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早已退去,晨光落在仓库门口的麻袋上。艾琳手中的木牌还挂着,上面写着水、粮、药的分配规则。村民围在门口,有人开始搬粮食,有人登记名字,动作有序但气氛紧绷。
王三站在人群前一步,嗓门突然抬高:“为什么轻伤比我能多领半勺豆?我天天站岗,风吹雨打都没歇过!”
他话一出,几个守夜的村民点头附和。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低声说:“孩子吃得少,可饭量也在长,减半哪够撑一天?”她身边另一个女人接道:“我家男人前天挖陷阱扭了腰,也算不上重伤,可活照样得干。”
猎户乙从边上走过来,手里攥着矛柄:“出力多的该多分,不然谁还肯拼命?我们不是来混口饭的。”
声音越来越大,人群分成几拨,各自说着自己的理。艾琳没动,也没说话。她转身走进仓库,片刻后带着李三出来。李三怀里抱着一个小本子,脸上有疲惫的痕迹。
“清点总数。”艾琳说。
李三打开本子,声音不大但清楚:“粮食,三袋零两斗。能撑十天,如果每天按原计划发。水囊六个,满的,每人每天一次不够分。药,两包完好的,一包用了半,止血藤粉和清毒膏都在。”
他说完,没人再大声嚷了。数字摆在眼前,谁都明白,再多的要求也变不成更多的粮。
艾琳走上高台旧石墩,那里原本是村口晒谷的台子,现在成了议事的地方。她站着,目光扫过人群。
“我们不是富户开仓放粮,也不是领主施恩。”她说,“我们是在生死线上分活命的东西。”
她看向王三:“你守夜辛苦,我记着。但昨夜抬担架的是老李,他六十岁,背两个伤员走十里山路,回来手抖得拿不住勺。他没吵没闹,因为他知道,吵解决不了问题。”
她转向那几个妇女:“孩子要长身体,我也想每人加一口。可三天后断粮,谁来搬石头?谁来挖陷阱?敌人不会因为我们饿着就停下脚步。”
人群安静下来。
艾琳从怀里拿出一张新写的纸,贴在木牌旁边。
“新方案。”她说,“粮食还是成人两勺、儿童一勺。但从今天起,设立工分簿。巡逻、修防、运货、烧水、照顾伤员,每完成一项,记一分。一分换半勺豆或一勺饼,月底结算。”
她顿了顿:“水,重伤员每日三次,轻伤两次,其他人一次。轮值取水的人可以提前领当天份额,不能多拿。”
“药最紧要。由李三和两位老妇共管,使用必须三人签字。谁敢私藏,立刻停供三天口粮,并取消工分资格。”
她说完,没人立刻回应。
有人低头看地,有人互相交换眼神。王三抿着嘴,手指抠着裤缝。猎户乙皱眉站了一会儿,忽然点头。
“这法子……公道。”他说,“干活的有奖,躺下的也不能饿死,两边都顾到了。”
王三抬头看了艾琳一眼,声音低了些:“我……可以记工分。”
艾琳点头:“从今天开始算。昨天的不算,因为规则还没定。但从今往后,每一分都公开登记,谁都能查。”
李三拿出笔,在本子上写下第一行:**王三,巡逻一夜,记一分**。
他写完,把本子挂在墙上,旁边放了一支炭笔。
“愿意登记的,自己来写名字,或者找人代写。”艾琳说,“不识字的,报名字给李三,他记。”
一个年轻男人第一个走上去,在本子上歪歪扭扭写下自己的名字,后面画了个勾。接着是一个背着孩子的女人,她报了丈夫的名字,请李三代写。又有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过来,说儿子昨天帮着运油罐,该记一分。
彼得一直站在场边,靠着一根木桩。他没说话,也没走近,只是看着。他的衣服还没换,脸上有划痕,手上裂口结了黑痂。但他站得很稳。
有个少年跑过来问他:“彼得哥,我也能记工分吗?我可以送水。”
彼得点头:“能。每天早上六点到八点,送水队在井边集合,组长是你二叔。”
少年笑了,转身就往家跑,嘴里喊着“妈!我要去送水!”。
艾琳走下石墩,走到工分簿前。她拿起炭笔,在最新一行写下:**猎户乙,带人巡查南线,记一分**。
她写完,抬头看广场。
搬运还在继续。有人清点水囊,有人分装豆子,有人把药包锁进小柜子。李三站在柜子旁,手里拿着钥匙。两位老妇坐在边上,其中一个戴着老花镜,正核对药名。
王三拎着麻袋走过,看见艾琳在看本子,停下脚步。
“明天我还值夜。”他说,“能不能提前领一分?我想给我娘加一勺。”
艾琳摇头:“不能预支。但如果你今晚值夜,明早八点前登记,中午就能领奖励。”
王三没再说什么,点点头走了。
一个穿灰布衫的女人抱着孩子走过来,指着手里的票:“我孩子发烧,能多领一次水吗?”
