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钟声响时,艾琳正俯身在摊开的地形图上,指尖沿着东岭哨至西谷断崖的连线缓慢移动。她没有抬头,只问:“谁报的讯?”
“斥候甲,刚从西线回来。”彼得站在棚口,肩头沾着晨露凝成的水珠,“浑身湿透,像是蹚过沼地。”
话音落,那人已踉跄踏入。泥浆裹满裤腿,靴底在干土地上刮出两道深痕。他单膝点地,声音发哑:“西三十里,灰岩堡残兵与南线三队骑兵汇合,营地重立,百灶升烟,旗杆新竖,是银狼旗。”
棚内一片静。
艾琳的手停在地图上一处缓坡,指节微微发白。片刻后,她直起身,走到墙边木架前取下一面铜牌,递向角落守候的传令员:“敲钟两轮,召集各组长,一刻内到议事棚。”
传令员接过铜牌快步离去。
她转回地图前,用炭笔在敌军可能行进的两条路径上画了两道短横。“骑兵为主,补给靠车,不会走陡坡。他们若来,只会选主道或河滩低地。”她抬眼看向彼得,“通知戊,弓手今早起全部收拢,箭囊加配二十支,优先补足尖桩区覆盖范围。”
彼得点头记下。
不等回应,她又对另一名队员说:“让铁匠铺赶制一批带倒钩的绊索扣,今天必须送到西谷第二陷坑段。另外,把存下的桐油全调出来,今晚之前,所有滚木前端要裹油布。”
命令尚未传完,六名组长已陆续抵达。她未寒暄,直接指向地图:“敌人没散,反而集结。这次不是小股试探,是准备强攻。”她的声音平稳,却压得住所有人躁动的目光,“我们不迎出去,也不缩进村子。就在山口外三层防线设伏,让他们自己踩进来。”
一名组长皱眉:“可咱们人少,万一他们分兵绕后?”
“他们不会。”艾琳截断话头,“上回吃了亏,这回必然集中兵力走正面,想一口气碾过去。正因为知道我们人少,才敢这么干。”她顿了顿,“所以我们要让他们觉得,这条路走得通——先放些假痕迹,比如在主道边缘留下半截脚印、折断的箭杆,再撤得匆忙些。”
另一人问:“陷阱还能撑住吗?上次用了不少机关。”
“陷阱没坏。”她说,“但得改节奏。第一轮箭雨之后,不再追射,立刻退入第二层掩体。等他们以为我们溃了,再从侧坡滚石落木。耗他们的锐气,乱他们的阵型。”
众人低头记录。
她环视一圈:“从现在开始,所有巡逻路线加密频次,双人岗不得交谈走神,换防提前一刻报备。夜里不留明火,了望台只燃闷炭盆。”
会议将毕,彼得匆匆入内,在她耳边低语几句。
艾琳眉头一拧。
“你说什么?”
“东岭哨下方灌木丛里,发现三辆破损粮车,车上有些干粮袋和旧盔甲,没人看守。”
她沉默片刻,转身走出议事棚。晨雾尚未散尽,村口高台上的布幡垂着,进度榜昨日更新的内容还清晰可见:**西谷绊索完成,箭囊新制三十七具,联络队已出发**。
她登上了望台,取出望远镜。视线穿过薄雾,落在东岭哨下方那片低矮灌木区。三辆车并排斜停,像是被仓促遗弃。干粮袋整齐码放在车板中央,封口朝上,无撕裂,无拖拽痕迹。
她放下望远镜,嘴角微动。
“不对劲。”她说,“真溃逃的人,会把粮食抢光,或者烧掉。不会整整齐齐留下,更不会连车轮都没卸。”
彼得问:“要不要派人去查?”
