的摊位已经清出来。三张长桌并排摆好,左边放旧布和粗陶罐,中间是前几天的试制品,右边空着——等今天的成品。
她刚站定,张氏提着篮子过来,里面叠着五块染好的布,橙黄、深褐、浅灰,每块都比原来的亮。老陶匠跟在后面,怀里抱着两只细颈瓶,泥坯干透了,表面光滑,嘴部修得匀称。
“烧成了?”艾琳问。
“昨晚盯了一夜火。”老陶匠把瓶子放下,“温度稳住,没裂。”
艾琳把布铺在右桌,又让老陶匠把陶器摆上。阳光照下来,颜色立刻显出来。有人路过,停下脚步看。
消息传得快。不到半个时辰,织布的、做陶的都来了。二十多人围在桌前,盯着三排东西看。左边灰扑扑,中间勉强有改观,右边却不一样了。
“这真是咱们做的?”一个年轻女人伸手摸那块橙黄布。
“你家昨天交的布就在这儿。”艾琳指着左桌,“一样的料,差在颜色和手法。”
人群安静。有人低头看自己的手,像是头一回意识到它能做什么。
张氏突然说:“我今天带了新布来染,能加点红吗?”
“后山采的血藤草熬汁就行。”艾琳答,“明早开锅,谁想学都行。”
“那陶呢?”另一个汉子问,“我也想做个不一样的。”
老陶匠蹲下身,手指划过细颈瓶的底刻,“他记了泥料比例。谁要做,照这个调就行。”
有人嘀咕:“花里胡哨的,真有人买?”
艾琳没理这话。她叫人打来一盆冷水,把一块染布丢进去,来回搓洗三次,捞出来抖开——颜色还在。
“不是图好看。”她说,“是让人一眼认出这是咱们的东西。”
又有人抬高声音:“摔得坏不坏?”
艾琳让人取来一只烧成的长嘴壶,注满水,举到齐腰高,松手。壶落在软土上,瓶口磕破一点,但没碎,水只漏了一小半。
“经用。”她说,“也好看。”
老陶匠弯腰捡起碎片,翻看断口,点点头。“火候到了。”他说,“这回是真的。”
人群开始动起来。有人凑近看陶器线条,有人翻登记本上的记录,还有人直接掏出纸笔,当场画样子。
艾琳翻开新的册子,第一页写着“五日评比”。她当众念:“每五天选一次最好的染布、最好的陶形、最稳的烧法。名字写在公告板上,材料优先供应,家里孩子读书,村里出一份粮。”
底下有人问:“要是没人报名呢?”
“下周每人交一件自己设计的新样。”她说,“画歪了也算。敢想,就是开始。”
一个少年举起手:“我能做个带盖的碗吗?我家总丢勺子。”
旁边人笑出声。紧绷的气氛松了。
散了人也没走远。三五成群聚在展台前,指着某块布的颜色问怎么染的,围着某个陶坯问窑温多少度。张氏被几个妇女围住,正讲洋葱皮煮多久加铁锈水。老陶匠蹲在地上,拿炭笔在纸上画新壶型,旁边两个汉子抢着要试试。
艾琳看着,转身去账房小屋。桌上堆着几摞纸,都是这几天的记录。她翻到最新一页,填上今日成果:染布六种颜色稳定,陶器三种新形烧成,无裂损。
门外传来脚步声,彼得走进来,手里拿着刚抄好的名单。
“二十一人报名参加评比。”他说,“织布组八人,陶组七人,剩下六个想试混纺和釉料。”
艾琳在名册上勾了勾。
“明天开始,每天上午开一刻钟会。”她说,“报进度,提问题,当场解决。”
“要是有人不做呢?”
“不做就不做。”她说,“但做了的,必须记下来。谁进步快,谁落后,都要清楚。”
彼得点头出去。她继续整理数据,一条条核对。火候时间、染料配比、泥料比例,全都写得明白。这不是靠运气,是一步步试出来的。
太阳移到头顶,外面声音更响。有人在争论哪种红色更牢,有人比谁画的设计更实用。一个小女孩跑进来,举着一张皱巴巴的纸。
“姐姐!我画了个杯子,耳朵是蝴蝶!”
