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秋风,裹着帆布厂特有的机油味,吹得张毅攥着任命书的手发紧。从区经计委出来后,他没回家,直接往振风帆布厂赶——那套被妻子李晓梅熨得笔挺的西装,此刻已沾了一路的灰,领口还蹭上了工厂外墙掉的墙皮。
进厂门的第一站,就是西头漏雨的老车间。没有欢迎仪式,几个留守工人抱着胳膊靠在锈成褐色的织布机旁,眼神比车间里的光线还沉。退休老劳代王老头从油污的工装兜里,掏出把卡壳的铁皮剪刀,“咔嗒”晃了两下,红锈蹭在张毅的西装下摆:“新厂长,剪个彩吧!这厂啊,就等着有人来‘剪’开这烂摊子了。” 张毅没躲,伸手接过剪刀——指尖触到铁锈的凉意时,他忽然想起丽民服装厂破产那天,工人围着他这个书记要工资的场景,心口猛地一揪。
第二天查账,会计老张把泛黄的账本递过来时,手都在抖。张毅翻到差旅费那页,眉头瞬间拧成疙瘩:上个月报了八千七,可全厂帆布产值才六千二。“这钱怎么回事?” 他把账本拍在桌上,老张的喉结滚了半天才嗫嚅:“前、前厂长说带狗去邻市配种,算考察项目……那京巴每天拴在办公室,比我们工人吃得都好。” 张毅捏着账本的指节泛白,纸页边缘被攥得发皱——他想起自己摆地摊时,妻子李晓梅为了省几块钱,在菜市场跟小贩砍价的模样,心里像堵了团湿棉花。
车间里的景象更让他揪心。缝纫组的女工们低头踩缝纫机,后背上的工装补丁层层叠叠:蓝色帆布补灰色卡其,针脚歪歪扭扭像爬着的蚂蚁。
组长李姐撩起袖口,露出磨得发亮的旧衬里:“张厂长,厂里发的布不够穿,只能捡边角料凑。你看我们这一群,活像丐帮开会。” 张毅顺着她的目光扫过去,十几个工人的工装没有一件是完整的,风从门缝钻进来,吹得衣角哗啦响,像一串破旧的旗子——这场景,和丽民服装厂最后那几个月,竟有几分像。
头回夜巡是在三天后。刚走到仓库拐角,就听见里面传来“穿林海,跨雪原”的唱腔,调子走得厉害,却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张毅打着手电进去,光柱扫过堆得半人高的废帆布,照见老工人赵师傅叉着腰站在空地上,手里攥着根木棍当马鞭,脸上沾着灰,眼睛却亮得很。“张厂长?” 赵师傅愣了愣,赶紧把木棍藏到身后,“没、没事干,瞎唱两句解闷。” 手电光里,仓库墙上“抓生产,促效益”的标语褪了色,边角卷起来,像被遗忘的旧海报——赵师傅的模样,让张毅想起丽民厂跟着他干了十年的老吴,心里又是一酸。
入职第一晚,张毅把办公室的旧沙发拉开当床。后半夜被窸窸窣窣的声音弄醒,睁眼就看见个灰影从桌角窜过——是只半大的老鼠,嘴里叼着张纸,尾巴扫过地上的搪瓷缸,叮当作响。
他赶紧开灯,弯腰在办公桌下找,最后在墙角的老鼠洞里,拽出了半截被啃得卷边的纸——正是那份他和老周签的协议,边角被老鼠咬得毛茸茸的,“两年扭亏为盈”的字迹还能看清,油墨印子混着灰,糊成了一团。
张毅捏着半截协议,想起出门前李晓梅把西装递给他时,红着眼眶说的那句“别让人看轻了”。
窗外的秋虫还在叫,车间方向传来织布机“哐当哐当”的余响——不知是哪个老工人偷偷开了机器,像是在跟这破败的厂子,较着一股劲。他把协议小心叠好,塞进西装内袋,指尖触到妻子熨烫过的平整布料,忽然觉得:这帆布厂的锈迹底下,藏着的不仅是难啃的骨头,还有和丽民服装厂工人一样,不肯认输的人心。而他这两年,就是要把这些人心聚起来,把这破厂子,从泥里拽出来。(未完待续)
