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停了,火把的光不再晃动。艾琳的手还搭在刀柄上,目光扫过围墙沿线的巡逻点。新的夜巡队已经出发,火把一盏接一盏亮起,沿着围栏缓缓移动。她站在村口石阶上,听着脚步声渐远,正准备转身回屋整理昨夜巡查记录。
林道尽头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个身影从树影间冲出,肩上的猎物还在滴血,脸上全是汗和尘土。是老赵,村里最老的猎户之一,常年走北岭野径,熟悉山路。他跑到石阶前,喘得说不出话,只能抬手指着身后。
艾琳没动,只问:“出什么事了?”
老赵弯下腰,手撑膝盖,断断续续说:“我在北岭……碰上逃难的商队……他们说……王国东境、南郡、河谷三地都乱了!农奴烧税仓,杀了收税官,连伯爵的城堡都被围了!”
周围几个早起劈柴的村民停下动作,抬头看向这边。
有人小声问:“那……咱们这边的贵族还会来吗?”
艾琳没回答。她盯着老赵的脸,又问一遍:“你亲眼看见?还是听来的?”
“我没见,但商队的人说得出细节。”老赵喘匀了些,“南郡那边,税吏半夜被吊在粮仓门口,尸体挂了三天没人敢摘。他们是从河谷绕山逃过来的,马累死了两匹,人也快撑不住。”
艾琳沉默了几秒。她想起这几天敌营安静得反常,联军撤退整齐,不像溃败,倒像是被迫撤离。现在消息来了,方向也对得上。
她抬手示意老赵去药草房处理脚伤,并让旁边一个年轻村民去通知守望角登记此事,但不准外传。
老赵走后,她站在原地没动。阳光慢慢爬上围墙,照在新泥补过的墙缝上。她看着那一道道湿痕,脑子里开始算。
如果消息是真的,贵族自顾不暇,边境巡防撤了,那联军不会再轻易组织大规模进攻。山村的压力会减轻。耕地可以往外扩,陷阱能修得更深,甚至可以试着联系其他村子。
但她不能确定。
万一这是假消息呢?谁放出来的?联军?还是某个想引他们松懈的势力?要是她下令解除戒备,结果敌人突然杀回来,村子扛不住第二波。
她缓步往晒谷场走去。路上几个孩子正在搬木柴,看到她立刻站直了些。一个女人抱着陶罐走过,低声跟旁边人说:“听说外面乱了?”那人点头,两人加快脚步走开。
她走到晒谷场边缘停下。这里曾是战时指挥点,现在铺满了晾晒的豆子和干草。几个老人坐在角落修补渔网,年轻人在检查弓弦。一切看似如常,但她能感觉到气氛变了。
有人脸上带笑,有人眼神发飘。希望来了,但也带来了松动。
她闭上眼,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有泥土味、柴烟味,还有淡淡的血腥气——昨夜抓的那个可疑男人还没审完。
她在心里推演。
如果东境真乱了,贵族调兵回防,短期内不会有人顾得上这个偏僻山村。这是机会。可乱局能持续多久?半年?三个月?一个月?一旦平定,报复会更狠。
而且,民变本身就不稳定。农民没武器,没训练,打下一座城也守不住。很可能很快就被镇压。到时候,胜利的一方腾出手,第一个要清理的就是像他们这样“不服管”的村子。
她睁开眼,目光沉下来。
机会是有的,但必须稳。不能因为外面一声响,就以为天塌了敌人跑了。也不能因为怕风险,错过唯一能喘息的时间。
她想起昨夜在石阶上刻下的字:“静中有动,方为真守。”
现在,外局已动。守的方式,也该变了。
但她不能现在就做决定。
消息只有一个来源,没有旁证。老赵可信,但他听到的也是转述。她需要更多信息,至少再确认一条独立渠道的消息,才能判断真假。
她转身朝议事厅方向走。路上遇到两个巡逻队员交接,她停下问了一句:“昨晚有没有陌生人靠近禁区?”
“没有。”其中一人答,“北面林缘有动物足迹,但不是人。”
她点头,继续往前。
走到议事厅门前,她停下。门关着,门框上的木纹被风吹日晒磨得发白。她伸手扶住门框,没推。
里面空无一人。等她召集大家开会,还得等轮岗结束,等彼得回来,等所有骨干到齐。但现在,她不想急着开口。
她知道,只要她说出这个消息,屋里就会吵起来。有人会说趁机扩张,有人会说闭门死守,有人会怕惹祸上身。争论会耗掉时间,也可能泄露风声。
她得先理清自己的思路。
到底信不信?
三分信,七分防。这是她的底线。
她可以开始准备——悄悄加固水源防护,派人暗中探查北岭商路是否真的断了,让妇女组多备干粮和药包。这些都不算行动,只是加一道保险。
但她不能撤岗,不能减哨,更不能让人觉得他们放松了警惕。
风又吹起来,掀动她的衣角。她站在门前,手仍搭在门框上。
远处传来一声鸡叫,接着是孩子跑过泥地的脚步声。一个女人喊着名字追出来,声音很轻,没惊动任何人。
山村还是那样安静。
但她知道,有什么不一样了。
她终于抬手,轻轻推开议事厅的门。木轴发出熟悉的吱呀声。屋内光线昏暗,长桌还在原位,墙上挂着旧地图。她走进去,走到桌前,拿起炭笔。
她没有写命令,也没有画路线。
她只是在地图边缘空白处,轻轻画了一个圈,把东境、南郡、河谷三个地方连了起来。
然后她放下笔,退后一步。
门外阳光照进来一半,落在她脚边。她站着没动,眼睛盯着那个圈。
外面没有人知道她做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她接下来会做什么。
她只知道,这一圈画下去,村子离原来的路,已经远了一步。
林道尽头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个身影从树影间冲出,肩上的猎物还在滴血,脸上全是汗和尘土。是老赵,村里最老的猎户之一,常年走北岭野径,熟悉山路。他跑到石阶前,喘得说不出话,只能抬手指着身后。
艾琳没动,只问:“出什么事了?”