“不能碰。”她摇头,“他们就是想让我们去。说不定底下埋了响铃,或是毒粉匣子。一旦有人靠近,立刻触发信号,敌人就能摸清我们反应速度和出动力量。”
她转身面向身后待命的队员:“封锁东岭哨下方五十步范围,任何人不得进入。派双岗轮值监视,两人一组,相隔十步,互为见证。发现任何移动物体,立即鸣哨示警,但不准出击。”
命令传下,她仍立于台沿。
远处山路空寂,联络队的身影早已消失在山弯。铁匠铺的锤声依旧规律响起,一下接一下,像是某种无声的应答。
她忽然想起昨夜处理那张无字纸条时浮现的字迹——“南阁三更传令”。当时她没说话,只是将纸收进贴身内袋。现在想来,那不是命令下达的时间,而是传递情报的节点。
敌人也在等一个信号。
她收回目光,对彼得说:“让辛带两个人,今晚潜行至鹰喙崖西侧谷道,不必靠近敌营,只查夜间是否有火光传递暗号。若见三短一长的闪动,立即回撤,不得交手。”
彼得应声而去。
她走下了望台,回到议事棚前。日头渐高,阳光照在木桌上那份未收起的地图上。她伸手抚平一角卷曲的纸边,忽然察觉指腹触到一丝异样——纸上某处有极细的划痕,像是被人用钝器反复压过。
她凑近细看。
那痕迹位于敌军可能集结区域的边缘,呈微小的三角形,不起眼,却绝非自然形成。她记得自己昨夜并未在此处做记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正欲召人核查,一名巡逻队员奔来报告:“西谷第三绊索区测试正常,九处暗铃全部响应灵敏,无误。”
她点头,将疑虑暂压心底。
此时彼得返回,带来新消息:“刚才巡查时,发现一辆空驴车停在村后废弃猪圈旁,车斗里有一块布条,上面沾着类似干草屑的东西。”
艾琳眼神一紧。
“拿给我。”
布条递来,她展开细看。质地粗劣,是普通麻织物,边缘有焦痕,像是从大火中抢出。但真正引起她注意的,是布角一处极小的针脚——那里原本缝着什么,已被强行扯下,只留下一个歪斜的“X”形线迹。
她盯着那线迹看了许久,忽然问:“昨天联络队走的是哪条野鹿道岔口?”
“靠北的那一段,绕开鹰喙崖西侧。”
她闭了闭眼。
那条路,正好经过一处旧草料堆场。
她猛地站起,冲出棚外,直奔村口了望台。再次举起望远镜,调焦至东岭哨下方那三辆粮车。这一次,她仔细观察每一只车轮的磨损方向。
左侧前轮的泥痕,明显比其他轮子浅。
这不是从西面来的溃兵留下的。
这是从北边绕过来的,故意摆在这里的饵。
她缓缓放下望远镜,声音冷得像铁:“通知所有岗哨,即刻起,任何外来物品,无论大小,一律视为敌情。不得触碰,不得移动,原地封锁上报。”
她转身欲走,忽听身后传来一声轻响。
是木桌上的地图被风吹起一角。
她回头,看见那张图正缓缓滑落,边缘扫过炭笔盒,一支未削的炭条滚到桌沿,悬在那里,将坠未坠。
“斥候甲,刚从西线回来。”彼得站在棚口,肩头沾着晨露凝成的水珠,“浑身湿透,像是蹚过沼地。”
话音落,那人已踉跄踏入。泥浆裹满裤腿,靴底在干土地上刮出两道深痕。他单膝点地,声音发哑:“西三十里,灰岩堡残兵与南线三队骑兵汇合,营地重立,百灶升烟,旗杆新竖,是银狼旗。”
棚内一片静。
艾琳的手停在地图上一处缓坡,指节微微发白。片刻后,她直起身,走到墙边木架前取下一面铜牌,递向角落守候的传令员:“敲钟两轮,召集各组长,一刻内到议事棚。”
传令员接过铜牌快步离去。
她转回地图前,用炭笔在敌军可能行进的两条路径上画了两道短横。“骑兵为主,补给靠车,不会走陡坡。他们若来,只会选主道或河滩低地。”她抬眼看向彼得,“通知戊,弓手今早起全部收拢,箭囊加配二十支,优先补足尖桩区覆盖范围。”
彼得点头记下。
不等回应,她又对另一名队员说:“让铁匠铺赶制一批带倒钩的绊索扣,今天必须送到西谷第二陷坑段。另外,把存下的桐油全调出来,今晚之前,所有滚木前端要裹油布。”
命令尚未传完,六名组长已陆续抵达。她未寒暄,直接指向地图:“敌人没散,反而集结。这次不是小股试探,是准备强攻。”她的声音平稳,却压得住所有人躁动的目光,“我们不迎出去,也不缩进村子。就在山口外三层防线设伏,让他们自己踩进来。”
一名组长皱眉:“可咱们人少,万一他们分兵绕后?”
“他们不会。”艾琳截断话头,“上回吃了亏,这回必然集中兵力走正面,想一口气碾过去。正因为知道我们人少,才敢这么干。”她顿了顿,“所以我们要让他们觉得,这条路走得通——先放些假痕迹,比如在主道边缘留下半截脚印、折断的箭杆,再撤得匆忙些。”
另一人问:“陷阱还能撑住吗?上次用了不少机关。”
“陷阱没坏。”她说,“但得改节奏。第一轮箭雨之后,不再追射,立刻退入第二层掩体。等他们以为我们溃了,再从侧坡滚石落木。耗他们的锐气,乱他们的阵型。”
众人低头记录。
她环视一圈:“从现在开始,所有巡逻路线加密频次,双人岗不得交谈走神,换防提前一刻报备。夜里不留明火,了望台只燃闷炭盆。”
会议将毕,彼得匆匆入内,在她耳边低语几句。
艾琳眉头一拧。
“你说什么?”
