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屋的日光灯管发出低沉的嗡鸣,将陈默的影子投在光洁冰冷的地板上,拉得很长,边缘模糊,如同他此刻飘摇未定的命运。他站在洗手台前,镜子里映出一张陌生的脸——苍白,瘦削,眼窝深陷,左边眉骨到颧骨留下一道狰狞的新疤,那是爆炸飞溅的碎片留下的印记。那双眼睛里,曾经的愤怒与迷茫被一种更深沉、更疲惫的东西取代,像两口干涸的深井,只在最深处,还固执地闪烁着一点微光。
他尝试抬起左臂,回应他的是一阵撕裂般的剧痛和肌肉不受控制的痉挛,手臂仅仅抬起几厘米便无力地垂下。右臂情况稍好,但动作间也能感受到韧带和神经传来的、细密的刺痛。“苦行僧”的代价是残酷的,这具身体如同过度磨损的机器,每一个零件都在发出抗议。
但他还站着。还能思考。还能……去追寻。
那份刊登着寻人启事的报纸,此刻正摊开在狭小卧室的床上。黑白照片上母亲温婉的笑容,与“景”字落款,像两把钥匙,插入了他本以为已经锁死的命运之门。
“观澜之初的梧桐树”。父亲陈景明和母亲林晚秋,都是“观澜计划”的奠基者。这棵树,必定与计划早期,与他们二人密切相关。它会在哪里?“老地方”又是指哪里?
他闭上眼,强迫自己沉入那些被痛苦和混乱掩埋的、久远的记忆碎片。童年……父亲的书房……母亲偶尔提及的、充满向往的只言片语……
一个模糊的场景渐渐浮现:那似乎也是一个下午,阳光很好。他很小,坐在父亲腿上,看着母亲在书桌前摊开一张巨大的、手绘的图纸。图纸上有山,有水,有规划的建筑群轮廓,而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母亲用红色的笔,轻轻画了一个圈,旁边标注了一个小小的树形符号,写了两个字……
“苗……圃……”陈默猛地睁开眼,低声念出了那两个字。
城市边缘,那个早已废弃的、曾经属于某个农林研究所的旧苗圃!那里,是“观澜”蓝图最初实地勘测的起点之一!父亲曾带他去过几次,指着那片荒地说,这里将来会是一座伟大的生态城市的心脏。
心脏未曾跳动,计划已然变质。但那棵树……如果母亲当年真的在那里亲手种下了一棵梧桐……
它可能还在!
这个念头如同强心剂,暂时压过了身体的疼痛。他必须去那里。
他走到窗边,撩开厚重窗帘的一角。外面依旧是那个封闭的天井,但这一次,他注意到对面楼顶的阴影里,似乎有一个极其细微的反光点,一闪而逝。
监视。从未停止。
“守夜人”提供庇护,也意味着控制。他们不会轻易放他离开,尤其是在他可能掌握着更多关于“观测者”和“伪影”线索的情况下。
他需要计划。
接下来的几天,陈默表现得异常配合与平静。他按时接受治疗,进行枯燥的康复训练,对护士和偶尔来访的铁砧提出的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甚至主动流露出一种心灰意懒、只求苟活的疲态。他像一个真正被伤痛和失去击垮的人,逐渐消磨着看守者的警惕。
暗地里,他却在疯狂地锻炼着尚能控制的右半身,熟悉这具残破身体新的平衡点和发力方式。他仔细观察着安全屋的换班规律,监听门外偶尔传来的对话碎片,在心中默默勾勒着逃离的路线。他将那份报纸寻人启事的内容,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刻在了床板内侧。
机会在一个雨夜来临。
天气预报中的暴雨如期而至,密集的雨点敲打着窗户,淹没了大部分细微的声响。安全屋的电力系统,因为这场罕见的强雷暴,出现了几次短暂的波动。尽管有备用电源,但短暂的黑暗和设备重启的间隙,足以制造混乱。
当又一次剧烈的雷声炸响,整个房间瞬间陷入黑暗,备用电源启动前的那一两秒死寂里,陈默动了。
他像一道没有重量的幽灵,从床上滑下,早已准备好的、用床单和被套拧成的简陋绳索,被他用尚存力量的右手固定在床脚。他推开那扇经过特殊处理、但并非完全无法从内部开启的窗户,冰冷的雨水瞬间扑面而来。
他没有犹豫,单手抓住绳索,用脚蹬着外墙,凭借着对身体的精确控制和一股狠劲,艰难地向楼下滑去。雨水模糊了他的视线,湿滑的绳索磨破了他的手掌,左肩的伤口在用力下传来钻心的痛楚,但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