老赵弯下腰,手撑膝盖,断断续续说:“我在北岭……碰上逃难的商队……他们说……王国东境、南郡、河谷三地都乱了!农奴烧税仓,杀了收税官,连伯爵的城堡都被围了!”
周围几个早起劈柴的村民停下动作,抬头看向这边。
有人小声问:“那……咱们这边的贵族还会来吗?”
艾琳没回答。她盯着老赵的脸,又问一遍:“你亲眼看见?还是听来的?”
“我没见,但商队的人说得出细节。”老赵喘匀了些,“南郡那边,税吏半夜被吊在粮仓门口,尸体挂了三天没人敢摘。他们是从河谷绕山逃过来的,马累死了两匹,人也快撑不住。”
艾琳沉默了几秒。她想起这几天敌营安静得反常,联军撤退整齐,不像溃败,倒像是被迫撤离。现在消息来了,方向也对得上。
她抬手示意老赵去药草房处理脚伤,并让旁边一个年轻村民去通知守望角登记此事,但不准外传。
老赵走后,她站在原地没动。阳光慢慢爬上围墙,照在新泥补过的墙缝上。她看着那一道道湿痕,脑子里开始算。
如果消息是真的,贵族自顾不暇,边境巡防撤了,那联军不会再轻易组织大规模进攻。山村的压力会减轻。耕地可以往外扩,陷阱能修得更深,甚至可以试着联系其他村子。
但她不能确定。
万一这是假消息呢?谁放出来的?联军?还是某个想引他们松懈的势力?要是她下令解除戒备,结果敌人突然杀回来,村子扛不住第二波。
她缓步往晒谷场走去。路上几个孩子正在搬木柴,看到她立刻站直了些。一个女人抱着陶罐走过,低声跟旁边人说:“听说外面乱了?”那人点头,两人加快脚步走开。
她走到晒谷场边缘停下。这里曾是战时指挥点,现在铺满了晾晒的豆子和干草。几个老人坐在角落修补渔网,年轻人在检查弓弦。一切看似如常,但她能感觉到气氛变了。
有人脸上带笑,有人眼神发飘。希望来了,但也带来了松动。
她闭上眼,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有泥土味、柴烟味,还有淡淡的血腥气——昨夜抓的那个可疑男人还没审完。
她在心里推演。
如果东境真乱了,贵族调兵回防,短期内不会有人顾得上这个偏僻山村。这是机会。可乱局能持续多久?半年?三个月?一个月?一旦平定,报复会更狠。
而且,民变本身就不稳定。农民没武器,没训练,打下一座城也守不住。很可能很快就被镇压。到时候,胜利的一方腾出手,第一个要清理的就是像他们这样“不服管”的村子。
她睁开眼,目光沉下来。
机会是有的,但必须稳。不能因为外面一声响,就以为天塌了敌人跑了。也不能因为怕风险,错过唯一能喘息的时间。
她想起昨夜在石阶上刻下的字:“静中有动,方为真守。”
现在,外局已动。守的方式,也该变了。
但她不能现在就做决定。
消息只有一个来源,没有旁证。老赵可信,但他听到的也是转述。她需要更多信息,至少再确认一条独立渠道的消息,才能判断真假。
她转身朝议事厅方向走。路上遇到两个巡逻队员交接,她停下问了一句:“昨晚有没有陌生人靠近禁区?”
“没有。”其中一人答,“北面林缘有动物足迹,但不是人。”
她点头,继续往前。
走到议事厅门前,她停下。门关着,门框上的木纹被风吹日晒磨得发白。她伸手扶住门框,没推。
里面空无一人。等她召集大家开会,还得等轮岗结束,等彼得回来,等所有骨干到齐。但现在,她不想急着开口。
她知道,只要她说出这个消息,屋里就会吵起来。有人会说趁机扩张,有人会说闭门死守,有人会怕惹祸上身。争论会耗掉时间,也可能泄露风声。
她得先理清自己的思路。
到底信不信?
三分信,七分防。这是她的底线。
她可以开始准备——悄悄加固水源防护,派人暗中探查北岭商路是否真的断了,让妇女组多备干粮和药包。这些都不算行动,只是加一道保险。
但她不能撤岗,不能减哨,更不能让人觉得他们放松了警惕。
风又吹起来,掀动她的衣角。她站在门前,手仍搭在门框上。
远处传来一声鸡叫,接着是孩子跑过泥地的脚步声。一个女人喊着名字追出来,声音很轻,没惊动任何人。
山村还是那样安静。
但她知道,有什么不一样了。
她终于抬手,轻轻推开议事厅的门。木轴发出熟悉的吱呀声。屋内光线昏暗,长桌还在原位,墙上挂着旧地图。她走进去,走到桌前,拿起炭笔。
她没有写命令,也没有画路线。
她只是在地图边缘空白处,轻轻画了一个圈,把东境、南郡、河谷三个地方连了起来。
然后她放下笔,退后一步。
门外阳光照进来一半,落在她脚边。她站着没动,眼睛盯着那个圈。
外面没有人知道她做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她接下来会做什么。
她只知道,这一圈画下去,村子离原来的路,已经远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