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市场设想引关注-《雪灾为奴,逆袭成王》

  清晨的光刚爬上屋檐,样品台上的布匹和陶器已经被人围住。艾琳走到台前时,看见张氏正指着那匹密实的粗布,跟一个年轻女人讲怎么压紧梭子。老陶匠蹲在角落,手里捏着一块新泥,低头揉着。

  她没说话,只是站上台子,把那匹布拿起来,轻轻展开。

  “三天了。”她说,“已经有七个人登记学织布,两个年轻人跟着老陶匠揉泥。”

  人群安静下来。有人抬头看她,有人低头搓手,像是在数自己指甲缝里的泥。

  艾琳把布折好,放回木板。“可这些东西做好了,不能只摆在台上给人看。”

  她转身,指向村外那条蜿蜒的小路。“我们要让人走这条路进来,带着钱,换走我们的布、我们的碗。”

  一句话落下,底下立刻有了声音。

  “谁会来?”一个男人问,“商人从不来这种地方。”

  “我们这点东西,够人家看一眼吗?”另一个接道。

  艾琳没反驳。她蹲下身,用手指在泥土上画了几道线。一条横着,是主商道;一条斜着,通铁匠村;再一条弯着,绕向东边盐贩常走的岔路。

  “北边铁匠村缺布料。”她点着地面,“他们打铁穿得破,换布要跑三十里。东边盐贩子进货,宁可绕远路,也不愿碰领主设的卡口。”

  她抬头看着众人,“如果我们有稳定的货品,他们为什么不来?”

  没人回答。

  “不是他们不来。”她说,“是我们还没让他们知道——这里有东西可买。”

  风刮了一下,吹起一缕尘土。一个老头站在人群后,拄着拐杖,“就算来了,能信我们?万一抢了东西就走呢?”

  艾琳站起来,拍了拍手。“所以市集不能乱开。我要在这片空地建一个市集,每月两次,只开半天。你们做的每一件好东西,都能换来盐、铁、针线,甚至铜币。”

  “市集?”有人低声重复。

  “就在这个位置。”她指了指样品台周围的空地,“划出摊位,轮流守。青壮值守,妇人错峰送货,孩子跑腿传话。不耽误种地,也不耽误做工。”

  “万一没人来呢?”那个年轻女人又问。

  艾琳看着她,“那就让更多人来做更好的东西。只要我们不停下来,总会有人听见。”

  这话让不少人低下了头。有人开始小声议论,有人盯着地上那几道划痕看。

  张氏忽然开口:“我原也不信。”

  所有人都转头看她。

  “昨夜我女儿摸着那匹布说,‘娘,这回我能穿暖了’。”她声音不大,但每个人都听清了,“我想让更多人穿上这样的布。”

  老陶匠也站了起来。他没看人,只低头看着自己手里的泥团。

  “我烧了一辈子破罐子。”他说,“以前做完就堆墙角,没人要,也没人看。如今头一回觉得……窑火有点意思。”

  他顿了顿,把泥团放在台子上,“要是真能换到铁锅,我想多烧几个。”

  艾琳点点头。她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等这些声音在人群中传开,等那些原本犹豫的脸慢慢抬起。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她说,“是全村一起往前迈一步。”

  她举起手,示意大家安静。“我们不开大门喊全城人来。我们先做十样拿得出手的东西。谁做得最好,谁就摆第一个摊位。等到这些东西被人记住,路自然就来了。”

  “那……什么时候开始?”有人问。

  “今天就开始。”她说,“从登记的人里选第一批。布、陶、麻线、草鞋、木器——每样最多三人。做得好的,下个月初五摆在最前面。”

  “摊位怎么分?”另一个问。

  “按顺序。”她说,“先报名的先选位置,但必须交一件样品上来。样品台不会撤,只会变大。”

  “守摊的人有工分吗?”有人提到实际问题。

  “有。”艾琳说,“每守一次,记一分。年底可以换粮、换工具,也可以存着。”

  “要是东西卖不出去呢?”

  “东西不会白扔。”她说,“卖不掉的,村里统一收,换成别的物资分下去。但前提是——你得认真做。”

  她扫视一圈,“糊弄出来的,不上台,也不给分。”

  这话一出,有些人脸红了。之前交过松散布匹的女人低下头,没再说话。

  一个中年汉子举手:“我家女人要做陶,但我得种地,谁去看摊?”

  “轮流。”艾琳说,“每户报一个人,排班表贴出来。一天两人守,半天轮换。孩子满十岁的,可以在旁边帮忙记账。”

  “账怎么算?”

  “用刻木。”她从怀里拿出一块小木片,上面有三道浅痕,“买一匹布,划一道。月底对总数,发回报。”

  “要是有人赖账呢?”

  “不会。”她说,“市集只许带铜币、盐块、铁钉这类硬货来交易。不赊账,不欠条。谁想赖,下次不准进。”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议论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默的思考。

  艾琳知道,他们在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算时间,算成本,算风险,也算希望。

  她没催促。她只是站在台上,等着。

  过了很久,张氏走上前,在一张纸上写下名字。那是艾琳让人准备的登记册。

  接着是老陶匠。他写得很慢,一笔一划,像在刻碑。

  然后是一个年轻人,抱着一卷麻线。再是一个妇女,手里拿着刚编好的草鞋。

  越来越多的人往前走。

  艾琳接过名字,一个个念出来,念完就贴在样品台旁边的木板上。

  名单越来越长。

  太阳升到头顶时,已有二十一人登记。涉及六类手工:织布、制陶、编鞋、削木勺、纺绳、做竹筐。

  艾琳宣布暂时休会,让大家回去准备样品。她说三天后收第一批,不合格的退回重做。

  人们陆续散去。有人边走边讨论怎么做更结实的陶底,有人商量怎么加快织布速度。

  艾琳没走。

  她叫来四个青年,给了他们一根麻绳和几根木桩。

  “按我说的位置,把摊位划出来。”她说,“宽两步,深三步。中间留通道,两边对称。”

  四人开始丈量。一人拉绳,一人钉桩,一人扶杆,一人记录。

  木桩一个个立起来。影子投在地上,像一道道界线。

  艾琳站在样品台旁,看着那片被圈出的空地。

  风又吹过来,掀起她的衣角。她手里不知什么时候拿起了一块陶坯,是老陶匠早上留下的半成品。表面粗糙,但形状完整。

  远处有个孩子跑过,停在木桩边看了很久,才蹦跳着离开。

  一个老头走过时,站在最后一根木桩旁,伸手摸了摸。

  “真要起来了。”他说。

  艾琳没回头。她只是把那块陶坯攥得更紧了些。

  太阳开始西斜,土地上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十一个摊位,整整齐齐,像一张等待填写的答卷。

  她抬起脚,踩进其中一个框里。

  黄土陷下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