落地时,他踉跄了一下,差点摔倒,但最终还是稳住了身形。他迅速切断绳索,将其扔进排水沟,然后头也不回地、一瘸一拐地融入了瓢泼的雨幕和城市的阴影之中。
他不敢使用任何公共交通,也不敢去“守夜人”或“渡鸦”可能监控到的地点。他依靠着记忆和方向感,如同一个真正的流浪者,在雨夜中跋涉了数个小时,躲避着巡逻的警车和可能存在的眼线。
当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来临,雨势稍歇,他终于抵达了城市边缘那片荒废的苗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昔日的铁艺大门早已锈蚀倒塌,被疯长的野草和藤蔓淹没。院内,曾经规划整齐的田垄早已辨认不出,只剩下齐腰深的荒草、倾倒的温室骨架和几栋破败不堪的管理用房。空气中弥漫着植物腐烂和湿土的清新气息,与城市里的喧嚣和危险隔绝,仿佛另一个世界。
陈默拖着疲惫不堪、几乎到达极限的身体,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荒草中搜寻。雨水浸透了他的衣物,寒冷刺骨,伤口在泥水和寒冷的刺激下阵阵抽痛。但他心中那点微光,却支撑着他,不肯放弃。
他回忆着母亲图纸上那个红圈的大致方位,在苗圃靠近后方一片相对高燥的土坡上,他拨开茂密的灌木丛——
他看到了。
一棵梧桐树。
它并不高大,甚至有些孱弱,显然在废弃的岁月里缺乏照料。但它顽强地活着,树干上有风雨留下的斑驳痕迹,枝叶在雨后的微风中轻轻摇曳。
而在那棵梧桐树下,泥土有被近期翻动过的、不明显的痕迹。
陈默的心跳骤然加速。他蹲下身,用右手小心翼翼地拨开那些松软的泥土。
很快,他的指尖触碰到了一个坚硬、冰凉、密封良好的金属盒子。
盒子不大,表面没有任何标识,只有岁月留下的锈迹。
他用力将盒子从泥土中取出,捧在手中,感受着那冰冷的重量。
这里面,会是什么?父亲留下的更多线索?母亲未曾寄出的信件?还是……另一个更加惊人的秘密?
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抬起头,望向东方。天际线上,已经泛起了一丝鱼肚白。
九月十八日,还未到来。
但他知道,当他打开这个盒子的那一刻,新的风暴,或许就将随之而起。
他抱着冰冷的金属盒,靠在梧桐树粗糙的树干上,缓缓坐下。疲惫如同潮水般将他淹没,但他看着怀中那沉甸甸的盒子,眼中那点微光,却愈发清晰、坚定。
旧的故事似乎已经落幕。
但树下埋藏的秘密,正等待着,在特定的日子,被特定的人,亲手揭开。
(《雨夜共犯》第一部,终。第二部,《观测者日记》,敬请期待。)
他尝试抬起左臂,回应他的是一阵撕裂般的剧痛和肌肉不受控制的痉挛,手臂仅仅抬起几厘米便无力地垂下。右臂情况稍好,但动作间也能感受到韧带和神经传来的、细密的刺痛。“苦行僧”的代价是残酷的,这具身体如同过度磨损的机器,每一个零件都在发出抗议。
但他还站着。还能思考。还能……去追寻。
那份刊登着寻人启事的报纸,此刻正摊开在狭小卧室的床上。黑白照片上母亲温婉的笑容,与“景”字落款,像两把钥匙,插入了他本以为已经锁死的命运之门。
“观澜之初的梧桐树”。父亲陈景明和母亲林晚秋,都是“观澜计划”的奠基者。这棵树,必定与计划早期,与他们二人密切相关。它会在哪里?“老地方”又是指哪里?
他闭上眼,强迫自己沉入那些被痛苦和混乱掩埋的、久远的记忆碎片。童年……父亲的书房……母亲偶尔提及的、充满向往的只言片语……
一个模糊的场景渐渐浮现:那似乎也是一个下午,阳光很好。他很小,坐在父亲腿上,看着母亲在书桌前摊开一张巨大的、手绘的图纸。图纸上有山,有水,有规划的建筑群轮廓,而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母亲用红色的笔,轻轻画了一个圈,旁边标注了一个小小的树形符号,写了两个字……
“苗……圃……”陈默猛地睁开眼,低声念出了那两个字。
城市边缘,那个早已废弃的、曾经属于某个农林研究所的旧苗圃!那里,是“观澜”蓝图最初实地勘测的起点之一!父亲曾带他去过几次,指着那片荒地说,这里将来会是一座伟大的生态城市的心脏。
心脏未曾跳动,计划已然变质。但那棵树……如果母亲当年真的在那里亲手种下了一棵梧桐……
它可能还在!
