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的手指还捏着那枚铜牌,脚步未停。风卷起焦土边缘的灰烬,扑在她小腿上,像一层干裂的泥壳。她抬手抹去额角渗出的血丝,顺势将铜牌塞进衣襟内袋。火油棚前的引信已被赵二河彻底拆除,残槽里的火星早已熄灭,只留下一道黑痕斜贯地面。她走过去,用脚尖拨开最后一节引信木条,确认无余热后,才转身朝村中方向走去。
王石头正蹲在空地边核对登记板,抬头见她走近,立刻站起身。艾琳把手中武器清单递过去:“明早公示前,再核一遍。”王石头接过木板,指尖划过“长剑四柄”那一行,低声应了句,随即转身安排人手入库。
她没再停留,径直走向村中央那间由谷仓改建的照护点。门帘掀开时,一股浓烈的草药味混着血腥气扑面而来。屋内点着三盏油灯,光晕摇晃,映着草垫上横七竖八躺卧的身影。李三被安置在靠墙位置,左臂已包扎完毕,但布条下仍不断渗出血迹。他咬着牙,额上青筋突起,听见脚步声勉强睁眼,见是艾琳,想撑起身子,却被她按住肩膀。
“躺着。”她说。
角落里传来压抑的哭声。老妇跪坐在草垫旁,怀里抱着断骨少年,双手紧紧攥着他完好的那只手。少年脸色惨白,嘴唇发紫,虽已接骨固定,却因疼痛反复抽搐。老妇一边哭一边念叨:“他才十六,手废了可怎么活……谁来养我……”
艾琳脱下外袍,轻轻盖在少年身上。她从药箱底层取出最后半瓶止痛草酊,拧开瓶塞,扶起少年头颈,慢慢喂入。药液滑下喉咙后,少年喘息渐缓,眼皮颤动几下,终于沉沉睡去。艾琳示意身旁妇人烧热水更换敷布,又翻出备用绷带递给她们。
“骨头接上了,不会废。”她转向老妇,“赵二河亲手固定的,夹板三天一换,一个月就能下地。”
老妇抬起满是泪痕的脸,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
“你儿子比你想的要硬。”艾琳握住她的手,“他也挡过敌兵,救过同伴。现在轮到我们守住他。”
她回到李三身边,解开他左臂缠绕的布条。伤口深可见肉,边缘发红,已有轻微溃烂迹象。她蘸了盐水清洗,李三咬紧牙关,手指抠进草垫。
“你当时冲上去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退?”她问。
“没有。”他声音低哑,“老农倒下了,没人拉他,就真的死了。”
“所以你也该明白,你现在躺在这儿,不是软弱。”她重新包扎,“是你替别人扛了下来。这份伤,值得治。”
她端起边上一碗温汤,走到另一侧轻伤员面前。那人蜷缩在草垫上,手臂有擦伤,却拒绝包扎。
“我不配和英雄一起躺。”他说。
艾琳不动声色,把汤碗递过去:“那你配喝一口热汤吗?”
那人一怔。
“所有活着回来的人,都是英雄。”她声音不高,却传遍屋子,“今天没人白白倒下,也没人该觉得自己不值。”
她依次将汤送到每个人手中,包括那些只受轻伤、原本躲在外围不敢进来的村民。有人低头啜饮,有人默默流泪。她走到门口,取来一捆新麻布,放在药箱旁。
“明天开始,妇女组采新草药,男子组修缮伤具。”她说,“疗伤不止是一夜的事,是我们接下来每一天都要做的事。”
赵二河提着灯笼走进来,身后跟着两名青壮。他向艾琳点头:“守夜班次排好了,每两时辰换一班,哨位加双岗。”
“辛苦你。”艾琳说,“今晚你在外面盯着,有事叫我。”
赵二河应声离去。
屋内渐渐安静下来。油灯燃得低了,火苗微微跳动。艾琳坐在李三旁边的草垫上,终于松开肩头绷带。伤口裂开一道口子,血顺着肋骨流下。她取来一块干净布条,单手艰难缠绕。老妇注意到了,挣扎着起身,想过来帮忙,却被艾琳摇头制止。
“皮外伤。”她说,“睡吧,你儿子没事了。”
话音刚落,一声尖叫撕破寂静。
“火来了!火来了!”
