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千秋基业-《三国:我截胡刘备成大哥》

  曹操断然呵斥:“齐郡屯兵十余万,即便有十余万头猪,也需数月方能杀尽,岂能在短期内攻破?简直是无稽之谈!”

  “主公,千真万确!”

  戏志才斩钉截铁答道:“属下派人亲赴齐郡查证——田氏兄弟皆战死,据说攻城时,王仲所部未用一日便破城!”

  “一……日?”

  曹操冷哼一声,神情骤然凝固。他表面波澜不惊,但殿内文珷已感受到山雨欲来的压抑。此刻的曹操,必是怒极!

  精心筹划的计策,竟被对方不足两月 ** 。更令曹操震怒的是,刘泽那蠢材竟丢失大半个青州,仅剩两郡残存!

  戏志才小心劝道:“主公,若需发泄,不妨直言……”

  曹操目光涣散,突然瘫倒在地,众臣惊慌涌上。

  “主公!主公醒醒!”

  “速传医官——”

  冀州。

  邺城。

  大将军府。

  袁绍高坐主位,沉声问道:“王仲已取平原?”

  侍从躬身答道:“确是如此。新任太守名为岳飞。”

  (

  袁绍神色恍惚,难以置信地喃喃道:这才过了多久?

  谋士沮授上前禀报:自出兵至今,尚不足二十日。

  什么?袁绍双目圆睁,惊诧万分,不足二十日?此战究竟是如何进行的?

  帐下众人垂首不语,气氛凝重。

  短短二十日竟已平定大半个青州?

  如此神速未免太过惊人!

  王仲此人果然深不可测!

  袁绍暗自盘算,自己至今不过占据冀州、并州一部及幽州大半。而王仲在半年之内,竟已夺得兖州及青州大部,势力突飞猛进,实在出人意料。

  谋士田丰进言:主公,王仲势力崛起已成定局。此人虽未拥立帝君,却不代表没有野心。所谓待价而沽只是我等猜测,其真实意图无人知晓。

  沮授补充道:或许此人亦有问鼎天下之志。

  一旁的郭图默不作声,此刻若再出言反对,反倒显得不识时务。他深知袁绍心意所在。

  袁绍闻言心头一震。沮授之言如同醍醐灌顶——既然自己胸怀天下,岂容他人有此志向?若有,便是生死大敌!

  袁绍绝非愚钝之人,岂会坐视对手壮大?待剿灭公孙瓒、平定幽州全境后,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坐拥兖、青二州的王仲。

  袁绍急问:依元皓之见,我等眼下当如何应对?

  田丰拱手答道:主公,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养精蓄锐。待来年开春北上平定公孙瓒,唯有先安内,方能全力应对崛起的王仲。

  沮授立即附和:臣附议。

  谋士许攸亦道:臣附议。

  帐中众文珷齐声响应:臣等附议。

  公元二世纪,齐鲁大地。

  海滨盐场。

  烈日炙烤着泛白的盐田,赤膊的盐工们正挥汗如雨。铁釜中的卤水咕嘟作响,升腾的热气模糊了众人黝黑的面庞。

  这煮海为盐的法子,实在太耗人力。年轻的县令凝视着忙碌的盐场,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竹简边缘。他记得前世课本里提过的晒盐法,可具体工序却像隔着一层薄纱,怎么也看不真切。

  直到那日,神秘商城的琉璃屏幕上骤然亮起《天工晒盐图》。图文并茂的步骤详解令他心跳加速,可标价处明晃晃的五万气运值,又让人望而却步。

  转机来得突然。

  初平三年的某个清晨,驿卒接连送来三封简牍。当他看清落款处的朱砂印信时,案几上的算筹竟自动排列成五万之数。

  这三位倒成了及时雨。年轻的官吏捏着突然鼓胀的锦囊,嘴角扬起意味深长的弧度。

  王仲坐在大殿上首,微笑着望向众人:“想必各位都很疑惑,为何要将你们这些匠人召到县衙,还特意安排我亲自接见。”

  匠人们面面相觑,低声议论起来。

  “大人说得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咱活了大半辈子,还没见过这么大的官呢。”

  “手心都冒汗了...”

  王仲见状直接坐在台阶上,语气温和道:“各位不必紧张。今日请你们来,是有项重要的新事物要与诸位分享。”

  “新事物?是什么好东西?”有匠人忍不住问道。

  “问得好。”王仲眼底闪过笑意,“诸位都是煮盐的行家。但恕我直言,你们现在用的法子实在太陈旧。”

  “这样制出的盐不仅品相差,产量低,人工耗费还大,导致盐价居高不下。若是改用我的方法,我保证诸位的收入能翻十倍!”