艾琳问:“体温多少?有没有出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女人摇头:“不知道,就是烫。”
艾琳转头:“叫李三来看看。”
李三快步过来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翻开眼皮看了看。
“不算重。”他说,“给半次水量,煮点姜汤就行。”
女人接过水囊,道了谢,抱着孩子走了。
艾琳看着她的背影,对李三说:“发烧的优先级提一级,但必须确认症状。别让有人装病骗水。”
李三点点头,在本子上加了一条备注。
太阳升到头顶时,工分簿上已经写了二十多行。有巡逻的,有修墙的,有做饭的,有照看伤员的。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跟着分数。
艾琳站在高台边缘,手里拿着炭笔。她没有再说话,只是看着人们来来往往。
一个男孩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里画工分簿的样子。他一边画一边念:“张大牛,修陷坑,记一分……”
他画完,抬头看艾琳,咧嘴一笑。
艾琳也笑了,很短的一瞬。
她把炭笔放进怀里,伸手扶住台边。肩膀有些酸,但她没动。
广场上,登记的人排起了小队。有人等不及,踮脚看前面的人写什么。一个老头戴着眼镜,一笔一划写着孙子的名字。
猎户乙走过来,把矛靠在墙边,掏出自己的票。
“今天上午巡了东坡。”他说,“记一分。”
艾琳接过票,看了看,在本子上写下:**猎户乙,东坡巡查无异常,记一分**。
她写完,抬头。远处山脊清晰可见,风从谷口吹进来,卷起一点尘土。
她把本子翻到下一页,空白页摊开,等着下一个名字。
炭笔尖在纸上轻轻点了点。
王三站在人群前一步,嗓门突然抬高:“为什么轻伤比我能多领半勺豆?我天天站岗,风吹雨打都没歇过!”
他话一出,几个守夜的村民点头附和。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低声说:“孩子吃得少,可饭量也在长,减半哪够撑一天?”她身边另一个女人接道:“我家男人前天挖陷阱扭了腰,也算不上重伤,可活照样得干。”
猎户乙从边上走过来,手里攥着矛柄:“出力多的该多分,不然谁还肯拼命?我们不是来混口饭的。”
声音越来越大,人群分成几拨,各自说着自己的理。艾琳没动,也没说话。她转身走进仓库,片刻后带着李三出来。李三怀里抱着一个小本子,脸上有疲惫的痕迹。
“清点总数。”艾琳说。
李三打开本子,声音不大但清楚:“粮食,三袋零两斗。能撑十天,如果每天按原计划发。水囊六个,满的,每人每天一次不够分。药,两包完好的,一包用了半,止血藤粉和清毒膏都在。”
他说完,没人再大声嚷了。数字摆在眼前,谁都明白,再多的要求也变不成更多的粮。
艾琳走上高台旧石墩,那里原本是村口晒谷的台子,现在成了议事的地方。她站着,目光扫过人群。
“我们不是富户开仓放粮,也不是领主施恩。”她说,“我们是在生死线上分活命的东西。”
她看向王三:“你守夜辛苦,我记着。但昨夜抬担架的是老李,他六十岁,背两个伤员走十里山路,回来手抖得拿不住勺。他没吵没闹,因为他知道,吵解决不了问题。”
她转向那几个妇女:“孩子要长身体,我也想每人加一口。可三天后断粮,谁来搬石头?谁来挖陷阱?敌人不会因为我们饿着就停下脚步。”
人群安静下来。
艾琳从怀里拿出一张新写的纸,贴在木牌旁边。
“新方案。”她说,“粮食还是成人两勺、儿童一勺。但从今天起,设立工分簿。巡逻、修防、运货、烧水、照顾伤员,每完成一项,记一分。一分换半勺豆或一勺饼,月底结算。”
她顿了顿:“水,重伤员每日三次,轻伤两次,其他人一次。轮值取水的人可以提前领当天份额,不能多拿。”
“药最紧要。由李三和两位老妇共管,使用必须三人签字。谁敢私藏,立刻停供三天口粮,并取消工分资格。”
她说完,没人立刻回应。