是那个曾被民兵刺伤的少年,猛然坐起,双眼圆睁,浑身发抖。他瞪着屋顶,仿佛看见烈焰扑来,双手胡乱挥打。
其他人也被惊醒,有人翻身坐起,有人低声惊呼。恐慌像水波般扩散。
艾琳立刻上前,一把将少年搂进怀里,手掌轻拍他的背。
“不怕,火灭了。”她低声说,“敌人走了,我们在村子里,安全。”
少年仍在颤抖,呼吸急促。
她轻轻哼起一支古老的农谣,调子缓慢而平稳。歌声在屋里回荡,起初微弱,渐渐清晰。其他伤员听着,眼神慢慢放松。有人闭上眼,有人跟着轻声哼唱。
老妇也跟着哼了起来,声音沙哑却坚定。
李三靠在墙边,听着歌声,嘴角微微动了一下。
艾琳继续抱着少年,直到他呼吸平稳,重新陷入昏睡。她轻轻将他放回草垫,掖好衣角。
王石头这时推门进来,提着灯,声音压得很低:“俘虏都关在祠堂,双岗看守,没人闹事。”
艾琳点头:“辛苦。”
“你也该歇一会儿。”
“还不行。”她看着屋里一张张疲惫的脸,“他们刚从死里回来,得有人守着。”
她站起身,环视众人。
“今晚不谈战事。”她说,“只记住——有人替你挡过刀,有人为你熬过药,有人守着你不闭眼。我们能活下来,是因为彼此没放手。”
没有人说话,但许多人睁着眼睛望着她,像是在黑暗中抓住了一根绳索。
她走到药箱前,翻出最后一小包止血粉,撒在肩头伤口上,重新包扎。动作迟缓,却一丝不苟。随后她拿起那叠伤员名单,逐个核对姓名与伤情,准备明日分配药材。写到第三个名字时,笔尖顿了顿。她摸出怀中的纸片,展开一角——“南岭三日后至”。
她迅速折好,塞回衣襟。
油灯忽地闪了一下,灯芯垂落半截灰烬。她伸手拨正,火光重新稳定。
屋外传来守夜人的脚步声,远而有序。
她坐在草席上,背靠着墙,闭上眼。手指仍贴在胸口,隔着布料按着那张纸片。
月光从窗缝斜切进来,落在堆满空药瓶的木桌上。
一只苍蝇爬过瓶口,翅膀在光线下一闪。
王石头正蹲在空地边核对登记板,抬头见她走近,立刻站起身。艾琳把手中武器清单递过去:“明早公示前,再核一遍。”王石头接过木板,指尖划过“长剑四柄”那一行,低声应了句,随即转身安排人手入库。
她没再停留,径直走向村中央那间由谷仓改建的照护点。门帘掀开时,一股浓烈的草药味混着血腥气扑面而来。屋内点着三盏油灯,光晕摇晃,映着草垫上横七竖八躺卧的身影。李三被安置在靠墙位置,左臂已包扎完毕,但布条下仍不断渗出血迹。他咬着牙,额上青筋突起,听见脚步声勉强睁眼,见是艾琳,想撑起身子,却被她按住肩膀。
“躺着。”她说。
角落里传来压抑的哭声。老妇跪坐在草垫旁,怀里抱着断骨少年,双手紧紧攥着他完好的那只手。少年脸色惨白,嘴唇发紫,虽已接骨固定,却因疼痛反复抽搐。老妇一边哭一边念叨:“他才十六,手废了可怎么活……谁来养我……”
艾琳脱下外袍,轻轻盖在少年身上。她从药箱底层取出最后半瓶止痛草酊,拧开瓶塞,扶起少年头颈,慢慢喂入。药液滑下喉咙后,少年喘息渐缓,眼皮颤动几下,终于沉沉睡去。艾琳示意身旁妇人烧热水更换敷布,又翻出备用绷带递给她们。
“骨头接上了,不会废。”她转向老妇,“赵二河亲手固定的,夹板三天一换,一个月就能下地。”
老妇抬起满是泪痕的脸,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
“你儿子比你想的要硬。”艾琳握住她的手,“他也挡过敌兵,救过同伴。现在轮到我们守住他。”
她回到李三身边,解开他左臂缠绕的布条。伤口深可见肉,边缘发红,已有轻微溃烂迹象。她蘸了盐水清洗,李三咬紧牙关,手指抠进草垫。
“你当时冲上去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退?”她问。
“没有。”他声音低哑,“老农倒下了,没人拉他,就真的死了。”
“所以你也该明白,你现在躺在这儿,不是软弱。”她重新包扎,“是你替别人扛了下来。这份伤,值得治。”
她端起边上一碗温汤,走到另一侧轻伤员面前。那人蜷缩在草垫上,手臂有擦伤,却拒绝包扎。
“我不配和英雄一起躺。”他说。
艾琳不动声色,把汤碗递过去:“那你配喝一口热汤吗?”