“东岭哨下方灌木丛里,发现三辆破损粮车,车上有些干粮袋和旧盔甲,没人看守。”
她沉默片刻,转身走出议事棚。晨雾尚未散尽,村口高台上的布幡垂着,进度榜昨日更新的内容还清晰可见:**西谷绊索完成,箭囊新制三十七具,联络队已出发**。
她登上了望台,取出望远镜。视线穿过薄雾,落在东岭哨下方那片低矮灌木区。三辆车并排斜停,像是被仓促遗弃。干粮袋整齐码放在车板中央,封口朝上,无撕裂,无拖拽痕迹。
她放下望远镜,嘴角微动。
“不对劲。”她说,“真溃逃的人,会把粮食抢光,或者烧掉。不会整整齐齐留下,更不会连车轮都没卸。”
彼得问:“要不要派人去查?”
“不能碰。”她摇头,“他们就是想让我们去。说不定底下埋了响铃,或是毒粉匣子。一旦有人靠近,立刻触发信号,敌人就能摸清我们反应速度和出动力量。”
她转身面向身后待命的队员:“封锁东岭哨下方五十步范围,任何人不得进入。派双岗轮值监视,两人一组,相隔十步,互为见证。发现任何移动物体,立即鸣哨示警,但不准出击。”
命令传下,她仍立于台沿。
远处山路空寂,联络队的身影早已消失在山弯。铁匠铺的锤声依旧规律响起,一下接一下,像是某种无声的应答。
她忽然想起昨夜处理那张无字纸条时浮现的字迹——“南阁三更传令”。当时她没说话,只是将纸收进贴身内袋。现在想来,那不是命令下达的时间,而是传递情报的节点。
敌人也在等一个信号。
她收回目光,对彼得说:“让辛带两个人,今晚潜行至鹰喙崖西侧谷道,不必靠近敌营,只查夜间是否有火光传递暗号。若见三短一长的闪动,立即回撤,不得交手。”
彼得应声而去。
她走下了望台,回到议事棚前。日头渐高,阳光照在木桌上那份未收起的地图上。她伸手抚平一角卷曲的纸边,忽然察觉指腹触到一丝异样——纸上某处有极细的划痕,像是被人用钝器反复压过。
她凑近细看。
那痕迹位于敌军可能集结区域的边缘,呈微小的三角形,不起眼,却绝非自然形成。她记得自己昨夜并未在此处做记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正欲召人核查,一名巡逻队员奔来报告:“西谷第三绊索区测试正常,九处暗铃全部响应灵敏,无误。”
她点头,将疑虑暂压心底。
此时彼得返回,带来新消息:“刚才巡查时,发现一辆空驴车停在村后废弃猪圈旁,车斗里有一块布条,上面沾着类似干草屑的东西。”
艾琳眼神一紧。
“拿给我。”
布条递来,她展开细看。质地粗劣,是普通麻织物,边缘有焦痕,像是从大火中抢出。但真正引起她注意的,是布角一处极小的针脚——那里原本缝着什么,已被强行扯下,只留下一个歪斜的“X”形线迹。
她盯着那线迹看了许久,忽然问:“昨天联络队走的是哪条野鹿道岔口?”
“靠北的那一段,绕开鹰喙崖西侧。”
她闭了闭眼。
那条路,正好经过一处旧草料堆场。
她猛地站起,冲出棚外,直奔村口了望台。再次举起望远镜,调焦至东岭哨下方那三辆粮车。这一次,她仔细观察每一只车轮的磨损方向。
左侧前轮的泥痕,明显比其他轮子浅。
这不是从西面来的溃兵留下的。
这是从北边绕过来的,故意摆在这里的饵。
她缓缓放下望远镜,声音冷得像铁:“通知所有岗哨,即刻起,任何外来物品,无论大小,一律视为敌情。不得触碰,不得移动,原地封锁上报。”
她转身欲走,忽听身后传来一声轻响。
是木桌上的地图被风吹起一角。
她回头,看见那张图正缓缓滑落,边缘扫过炭笔盒,一支未削的炭条滚到桌沿,悬在那里,将坠未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