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落在训练场边缘的长矛杆上,金属矛尖映出一点寒光。艾琳仍站在高台边,目光未动,但手指已松开昨夜紧握的地图卷角。那张图摊在石台上,墨线勾出山脊走势,却始终没有标记新的防线位置。
她盯着远处雾气笼罩的西岭,三处陡坡轮廓在灰白中若隐若现。其中一处凹陷如兽口,两侧岩壁夹峙,仅容窄道穿行。她忽然想起昨夜巡岗时听到的风声——不是从正面沟口传来,而是自高处滚落,带着枯叶刮石的响动。
脚步声由远及近,轻而稳,踏在碎石路上几乎没有回音。一人停在台下,肩背微弓,右手按着弓袋边缘。是村西的老猎户乙,平日独来独往,只在冬猎时露面。他抬头,声音压得低:“夫人,那条路走不得马队。”
艾琳低头看他。他的鹿皮靴沾满干苔,裤脚磨出毛边,脸上有常年被山风吹裂的痕迹。
“你说哪条?”
“鹰喙崖。”他抬起手,指向雾中最深的一道阴影,“我昨夜追一头跛鹿,走到半途才发现——下面有人踩过的断枝,新折的。敌人若想绕后,必走那里。”
艾琳没说话,只是取下腰间炭笔,在地图对应位置点了一个记号。
乙又道:“不止那一处。雾谷口清晨起瘴,人进五步就看不见脚;断木坳底下全是腐根坑,马蹄一陷就是半截。这些地方,守的人少,杀的人多。”
艾琳将地图卷起,塞进皮套。“你现在带我去看看。”
两人一前一后沿西侧山径上行,彼得闻讯赶来,被她拦在村口。“你留下,盯住岗哨轮换。若有异动,敲铃两短一长。”
山路渐陡,岩层裸露,草根盘结成网。乙走在前头,脚步极稳,遇到湿滑处便伸手示意。两名斥候随行在后,手中握紧短斧。
第一个停驻点便是鹰喙崖。狭窄通道横贯山腰,上方悬岩突出如檐,下方则是三十步深的断崖。乙蹲下身,拨开落叶,露出几块松动的巨石。“只要推下去,哪怕一块,也能堵死整条道。”他又指头顶,“藤蔓缠得密,攀上去不难。一人藏顶,可照看百步。”
艾琳让一名斥候模拟敌军推进,自己则站到高处观察。当“敌军”进入隘口中央时,她下令投石测试。第二轮便击中目标区域,滚落的碎石激起尘烟。
继续前行,地势转入低洼。雾气骤浓,十步外人影模糊。乙停下,抬手示意静默。他俯身摸了摸地面,抓起一把湿土。“这里泥软,重甲踩进来会陷住。若提前埋下削尖的木桩,骑兵冲阵等于送死。”
艾琳点头,命另一名斥候从反方向穿行,记录视野盲区。对方走出不到五十步便迷失方向,靠呼喊才被寻回。
最后一站是断木坳。枯树倒伏成片,枝杈交错如网。乙拨开一根横卧的树干,底下赫然是一个塌陷坑,边缘插着断裂的木矛。“去年冬天野猪掉进去,挣扎了一夜才死。现在坑还在,只是被落叶盖住了。”
艾琳绕行一圈,发现此处可通三条小径,正好形成交叉伏击位。若在此设弓手,能覆盖所有进出路线。
返回途中,天色已过正午。艾琳一路未语,只在羊皮图上不断添注符号:圆圈代表伏击点,斜线标注撤退路径,三角则是障碍物位置。
回到村中,她直奔议事厅。厅内炉火未熄,墙上挂着旧地形图。她将新图铺在桌上,召来彼得与几名骨干。
“我们不能再把所有人摆在沟口。”她说,“敌人知道我们守正面,所以会想办法绕后。我们要让他们以为山村空虚,实则处处是刃。”
她指着图上三个标记点:“这三处,每处只需十人。一人警戒,两人放绊索,三人控滚石,其余为机动支援。行动以鸟鸣为号——短促两声是敌近,三声连叫是撤退,一声长啼是合围。”
众人沉默。一名老兵开口:“可这些人一旦进山,就跟主力断了联系。万一被困,救都救不了。”
艾琳看向乙。他站在角落,双手交叠在弓袋上。
“你来演示。”她说。
乙点头,从怀中取出一段干竹管,凑到唇边。一声清越的鹧鸪叫响起,紧接着是两短一长,最后化作急促连鸣。接着他又拿出一根细藤,当场编起绊索,手法极快,片刻便做出一套可隐蔽于落叶下的活扣装置。
“山里人走路听声辨位。”他说,“只要记住几种叫声,十里之内都能传信。藤索用老槲藤拧的,不怕潮,踩上去才会绷紧。”
厅内气氛渐渐松动。彼得终于开口:“如果真能层层耗敌,确实比硬拼强。”
艾琳拍板:“即刻组建‘山哨队’,二十人,今夜就开始选拔。乙任教头,每日带人入山训练。铁匠明日交二十副简易钩索,用于攀岩;工匠制信号烟火,绿烟为安,红烟为危。”
散会后,天色渐暗。艾琳独自留在厅内,灯油已燃去大半。她取出一张空白纸,开始列名单:哪些人熟悉山林,哪些人眼神好、听力敏,哪些曾随猎队出过远山。
门外传来脚步声,彼得走进来,手里拿着刚收整的武器清单。
“你真信他?”彼得问,“一个从不参战的老猎户?”