艾琳接过纸,上面歪歪扭扭画了个带耳杯,两边耳片像翅膀。
“很好。”她说,“拿去给老陶匠看,让他试着做。”
女孩蹦跳着跑了。她站起来,走出门。
空地上已经变了样。原来的样品台扩成了三块区域,左边是旧品对比区,中间是试验记录栏,右边贴满了村民画的新设计。有人正用炭笔往板上描图,有人蹲着讨论怎么改泥料才能撑住细颈。
张氏带着两个妇女在溪边架第三口锅,准备染一批红布。老陶匠领着三人进窑房,重新调泥。一个男人举着木尺量晒场,说要搭个遮阳棚专门晾染布。
艾琳走过去,拿起一张未完成的设计图。线条粗糙,但能看出是个带流嘴的壶,底部加了圈凸纹。
“谁画的?”
“我。”一个中年女人接过话,“我想试试能不能防滑。”
“明天就能做。”她说,“材料从改进组领。”
女人咧嘴笑了,把图小心折好塞进怀里。
她继续往前走,看到公告板已经钉好。第一行写着:“首次评比,五日后。”下面留出空白,等填名字。
远处,彼得正在教几个年轻人记数据。一人念,一人写,第三人核对。本子上画着表格,分“项目”“方法”“结果”三栏。
她停下脚,看向整个空地。
人多了,声音杂了,但每一声都在说同一件事——怎么把东西做得更好。
没有人再问“值得不值得”。
他们已经在做了。
艾琳回到账房,打开登记册最后一页。她写下一行字:“品质达标,市场筹备可启动。”
笔尖顿了顿,又添一句:“材料供应需提前两周准备。”
她合上册子,放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窗外,夕阳照在一块染布上,橙黄色映在泥地上,像一块烧热的铁皮。
一个妇女端着盆走过,水滴落在布角,洇开一小片深色。
她没擦,只是把布展平,任阳光晒着。
“再煮一锅。”她说,“用整块布试。”
两人点头,把新布条放进去。艾琳转身往村里走,太阳刚升到树梢,空地上的摊位已经清出来。三张长桌并排摆好,左边放旧布和粗陶罐,中间是前几天的试制品,右边空着——等今天的成品。
她刚站定,张氏提着篮子过来,里面叠着五块染好的布,橙黄、深褐、浅灰,每块都比原来的亮。老陶匠跟在后面,怀里抱着两只细颈瓶,泥坯干透了,表面光滑,嘴部修得匀称。
“烧成了?”艾琳问。
“昨晚盯了一夜火。”老陶匠把瓶子放下,“温度稳住,没裂。”
艾琳把布铺在右桌,又让老陶匠把陶器摆上。阳光照下来,颜色立刻显出来。有人路过,停下脚步看。
消息传得快。不到半个时辰,织布的、做陶的都来了。二十多人围在桌前,盯着三排东西看。左边灰扑扑,中间勉强有改观,右边却不一样了。
“这真是咱们做的?”一个年轻女人伸手摸那块橙黄布。
“你家昨天交的布就在这儿。”艾琳指着左桌,“一样的料,差在颜色和手法。”
人群安静。有人低头看自己的手,像是头一回意识到它能做什么。
张氏突然说:“我今天带了新布来染,能加点红吗?”
“后山采的血藤草熬汁就行。”艾琳答,“明早开锅,谁想学都行。”
“那陶呢?”另一个汉子问,“我也想做个不一样的。”
老陶匠蹲下身,手指划过细颈瓶的底刻,“他记了泥料比例。谁要做,照这个调就行。”
有人嘀咕:“花里胡哨的,真有人买?”
艾琳没理这话。她叫人打来一盆冷水,把一块染布丢进去,来回搓洗三次,捞出来抖开——颜色还在。
“不是图好看。”她说,“是让人一眼认出这是咱们的东西。”
又有人抬高声音:“摔得坏不坏?”