进厂门的第一站,就是西头漏雨的老车间。没有欢迎仪式,几个留守工人抱着胳膊靠在锈成褐色的织布机旁,眼神比车间里的光线还沉。退休老劳代王老头从油污的工装兜里,掏出把卡壳的铁皮剪刀,“咔嗒”晃了两下,红锈蹭在张毅的西装下摆:“新厂长,剪个彩吧!这厂啊,就等着有人来‘剪’开这烂摊子了。” 张毅没躲,伸手接过剪刀——指尖触到铁锈的凉意时,他忽然想起丽民服装厂破产那天,工人围着他这个书记要工资的场景,心口猛地一揪。
第二天查账,会计老张把泛黄的账本递过来时,手都在抖。张毅翻到差旅费那页,眉头瞬间拧成疙瘩:上个月报了八千七,可全厂帆布产值才六千二。“这钱怎么回事?” 他把账本拍在桌上,老张的喉结滚了半天才嗫嚅:“前、前厂长说带狗去邻市配种,算考察项目……那京巴每天拴在办公室,比我们工人吃得都好。” 张毅捏着账本的指节泛白,纸页边缘被攥得发皱——他想起自己摆地摊时,妻子李晓梅为了省几块钱,在菜市场跟小贩砍价的模样,心里像堵了团湿棉花。
车间里的景象更让他揪心。缝纫组的女工们低头踩缝纫机,后背上的工装补丁层层叠叠:蓝色帆布补灰色卡其,针脚歪歪扭扭像爬着的蚂蚁。
组长李姐撩起袖口,露出磨得发亮的旧衬里:“张厂长,厂里发的布不够穿,只能捡边角料凑。你看我们这一群,活像丐帮开会。” 张毅顺着她的目光扫过去,十几个工人的工装没有一件是完整的,风从门缝钻进来,吹得衣角哗啦响,像一串破旧的旗子——这场景,和丽民服装厂最后那几个月,竟有几分像。
头回夜巡是在三天后。刚走到仓库拐角,就听见里面传来“穿林海,跨雪原”的唱腔,调子走得厉害,却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张毅打着手电进去,光柱扫过堆得半人高的废帆布,照见老工人赵师傅叉着腰站在空地上,手里攥着根木棍当马鞭,脸上沾着灰,眼睛却亮得很。“张厂长?” 赵师傅愣了愣,赶紧把木棍藏到身后,“没、没事干,瞎唱两句解闷。” 手电光里,仓库墙上“抓生产,促效益”的标语褪了色,边角卷起来,像被遗忘的旧海报——赵师傅的模样,让张毅想起丽民厂跟着他干了十年的老吴,心里又是一酸。
入职第一晚,张毅把办公室的旧沙发拉开当床。后半夜被窸窸窣窣的声音弄醒,睁眼就看见个灰影从桌角窜过——是只半大的老鼠,嘴里叼着张纸,尾巴扫过地上的搪瓷缸,叮当作响。
他赶紧开灯,弯腰在办公桌下找,最后在墙角的老鼠洞里,拽出了半截被啃得卷边的纸——正是那份他和老周签的协议,边角被老鼠咬得毛茸茸的,“两年扭亏为盈”的字迹还能看清,油墨印子混着灰,糊成了一团。
张毅捏着半截协议,想起出门前李晓梅把西装递给他时,红着眼眶说的那句“别让人看轻了”。
窗外的秋虫还在叫,车间方向传来织布机“哐当哐当”的余响——不知是哪个老工人偷偷开了机器,像是在跟这破败的厂子,较着一股劲。他把协议小心叠好,塞进西装内袋,指尖触到妻子熨烫过的平整布料,忽然觉得:这帆布厂的锈迹底下,藏着的不仅是难啃的骨头,还有和丽民服装厂工人一样,不肯认输的人心。而他这两年,就是要把这些人心聚起来,把这破厂子,从泥里拽出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