那人一怔。
“所有活着回来的人,都是英雄。”她声音不高,却传遍屋子,“今天没人白白倒下,也没人该觉得自己不值。”
她依次将汤送到每个人手中,包括那些只受轻伤、原本躲在外围不敢进来的村民。有人低头啜饮,有人默默流泪。她走到门口,取来一捆新麻布,放在药箱旁。
“明天开始,妇女组采新草药,男子组修缮伤具。”她说,“疗伤不止是一夜的事,是我们接下来每一天都要做的事。”
赵二河提着灯笼走进来,身后跟着两名青壮。他向艾琳点头:“守夜班次排好了,每两时辰换一班,哨位加双岗。”
“辛苦你。”艾琳说,“今晚你在外面盯着,有事叫我。”
赵二河应声离去。
屋内渐渐安静下来。油灯燃得低了,火苗微微跳动。艾琳坐在李三旁边的草垫上,终于松开肩头绷带。伤口裂开一道口子,血顺着肋骨流下。她取来一块干净布条,单手艰难缠绕。老妇注意到了,挣扎着起身,想过来帮忙,却被艾琳摇头制止。
“皮外伤。”她说,“睡吧,你儿子没事了。”
话音刚落,一声尖叫撕破寂静。
“火来了!火来了!”
是那个曾被民兵刺伤的少年,猛然坐起,双眼圆睁,浑身发抖。他瞪着屋顶,仿佛看见烈焰扑来,双手胡乱挥打。
其他人也被惊醒,有人翻身坐起,有人低声惊呼。恐慌像水波般扩散。
艾琳立刻上前,一把将少年搂进怀里,手掌轻拍他的背。
“不怕,火灭了。”她低声说,“敌人走了,我们在村子里,安全。”
少年仍在颤抖,呼吸急促。
她轻轻哼起一支古老的农谣,调子缓慢而平稳。歌声在屋里回荡,起初微弱,渐渐清晰。其他伤员听着,眼神慢慢放松。有人闭上眼,有人跟着轻声哼唱。
老妇也跟着哼了起来,声音沙哑却坚定。
李三靠在墙边,听着歌声,嘴角微微动了一下。
艾琳继续抱着少年,直到他呼吸平稳,重新陷入昏睡。她轻轻将他放回草垫,掖好衣角。
王石头这时推门进来,提着灯,声音压得很低:“俘虏都关在祠堂,双岗看守,没人闹事。”
艾琳点头:“辛苦。”
“你也该歇一会儿。”
“还不行。”她看着屋里一张张疲惫的脸,“他们刚从死里回来,得有人守着。”
她站起身,环视众人。
“今晚不谈战事。”她说,“只记住——有人替你挡过刀,有人为你熬过药,有人守着你不闭眼。我们能活下来,是因为彼此没放手。”
没有人说话,但许多人睁着眼睛望着她,像是在黑暗中抓住了一根绳索。
她走到药箱前,翻出最后一小包止血粉,撒在肩头伤口上,重新包扎。动作迟缓,却一丝不苟。随后她拿起那叠伤员名单,逐个核对姓名与伤情,准备明日分配药材。写到第三个名字时,笔尖顿了顿。她摸出怀中的纸片,展开一角——“南岭三日后至”。
她迅速折好,塞回衣襟。
油灯忽地闪了一下,灯芯垂落半截灰烬。她伸手拨正,火光重新稳定。
屋外传来守夜人的脚步声,远而有序。
她坐在草席上,背靠着墙,闭上眼。手指仍贴在胸口,隔着布料按着那张纸片。
月光从窗缝斜切进来,落在堆满空药瓶的木桌上。
一只苍蝇爬过瓶口,翅膀在光线下一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