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三国:我截胡刘备成大哥》

  刘基神色一肃,正襟拱手:将军想听冠冕堂皇的虚言,还是血淋淋的实情?

  王仲指尖轻抚盏沿:这话倒问得多余,自然是肺腑之言。

  刘基闭目深吸:恕臣直言——五年之内,必现九州倾覆之祸!

  王仲瞳孔骤缩。

  作为穿越者,他当然知晓五年后正是董贼祸乱京师之时。

  若说黄巾蚁贼动摇了大汉根基。

  那么真正撕开这乱世序幕的,正是那西凉魔王董卓!

  王仲故作不解:伯温莫非觉得,眼下黄巾之乱还算不得大乱?

  刘基捻须大笑:将军真以为,区区裹着黄巾的泥腿子,能撼动四百年汉室基业?

  言下之意再明白不过——

  他预见的动荡,远比田间蟊贼可怕百倍。

  王仲吹散茶烟:既出此语,想必伯温已成竹在胸。

  刘基抚掌而谈:拙见有三:其一,十常侍浊乱朝纲;其二,何氏外戚羽翼渐丰;其三,陛下沉湎酒色而储君稚嫩。三者相激,祸不远矣!

  王仲指节轻敲案几。

  这预言与历史走向分毫不差。

  伯温既为泰山郡丞,可有具体方略?本将军要的是治世良方,不是清谈高论。王仲目光如炬紧盯对方。

  刘基恭敬行礼道:主公!属下认为,泰山郡虽局势动荡,却具备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独特优势!

  王仲挑眉问道:愿闻其详?

  刘基展开分析:第一,此地乃三州交界处,州府官员三五年都未必来巡视一次,如今正值乱世,更无人过问。换言之,我们在此可放手施为!

  王仲颔首表示认同。

  此话确实在理。

  若上级频繁干预,纵然构不成威胁,也会徒增困扰。

  无人掣肘,方为上策。

  刘基接着道:第二,此处山水环绕,资源丰饶,若善加经营,不出五载,必成争霸根基!

  此前,

  王仲已考察过泰山地形。

  三条主要河流穿境而过,农田灌溉不成问题;

  至于旱地,亦有抗旱作物可栽培。

  太山、龟山、尤来山、梁父山、临乐山、蒙山......

  群山之中蕴藏 【资源】。

  这简直就是天然的军事训练场!

  第三,泰山周边多为郡国,除琅琊、北海稍具实力,其余皆不足为惧。待时局有变,主公可迅速问鼎中原,睥睨天下!

  王仲兴趣盎然地点头:言之有理!不过眼下当务之急,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在此立足!

  民心!刘基一针见血。

  此话怎讲?王仲追问。

  刘基解释道:属下身为郡丞,深知泰山百姓已对官府完全失望。加之地处三州交界,百姓非死即逃,人口凋零严重。

  没有子民,何谈发展!

  故而首要之务便是重拾民心。得民心者得百姓,有百姓方能图谋霸业!

  王仲深以为然。

  刘基这番洞见,正合他心意。

  他全神贯注地聆听,唯恐遗漏任何关键要义。

  刘基沉声剖析:百姓之所以背离朝廷,根源在于官吏渎职懈怠,更甚者与盗匪沆瀣一气,荼毒乡里!

  他稍作停顿。

  随后肃然进言:故而收拢民心的首要之策,在于重建官府威信。

  王仲闻言想起商君徙木立信的典故。

  以重金悬赏搬木,先许二十金,后增至五十金!

  恰似燕昭王千金市骨。

  先生莫非......

  王仲思忖再三:要我效仿商君旧事?

  刘基立即摆手否认。

  正色道:商君之法虽佳,然收效迟缓。若依在下之策,必能立见成效!

  王仲顿时来了兴致:愿闻其详。

  刘基略作沉吟,斩钉截铁道:

  诛恶!

  诛恶?

  王仲剑眉微蹙,面露惑色。

  正是!翦除奸邪,方能凝聚民心!

  刘基目光如炬,字字铿锵。

  王仲豁然开朗。

  此举既能安抚百姓,又可查抄赃款充作郡县发展之资,实乃一举两得。

  详细道来!

  王仲兴致愈浓。

  主公,泰山郡望族首推羊、李、张三家。

  卑职任郡丞多年,深知其底细。羊氏虽势大,却世代清廉,自悬鱼太守羊续以来,皆克己奉公。

  然李氏、张氏盘踞洙珷之畔,强占良田,私养部曲,横行乡里,暗通山寇。若以迅雷之势铲除二族,既可昭雪民愤,又能招揽羊氏贤才,实为良策!

  一百七十八

  刘基口若悬河,将胸中谋划和盘托出。

  一切都已明朗!

  其实他早有意整顿士族势力,只是苦于没有一位敢于对士族下重手的明主。

  而今真命天子既至。

  刘基自然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妙极!此策甚合吾意!

  王仲击掌赞叹,声若洪钟:得伯温相助,何愁宏图不展!

  刘基见主公如此反应,心中大悦。

  当即躬身施礼:基愿效犬马之劳,以报主公赏识之恩。

  伯温不必多礼,且来商议具体事宜。

  王仲搀起刘基,二人随即细商实施方略。

  翌日破晓。

  郡守府门外立起一面朱漆大鼓。

  名曰:登闻鼓!

