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王朗:三国第一职场锦鲤的“求生之道”-《笑谈历史名人》

  话说三国乱世,有人靠武力称雄,有人靠智谋取胜,但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位,堪称东汉末年的“职场不死鸟”——王朗。这位老兄的人生履历,那简直就是一部“如何在乱世中优雅躺赢”的教科书。

  您要是不信,咱们就来看看这位历经汉末、三国,最后在西晋还能善终的老先生,是如何用实力诠释“活得久才是真本事”的。

  一、出道即巅峰的“学术明星”

  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知识分子出身,“经学传家”的那种。这背景搁现在,那就是书香门第,祖上三代都是大学教授。

  年轻时的王朗师从太尉杨赐,这位杨老师可是当时的学术泰斗,相当于现在的院士级别。王朗在学术圈混得风生水起,很快就因为通晓经学被举为孝廉。

  这起步,堪称完美。要知道,在东汉末年,经学家的身份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走哪儿都受人尊敬。这就好比现在的长江学者,到哪儿都是座上宾。

  不过王朗可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他深知“学术要为社会服务”的道理,很快就展现出了出色的行政能力。先当菑丘县长,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又被举为孝廉,公府征辟,一路顺风顺水。

  二、职场第一课:该怂就怂

  要说王朗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那必须是陶谦请他当会稽太守这件事。

  当时的会稽郡在哪儿?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一带,那可是妥妥的江南富庶之地。王朗一想:这好事能轮到我?果然,一到任就发现不对劲——这地方山高皇帝远,土豪遍地走,简直就是个火药桶。

  果然,建安元年,咱们的小霸王孙策带着兵马杀过来了。王朗的属下功曹虞翻(这位也是个妙人,后来成了东吴着名学者)劝他:“老大,孙策这人凶猛得很,咱们还是暂避锋芒吧?”

  王朗一听不乐意了:“我乃朝廷命官,岂能望风而逃?”结果呢?被孙策打得落花流水,只能坐船出海跑路。

  《三国志》记载的这个场面特别有画面感:王朗在船上被孙策的追兵围住,还试图跟人讲道理,结果差点被活捉。最后还是虞翻护着他,且战且走,总算逃出生天。

  这一仗给王朗上了生动的一课:在乱世中,该认怂时就得认怂。这就好比现在的职场,该低头时别硬撑,保住饭碗最重要。

  三、曹操时代的“华丽转身”

  逃到东冶的王朗,本以为这辈子就这么完了。谁知命运给了他一个惊喜——曹操以朝廷名义征召他。

  王朗一看,这可是大腿啊!赶紧收拾包袱投奔曹操。这一跳槽,直接开启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二春。

  在曹操手下,王朗可谓是如鱼得水。先当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后来一路高升到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寺卿。看看这晋升速度,简直就是坐火箭。

  王朗在曹操团队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不当核心,不做先锋,专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好比现在的公司里,不争不抢,但业务能力过硬的老员工,最后往往活得最久。

  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懂得审时度势。该发言时发言,该沉默时沉默,永远站在正确的一边。这份眼力见,可不是谁都学得来的。

  四、曹丕时代的“人生巅峰”

  如果说在曹操时代王朗还只是个高级打工仔,那么到了曹丕时代,他直接晋级成为公司合伙人。

  曹丕篡汉自立时,王朗可是出了大力气的。作为三朝元老,他的支持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曹丕也不亏待他,直接封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

  后来曹叡继位,又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户。这一连串的操作,让王朗成功跻身顶级贵族行列。

  最绝的是,无论朝廷风云如何变幻,王朗始终稳如泰山。这功力,堪比现在的职场老油条——任凭领导换来换去,我自岿然不动。

  他还特别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年纪大了就主动要求退休,但每次都被皇帝挽留。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人家不是没本事,而是懂得什么时候该展示本事。

  五、被演义“黑化”的段子手

  说到王朗,就不得不提《三国演义》里那个着名的名场面——诸葛亮骂死王朗。

  实际上呢?历史上的王朗根本没见过诸葛亮,更不可能在两军阵前被活活气死。这纯粹是小说家的艺术创作。

  但您还别说,经过《三国演义》这么一写,王朗在民间的知名度倒是提高了不少。现在网上到处都是“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的表情包,王朗要是在天有灵,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这就好比现在的名人,被人编段子虽然有点尴尬,但至少知名度上去了不是?

  六、真正的“人生赢家”

  王朗最后是善终的,这在三国时期简直难能可贵。他历经汉献帝、曹丕、曹叡三朝,最后在太和二年去世,谥号成侯。

  回顾他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从来不争第一,但永远在前列;他不出风头,但永远被重用;他不站队,但永远站对队。

  这份功力,可不是一般人能学得来的。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那个“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的典范。

  他还有个特别厉害的孙子王肃,是着名的经学家,后来还成了司马昭的岳父。这就叫——自己混得好不算啥,子孙后代还能接着混得好才是真本事。

  尾声:职场锦鲤的生存智慧

  王朗的故事,给我们这些普通打工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不一定非要当最亮的星,但一定要做最持久的那个。

  他的生存智慧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本事要硬。经学大家的身份,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二,眼光要准。每次站队都能站对,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

  第三,心态要稳。不急不躁,不争不抢,该来的总会来。

  所以啊,各位在职场打拼的朋友,下次遇到困难时,不妨想想王朗——这位三国时期的“职场常青树”。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候,慢就是快,稳就是赢。

  毕竟,在人生的马拉松里,跑得最快的未必能笑到最后,但跑得最稳的,往往能成为最后的赢家。王朗用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流水的大佬,铁打的景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