艾琳放下笔,吹灭灯芯一侧的余火。“我不是信他一个人。我是信这座山。它挡了我们几十年的路,现在该让它为我们挡一次刀。”
彼得没再说话,只是把清单放在桌上,转身离去。
艾琳重新点亮灯火,继续写字。名单写到一半,她停下,翻出昨日斥候带回的箭矢残件,仔细查看羽尾绑法。这种样式……似乎在哪见过。
她起身走到墙边,取下一支缴获的敌军箭,对比两支的羽毛排列方式。几乎一样,只是绑绳打了不同的结。
她盯着那个结看了很久,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箭杆。然后她抽出随身小刀,将箭尾削下一小段,放进桌角的陶罐里。
灯影晃动,她的影子投在墙上,肩背挺直如刃。窗外,训练场上的鼓声早已停歇,只有风穿过屋檐缝隙,发出细微的哨音。
她打开抽屉,取出一卷未启用的羊皮纸,铺在桌上。提笔蘸墨,写下第一行字:
“山哨队首训,明晨寅时出发。”
笔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
“带钩索,不带长矛。”
她盯着远处雾气笼罩的西岭,三处陡坡轮廓在灰白中若隐若现。其中一处凹陷如兽口,两侧岩壁夹峙,仅容窄道穿行。她忽然想起昨夜巡岗时听到的风声——不是从正面沟口传来,而是自高处滚落,带着枯叶刮石的响动。
脚步声由远及近,轻而稳,踏在碎石路上几乎没有回音。一人停在台下,肩背微弓,右手按着弓袋边缘。是村西的老猎户乙,平日独来独往,只在冬猎时露面。他抬头,声音压得低:“夫人,那条路走不得马队。”
艾琳低头看他。他的鹿皮靴沾满干苔,裤脚磨出毛边,脸上有常年被山风吹裂的痕迹。
“你说哪条?”