艾琳让人取来一只烧成的长嘴壶,注满水,举到齐腰高,松手。壶落在软土上,瓶口磕破一点,但没碎,水只漏了一小半。
“经用。”她说,“也好看。”
老陶匠弯腰捡起碎片,翻看断口,点点头。“火候到了。”他说,“这回是真的。”
人群开始动起来。有人凑近看陶器线条,有人翻登记本上的记录,还有人直接掏出纸笔,当场画样子。
艾琳翻开新的册子,第一页写着“五日评比”。她当众念:“每五天选一次最好的染布、最好的陶形、最稳的烧法。名字写在公告板上,材料优先供应,家里孩子读书,村里出一份粮。”
底下有人问:“要是没人报名呢?”
“下周每人交一件自己设计的新样。”她说,“画歪了也算。敢想,就是开始。”
一个少年举起手:“我能做个带盖的碗吗?我家总丢勺子。”
旁边人笑出声。紧绷的气氛松了。
散了人也没走远。三五成群聚在展台前,指着某块布的颜色问怎么染的,围着某个陶坯问窑温多少度。张氏被几个妇女围住,正讲洋葱皮煮多久加铁锈水。老陶匠蹲在地上,拿炭笔在纸上画新壶型,旁边两个汉子抢着要试试。
艾琳看着,转身去账房小屋。桌上堆着几摞纸,都是这几天的记录。她翻到最新一页,填上今日成果:染布六种颜色稳定,陶器三种新形烧成,无裂损。
门外传来脚步声,彼得走进来,手里拿着刚抄好的名单。
“二十一人报名参加评比。”他说,“织布组八人,陶组七人,剩下六个想试混纺和釉料。”
艾琳在名册上勾了勾。
“明天开始,每天上午开一刻钟会。”她说,“报进度,提问题,当场解决。”
“要是有人不做呢?”
“不做就不做。”她说,“但做了的,必须记下来。谁进步快,谁落后,都要清楚。”
彼得点头出去。她继续整理数据,一条条核对。火候时间、染料配比、泥料比例,全都写得明白。这不是靠运气,是一步步试出来的。
太阳移到头顶,外面声音更响。有人在争论哪种红色更牢,有人比谁画的设计更实用。一个小女孩跑进来,举着一张皱巴巴的纸。
“姐姐!我画了个杯子,耳朵是蝴蝶!”
艾琳接过纸,上面歪歪扭扭画了个带耳杯,两边耳片像翅膀。
“很好。”她说,“拿去给老陶匠看,让他试着做。”
女孩蹦跳着跑了。她站起来,走出门。
空地上已经变了样。原来的样品台扩成了三块区域,左边是旧品对比区,中间是试验记录栏,右边贴满了村民画的新设计。有人正用炭笔往板上描图,有人蹲着讨论怎么改泥料才能撑住细颈。
张氏带着两个妇女在溪边架第三口锅,准备染一批红布。老陶匠领着三人进窑房,重新调泥。一个男人举着木尺量晒场,说要搭个遮阳棚专门晾染布。
艾琳走过去,拿起一张未完成的设计图。线条粗糙,但能看出是个带流嘴的壶,底部加了圈凸纹。
“谁画的?”
“我。”一个中年女人接过话,“我想试试能不能防滑。”
“明天就能做。”她说,“材料从改进组领。”
女人咧嘴笑了,把图小心折好塞进怀里。
她继续往前走,看到公告板已经钉好。第一行写着:“首次评比,五日后。”下面留出空白,等填名字。
远处,彼得正在教几个年轻人记数据。一人念,一人写,第三人核对。本子上画着表格,分“项目”“方法”“结果”三栏。
她停下脚,看向整个空地。
人多了,声音杂了,但每一声都在说同一件事——怎么把东西做得更好。
没有人再问“值得不值得”。
他们已经在做了。
艾琳回到账房,打开登记册最后一页。她写下一行字:“品质达标,市场筹备可启动。”
笔尖顿了顿,又添一句:“材料供应需提前两周准备。”
她合上册子,放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窗外,夕阳照在一块染布上,橙黄色映在泥地上,像一块烧热的铁皮。
一个妇女端着盆走过,水滴落在布角,洇开一小片深色。
她没擦,只是把布展平,任阳光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