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日渐完善-《亮剑:老子丁伟觉醒每日情报系统》

  这里山高林密,群众基础虽然现在几乎为零,但正因如此,鬼子势力也相对薄弱,给了我们扎根发展的空间。”

  刘文英接口说道:“说得对。

  我们现在不再是单纯的战斗队,更是工作队、宣传队。

  建立根据地,核心是发动群众,赢得民心。

  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敌后寸步难行。”

  丁伟点头,开始下达具体命令,声音沉稳有力:

  “张大彪!”

  “到!”

  张大彪挺胸应道。

  “你的101团,负责根据地核心区域及主要进山通道的防御。

  立刻勘察地形,在主峰及各隘口构筑坚固工事、碉堡、暗堡,形成交叉火力网。

  设置明哨、暗哨、巡逻队,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警戒。

  要把九龙山主峰,给我打造成一个鬼子来了就脱层皮的铁桶阵。”

  “是,旅长放心,保证连只鬼子蚊子都飞不进核心区。”

  “赵磊!”

  “到!”

  “你的102团,任务有二。

  其一,以连排为单位,向外辐射,控制九龙山周边五十里内的次要通道、制高点,建立外围警戒圈和预警体系。

  其二,抽调精锐,组成若干支机动分队,配合侦察营,负责对外侦察、情报搜集,并随时策应101团防御或执行对外突击任务。”

  “明白,我102团绝不放过任何可疑动向,当好根据地的眼睛和外围盾牌。”

  “周健林!”

  “到!”

  周健林沉声应答。

  “你的103团,作为全旅战略预备队,同时兼任根据地内部卫戍和机动支援任务。

  协助101团巩固核心区,并负责训练新兵,整合近期吸收的民兵和愿意加入的乡亲。

  另外,抽调有经验的战士,组成工兵分队,协助各团修筑工事,并着手开辟隐蔽仓库、野战医院、被服厂等后勤设施。”

  “保证完成任务,确保根据地内部稳固,兵员及时补充。”

  “魏和尚!”

  “到!”魏和尚眼神锐利的回道。

  “你的侦察营,是全旅的触角和尖刀。

  把侦查营化整为零,以小组形式,大量撒出去。

  向东、向北、向西,深入日占区,摸清鬼子据点分布、兵力调动、交通线、物资仓库情况。

  重点监控可能来犯之敌的动向。

  同时,寻找并建立秘密交通线,保持与总部、以及周边可能存在的其他抗日武装的联系。”

  “旅长您瞧好吧,我侦察营保证把鬼子那边摸得底儿掉,有啥风吹草动,第一时间报告!”

  “王哲!”

  “到!”王哲推了推眼镜。

  “你的炮营,选择合适位置,建立隐蔽炮兵阵地。

  阵地要分散,做好伪装。

  我要你关键时刻能为队伍提供火力支援,打击鬼子集结地、冲锋队形,或轰击其重要目标。”

  “明白!我会精心测算,确保每一炮都打在鬼子的要害上。”

  “第二点要做好群众工作与根据地建设。”

  丁伟看向刘文英,

  “政委,这方面你主抓,各营连必须全力配合。”

  “现在你来说说该怎么办。”

  刘文英点了点头,上前一步说道:

  “同志们,枪杆子很重要,但笔杆子、嘴皮子同样重要。

  各营连都要成立民运工作组,抽调有文化、懂政策的干部战士负责。”

  “第一,要妥善安置跟随我们进山的乡亲,帮助他们搭建临时住所,分配从敌人手里缴获和购买的粮食,治病救人。

  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八路军是人民的队伍。

  第二要深入到九龙山周边的每一个村落,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揭露日寇暴行,宣传我们八路军的政策、纪律和战果。

  告诉乡亲们,我们来了就不走了,要和大家一起保卫家园。

  第三,在村庄内帮助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村政权、民兵队、妇救会、儿童团。

  把群众组织起来,形成力量。

  群众的力量可是不小啊,我们不可忽视。

  第四,要调查研究当地土地状况,准备推行‘二五减租’等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

  鼓励恢复生产,组织军民开荒种地,发展手工业,逐步实现根据地的自给自足。

  另外再次重申并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任何人,包括我刘文英和丁旅长在内,不得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说话和气。

  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最彻底的信任和支持。”

  “设立被服厂、修械所、野战医院。

  医院要尽快建立起来,我们的伤员需要长期治疗。

  粮食问题,初期靠缴获和购买,长期必须靠我们自己生产和从敌人手里夺取。”

  丁伟补充道:“军事训练方面我补充一点,各团在构筑工事、执行任务之余,要见缝插针开展军事训练。

  老兵带新兵,尤其要加强新编入的战士和民兵的战术、技术训练,提高整体战斗力。

  要针对山地游击战的特点,多演练伏击、偷袭、破袭、夜战。”

  “同志们,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我们独立旅,要在小鬼子的眼皮底下,把这九龙山,打造成攻不破、打不烂的抗日堡垒。

  要让它成为插在鄂南湘北的一把尖刀,让鬼子寝食难安。

  也要让它成为照耀这片土地的一盏明灯,给饱受苦难的乡亲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有没有信心?”

  “有!!”

  传达完命令后,张大彪带着101团各营长,连长,踏遍了九龙山主峰及周边所有险要之地。

  “这里,给老子修一个环形工事,机枪阵地要前置,形成交叉火力。”

  “那条小路,看起来不起眼,很可能被鬼子利用,安排一个暗哨,再布上几颗地雷。”

  “反斜面,多挖几个防炮洞,要能顶住鬼子山炮的轰击。”

  战士们挥汗如雨,依托山势,构建起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

  明碉暗堡互为犄角,战壕交通壕纵横相连,雷区、陷阱、鹿砦密布于主要通道。

  主峰阵地更是被张大彪经营得铁桶一般,囤积了足够的弹药、粮食和饮水。

  赵磊的102团则将触角伸向了更远的地方。

  他们在九龙山外围的制高点、隘口设立了观察哨和前沿警戒阵地,如同给根据地装上了灵敏的“触角”和“耳朵”。

  同时,一支支精干的机动分队开始活跃在根据地边缘,侦察敌情,演练伏击,随时准备打击小股渗透之敌。

  周健林的103团一边作为总预备队,一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根据地内部建设。

  在相对隐蔽安全的山谷、密林中,简易的营房、被服厂、修械所、野战医院雏形初现。

  尤其是野战医院,在刘文英的特别关照下,优先搭建起来。

  从白螺矶战斗中抢救下来的重伤员和沿途救助的百姓中的病患,得到了相对稳定的治疗环境。

  魏和尚的侦察营则彻底化整为零,如同水滴融入大地。

  他们换上便装,有的伪装成樵夫、货郎,有的潜入敌占区城镇,有的混迹于三教九流。

  一张无形的情报网络,开始以九龙山为中心,向四周的日军据点、交通线、仓库蔓延。

  鬼子任何的兵力调动、物资运输,都难逃这些“火眼金睛”。

  王哲的炮营找到了几处理想的隐蔽发射阵地,将宝贵的火炮分散配置,并进行了精心的伪装。

  炮手们则抓紧时间训练,熟悉新补充的炮弹性能,测算着周边可能区域的射击诸元。

  与此同时,刘文英领导的政治工作和群众运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

  各营连抽调的民运工作组,背着干粮,拿着宣传册,走进了九龙山周边一个个饱受战火摧残和日伪压榨的村庄。

  起初,乡亲们是疑虑的、畏惧的。

  兵过如篦,他们见过太多打着各种旗号、却同样祸害百姓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