  刘基将连夜拟就的告示张贴于榜,向围观的百姓高声宣告:

  父老乡亲们,且听我一言。

  街上行人纷纷驻足,将鼓架围得水泄不通。

  这不是郡丞大人吗?此举何意?

  摆这么大一面鼓,莫非是要招募乐工?

  有识字的吗?告示上写的什么?

  ......

  刘基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朗声道:

  新任郡守王大人心系黎民,特设此鼓。若有冤情者,可击鼓鸣冤。若查证属实,定当秉公处置!

  围观民众闻言哗然,议论纷纷:

  当官的会为咱老百姓 ** ?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哼!说得好听,到时候还不是官官相护?倒霉的还不是咱们!

  就是!老汉活了六十载,还没见过真给百姓做主的官儿,别是钓鱼执法的把戏!

  ......

  这般反应,早在刘基预料之中。

  果然不出所料,官府的威信早已荡然无存。

  摆在眼前的伸冤之路,竟无人敢信!

  所幸......

  刘基早已安排好了“引路人”。

  他向身旁侍卫递了个眼色。

  侍卫心领神会,又朝不远处的“引路人”使了个眼色。

  很快!

  一个年轻小伙挤进人群。

  锵——

  他一把抓过鼓架上的木槌!

  咚!咚!咚!

  沉重的鼓声骤然响起。

  人群中有人认出他:“哎,小王,你这是做什么?”

  那被唤作小王的青年高声喊道:“横竖都是死,不如搏一把!万一这位太守真能为民做主呢?”

  刘基立即接话:“来人!将击鼓鸣冤者带上公堂,请太守大人亲自审理,定会还你公道!”

  吱嘎——

  府门大开。

  百姓们蜂拥而入,聚在堂外。

  王姓青年上前行礼:“草民王东,拜见太守大人。”

  王仲端坐堂上,抬手示意:“王东,有何冤情尽管道来,本官必为你主持公道!”

  话音刚落!

  王东嚎啕大哭。

  扑通跪地:“大人!草民家住城南,上有老下有小。那日因雨打湿了菜,未能卖出,耽误了时辰。

  妻子担心,进城寻我,谁知竟被恶霸张彪盯上!他砸了我的菜摊,强抢我妻,妻子不堪 ** ,自尽而亡!

  可怜幼子嗷嗷待哺便没了娘!老父气不过上门理论,竟被张彪活活 ** !

  大人!求您为草民伸冤啊!”

  王仲怒拍桌案:“王东,莫哭!本官问你,为何不报官,反倒自己去 ** ?”

  王东哭着说:官府不管,我们老百姓实在走投无路!

  王仲转头问刘伯温:这事当真?

  刘基行礼回答:主公,确有此事。但前任太守故意压下案子,我们也是无奈。

  田豫!王仲喊道。

  末将在!田豫立即出列。

  马上带人去抓张彪父子!

  没过多久,田豫押着张彪父子来到大殿。

  主公,人犯已带到!

  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使劲挣扎: ** !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敢抓我,小心我让我哥宰了你们!

  王仲冷声道:公堂上撒野,拖出去打一百杀威棒!

  老汉惊呆了:狗官!你敢动我儿子?我儿子可是中常侍张大人的义子张熊!你敢动他一下试试!

  王仲冷笑道:真是巧了。那个张熊在洛阳就被我当堂 ** 了!

  外面围观的百姓一片哗然。

  什么?太守大人把中常侍的干儿子 ** 了?

  王仲又说:养不教,父之过!还敢威胁本官,田豫,拖出去打一百杀威棒!

  百姓们更加震惊。

  太守大人疯了吗?

  不可能!这肯定不是真的!

  杖责声响起,百姓们这才明白,新来的太守是动真格的。

  这时有人站出来:

  太守大人,我举报张家强抢民女!

  大人,我也举报,张家滥杀无辜!

  “大人,小的要揭发张家私通黄巾乱党!”

  堂上一片死寂。

  “此话当真?张家竟敢勾结黄巾逆贼?”

  王仲拍案而起,厉声喝问跪在堂下的告发者:“你可有实证?”

  “启禀大人,那夜小人亲眼看见两名头裹黄巾的贼人溜进了张府!若不是黄巾乱党,为何要裹黄巾?”

  告发者言之凿凿。

  围观的百姓顿时炸开了锅:

  “难怪黄巾贼三番五次劫掠,唯独张家毫发无损,原来暗地里有勾结!”

  “天杀的!竟做出这等勾当!”

  “平日里欺压百姓就罢了,如今还敢私通反贼!”

  “青天大老爷!您可要为草民们主持公道啊!”

  刘基适时呈上早已备好的罪状册,高声宣读:“主公,张家罪证确凿,共计一十八条大罪:”

  “其一:草菅人命;”

  “其二:强占民妇;”

  “其三:垄断市集;”

  “...”

  “其十七:巧立名目;”

  “其十八:暗结叛军;”

  “依大汉律法,当处极刑,诛灭三族!”

  王仲怒发冲冠,掷下火签令:“来人!将张家父子就地正法!”

  田豫、牵招抱拳领命:“遵命!”

  衙门外传来张家父子杀猪般的哀嚎:“大人开恩啊!饶命啊!”

  “哎哟喂——”

  “大人...”