“鹰喙崖。”他抬起手,指向雾中最深的一道阴影,“我昨夜追一头跛鹿,走到半途才发现——下面有人踩过的断枝,新折的。敌人若想绕后,必走那里。”
艾琳没说话,只是取下腰间炭笔,在地图对应位置点了一个记号。
乙又道:“不止那一处。雾谷口清晨起瘴,人进五步就看不见脚;断木坳底下全是腐根坑,马蹄一陷就是半截。这些地方,守的人少,杀的人多。”
艾琳将地图卷起,塞进皮套。“你现在带我去看看。”
两人一前一后沿西侧山径上行,彼得闻讯赶来,被她拦在村口。“你留下,盯住岗哨轮换。若有异动,敲铃两短一长。”
山路渐陡,岩层裸露,草根盘结成网。乙走在前头,脚步极稳,遇到湿滑处便伸手示意。两名斥候随行在后,手中握紧短斧。
第一个停驻点便是鹰喙崖。狭窄通道横贯山腰,上方悬岩突出如檐,下方则是三十步深的断崖。乙蹲下身,拨开落叶,露出几块松动的巨石。“只要推下去,哪怕一块,也能堵死整条道。”他又指头顶,“藤蔓缠得密,攀上去不难。一人藏顶,可照看百步。”
艾琳让一名斥候模拟敌军推进,自己则站到高处观察。当“敌军”进入隘口中央时,她下令投石测试。第二轮便击中目标区域,滚落的碎石激起尘烟。
继续前行,地势转入低洼。雾气骤浓,十步外人影模糊。乙停下,抬手示意静默。他俯身摸了摸地面,抓起一把湿土。“这里泥软,重甲踩进来会陷住。若提前埋下削尖的木桩,骑兵冲阵等于送死。”
艾琳点头,命另一名斥候从反方向穿行,记录视野盲区。对方走出不到五十步便迷失方向,靠呼喊才被寻回。
最后一站是断木坳。枯树倒伏成片,枝杈交错如网。乙拨开一根横卧的树干,底下赫然是一个塌陷坑,边缘插着断裂的木矛。“去年冬天野猪掉进去,挣扎了一夜才死。现在坑还在,只是被落叶盖住了。”
艾琳绕行一圈,发现此处可通三条小径,正好形成交叉伏击位。若在此设弓手,能覆盖所有进出路线。
返回途中,天色已过正午。艾琳一路未语,只在羊皮图上不断添注符号:圆圈代表伏击点,斜线标注撤退路径,三角则是障碍物位置。
回到村中,她直奔议事厅。厅内炉火未熄,墙上挂着旧地形图。她将新图铺在桌上,召来彼得与几名骨干。
“我们不能再把所有人摆在沟口。”她说,“敌人知道我们守正面,所以会想办法绕后。我们要让他们以为山村空虚,实则处处是刃。”
她指着图上三个标记点:“这三处,每处只需十人。一人警戒,两人放绊索,三人控滚石,其余为机动支援。行动以鸟鸣为号——短促两声是敌近,三声连叫是撤退,一声长啼是合围。”
众人沉默。一名老兵开口:“可这些人一旦进山,就跟主力断了联系。万一被困,救都救不了。”
艾琳看向乙。他站在角落,双手交叠在弓袋上。
“你来演示。”她说。
乙点头,从怀中取出一段干竹管,凑到唇边。一声清越的鹧鸪叫响起,紧接着是两短一长,最后化作急促连鸣。接着他又拿出一根细藤,当场编起绊索,手法极快,片刻便做出一套可隐蔽于落叶下的活扣装置。
“山里人走路听声辨位。”他说,“只要记住几种叫声,十里之内都能传信。藤索用老槲藤拧的,不怕潮,踩上去才会绷紧。”
厅内气氛渐渐松动。彼得终于开口:“如果真能层层耗敌,确实比硬拼强。”
艾琳拍板:“即刻组建‘山哨队’,二十人,今夜就开始选拔。乙任教头,每日带人入山训练。铁匠明日交二十副简易钩索,用于攀岩;工匠制信号烟火,绿烟为安,红烟为危。”
散会后,天色渐暗。艾琳独自留在厅内,灯油已燃去大半。她取出一张空白纸,开始列名单:哪些人熟悉山林,哪些人眼神好、听力敏,哪些曾随猎队出过远山。
门外传来脚步声,彼得走进来,手里拿着刚收整的武器清单。
“你真信他?”彼得问,“一个从不参战的老猎户?”
艾琳放下笔,吹灭灯芯一侧的余火。“我不是信他一个人。我是信这座山。它挡了我们几十年的路,现在该让它为我们挡一次刀。”
彼得没再说话,只是把清单放在桌上,转身离去。
艾琳重新点亮灯火,继续写字。名单写到一半,她停下,翻出昨日斥候带回的箭矢残件,仔细查看羽尾绑法。这种样式……似乎在哪见过。
她起身走到墙边,取下一支缴获的敌军箭,对比两支的羽毛排列方式。几乎一样,只是绑绳打了不同的结。
她盯着那个结看了很久,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箭杆。然后她抽出随身小刀,将箭尾削下一小段,放进桌角的陶罐里。
灯影晃动,她的影子投在墙上,肩背挺直如刃。窗外,训练场上的鼓声早已停歇,只有风穿过屋檐缝隙,发出细微的哨音。
她打开抽屉,取出一卷未启用的羊皮纸,铺在桌上。提笔蘸墨,写下第一行字:
“山哨队首训,明晨寅时出发。”
笔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
“带钩索,不带长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