有人低头看地,有人互相交换眼神。王三抿着嘴,手指抠着裤缝。猎户乙皱眉站了一会儿,忽然点头。
“这法子……公道。”他说,“干活的有奖,躺下的也不能饿死,两边都顾到了。”
王三抬头看了艾琳一眼,声音低了些:“我……可以记工分。”
艾琳点头:“从今天开始算。昨天的不算,因为规则还没定。但从今往后,每一分都公开登记,谁都能查。”
李三拿出笔,在本子上写下第一行:**王三,巡逻一夜,记一分**。
他写完,把本子挂在墙上,旁边放了一支炭笔。
“愿意登记的,自己来写名字,或者找人代写。”艾琳说,“不识字的,报名字给李三,他记。”
一个年轻男人第一个走上去,在本子上歪歪扭扭写下自己的名字,后面画了个勾。接着是一个背着孩子的女人,她报了丈夫的名字,请李三代写。又有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过来,说儿子昨天帮着运油罐,该记一分。
彼得一直站在场边,靠着一根木桩。他没说话,也没走近,只是看着。他的衣服还没换,脸上有划痕,手上裂口结了黑痂。但他站得很稳。
有个少年跑过来问他:“彼得哥,我也能记工分吗?我可以送水。”
彼得点头:“能。每天早上六点到八点,送水队在井边集合,组长是你二叔。”
少年笑了,转身就往家跑,嘴里喊着“妈!我要去送水!”。
艾琳走下石墩,走到工分簿前。她拿起炭笔,在最新一行写下:**猎户乙,带人巡查南线,记一分**。
她写完,抬头看广场。
搬运还在继续。有人清点水囊,有人分装豆子,有人把药包锁进小柜子。李三站在柜子旁,手里拿着钥匙。两位老妇坐在边上,其中一个戴着老花镜,正核对药名。
王三拎着麻袋走过,看见艾琳在看本子,停下脚步。
“明天我还值夜。”他说,“能不能提前领一分?我想给我娘加一勺。”
艾琳摇头:“不能预支。但如果你今晚值夜,明早八点前登记,中午就能领奖励。”
王三没再说什么,点点头走了。
一个穿灰布衫的女人抱着孩子走过来,指着手里的票:“我孩子发烧,能多领一次水吗?”
艾琳问:“体温多少?有没有出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女人摇头:“不知道,就是烫。”
艾琳转头:“叫李三来看看。”
李三快步过来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翻开眼皮看了看。
“不算重。”他说,“给半次水量,煮点姜汤就行。”
女人接过水囊,道了谢,抱着孩子走了。
艾琳看着她的背影,对李三说:“发烧的优先级提一级,但必须确认症状。别让有人装病骗水。”
李三点点头,在本子上加了一条备注。
太阳升到头顶时,工分簿上已经写了二十多行。有巡逻的,有修墙的,有做饭的,有照看伤员的。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跟着分数。
艾琳站在高台边缘,手里拿着炭笔。她没有再说话,只是看着人们来来往往。
一个男孩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里画工分簿的样子。他一边画一边念:“张大牛,修陷坑,记一分……”
他画完,抬头看艾琳,咧嘴一笑。
艾琳也笑了,很短的一瞬。
她把炭笔放进怀里,伸手扶住台边。肩膀有些酸,但她没动。
广场上,登记的人排起了小队。有人等不及,踮脚看前面的人写什么。一个老头戴着眼镜,一笔一划写着孙子的名字。
猎户乙走过来,把矛靠在墙边,掏出自己的票。
“今天上午巡了东坡。”他说,“记一分。”
艾琳接过票,看了看,在本子上写下:**猎户乙,东坡巡查无异常,记一分**。
她写完,抬头。远处山脊清晰可见,风从谷口吹进来,卷起一点尘土。
她把本子翻到下一页,空白页摊开,等着下一个名字。
炭笔尖在纸上轻轻点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