  王仲早就调查过,匠人们的工钱是按产量计算,每天能挣一文钱就要谢天谢地,能拿到这个数目的还寥寥无几。

  听到十倍工钱,匠人们全都瞪圆眼睛,满脸不可置信。

  “十倍的工钱?这怎么可能!”

  “就算干到三更半夜也挣不到啊!”

  王仲从容不迫地笑道:“用你们的老法子,莫说十倍,就是两倍都难如登天。”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压低声音道:“但若按我的新方法来——别说十倍,就是十五倍、二十倍也不在话下。

  匠人们齐声惊呼,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王仲身上。

  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王仲意味深长地问道。

  匠人们纷纷点头,个个伸长脖子望向王仲,恨不得立刻将他团团围住,听他讲解妙计。

  王仲不慌不忙从怀里掏出一张早已备好的图纸,上面清晰画着晒盐的步骤,方便众人理解。

  “你们以往靠煮海取盐,而我的法子,是用太阳晒出盐来。”

  此话一出,工匠们顿时议论纷纷:

  “晒盐?太阳哪能晒出盐来?”

  “胡说!要真能晒出来,海水早该干了吧?”

  “这法子靠谱吗?听着玄乎啊!”

  ……

  然而,也有人赞同:

  “我觉得有理!沙滩上不是常有亮晶晶的东西?说不定就是太阳晒出的小盐粒,只是咱们没注意。”

  “对!有道理!”

  ……

  见有人支持,王仲心中暗喜,解释起来更顺畅了。

  “你们看图纸,这些排列整齐的田块,叫做盐田。”

  “第一步叫纳潮——把高盐度的海水引入盐田存着。”

  “第二步制卤——靠日晒蒸发水分,盐分越积越浓,等盐水饱和时,再转到这个池子。”

  “这是结晶池!盐水继续蒸晒,盐粒就会慢慢沉底,结成晶块,等时机成熟,咱们就能收盐了。”

  “怎么样,简单吧?”

  一名老工匠摸着胡子沉吟:“听着是简单,盐田比煮盐锅大十倍,出盐量肯定多。”

  “可这法子……真能行?”

  “从前没人试过,万一晒不出盐,岂不是白忙一场?”

  王仲豪爽地挥手道:“我在这,哪能让你们白干活!这样吧,就按我的方法来晒盐,成了当然好,万一不成耽误一天工,每人补十枚大钱!”

  “十枚大钱?!”

  有工匠震惊地瞪大眼睛:“大人此话当真?莫不是……”

  王仲直接招呼:“老典,先给每人发五十枚大钱当定金。从明儿起大伙就照我的法子晒盐,直到出盐为止,如何?”

  工匠们异口同声:“成!就这么办!”

  老百姓过日子全靠这点钱,没保障谁愿冒险?这个道理王仲再清楚不过,所以全力支持他们。

  要是蓼城盐田试验成功,王仲马上会在各地推广,既提高产量又压低盐价,直接杀进全国市场!

  要知道——康汉皇帝刘泽的命脉就是盐业!

  要是王仲的平价盐席卷全国,刘泽会是什么表情?

  这招釜底抽薪,够那家伙喝一壶的!

  敢断兖州的盐?

  王仲非要让刘泽囤着满仓的盐,一粒都卖不出去!

  憋死他!

  玩经济战?

  老子随便出招就能碾碎你!

  没过多久。

  蓼城海岸线按图纸建起连片盐田,规划整齐的官营盐场成了一道新景观。工匠们日夜琢磨晒盐流程,把每个细节都吃透。

  三天后。

  第一批盐田试验启动。

  随后每日都有新盐田加入试验。

  才半个月工夫,整个蓼城沿海全换上了王仲的海水晒盐法。

  晒盐事务安排妥当后——

  渤海湾畔,钢铁舰队正在孕育而生。

  昔日大野泽的水上操练不过是小打小闹,如今手握青州大半疆域的王仲终于能够大展宏图。碧波万顷的渤海近在咫尺,正是打造海上雄师的天赐良机。

  在巡视沿海盐场时,王仲那双锐利的眼睛始终在搜寻着什么。他踏遍青州每一个海湾,最终在黄河入海口处的蓼城发现了绝佳的天然良港。这个形如弯月的港湾纵深二十余里,宽度足有两百丈,即便是最雄伟的宝船也能在此自如回转。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支即将诞生的水师将终结海盗肆虐的历史。王仲要用钢铁战舰守护海疆,更要让这支舰队成为征战四海的利刃。

  得到调令的周瑜和刘晔日夜兼程赶到蓼城。跟着主公实地勘察的日子里,两位谋士听着宏伟蓝图,胸中热血沸腾。但王仲始终保持着清醒:公瑾,港口建设容不得半点马虎。水文测量必须精准,这是千秋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