这个念头如同强心剂,暂时压过了身体的疼痛。他必须去那里。
他走到窗边,撩开厚重窗帘的一角。外面依旧是那个封闭的天井,但这一次,他注意到对面楼顶的阴影里,似乎有一个极其细微的反光点,一闪而逝。
监视。从未停止。
“守夜人”提供庇护,也意味着控制。他们不会轻易放他离开,尤其是在他可能掌握着更多关于“观测者”和“伪影”线索的情况下。
他需要计划。
接下来的几天,陈默表现得异常配合与平静。他按时接受治疗,进行枯燥的康复训练,对护士和偶尔来访的铁砧提出的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甚至主动流露出一种心灰意懒、只求苟活的疲态。他像一个真正被伤痛和失去击垮的人,逐渐消磨着看守者的警惕。
暗地里,他却在疯狂地锻炼着尚能控制的右半身,熟悉这具残破身体新的平衡点和发力方式。他仔细观察着安全屋的换班规律,监听门外偶尔传来的对话碎片,在心中默默勾勒着逃离的路线。他将那份报纸寻人启事的内容,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刻在了床板内侧。
机会在一个雨夜来临。
天气预报中的暴雨如期而至,密集的雨点敲打着窗户,淹没了大部分细微的声响。安全屋的电力系统,因为这场罕见的强雷暴,出现了几次短暂的波动。尽管有备用电源,但短暂的黑暗和设备重启的间隙,足以制造混乱。
当又一次剧烈的雷声炸响,整个房间瞬间陷入黑暗,备用电源启动前的那一两秒死寂里,陈默动了。
他像一道没有重量的幽灵,从床上滑下,早已准备好的、用床单和被套拧成的简陋绳索,被他用尚存力量的右手固定在床脚。他推开那扇经过特殊处理、但并非完全无法从内部开启的窗户,冰冷的雨水瞬间扑面而来。
他没有犹豫,单手抓住绳索,用脚蹬着外墙,凭借着对身体的精确控制和一股狠劲,艰难地向楼下滑去。雨水模糊了他的视线,湿滑的绳索磨破了他的手掌,左肩的伤口在用力下传来钻心的痛楚,但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
落地时,他踉跄了一下,差点摔倒,但最终还是稳住了身形。他迅速切断绳索,将其扔进排水沟,然后头也不回地、一瘸一拐地融入了瓢泼的雨幕和城市的阴影之中。
他不敢使用任何公共交通,也不敢去“守夜人”或“渡鸦”可能监控到的地点。他依靠着记忆和方向感,如同一个真正的流浪者,在雨夜中跋涉了数个小时,躲避着巡逻的警车和可能存在的眼线。
当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来临,雨势稍歇,他终于抵达了城市边缘那片荒废的苗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昔日的铁艺大门早已锈蚀倒塌,被疯长的野草和藤蔓淹没。院内,曾经规划整齐的田垄早已辨认不出,只剩下齐腰深的荒草、倾倒的温室骨架和几栋破败不堪的管理用房。空气中弥漫着植物腐烂和湿土的清新气息,与城市里的喧嚣和危险隔绝,仿佛另一个世界。
陈默拖着疲惫不堪、几乎到达极限的身体,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荒草中搜寻。雨水浸透了他的衣物,寒冷刺骨,伤口在泥水和寒冷的刺激下阵阵抽痛。但他心中那点微光,却支撑着他,不肯放弃。
他回忆着母亲图纸上那个红圈的大致方位,在苗圃靠近后方一片相对高燥的土坡上,他拨开茂密的灌木丛——
他看到了。
一棵梧桐树。
它并不高大,甚至有些孱弱,显然在废弃的岁月里缺乏照料。但它顽强地活着,树干上有风雨留下的斑驳痕迹,枝叶在雨后的微风中轻轻摇曳。
而在那棵梧桐树下,泥土有被近期翻动过的、不明显的痕迹。
陈默的心跳骤然加速。他蹲下身,用右手小心翼翼地拨开那些松软的泥土。
很快,他的指尖触碰到了一个坚硬、冰凉、密封良好的金属盒子。
盒子不大,表面没有任何标识,只有岁月留下的锈迹。
他用力将盒子从泥土中取出,捧在手中,感受着那冰冷的重量。
这里面,会是什么?父亲留下的更多线索?母亲未曾寄出的信件?还是……另一个更加惊人的秘密?
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抬起头,望向东方。天际线上,已经泛起了一丝鱼肚白。
九月十八日,还未到来。
但他知道,当他打开这个盒子的那一刻,新的风暴,或许就将随之而起。
他抱着冰冷的金属盒,靠在梧桐树粗糙的树干上,缓缓坐下。疲惫如同潮水般将他淹没,但他看着怀中那沉甸甸的盒子,眼中那点微光,却愈发清晰、坚定。
旧的故事似乎已经落幕。
但树下埋藏的秘密,正等待着,在特定的日子,被特定的人,亲手揭开。
(《雨夜共犯》第一部,终。第二部,《观测者日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